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关于辟谷的知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道教关于辟谷的知识,第1张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之现世生命的宗教,现存最早的道教典籍——《太平经》就旗帜鲜明地展示了道门中人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宣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丧者为贱,生者为贵”,“生为第一”,这些人寿最重的表述是道教精神气质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长生这一目标,《太平经》的作者们以其宗教家的情怀吸纳当时之医学成就,总结出许许多多的养生方术,本文主要探讨其辟谷养生思想。

辟谷又叫“断谷”、“绝谷”、“却谷”、“休粮”、“绝粒”、“却粒”。辟谷术始于秦汉,甚至更早,汉代出现的集录此前礼仪著作的《大戴礼记·易本命》已经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里的“不食”即辟谷,不食五谷。此外,《史记·留侯世家》讲张良性多病,以导引、不食谷强身。《淮南子·人间》也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单豹不食五谷,仅喝溪水,年届七十犹有童子颜色。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辟出《却谷食之篇》专门探讨了服气辟谷。可见,秦汉时期,辟谷术已经相当流行。道教创立后,因袭此养生术,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有许多地方涉及辟谷。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看,原经演述辟谷养生术的经文主要在辛部,惜《太平经》辛部经文今已全部亡佚,《合校》一书依《太平经钞》,略补其缺,其中集中论及辟谷的有三处(原经可能有更多内容)。

仅此三处,我们大略可以窥见《太平经》是相当注重辟谷养生的。

《太平经》主张辟谷可以度世长存。《三洞珠囊》卷四《绝粒品》征引《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云:“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这几句话之思想源头在《大戴礼记·易本命》及《淮南子·地形训》。因《太平经》辛部遗失,估计这几句是结论性质的语句,原文当更充分讨论不食的诸多方面。上引五句以简括的笔触告诉我们:食用五谷的人生命有期限,善于调理气息的人神明通达一切,而不饮不食有形东西的人与天地共存亡。此处所说的不饮不食是指不吃五谷杂粮(即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实际上,《太平经》及以后道教所倡行的辟谷术,往往伴随着服气和服药。因为此法确实能够益寿,历代传修者不绝,故易心莹在《道教分宗表》中列出辟谷一派。

辟谷有效,还须得法。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引《太平经钞》辛部首书经文,大致同《太平经》敦煌目录卷一百二十《不食长生法》相合,集中讲述辟谷法门。按照此节经文的说法,“比欲不食,先以导命方居前,因以留气。服气药之后,三日小饥,七日微饥,十日之外,为小成无惑矣,已死去就生也”。这就是说,辟谷之前,要先服食一些具有滋补元气作用的药物。服气药之后,三日内感到有点饥饿,七日内稍微更饿一点,十日之后就初步适应,疑虑不安之感也去掉了,已经脱离死籍,归就长生了。上文说过,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是慢慢节食,少食;不吃通常之食物,至于“特殊”食物还是要吃的,“服气药之后,诸食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一食为变,食无形之物,节少为善。……少者为吉,多者为凶,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

通肠之法,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这段话反复说明辟谷过程中当节少进食,硬食以每天一次为最合适,流质食品尽量少食;但都不吃会造成肠胃不通,即肠胃沾连,影响健康。《太平经钞》所引此节文字没有提及“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及“无形之物”是什么,参照其他道经,所谓有形之物坚难消者是指营养高而消化慢的东西,如含有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以及含有多种糖、淀粉、维生素等成分的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根茎或菌核。所谓无形之物是指胡麻汤、酥汤、酒或清水等流质东西。辟谷之人活动相对少些,这些食品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的营养需求。另外,《太平经》还提醒辟谷者“常当忽带收肠,使利行步也”,这是说,要常把腰带扎紧以便走路

《太平经》认为行上述辟谷法,不仅可以养自身,还可以养众生。从个人而言,“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从国家而言,“此乃富国存民之道”,可以“助国家养民,助天地食主”,“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职;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君子行之,善乐岁,凶年不危亡”。《太平经》又从反面论述说,不修其辟谷术,习惯于一日三餐的人,遇到荒年就会饿死或出乱子,“日三食乃生,朝不食,一命绝;昼不食,二命绝;暮不食,三绝(此句“三”下当有“命”字,引文脱);三日不食,九命绝。……奸邪大起,悉从此始”。由此,《太平经》倡导“用吾道,万事自理,吉岁可以兴利,凶年可以存民”。

