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4收藏

古代地理书籍,第1张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宋版地理志图籍。

这些古代地理类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记载地方志的古籍很多都记载当地的地理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2、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3、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4、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中华大地划分九州,这是天地之中。中州在哪?在这!中原在哪?在这,河南!",这是《万里走单骑》登封篇中的开篇词,明确揭示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

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最主要板块,见证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政权更迭,也是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四个份额,占据半壁江山,分别是郑州、洛阳、安阳与开封。可谓是“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河南不仅多古都,世界遗产也不少。目前河南有五大世界遗产,分别是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及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

河南方言一向很好辨识,作为人口大省,说河南话的人也很多,所以无论是在荧幕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听到河南方言。而在河南方言中,“中”这个字用得非常频繁,“中不中”、“很中”等等,对于外地人来说,“中”几乎是河南方言的代表字。

听岳云鹏的相声时,就经常会听到他说方言,而“中”字就用得很多。河南人讲方言不带个“中”字,似乎就不正宗了,生怕别人听不出这是河南话。类似于东北人讲“嘎哈”,四川人讲“巴适”。当然这都是调侃,但也反映了方言的特色。在河南方言中,“中”的本意是行、好、赞等,一个“中”字既表述方便,也体现出了河南人的低调谦和与中庸之道。

那为何河南人爱讲“中”呢?

这其实源于中原地区的正统性,也可以称之为“中心论”,不仅体现在地理上,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同样深受影响。

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一直是古代中国的中心,所以河南有“中州”这一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河南位于“母亲河”黄河中下游流域,是早期中国最繁荣的区域,曾有二十多个王朝在河南定都。早期的人类在此繁衍,夏商周诸侯国属地也分封在此,随着疆土的不断扩大,各姓氏族开始外迁,但是中原永远是百家姓的核心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和中心,这便是文化认同。

所以,有人戏说,正是因为河南人习惯说中,才有了“中国”一词。

有人说,只有了解河南,才能读懂中国。其实这句话并非无道理,毕竟华夏文明的根就在中原,就在河南!

而最好的了解河南,除了留存至今的文化典籍,便是那些饱经风霜的文物遗址。其中,河南的五大世界文化遗产当为典范。

而想走近河南,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磅礴,真正了解河南的“中心论”,那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便是最好的选择。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听这名字就足显不凡,有着“傲视天下,唯我独尊”的霸气。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不同于其它世界遗产,它是由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所构成。

可能有人会轻视道,“这是打包申遗的吧?”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其中的每一座建筑,就会发现任何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都是历史文化瑰宝,甚至部分建筑可以单独申遗,放在其它省份都可以称得上是“镇省之宝”!

“天地之中”一词既展现出了河南的“中心论”,也是古代中国宇宙观的真实体现。

那么,“天地之中”的概念究竟是什么?与历史建筑群有何关联?

天地之中是传统的宇宙观,而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正是以天地之中的观念所建起的。

以天地之中为关联,按照祭祀、科技、思想和文化等四个类型建造,才有了如今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11座优秀历史建筑中,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同属祭祀类建筑,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阙”通“缺”,在建筑物中指没有横梁,分庙阙、墓阙、宫阙等种类,最早在西周出现,秦汉时期尤为盛行。

这三处阙中,太室阙尤为出名。太室阙,建于118年,原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在1961年3月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序号为1号,足可见其价值非凡。

太室阙能够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在建筑历史类中名列第一位,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第一,建造时间早。太室阙建于汉代,就连同为“中岳汉三阙”的少室阙和启母阙都比它要晚几年建成。

第二,考古价值高。太室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第三,文学价值高。太室阙上的阳刻篆字和隶篆参半的铭文,是研究中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这三座历史建筑属于祭祀类建筑,反映了古人的圣山崇拜,体现了天地之中的传统宇宙观。

天地之中的思想启蒙了科学,推动了科技发展。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便是最好的证明。

周公测景台,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周朝时,周公旦在这里建造测景台,用来测四时,验二十四节气。

那么为何建在这里呢?

