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经的造经
鲍靓造《三皇经》。事败被诛 鲍靓字太玄,晋陵(今江苏常州)人。葛洪乃其女婿。靓少好仙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官至南海太守。道书载是年二月二日,靓登嵩高山,人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当时未有师,鲍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靓所得即道教所称“大有《三皇文》”。又三国时帛和人西城山师事王方平,所传文《三皇经》,道教称为“小有《三皇文》”。靓后传此经于其婿葛洪,洪传于子孙。南朝陆修静得此经,又传于弟子孙游岳,游岳传陶弘景,弘景推步本经,分别仪式,合十四卷,是为《洞神三皇经》。据说,鲍靓所造《三皇经》十四纸,其中说凡诸侯有此文者必为国王,大夫有此文者将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钱财自聚,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此有犯上之意,朝廷以为此犯国讳,因而诛杀之。然《晋书》卷九五《鲍靓传》则称:“靓尝见仙人阴君,授道诀,百余岁卒。”唐代曾发生多次焚毁《三皇经》之事.
[文献]《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广弘明集》卷八《二教论》:“晋元康中,鲍靓造《三皇经》被诛。”《佛祖历代通载》卷六:“道家《三皇经》,乃鲍静(当作靓——引者)所撰十四纸也。彼日:‘凡诸侯有此文者必为国王,大夫有此文者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钱财自聚,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既犯国讳,永康中被诛。出《晋史》。后人改日《三洞》。至唐二十年贞观间,吉州囚人刘绍妻王氏,有《五岳真仙图》及鲍静所撰《三皇经》。时吉州司法参军吉辨因检囚,于王氏处得之申省,敕令邢部郎中纪怀业等,追京下道士张惠元成武英等勘问,得在先道士鲍静所撰妄为墨本,非今元等所造,敕令毁除。追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其年冬并集得之,遂于礼部厅前悉焚之。”又见《晋书》卷七二,卷九五等。
三皇:
1、燧人氏: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简称燧人,尊称“燧皇”或“遂皇”。据传,名允婼,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开创了华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2、伏羲氏: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3、神农氏 :神农氏,华夏太古三皇之一,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五帝:
1、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
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2、颛顼: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
《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3、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 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
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4、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
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5、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
《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 ,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现今世界舜帝后裔达3亿多人。
扩展资料:
五帝说法
1、《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2、《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3、《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4、《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
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5、《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参考资料:
