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怎么治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中耳炎怎么治疗,第1张

问题一:中耳炎根治方法?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给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其辨证施治的要点是:

1、风邪滞窍: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金银花20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叶10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芦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各10g;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各10g若为风寒雍遏肺经,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宣肺散寒通窍。方用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麻黄10g,杏仁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内服。

2、痰湿聚耳: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泽泻15g,石菖蒲10g,车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内服。

3、气血瘀络: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

问题二:得了中耳炎,想自己在家治疗怎么办 中耳炎有两种,一种是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感冒引起。初耳痛明显,呈胀痛,可有发热待到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减轻。另一种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这种中耳炎不流脓,只是耳朵发闷,听力下降,或者有耳鸣。这是由于耳咽管的炎症引起中耳腔的压力变化而引起的。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是:有条件的进行脓液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或口服或注射。耳朵局部:如果脓液量大且稠厚的话,用双氧水进行清洗,然后用敏感的抗菌素滴耳液滴耳。如果是非化脓性中耳炎,那主要是要减轻耳咽管的水肿,滴鼻液、消肿药等应用,并适当地使用抗菌素。

问题三: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一、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二、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三、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四、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五、积极防治感冒。 [1]吹干耳朵 每当你弄湿耳朵,不论是否有感染的迹象,应记得去除耳朵内的水分。将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厘米之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 [2]游泳时请露耳塞 爱游泳的人不要因为怕患中耳炎就不下水,你可以戴上柔软的耳塞,并选择干净的游泳池,不要在肮脏的水域游泳。洗头发或洗澡时,也别忘了戴耳塞。如果你容易患中耳炎,则保持耳朵干燥是特别要紧的。 [3]使用止痛药 如果耳朵痛,在你看医生前,可先用阿司匹林止痛。 [4]热敷 用一块清洁的毛巾热敷耳部,或用热敷垫,皆可缓解耳朵痛。 [5]勿经常清除耳垢 耳垢有若干用途,包括提供良性菌栖身处。这是耳内天然的防御措施,勿用棉花棒挖除。此外,被耳垢覆盖的耳道有防潮功效。 [6]使用家庭配方 你若经常发生中耳炎或经常与水为伍,应记得在每次弄湿耳朵后,使用干燥剂。消毒酒精、白醋、矿物油都是很好的干燥剂。将头偏一边,使耳朵朝上。将耳朵向后上方拉,使耳道伸直。滴入数滴干燥剂,晃动头部,使酒精抵达耳道的底部,再将头偏向另一边,使酒精排出来。 [7]从鼻孔喷入溶液 如果耳鸣,可用500毫升的温水加1茶匙盐及1茶匙甘油,配成溶液,然后装入喷鼻瓶中,喷人鼻孔直到此溶液由喉咙后面流下。 [8]使用抗生素 严重时,则需要开刀处理,并使用抗生素。 [9]补充营养素 ①锰 每天补充10毫克,耳部疾病通常与缺乏锰有关。 ②维生素A及E乳剂 维生素A25000IU,维生索E6OOIU,可控制感染。小孩可使用一茶匙鱼肝油代替。 ③ 维生素C 每天3000~7000毫克,分成数次。 ④维生素D群 每天3次,各50毫克。可以满足原组织及免疫系统每天所需,并能减轻耳朵压力。 [10]危险讯号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出现下列情况,应去医院就诊。 高烧39℃以上,这可能是一个更严重的感染讯号。 中耳炎反复发作,可能会造成听力丧失或更严重的并发症。 出现听力障碍。