从《太平经》所提倡的辟谷术中,我们可以发觉早期道教的养生追求和治国理念。辟谷术源自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当时方士心目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人要成为体态轻盈、身香肤洁的神仙,自然不能多吃会导致身体臃肿、产生粪便的五谷杂粮,而要服食轻香奇异之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承袭这一思想,提倡服气、服药、行辟谷之术。道教的另一源头黄老道,既讲求个人长生,也不忘济世情怀。这一精神映射在《太平经》之辟谷术中,就是其作者宣称的辟谷是个人“年寿久久,至于遂存”之道,也是“富国存民”之方。《太平经》造作于东汉顺帝年间,当时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相当黑暗,豪强凌弱,时有凶年,民生凋敝。《太平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辟谷,一方面是曲折无奈地进行抗争,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治国方略。应该说,《太平经》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封建社会的关键问题的。

《太平经》的作者们基于养生和治国的双重目的,强调辟谷是“不穷之道”,以当代的眼光,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它呢?从大处着眼,当前我们国家政通人和,科技昌明,粮食充足,但倡导饮食节制以富国存民养众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个人健康长寿而言,适当辟谷也有相当的益处。据现代医学研究,多食导致死亡率增高。多食使人体重增加,引起肥胖,肥胖的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统计数字表明,超过标准体重30—50%者,死亡率高出一倍。罗丝(Ross)的动物实验表明,摄取低热量的食物,自发性肿瘤和肾水球肾病的的发生率减少,寿命延长。布鲁地(Brody)指出低代谢的生命活动,减低了有丝分裂的频度,可使生命延长1/3。特别是老年人储存热量能力有限,如果摄取过量,将罹患高血脂、高血糖。由此观之,《太平经》提倡节制饮食,以补气血、调脏目府、治虚羸、轻身延年的药食代替高热量的通常食品,确实能改善体质,促进健康。

常见的辟谷方式

一、服气辟谷

主要观点

辟谷食气主要是采用绵长柔细的呼吸方法。这一方法来源于仿生吐纳,所以又叫做龟息。道家认为,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食气”。气在人体内循环不止,不可或缺。气的运行包含着人体最深奥的秘密。古籍中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谷之前首先练习“服气”,不仅能抵御断食带来的饥饿与虚弱,还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历史记载

《艺文类聚》载,三国时有名的气功家郄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 气,或俯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百余日,颇苦极。后人有偶窥冢中,见俭而出之。后竟能咽气断谷。”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 了许多辟谷流派,形成了繁复的食气方法,如尹真人服元气法,太威仪先生用气法、太无先生服气法、茅山先生服内气法、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 法以及灵宝功等,功种多样、方法有异,但其基本内核仍是柔缓细长的呼吸吐纳。

二、服药辟谷

主要观点

辟谷在食气的同时,还需进食杂食和药饵。关于所服之药,各家各流派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杂食是芝麻、黑大豆、红枣、栗 子、胡桃肉、蜂蜜及酒类。至于药物就更多了,有地黄、黄精、何首乌、枸杞子、天门冬、麦门冬、菊花、茯苓、白术、松子、柏子、苡仁、山药、杏仁、白芍、菖 蒲、泽泻、石韦等。

还有一些辟谷人士只是提倡少食,在辟谷过程中仍进少量主食,这与节食其实并无二致。通观此类辟谷手法,其实质均是限制热量摄入。在修习中所服下的“药物”,有些是以脂肪为主,有些则以糖类为主,但其所含热量均远低于正常三餐。

历史记载

宋朝官府修编的《太平圣惠方》中有“神仙辟谷驻颜秘妙方”,由茯苓、栗子、芝麻、大枣组成,熬成膏服用,要求每日2 次,每次50克。《宋史·隐逸列传》载,陈抟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可见辟谷并不是绝食,不能套用现今通常说的不进任何食物、水的绝食概念来看待辟谷。

科学解释

科学研究发现,从低等生物真菌、果蝇到哺乳动物的小鼠和犬类,限制能量摄入均能起到延长生物寿命的作用,即“饥饿”的动物不但活得更久,并且活得更健康。科学家猜测,之所以如此,也许是低热量食物减轻了机体氧化应激的后果。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与衰老密切相关的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标靶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在食物的刺激下活化程度也更高。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很自然地会被推广到人类自身。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节食有助于延年益寿。不过,节食同样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只是长期进行所谓的“服药辟谷”,那么摄入的营养素难免失衡。科学的节食要兼顾各种营养的合理搭配,不可偏废。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浊气归心 1 拼音

zhuó qì guī xīn

2 注解

浊气归心 生理学名词。饮 微浓浊部分归于心脏,由心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说明心脏起著输送营养的总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浊气归心,*精于脉。”马莳注:“谷气入胃,其已化之气,虽曰精气,而生自谷气,故可名为浊气也。”

