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
我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孔孟之道、老庄之道!说实话,我不觉得中国文化有那么单一,要让人张口闭口就谈孔孟老庄之流。我也不觉得中国文化有那么矫情,让人以为吟诗弄赋就算是核心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应该是更加博大精深一点儿的,更加实用,更加稳重一点儿的。
孔子思想1、道德修身:孔子(前551-前479)的思想大体以伦理道德为先,强调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完善人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各阶层和谐共处的社会。孔子极力阐扬的伦理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修成这些道德的主要资源是传统典籍:《诗》、《书》、《礼》、《乐》等。通过学习典籍,努力践行,从身边的小仁小义做起,方可实现君子、仁人、圣人等高贵人格。
一个志为君子的人需要修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出现次数很多,也往往被孔子说成是极难,甚至只有尧、舜、禹等圣人才能达到,其他人包括他自己以及最看重的弟子颜回都很难称得上是十足的仁人君子。虽然“仁”如此重要,但孔子并没有给它下一清晰的定义,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与西方古代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所谓“义”者,宜也。事之宜与不宜,受三个要素的影响:时、地和人。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意思是要以“义”来衡量君子的行为举止。换而言之,君子的修身行政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可死守条例。从“义”的解释可以看出,孔子不想人被道德捆住了手脚。
在孔子的体系中,“智”大致包括知识、智慧这两个范畴。与“仁”者相比,“智者”的层次要低一等。因此,智者未必是仁者,但仁者必定是智者。其它还有“忠”、“恕”等,但不及“仁”、“义”、“礼”、“智”、“信”五者重要。“忠”有两层含义,一是忠于己心,二是待人忠诚,不欺不诳。“恕”即是以己心度人心。
2、君子和圣人:在春秋时代或更早一点,“君子”是指贵族,带有等级色彩。但在《论语》中,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处在由旧到新的过渡阶段,有时指贵族,有时指一种完美的人格。
就性质而言,“圣人”与“君子”有明显不同,孔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圣人”似乎只有远古的仁人君子可以配得上,春秋时代是没有圣人的。一般来说,“圣人”比“君子”更高不可攀,圣人显得更清高,更曲高和寡。
孟子的思想传说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孔伋,公元前483-前402年)的学生,但目前还有争议。关于孟子有两个著名的传说,一是孟母三迁,二是孟子出妻。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这本书现有7卷,是孟子晚年编撰的。也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弟子编撰的,孟子没有亲自动手。《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者有两点,一是性善说,二是仁政。其它的思想其实都是从这两点演绎出来的。
1、性善说:对人性的探讨是一切哲学思想的根基之一,从《论语》看,孔子没有在人性方面做深入探讨,但在他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及早期儒家中有一种倾向,即是探究人性。孟子的性善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政治影响深远。由于有性善说,所以中国古代相信人性是可靠的,相信政治制度、国家之兴衰都建立在统治者的道德之上。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政治看重“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如何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这样的思维表现出来就是“清官情结”、贪腐无可根治、国家制度叠床架屋而无根本突破。
2、仁政:建立在性善说之上的政治学说就是“仁政”。以“仁政”为基点,孟子的政治学说中还有民贵君轻等思想。由于相信人性本有“仁义礼智”,所以要造成民治国盛的局面,首先就是要将这四种善的道德“扩而充之”,即是加强道德修养。中国社会现在还在讲“以德治国”,加强师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与传统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孟子的“仁政”说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都注重“均贫富”,在贫富分化严重时,会想办法去避免社会走向分裂。当然,这只是思想意识上的反映,不是现实的写照。从“性善说”、“仁政”看,孟子的思想有个明显的倾向:走向心性内部,关照人之心性问题。到战国晚期,这种思想被荀子讽刺,认为没有学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但在历史上,孟子的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老庄之道老庄之道与儒家思想相反,是出世的,因此,在中国社会,它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在现实中受挫之后,自我疗伤的常用药。
1、神秘的老子:老子是谁?这是至今纷扰难定的问题。和这个名字产生纠缠的名字有李聃、老聃、李耳、老莱子等。早在汉代,人们已经不清楚“老子”到底指谁。在思想方面,老子最显着的特点是“无为”,这是一种带点消极气质的思想,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舍己入世是完全不同的。传统说法以为老子是孔子的学生,这未必可信,但从两人思想一为积极入世,一为消极出世的对比看,两人生活的时代应该比较接近。两人面对着一个同样的局面,但想出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孔子想着去改善,去调和;老子想着去逃避,去批判,从心理上消解混乱之旧世界对人心的扰乱。