问题四:中耳炎怎么治疗?能治好吗? 中耳炎 病因症状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 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 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 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 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 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 、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 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 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 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 三种类型。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② 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③胆 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 ,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 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 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 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 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 每日数次,1次数滴。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3.饮食自疗法 (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 服5天。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 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非化脓性中耳炎引起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就是咽鼓管的堵塞,引起咽鼓管堵塞的病,你给它解除了,这个病就等于治愈了,如果小孩得看看小孩扁桃体、腺样体大不大,如果腺样体大、扁桃体大,就是这个孩子他没有发炎没有慢性扁桃体炎,也需要把这个腺样体和扁桃体给他切掉,切掉以后就解除了它对咽鼓管的压迫。成年人要检查他的鼻腔有没有鼻窦炎、下甲后端肥大,另外鼻咽部有没有长肿物,发现了这些病那么解除了它对咽鼓管的压迫和影响,非化脓性中耳炎也就治愈了,化脓性中耳炎就是说耳朵流脓了,这样叫化脓性中耳炎,它的治疗最佳方法就是要把捂耳道的分泌物清除干净,清除干净了以后给他点药点滴耳剂抗生素配置的滴耳剂,这样往耳朵里滴进去以后并且让他患耳要朝上,要按压一下耳屏,让那个液体药水要充分的通过鼓膜的穿孔,进入到中耳从咽鼓管排出来,中耳炎也就很快治愈了,再有在急性期要给他适当的抗生素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这样使它分泌物容易从咽鼓管排出来,来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引起的耳聋针灸效果不佳,是否可以治疗好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单纯的耳鼓膜穿孔引起的可能考虑耳鼓膜修补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如果是耳鼓膜穿孔修补也只有在保持干耳六个月左右才可能进行。

1滴耳法

(1)大黄、黄琴、黄连、黄柏、苦参各20克,用香油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加热,炸至药枯成黑**,滤净药渣,再加石蜡1000毫升、冰片6克、搅匀过滤。将药液滴入耳内,或用纱布条蘸药液塞入耳内,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取肥大活蛆躬30-40条,清水洗净后,置消毒容器内,加白糖31克,搅拌充分使白糖溶化,虹躬}体萎缩蜷曲,渗出清液,用纱布滤入消毒瓶内备用。用时先以3%的双氧水清洗中耳内脓性分泌物,反复洗2次后,以棉球擦干,滴人上述药液3-4滴,每日2-3次,滴药后外耳道塞入干棉球。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苦柏滴耳液:苦参、黄柏各6克,枯矾粉18克,冰片粉12克,芝麻油45毫升,用铁勺将芝麻油煎沸,把苦参、黄柏放入,待炸焦变黑捞出,候冷,放入冰片、枯矾,搅匀装瓶,再以浓茶水洗净脓耳,拭干后滴入药液2滴,每日2次,至愈为止。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4)中耳炎液:冰片15克,枯矾10克,石膏粉5克,轻粉05克,共研细末,用麻油适量调匀,用银花水洗净患耳,拭干,以药液滴耳,1日2次,2-3日可愈。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5)鲜生地、鲜败酱草适量捣烂取汁,滴耳,每日3-5次。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6)赓香1克,75%的酒精10毫升,将在香溶于酒精内,贮于瓶中密封7日,用时先将脓液擦净,取察香配1-2滴,用滴管滴入耳内,然后将消毒棉球塞于外耳道,2日1次,3次为1疗程。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7)新鲜大蒜去皮捣烂,取汁滴耳,每日2-3次,但用药不宜过多,以免结块阻塞脓液排出。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塞耳法

冰片适量,放瓷碗内,上扣大小相同瓷碗1个,对好后用盐泥封固,以武火熏烤约3-5分钟,冷却后开封刮霜,用时先清除耳内脓汁,浸湿棉签,在药末中蘸匀,放置于外耳道底部(应与鼓膜保持约2毫米距离,以防刺激鼓膜产生不适),每1-2日换药1次,2-4次后脓止耳干。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吹耳法

