本草纲目对中医学发展的意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本草纲目对中医学发展的意义,第1张

是一次明朝中后期的中医药的搜集整理和总结,包括民间的各种打听来的验方等等。但是,在临床大夫里没什么影响力,无论后面的明清民国还是现代中医都基本不会去特别关注这本书。而且因为搜集整理资料特别完整加上那个年代鉴别真伪也不那么容易,所以上面说的话有些也不是特别可靠。所以它的意义在于科技史方面,而不是在于中医方面。

在11世纪末,四川人唐慎微将《嘉本草》和《图经本草》二书合成一书,并添加上以往本草的有关内容,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部著作唐慎微新增的药物不多,主要成就在于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它是集大成的著作,有很高的生物学价值,代表着《新修本草》后本草学的另一高峰。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因此,《证类本草》在本草学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证类本草》中的阿魏图

《证类本草》中的诃梨勒图

特点: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巨著

意义:李时珍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17世纪中其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在《本草纲目》所载的全部药物中,有324种是李时珍新记的。记有植物药1089种,除去有名未用的153种以外,实有936种。还记有动物药400余种。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等项加以说明。

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分类更倾向自然性,用起来也方便;形态描述更详细、准确,同时还纠正了不少以前的讹传和不实之词。

《本草纲目》将药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鱼、鳞、介、禽、兽、人16部。各部又细分为子类。如在草部下就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有名未用等类。

从这个分类来看,李时珍完全摒弃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用的分类依据是习性、形态、性质、生态等。他对药物的考察非常深入仔细,常将具有相似疗效的植物排列在一起,说明他工作的深入。

李时珍详细地阅读过大量本草文献,并亲自对许多药物进行过细致观察,因此他在药用动植物形态描述方面通常比前人的详尽。这在指导人们寻找药物和鉴别药物有很突出的价值。

比如蛇床子,在以前的本草著作中没有形态描述,只记载了别名、产地。《本草纲目》在罗列了前书有关文字后,接着说,“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草纲目》对植物形态的认识逐渐从表及里,从粗到细。反映了人们对植物和动物的认识的进步。

李时珍在订正前人的错误、谬说方面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他批驳了服食丹药和蝙蝠能长生的说法,证实了某些医生所说的多食乌贼鱼会使人不育,掏鹳的幼雏会导致天旱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他还指出草籽不能变成鱼,也弄清楚五倍子是虫瘿、鲮鲤吃蚁等。这些内容,大多反映在《本草纲目》中的“正误”和“发明”等项中,充分反映了李时珍的注重实践精神。

《本草纲目》的产生和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自宋代以来,人们就积累了丰富的本草学知识,为明代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明代初中期还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内容新颖充实的本草著作,如《救荒本草》和《滇南本草》,这些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一些大型的、总结性的著作出现。

本草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保障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医本草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其他制成品,但以植物药为多,所以在古代人们统称药物学或药物学专著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被奉为药学经典,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代表性著作,因为其收载药物之产地遍布全国,所记内容亦渊源久远,所以相关学者认为,《神农本草经》并非出自一人一时,而应该是东汉之前本草学的总结。神农氏,即炎帝。是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神农氏在民间传说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传授人们尝百草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传说炎帝神农,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神农的著作。

《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类,其宗旨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原书共分4卷,卷1是序录,为药物学总论;卷2—4是药物学理论,按上药、中药、下药分别论述,即所谓的上经、中经和下经。它的论述内容已涉及药学的多个方面,在其记载的药物中,有200余味药物至今仍为我国临床的常用药物。

汉以后,由于人们的经验日益增多,对药学知识以及用药经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药学家认真整理并总结了一些本草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梁代陶弘景撰著的《本草经集注》,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神农本草经》,二是《名医别录》,三是陶弘景的注文。

公元657年,苏敬与当时位列三公的长孙无忌、李勋等唐代朝廷全部医疗机构的最高医官共同对本草学进行了新的总结。这种新修本草的工作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物普查。并绘制药物图谱。公元659年,《新修本草》问世,由朝廷颁布天下,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

到了宋代,民间流传了一定数量的本草学著作。而在金元时期,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比较,都较之宋代时发展缓慢,在本草学上虽然有一些突破,但其著作规模仍不极宋。此时临床实用本草占了主导地位,比如:《珍珠囊》、《药类法象》、《汤液本草》、《饮膳正要》和《日用本草》皆以临床实用为主。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科技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天文、地理、水利、农学、工艺、文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医药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本草纲目》的问世,它是由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的呕心沥血编著而成的。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1552年,李时珍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备。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他还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书中对每种药物的产地、性味、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都详加叙述。特别是在药物分类方面,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顺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部等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这种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的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进步的。书中的植物分类法,对植物学的研究工作有很大贡献,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造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1735)提出的植物分类法早157年。全书共有52卷,记载了1892种药物,又将这些药物分成了60类,其中李时珍新增加了374种药物。更具特点的是此书精心绘制了1100多幅精美插图,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总结了我国几千年药物学的发展,不论是书中严密的科学分类,还是它包含药物的数目来看,历代没有任何一部医籍能及此书。《本草纲目》中对药物品种的考订、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栽培、炮制、制剂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从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到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的问世,见证着我国本草学从起步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在发现、认识和利用中药的历史过程中所作出的各种实践与探索,为丰富中医药学和世界医药学宝藏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华本草》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全面总结中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全书共34卷,其中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8534幅,篇幅约2200万字,引用古今文献1万余种,内容丰实翔实,项目设置全面,旧识新知兼贯博通,充分揭示了本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客观地体现了中药学术的完整体系。本书不仅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庆、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对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本草纲目对中医学发展的意义

是一次明朝中后期的中医药的搜集整理和总结,包括民间的各种打听来的验方等等。但是,在临床大夫里没什么影响力,无论后面的明清民国还是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