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炷香、一盏茶是指的多长时间,对皇帝和皇后妃子的称呼有几种都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古代一炷香、一盏茶是指的多长时间,对皇帝和皇后妃子的称呼有几种都是什么,第1张

  一盏茶(10分钟)或者144分钟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四周,一周有七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八刻,一刻(15分)古时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  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等。妃子有分品级,不同品级有不同称呼。

  

从现在的现实来说是模糊的概念,要视香的长短粗细,制作材料,空气的湿度等因素而定。但是按古代的时间概念来讲,是有统一的,甚至有过标准化(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的),就像现在的小时分钟之类,虽然没现在的精确。而这个标准就是一柱香为半时辰,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人们说“起五更”也不难理解,是赶大清早起床了。

用的资料:

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像现在的GB标准或ISO,不是可以随便做的,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2"一炷香的时间”是缺乏现代计时器的时代的一种比较模糊的计时方法。 究竟是多少时间,这要看这炷香的材料、长度、粗细、潮湿程度以及当时的气温和湿度等等。一般,能作为约定时间的标准、可能是当时大家日常广泛使用的普通熏香吧?! 古时候时的香大部分能烧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 3“一炷香的时间”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根据北京鼓楼的相关资料,一炷香的时间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为了区分时辰里的更点,还要在香的上面画上刻度(标线)。 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 材料、长度、粗细、潮湿度、气温、气压、风力、风速等。 一时辰就是2个小时。 天色计时法 地支计时法 现代计时法 夜半 子时 23点--01点 鸡鸣 丑时 01点--03点 平旦 寅时 03点--05点 日出 卯时 05点--07点 食时 辰时 07点--09点 隅中 巳时 09点--11点 日中 午时 11点--13点 日昳 未时 13点--15点 晡时 申时 15点--17点 日入 酉时 17点--19点 黄昏 戌时 19点--21点 人定 亥时 21点--23点

古代的一炷香通常是指一种用来燃烧的香料,它的燃烧时间因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而异。一般来说,古代的一炷香燃烧时间大约在20到30分钟之间。

炷香是一种古老的香料,早在汉代就已经广泛使用。它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需要选用优质的香材,采用特殊的烘焙和混合技术才能制成。一般情况下,一炷香的长度大约在20厘米左右,直径约为1厘米。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一炷香来祭祀祖先、拜佛、熏驱蚊虫等。一般情况下,一炷香的燃烧时间足以完成这些仪式。当然,如果需要更长时间的燃烧,人们也可以制作更长的香,或者使用多支香同时燃烧。

总的来说,古代的一炷香燃烧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在古代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祭祀、信仰、驱蚊用的重要物品之一。

1、一刻钟: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

2、一个时辰:2小时

时辰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3、一炷香:大约三十分钟

古时指"一炷香"的时间也就是两刻钟左右即大约三十分钟。 一盏茶指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

扩展资料

“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炷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

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炷香燃尽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一刻钟

-时辰

-一炷香

导读:我们看电视剧上总说一炷香时间,那这个一炷香多久呢?若是以现在的分钟数来算,一炷香相当于多少分钟呢?古代计时方法有很多,比如一炷香、一盏茶等,接下来和我一起去看看古代没有表是怎样准确计时的吧。

假如光从字面上来看古代一炷香就是烧完一炷香需要的时间,在当时的一炷香可能有些不一样,都是人工制作而成的,不过还是有着一定的标准。不管是大小还是用量都是相差无几的,假如完全烧完的话大约需要半小时。

不过在实际情况下一炷香时间可能不一定,因为香的燃烧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有风,可能天气的干燥与否也有一定关系,甚至于香的质量可能也会影响具体的时间。

所以一炷香到底有多长是没有比较精确的概念的,有人说一炷香时间是40分钟,但是也有人说是一个小时,有人变色20分钟就足够了,最夸张的说十分钟就可以了。

一炷香的来历

有人也想问了一炷香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古时候僧人打坐的时候可能会燃香来计算自己具体使用的时间。比如说打禅七就是在一天的时间当中烧完11根,中间还有一些休息时间,这里的11炷香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主要指的是只有这11炷香燃烧完毕这一天的打禅功课才算完成,在寺庙当中可能都是用这样的方式计算时间的。

一炷香到底是多长时间实际上没有准确的规定,即使在古代没有约定的时间长短,大家在用香纪录时间的时候也不会去精算到到底是多久,只要看着香燃烧完毕就说明时间到了。

所以在古代人看来用一炷香来计算时间是不太准确的,所以在比较正规的书籍当中是看不到这个词语的,而这个词语在各种小说当中倒是比较常见,戏曲中也能看到,这是一种艺术类的作品可能没有那么多严格要求。

古代没有表是怎样准确计时的

最直观的计时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贫困百姓,对于这些人而言,让他们去深究每时每刻是不现实的。对这些贫困老百姓而言,他们最直观的计时方式便是太阳。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等到中午烈日当空,他们会简单的休息一下,然后又重新投入下午的劳作当中。当太阳下山之后,他们就回家休息、睡觉。这也是古代最直观、最廉价的计时器了,如果遇到阴雨天,那么晨曦的公鸡鸣叫也是古人重要的“计时器”了。

最辛苦的计时方式——更夫打更

白天古人还可以通过太阳了解时间,到了晚上,对古人而言就没有了这个天然的计时器。出于对晚上时间的需求,便是产生了一个专门计时的职业——更夫。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三更半夜,小心火烛”。这句话表明了更夫的工作,除了给百姓们提醒时间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防范火灾的发生。但是更夫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得出来巡街、报时。

最精确的计时方式——刻漏计时

刻漏,是古代中国古代在计时器上的最精确的发明。“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我国就发明了刻漏,只不过那时候大多是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这种泄水型漏刻会因为水的水压而影响到漏水的速度,从而使得计时不准确。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受水型漏刻便应运而生。受水型漏刻又称多级漏刻,所谓的多级漏刻是指使用多只漏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就避免了泄水型漏刻受到漏水速度的影响而产生的时间误差。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刻漏已经成为了古人最精确的计时方式。

最接近时钟的计时方式——日晷

在古代要数最接近时钟的计时方式,那么日晷绝对是当之无愧。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日晷的晷针有点像时钟上的分针、时针,而日晷的晷面则布满了时间的刻度。在晷面上有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此外日晷的发明时间也是极其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古巴比伦就开始使用了,中国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学会了使用日晷。到了1270年,在意大利、德国人们参考日晷发明了早期的机械钟,可以说日晷是现代的时钟、手表的鼻祖。

除了这几种计时方式之外,古人还会使用焚香计时,我们熟知的“三炷香”就是一种相对准确的计时方式。还有火计时,是古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所以没有时钟,古人照样可以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来计时。

古代一炷香、一盏茶是指的多长时间,对皇帝和皇后妃子的称呼有几种都是什么

  一盏茶(10分钟)或者144分钟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四周,一周有七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八刻,一刻(15分)古时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