(1)桑珠散:雄黄18克,冰片45克,灯心(烤黄存性)45克,桑缥峭(烤黄存性)30克,辰砂6克,枯矾3克,青黛12克,研细末密贮,将患耳用3%的双氧水洗净,将药物吹入耳中,每次05克,每日2次,用至愈止。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文蛤散:炒文蛤粉5克,冰片05克,枯矾1克,研细末,吹耳。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五倍子(炒黑存性)3克,枯矾1克,研细末,将耳内分泌物擦净,取少许药粉吹耳内。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4)蛇蜕1条,明矾10克,冰片1克,朱砂05克,将蛇蜕洗净、晾干、包裹明矾,放在沙锅内,以武火加热,待蛇蜕烧完,明矾熬枯,用竹签刮下锅内白色粉末,研细,加入冰片、朱砂,混匀,共研细末装瓶。用时先洗净脓耳,再取适量药吹入耳中,4日1次。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5)新鲜猪胆囊1个(勿倒掉胆汁),将磨碎枯矾装入胆囊内,装满为止(约60克),吊挂于荫凉处自然风干,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备用。洗净脓耳,取上药少许,吹入耳内,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6)明矾100克,打碎如绿豆大,入猪胆汁(2个猪胆所含之胆汁),微火煎成干块后,加入烤干的黄连、人指甲(碱水洗净,晒干,与滑石粉一同文火炒至**,待指甲发胀鼓起取出,去滑石粉不用)各20克,冰片2克,在香1克,青黛7克,共为细末,过筛密封备用。用时先用3%的双氧水冲洗外耳道,擦干,用药少许,吹耳内,每日1次。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7)枯矾10克,冰片3克,赤石脂10克,康香03克,朱砂4克,除庸香外,共研细末过筛,将察香加入混匀,贮瓶内备用。取少许,吹耳内。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8)青黛、龙骨、海螺峭各15克,冰片5克,枯矾10克,共研细末,洗净脓后,取少许,吹耳内。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的治疗:先用干净的棉签擦干净耳朵里的脓水,然后在用棉签蘸“3%双氧水”将外耳道的脓液洗干净后,滴用“硫酸新霉素滴耳液”,每天1--2次。用"1%呋麻液滴鼻液"或"盐酸奈甲唑啉滴鼻液"滴鼻;成人量一次口服"百炎净"和"碳酸氢钠"片2片,非那根片125毫克,一天2次,"阿莫西林"片05克,一天3次,饭后服5天服药期间多饮水,

中耳炎注意如下几点:

1洗澡洗头时注意不让水进入耳内。

2,少食辛,辣,炸,炒之属热性之品如辣椒,生姜,炸油条,烧饼,饼干,快餐面等同时海鲜及冰冻鱼,鱿鱼,虾米等咸海产品容易刺激透发炎症,这类食品最好不食

3饮食多样化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如平果,新青菜,菠菜,胡萝卜等

4,起居劳作有度,注意休息,上网不要通宵达旦5,积极锻炼身体,最简单有效锻炼方法是坚持晨跑,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6,预防感冒,感冒往往引起中耳复发,为此若患外感应及时及早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翳风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耳后陷者的定位 9 耳后陷者的取法 10 耳后陷者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耳后陷者的功效与作用 12 耳后陷者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耳后陷者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耳后陷者研究进展 16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62 对大脑皮质的影响 163 治疗呃逆 164 治疗面神经炎 165 治疗偏头痛 166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后陷者中 1 拼音

ěr hòu xiàn zhě zhōng

2 概述

耳后陷者中为经穴别名,即翳风[1]。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穴位 翳风 汉语拼音 Yifeng 罗马拼音 Yifeng 美国英译名 Shielding Wind 各

号 中国 TE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7 富耶氏 TR17 德国 3E17 英国 T17 美国 TB17

翳风为经穴名[2](yìfēng[3]TE17)。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2]。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4]。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2]。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3 翳风穴的别名

耳后陷者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

5 穴名解

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2]。

翳,指华盖,有遮蔽、掩覆之义,翳指大鸡毛扇也,状如耳形。风,为六*之一。此穴在乳突之前下方凹陷,耳垂后面凹陷处,当衣领上缘,其形如遮蔽风邪之屏翳,穴近是处,故名翳风。[5]

6 特异性

翳风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针灸甲乙经》)。

7 所属部位

耳[6]

8 耳后陷者的定位

标准定位: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3]。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2]。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颌角之间凹陷处[4]。

翳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耳后陷者的取法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2]。

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耳垂下缘,当胸锁乳突肌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取穴[7]。

翳风穴的取法[2]

10 耳后陷者穴位解剖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分布著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2]。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面神经耳支和耳后静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干经过,并有舌咽神经腮腺支、耳后动脉和翼静脉丛分布[8]。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通过[4]。

11 耳后陷者的功效与作用

翳风穴有聪耳明目,疏风通络作用[2]。

翳风穴具有聪耳通窍,散内泄热的功效。

翳风穴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两条经脉的循行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风穴又位于耳后,故为治疗耳病的要穴。《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翳者,蔽也。[1]