古籍中的浊气归心 《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附腔子、脂膜)

此倒数法也。(《医旨绪余》)《素问》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精于脉一节,此浊气归心,不得其解。因思心者

《吴医汇讲》:[卷四]辨《素问》“浊气归心”之讹

读《素问》至“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精干脉”节,此“浊气归心”,不得其解。因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血气所生

之本形也。其红者。奉心所化之赤色也。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精于脉脉气流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一]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心脏之神气受伤。微则薄于宫城之分也。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心气逆故食不下。缓甚则心气有余。心藏神。神有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

辟谷可激活人体先天供能系统

人类先天就存在和大自然内外连接、吸收交流能量的渠道,辟谷是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生命智慧的古老养生术,而大多数人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文字层面。真正的天人合一是我们的生物场能与大自然相互交流,传递,反馈,我们从大自然吸收身体和生命细胞需要的所有精微能量及其他有益元素,来满足人体的每个器官及每个生命细胞的功能需求,从而使我们的人体和大自然通过能量的交互融为一体。

普通人辟谷前三天比较难坚持,因为在前三天人体的供能系统还是依靠葡萄糖,消耗的是肠胃中未消化完的食物,在人体的供能系统转换之前,人会感觉到特别的饿,没有力气,感觉快饿死了。若能走过这个阶段,身体将供能系统调整过来才算进入辟谷状态。如果感觉到很难进入辟谷状态,千万不要强行去坚持,这说明身体辟谷的时机未到,大家可以先从过午不食开始,或者练习食气的功法,适应了再说。

辟谷的能量系统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身体的反馈顺其自然,很多人没有掌握辟谷的要领或者身体还不符合辟谷的条件,没能成功进入辟谷的状态,却又靠毅力去死撑,这样就跟强行的断食没有区别,此时相当于人体在切断了物质食物的情况下,先天的供能系统又没有激活,从而导致人体和细胞都处于很危险的供能缺失状态,若还继续下去,有可能造成我们身体和细胞的永久性伤害。笔者提醒大家,辟谷的过程中一定要倾听身体的反馈,万万不可用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去支撑。

一个人身体吸收自然界精微营养元素能力增强的过程,也正是逐步进入辟谷状态的过程,当完成了能量供给渠道的自然切换,就没有明显的饿感了,靠后天消化食物吸收能量的比例也会逐步下降。辟谷食气是运用人的元神和识神,以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之间交换并沟通能量和信息,重塑身心的过程,决不是一个服食呼吸空气的简单过程。辟谷通过身心内部气机的调节以及宇宙清气的吸取来补充人体本身的元素和其它精微物质,此过程中人体可逐渐排除五谷浊气而纳入自然清气,以使人的内部高度清洁,外部肤色光滑净透。同时借此改善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能力,增强人的生命活力,诱发机体本身潜在功能和先天特异素质,重塑身心。 那么这个所谓的宇宙精微物质与能量是什么呢?

现代科技关于暗物质的研究

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是一种因存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假想出的物质,它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其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还是个谜。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暗能量。

由此我们可以论断,宇宙的绝大部分是由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的,芸芸众生、山河湖海、日月星辰都只是占宇宙中极小部分的普通物质。

辟谷是人类与暗能量相互作用的过程

或许,当人类认清了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以更高维度的空间和眼界去思考认知这个世界,那么现在很多用科学不能解释的神秘现象,或许都能说得通了。

古人认为,万物无分高低贵贱皆有灵气,即使是无生命的山川河海也有灵气。古籍有云:“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这个神或者说灵气,我们可认为是不可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每个人都是存在于大宇宙当中的小宇宙,必然受其影响。所以,我们有理由去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说宇宙中无处不在的隐态的暗物质决定了有形世界,那么暗能量作用于人体则主宰着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辟谷食气或许就是人类与暗能量相互作用的法门之一。正如《黄帝阴符经》所言:“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万物之幻化,皆是由无处不在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与可见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