作为当时鼎鼎有名的天文学家周公旦,他认为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空的中央,所以测景台也必须建在地的中央。最后经测定,他认为如今的登封市告成镇为“天下之中”。

这便是“天地之中”的思想在影响着科技类建筑的发展,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统治阶级心中,中原才是正统,所以才一心想要问鼎中原。而完成统一大业后,统治者便希望传播自己的执政思想,所以中原地区就是最好的传播地区。

于是,在这里兴建起了许多寺庙。例如,当今中国最出名的寺庙--少林寺。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反映的正是少林寺的地理特征,这也与少林寺的名字由来有关。少林寺因坐落在嵩山腹地少室山的丛林中而得名。

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三项,也是8处11项中大众最熟悉的建筑。

这自然得益于1983年李连杰主演的影视剧作品《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所以大家一提少林寺,便想到了武术。

传说,禅宗达摩在闭关时创造了少林武术,成了武术始祖。而少林寺真正的地位并不是体现在武术上,作为佛教中的一员,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统治者在中原兴建寺庙,传播自己的思想,巩固统治,也是在印证着只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才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同。

除了传播思想,统治者还得教化大众。中国三大教儒道佛,河南登封道教有中岳庙,佛教有少林寺,而儒教正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部分,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因天地之中的理念而坐落于此。

嵩阳书院大门挂着“嵩阳书院”的门额横匾,前面有一幅对联是清乾隆皇帝所写,描述了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

河南位于中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自古深受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影响,不仅是因为处在中国中央,也是夏商周等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甚至可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

通过了解这些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原文化、了解华夏文明!

在探索世界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遗产面临损坏或者已经损坏,有的是在古代便被盗窃破坏,有的是在近现代因为游客而遭到破坏,有的则是因为遗产本身年久失修,所以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不仅要从遗产中获取知识,也要守护我们共同的遗产。

遗产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守护好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馥郁酒鬼,守护世遗。我们追随《万里走单骑》的脚步,领悟并守护我们华夏民族自己的遗产,让后代也能亲眼看看这些遗产,而不是只能在屏幕前一睹风采。

登封天地之中,就在我们心中!中不中?中!

山东是属于”关外“,崤山属于”关内“,而函谷关,河南不分“关内”、关外“,因为函谷关与河南是同一个地方,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是古代”关内“与”关外“的分界线。

”关内“地域名,与“关外”相对。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崤山在河南省西部即函谷关的西部所以是“关内”。

”关外“是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山东在古代是在崤山以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故是”关外“。

扩展资料:

”关内“基本概念

1、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

2、 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又,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亦称为“关内”。

3、深圳市二线检查站以内的经济特区区域称为“关内”,包括盐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四个市辖区。 关外有宝安、龙岗二区,这二区占了深圳面积70%。由关外进入关内需要办理通行证(后来随着政策放宽,只需检查身份证即可)。

“关外”基本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

1、 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2、唐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3、明清称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4、如今,深圳市二线关以外的地区,即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当地人也俗称关外。

-关内

-关外

-函谷关

-崤山山脉

-山东

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数千年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中华古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还拥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

河南,古称中原,简称“豫”,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省会郑州,河南相对于黄河为南,主要部分在黄河以南,因为古代属豫州地区,所以简称豫。

河南省的县名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市名多由县名而来,是封建帝制灭亡后的近几十年间才兴起的。县市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

河南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期,二是隋唐盛世,三是封建社会消亡后的近现代。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

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河南县市名称的命名及其由来、含义作以下探讨。

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 

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郑州市,常住人口955913万人,居中国第3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四个及商丘、南阳、许昌、濮阳等古都。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

  河南---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大禹降伏洪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简称“豫”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周易》64卦的第16卦刚好是“豫”卦。其卦辞云: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周易》曰: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利建侯行师。

  西汉设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朝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2市及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

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和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443%。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为全省最低处,海拔仅232米。

河南的名称由来:

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来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豫州位于九州之中,以河南为中心,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历史上曾数度达到鼎盛时期,长期位居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豫州,又称中州,今河南一带。无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居正中,古称中原,意思为天下中心。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天下第一重地。历史上所谓的:“得中原者的天下”“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词汇,说的也就是这块宝地。

扩展资料

西汉在河南设豫州刺史部,辖颍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国。东汉时期豫州治所为谯(今安徽省亳州),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 

三国的曹魏时期,豫州的治所在安城,下辖颍川郡、陈郡、鲁郡、汝南郡、谯郡、弋阳郡、阳安郡、襄城郡、汝阴郡9郡,以及梁国、沛国2国。

-豫州

古代地理书籍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