翳风穴善祛风邪,故名翳风,善治口眼㖞斜、牙关禁闭等风疾[1]。

手少阳三焦支脉上项,以屈下颊(过齿部),翳风穴又位于颈项,临近颊部,故取之可治疗齿痛、颊肿、瘰疬诸疾[1]。

翳风穴系三焦经和胆经之会穴,有通风疏络、开窍益聪之功,按气动为风,翳风穴能开气郁之闭,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冶耳聋之因于气闭者尤效。[5]

12 耳后陷者主治病证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及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及瘰疬等[2]。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8]。

翳风穴主治耳聋,耳鸣,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口眼㖞斜,暴喑不能言,牙关紧闭,牙痛,乳蛾;痉病,狂疾[7]。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等[4]。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㖞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

直刺08~1寸,耳后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以治面瘫、痄腮等;或向内前下方斜刺,针感可向咽部扩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7]。

直刺08~12寸[8]。

直刺1~15寸[4]。

注意:翳风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呼吸心搏停止[7]。

13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耳后陷者的配伍

翳风穴配颊车、合谷治痄腮(腮腺炎)[2][7]。

翳风穴配地仓、颊车、四白、合谷治面瘫[2][7]。

翳风穴配下关治下颌关节炎[2]。

翳风穴配关冲、中渚治耳聋、耳鸣[2]。

翳风配听官、听会、耳门、中渚,治耳疾[7]。

翳风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翳风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翳风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疰,(喑)不能言,翳风主之。聋,翳风及会宗下关主之。口僻不正,失欠脱颔,口噤不开,翳风主之。

《针灸资生经》: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玉龙歌》: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

16 耳后陷者研究进展 16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在家兔身上观察到,电针双侧“翳风”时,动脉血压有明显变化,有上升、下降或双相反应,其变化幅度与针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证明翳风与心血管活动有关,并且这种关系主要为脑中枢效应所致,与迷走神经的外周作用无关。[1]

162 对大脑皮质的影响

针刺翳风有调整大脑皮质功能的作用。在实验性狗神经症基础上针刺“翳风”,所有阴性条件反射均迅速提高,并稳定地恢复正常, 强度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对分化 的鉴别逐渐达到完全。说明针刺翳风能恢复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平衡。观察脑电波发现,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具有调整作用。[1]

163 治疗呃逆

针刺、腧穴注射或腧穴重手法点按翳风治疗呃逆均有效,点按时以两手拇指按压,力度要重而强,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1]。

164 治疗面神经炎

有报道针刺时,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扩散到面部为度。临床观察面瘫患者多在翳风穴有压痛,翳风穴压痛堕病情好转逐次减轻。

165 治疗偏头痛

针刺治疗偏头痛150例,效果较为显著。

166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2 外治法 7 黄耳伤寒患者的护理 8 黄耳伤寒的预防 9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10 关于黄耳伤寒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 1 拼音

huáng ěr shāng hán ·rè rù yíng xu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是指热入营血,以耳内流脓臭秽,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头痛如劈,项强,呕吐,憎寒壮热,心烦躁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黄耳伤寒证候[1]。

4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症状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患者耳内流脓日久,或流脓臭秽黑腐,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出现憎寒壮热,头痛如劈,颈项强硬,呕吐,心烦躁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2][1]。

5 证候分析

热毒内侵,脓汁内流,故耳流脓突然减少,热毒炽盛,邪正相搏,则憎寒壮热;邪热内困,上逆,故头痛如劈,颈项强;热在营血,故心烦躁扰,呕吐;舌质红绛,脉细数无苔,为热伤营阴[2]。

6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清营凉血、泄热解毒[2]。

612 方药

可用清营汤[备注]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加减治疗:方中犀角、黄连清心营之热邪,生地、玄参、麦冬、丹参凉血解毒,滋营养阴,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2]。

或用清瘟败毒散[备注]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生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牡丹皮、淡竹叶加减治疗,取其大清气血之热而解毒祛邪[2]。

62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3]

2)滴耳: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捣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3]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外俱用酱茄内自然油滴之,俟脓净换滴耳油,时时滴入,肿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3)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耳,如烂耳散、红棉散等,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及残留药物清除干净,每次吹入药散也不宜过多,以免药散堆积耳道,妨碍脓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3]

