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祠的定义是什么?
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施石”下。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我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韩愈的祠宇。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他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时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文公祠在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麓,为纪念韩愈而建。原韩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碑文上所刻的内容是传道起文。
这块石碑是韩文公祠石牌坊中的众多碑刻之一。该碑因为字形特殊,有多种读法,有人说是“德衍行彰”,也有人说是“传道起文”。但后来经过查究,碑文内容为“传道起文”的说法已经被肯定了。
关于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北宋咸平二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潮州知州王涤徙至州南七里,苏轼为他撰写了《潮州韩文公庙碑》,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南宋淳熙十六年,潮州知州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笔架山并手植橡木, 刻遂将原本在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建于此。
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对韩祠进行全面修复。晚清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巡视潮州时着令知府方功惠大修一次,不仅上峰有令且资力雄厚,遂使韩祠“瑰丽倍于昔”。韩祠在元、明两代屡经修营,不下20次。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
-韩文公祠
到广东潮州旅游,很多游客觉得奇怪,为什么很多景点和机构都带个韩字,比如韩文公祠、韩江、韩山、韩山师范。其实这些河流、景观原来并不姓“韩”,而是当地人为了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而改名或命名的。
潮州众多景区中,韩文公祠是必去的一个,它在北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为纪念韩愈而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韩愈文化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起源,这是没有争议的事情,纪念韩愈的公祠成为潮州重要景点也在情理之中。
韩文公祠背靠韩山,前临滔滔韩江,和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斜线相对,登高望远,可以看到广济桥、潮州古城墙,以及潮州城内外景色。这座公祠原本是收费的,近年免费对公众开放,出示相关证件即可进入景区观光。
韩文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八景“韩祠橡木”就在这里。
拾阶来到韩文公祠牌坊前,登记后穿过牌坊,徒步一小段路走一段台阶就来到韩文公之祠,这是一座保留了浓郁宋代风情的祠堂式建筑,主厅供奉着韩愈的坐像。
公元819年,韩愈写了《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唐代皇帝,被下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免去死罪,被皇帝贬为潮州刺史。潮州所在的位置,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湿气很重,长居北方、中原的人很难适应。从长安到潮州,路途遥远,在没有火车、高铁、飞机、汽车的唐代是一次漫长的旅程,韩愈历经九死一生才来到潮州,他的小女儿因为无法忍受路途的艰辛而死在了半路。
韩愈其实只在潮州做了七个多月的官,当年城外江上鳄鱼成患,被称为鳄溪,韩愈组织人力驱赶鳄鱼,保障了当地人民的人身安全。他把中原的先进文明带到潮州,启蒙了潮人思想。韩愈治潮期间,还解放了奴婢,兴学培育良才,为潮汕文明的成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地百姓直至今日还是韩愈的忠实粉丝。
韩文公祠是典型的宋代庭院格局,和现在所看到的祠堂建筑有很多不同之处。
庭院的周边栽种了很多木棉树和各种植物,一年四季绿意悠悠,春天的时候木棉花迎风怒放,颇有意境。
昌黎碣石山
碣石山位于秦皇岛昌黎县城以北。主峰在昌黎县城北,余脉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有百座奇峻峰峦。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顶尖呈圆柱形,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得名“碣石”。
曹操《观沧海》中提到“碣石山”。具体在哪里,学术界原有三种观点,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东无棣,三是辽宁兴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皇岛孟姜女庙附近的孟姜女坟出土一批文物,证明这里就是碣石山。
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在这里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属于秦汉时期建筑遗物。专家推断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地方。
碣石美景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山中有名刹“水岩寺”。悬崖上留存古人所刻“碣石”二字。登临仙台顶(距海15公里),俯瞰大海,从滦河口到秦皇岛港,西起滦河入海口,东至山海关秦皇岛港,山海之间同样15公里的大陆,静卧脚下。大海茫茫无边,天海一体,确是“碣石观海”圣地。前人列有碣石山十景,其中 “碣石观海” 最壮观。其他九个分别是天柱凌云、水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蟠灵壑、凤翥祥峦、霞晖卒堵、仙影沧浪。
因主峰险峻,且濒临大海,位置重要,远古时即载入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碣石山属于古代名山,虽在五岳之外,但有“神岳”之美誉。
碣石山有东、西五峰山。东五峰山位于仙台顶东侧,由东往西五峰分别是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西五峰山在仙台顶以西,南侧山腰平台建有“韩文公祠”,纪念唐朝文学家韩愈。他祖籍河北昌黎,死后被追封昌黎伯,因此又称韩昌黎。中国***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喜欢此地。1908年到1924年,他7次到避难于韩文公祠,并著书立说。他在《游碣石山杂记》中用“天外桃源”形容碣石山。现在,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韩公祠南面界石岭上立有5米高的李大钊全身汉白玉雕像。
“神岳”碣石,山清水秀,通古之幽,是北国必游胜地之一。
名刹水岩寺已经修葺一新,香火旺盛。
碣石山前还有一个“碣阳湖”,相传是秦始皇东临碣石并镌刻“碣石门辞”之地,也是北魏文成帝大宴群臣的地方。
帝王踪迹
碣石山先后有很多帝王(有统计为9位)登临,成为历史名山。帝王登碣石山原因何在?这和碣石山的神秘文化有关。
《资治通鉴》中的“秦纪”记载,在战国后期,燕人宁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迁坚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诸仙人及不死之蕴含在焉”,“仙人居碣石山”。
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为崇拜碣石山的灵气。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过了4年,即公元前215年,他亲临碣石山,勒石记功,并求长生不老,江山万代。他令人刻下《碣石门辞》,赞颂统一中国的历史奇功。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后,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后许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过祭拜碣石,吸收仙气而长生不老。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祈仙求神。因此,仙台顶又名汉武台。
公元207年,即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领兵东征乌恒凯旋,由辽西走廊返回,途经碣石。这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留下著名的《步出夏门行》,即《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儋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辛甚事哉,歌以咏志。”此后,碣石山以观海胜地闻名九州。
公元238年,晋宣帝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经过昌黎时登碣石山,求仙并追思秦皇功绩。
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均来此登高望海。文成帝还大宴群臣百官于山下,将碣石山改为“乐游山”。
隋炀帝东征高丽时,分兵出昌黎,并登上碣石山。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途经碣石,留下《春日望海》一诗:“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以记功德。
自唐代又出现八仙传说,于是碣石山演变为八仙聚会之地,留下和八仙有关的遗迹,如今天的“果老院”和“仙台顶”。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0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韩文公祠的定义是什么?
本文2023-10-22 12:47: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