2、宗教经典《道德经》:传说是老子作的《老子》至少有四五个不同的书名,另外一个常为人称道的名字就是《道德经》,被后世的道教尊为自家的经典。其它的书名还有《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五千言》。
现在的研究表明,《老子》一书的思想就来源说非常复杂,这一点是《论语》无法比的。但不管《老子》一书有如何复杂,其核心思想还是非常清晰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歌谣神话
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3、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4、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5、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扩展资料
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
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
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数以万计刻有成形汉字的龟甲兽骨片为研究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凿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辞文学特征相当明显。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第一章 古书形式
一 书籍的起源与简牍式
1.书籍的起源
2.简牍式
二 帛书、纸书与卷轴式
1.帛书的使用
2.纸的发明与使用
3.卷轴式
三 印刷术的发明与册叶式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2.印本书各部分的专门术语
3.积页成册的演变形式
第二章 古书目录
一 目录的种类
1.官修目录
2.史志目录
3.私人撰修目录
4.版本目录
5.专科目录
二 四部分类法及其内容
三 目录的作用
1.指示治学研究的门径
2.打开版本库藏的钥匙
3.考证学术源流
第三章 古代地理沿革
一 关于先秦的地理知识
1.九州说
2.十二州说
二 秦汉以后的地理行政区划
1.州
2.郡
3.国
4.道
5.府
6.军
7.路
8.省
9.县
三 如何查找地理沿革资料
第四章 地方志
一 地方志的演变
1.全国性的区域志
2.地记
3.图经
4.地方志
5.方志编纂学的创立
二 地方志的特点
1.历史的延续性(继承性)
2.内容的广博性
3.材料的真实性
4.思想的局限性
三 地方志的作用
1.农民战争史料
2.少数民族史料
3.经济资料
4.科学技术资料
5.中外文化交流资料
第五章 古代婚姻
一 婚姻的概念及其社会作用
1.婚姻的概念
2.婚姻的社会作用
二 原始社会中原始群婚的演变
1.原始群婚
2.血族婚
3.亚血族婚与对偶婚
4.一夫一妻制
三 奴隶社会的婚制
1.转房制(收继制)
2.佯战婚(劫夺婚)
3.媵、妾制
四 封建聘娶婚的仪式
1.聘娶婚仪式的演变
2.封建婚律对聘娶婚的监护作用
第六章 古代太学与书院
一 太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周代的辟雍
3.汉代以后太学的兴废
a.太学师资人员的职称
b.太学生的入学条件
c.学习科目及考试
4.太学的学风
二 书院的演变
1.书院的兴废
2.书院的特点
a.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b.通过“会讲”,开展学术交流
c.奖进后学,重视传、帮、带
d.重视总结自学方法
3.书院的学风
第七章 古代选举与科举
一 选举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选贤授能”
2.夏、商、周的“举贤才”
3.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
4.汉代的选举制——荐举与征辟
5.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
二 科举的兴废
1.隋唐科举的创立
2.唐代的诗赋取士
3.宋代的科举改革
4.元代的左右两榜
5.明代的八股取士
6.清代的满汉两榜
第八章 古代职官
一 先秦职官
1.夏商职官
2.周代职官
二 秦至清末的职官
1.中央职官
a.中枢长官
b.行政长官
c.监察长与谏官
d.史官
2.地方职官
第九章 古代建筑
一 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
1.古建筑的成型期
2.古建筑的成熟期
3.对外来民族文化的摄收期
4.古建筑的高潮期
5.古建筑的降落期
6.古建筑的渐变期
二 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1.“宫室”是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
2.平面布局、重视造型美
3.雕饰与色彩的使用
4.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三 园林建筑
第十章 古代日用器物
一 日用器物与礼器的关系
二 古器物学的发展
三 器物简释
1.烹饪器
2.食器
3.酒器
4.容器
5.水器
6.兵器
7.玉器
第十一章 古代绘画
一 原始人的审美观念
二 古代著名画家与画派
1.六朝时期的画家
2.唐、五代时期的画家
a.人物画家
b.山水、花乌画家
3.宋代的画院与画派
a.宋代的画院
b.画院外的画家
4.元、明、清时期的画家、画派
a.人物画家
b.山水、花鸟画家
三 国画的风格特点
第十二章 古代宗教(佛教与道教)
一 宗教迷信与神话
二 我国古代的宗教
1.佛教
a.基本教义
b.主要宗派
①天台宗
②法相宗
③华严宗
④禅宗
c.对文化的影响
2.道教
a.基本教义
b.主要教派
①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②统治阶级御用的道数及其派别
c.对文化的影响
你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
本文2023-10-22 12:51: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