《临证指南》:“外用龙骨、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等分为末,卷净吹之”

7 黄耳伤寒患者的护理

黄耳伤寒病情变化迅速而危重,故护理上尤其要注意密切观察及详细记录病情的变化,必要时可由专人守护,以便及时进行处理[2]。

如患者神志不清,可急针人中、十宣、涌泉等穴[2]。

如患者呕吐或有痰涎,要将呕吐物、痰涎清除干净,保持呼吸道通畅[2]。

8 黄耳伤寒的预防

及早防治脓耳,是预防黄耳伤寒的关键,脓耳患者,有头痛、呕吐、神志变化等情况出现,要及早处理,以免病情转向严重。

预防脓耳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3]。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3]。

乳儿哺乳 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3]。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3]。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3]。

因眼睑闭合不良,露出白睛,可戴防尘眼镜,或用纱布块覆盖,以防灰尘入眼,引起染毒[4]。

9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脓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3]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3]。

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3]。

10 关于黄耳伤寒

黄耳伤寒(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otogenic intracranial infection)为病证名[5]。出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又称黄耳类伤寒[2]。是指以耳内流脓、高热如焚、头痛如劈、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等为主要表现的脓耳变证[1]。是脓耳失治变证中的重候[2]。由脓耳邪毒壅盛,入于营血,扰乱心神或引动肝风而致[2]。若治之不及时,每可危及生命,故应密切注意病情发展,及时积极进行抢救[2]。

有关黄耳伤寒的病源及症状描述,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若因痛而肿生痈疖,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所以然者,足少阴为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上焦有风邪,入于头脑,流至耳内,与气相击,故耳中痛,耳为肾候,其气相通,肾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肾,脊强背直。”

黄耳伤寒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并发症的危重阶段[2]。

黄耳伤寒类似化脓性中耳炎、耳源性颅内感染[5]。

 中耳炎常见于8岁以下的儿童,它主要是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中耳炎有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对中耳炎要及时的治疗,否则会影响到听力。我们先来了解 治化脓中耳炎偏方。

治化脓中耳炎偏方

 在常见的耳科疾病当中,化脓性中耳炎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疾病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化脓性细菌对中耳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导致患者耳部出现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

 1用核桃仁500克研细末,煮30分钟,趁热用双层纱布包好榨油,将09克冰片细末加入油中,加温搅拌,入瓶备用。用时先用双氧水洗去分泌物,蘸干,滴2滴~3滴油,每日2次~3次。

 2治疗前,先把耳道脓洗净,再把25厘米长的活黄鳝切断尾端,让其鲜血滴入患耳内数滴,过15分钟血凝固后可回复原姿。

 3取大田螺(活的)1只,破顶加入冰片15克,待溶化后,把药液滴入患侧耳内即可。

 4取全蝎、枯矾各等分,研细末,将患耳洗净拭干,撒入药粉少许,每日1次,连用3天~5天。

 5取明矾、龙骨各3克,分煅后研末,吹入患耳内即可。

 6取晶莹透彻的明矾3克,在木炭火上烤焦,随即取出研细末,分成2等分,每份15克,分两次吹入耳内。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是指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常见有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

 中耳炎典型的症状有如下:

 1、耳道流脓:耳道流脓是指当外耳道或中耳出现炎症时,患者都可以出现耳道流脓的现象。中医把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统称脓耳。

 2、耳后疼痛:耳后乳突部是面神经走行的一个部位,面神经走行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面神经孔里面,当面神经受到病毒侵袭出现水肿,受压迫后就会出现疼痛。

 3、耳鸣: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常常是耳聋的先兆,因听觉机能紊乱而引起,由耳部病变引起的常与耳聋或眩晕同时发生。

 更多可能的症状有耳痛、发热伴寒战、发烧等。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那么就需要引起你的注意了,得了中耳炎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保护您的听力。

精彩推荐:

儿童营养食谱 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 矫正视力 喉咙痒咳嗽怎么办 宝宝口腔溃疡怎么办 宝宝11个月断奶后食谱 宝宝咳嗽能吃甜食吗 宝宝便秘用开塞露好吗 宝宝玩扭扭车好吗

 

中耳炎怎么治疗

问题一:中耳炎根治方法?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