《二女真诗》一卷(紫微夫人及东华中侯王夫人作)
施真人《铭真论》一卷
旌阳令许逊《灵剑子》一卷
《黄帝内传》一卷(篯铿得于石室)
东方朔《十洲三岛记》一卷
淮南王刘安《太阳真粹论》一卷
黄玄钟《蓬莱山西鳌还丹歌》一卷
娄敬《草衣子还丹诀》一卷
魏伯阳《还丹诀》一卷
《周易门户参同契》一卷
《大丹九转歌》一卷
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一卷
陆修静《老子道德经杂说》一卷
《五牙导引元精经》一卷
《黄庭经》一卷(其文初为五言四章,后皆七言,论人身扶养修治之理)
李千乘《黄庭中景经注》一卷
尹喜《黄庭外景经注》一卷
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李坚《东极谢真人传》一卷
王禹锡《海陵三仙传》一卷
施肩吾《真仙传道集》二卷
《三住铭》一卷
《西山群仙会真记》一卷
长孙滋《崔氏守一诗传》一卷
吴筠《神仙可学论》一卷
又《形神可固论》一卷
《著生论》一卷
《明真辨伪论》一卷
《心目论》一卷
《玄门论》一卷
《元纲论》一卷
《诸家论优劣事》一卷
《辨方正惑论》一卷
杜光庭《二十四化诗》一卷
又《二十四化图》一卷
《神仙感遇传》十卷
《墉城集仙录》十卷
《应现图》三卷
《仙传拾遗》四十卷
《历代帝王崇道记》一卷
《道教灵验记》二十卷
《道经降传世授年载图》一卷
谢良嗣《中岳吴天师内传》一卷
李渤《李天师传》一卷
《真系传》一卷
张隐居《演龙虎上经》二卷
卢潘《侯真人传》一卷
沈汾《续仙传》三卷
尹文操《楼观先师本行内传》一卷
《玄元圣记经》十卷
刁琰《广仙录》一卷
见素子《洞仙传》十卷
傅元镇《应缘道传》十一卷
晞旸子《宝仙传》三卷
《南岳夫人清虚玉君内传》一卷
范邈《南岳魏夫人内传》一卷
李遵《三茅君内传》一卷
梁日广《释仙论》一卷
赤松子《中诫篇》一卷
《金石论》一卷
《门天老历》一卷
冷然子《学神仙法》一卷
贾嵩《陶先生传序》三卷
吴先主孙氏《太极左仙公神仙本起内传》一卷
华峤《真人周君内传》一卷
《刘海蟾诗》一卷
《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晋葛洪译)
张融《三破论》一卷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二卷
《导引养生图》一卷
《神仙玉芝瑞草图》二卷
《上清握中诀》三卷
《登真隐诀》三十五卷
《真诰》十卷
华阳道士韦处玄注《老子西升经》二卷
魏昙峦法师《服气要诀》一卷
陈处士同洪让书《老子道经》一卷
李淳风《正一五真图》一卷
孙思邈《退居志》一卷
《真气铭》一卷
《九幽福寿论》一卷
《龙虎乱日篇》一卷
李用德《晋州羊角山庆历观记》一卷
王元正《清虚子龙虎丹》一卷
《骊山母黄帝阴符大丹经解》一卷(房山长集)
吴兢《保圣长生纂要坐隅障》二卷
僧一行《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
尹愔《老子五厨经注》一卷
周涖《颍阳书》一卷
昝商《导养方》三卷
李广《中指真诀》一卷
僧遵化《养生胎息秘诀》一卷
高骈《性箴金液颂》一卷
黄仲山《玄珠龟镜》三卷
裴铉《延寿赤书》一卷
张果《紫灵丹砂表》一卷
《内真妙用诀》一卷
《休粮服气法》一卷
《大易志图参同经》一卷(玄宗与叶静能、一行答问语)
王绅《太清宫简要记》一卷
康真人《气诀》一卷
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一卷
杨知玄《淮南王练圣法》一卷
《老子元道经》一卷(南统孟谪仙传授)
李延章《中元论》一卷
胡微《玉景内篇》二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大白山见素女子胡愔撰)
王悬河《三洞珠囊》三十卷
王贞范《洞天集》二卷
捷神子《唐元指玄篇》一卷
《中央黄老君洞房内经》一卷
《黄老中道君洞房内经》一卷
《黄老神临药经》一卷
《太清真人络命诀》一卷
《太上老君血脉论》一卷
《灵宝服食五芝精》一卷
《黄帝内经灵枢略》一卷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十卷
《黄帝内丹诀》一卷
《太极真人风鸣炉火经》一卷
《紫微帝君王经宝诀》一卷
《太上老君服气胎息诀》一卷
《老子中经》二卷
《老子神仙历藏经》一卷
《王母太上还童采华法》一卷
《紫微帝君紫庭秘诀》一卷
《茅真君静中吟》一卷
《王茅君杂记》一卷
《阴真君还丹歌》一卷
《金液还丹歌》一卷
《元君付道传心法门》一卷
《徐真君丹诀》一卷
《张真君灵芝集》一卷
《彭君诀黄白五元神丹经》一卷
《太一真君元丹诀》一卷
陈大素《九天飞步内诀真经》一卷
河间真人刘演《金碧潜通秘诀》一卷
大白山李真人《调元妙经》一卷
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一卷
申天师《服气要诀》一卷
张天师《石金记》一卷
玄元先生《日月混元经》一卷
郑先生《不传气经》一卷
建平然先生《少来苦乐传》一卷
赤城隐士《服药经》三卷
卧龙隐者《少玄胎息歌》一卷
蜀郡处士《胎息诀》一卷
成都李道士《太上洞玄灵宝修真论》一卷
务元子《混成经》一卷
务成子注《太上黄庭内景经》一卷
含光子《契真刊谬玉钥匙》一卷
邓云子《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
广成子《灵仙秘录阴丹经》一卷
《紫阳金碧经》一卷
《升玄养生论》
青霞子《旨道篇》一卷
又《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一卷
《宝藏论》一卷
易元子《劝道诗》一卷
逍遥子《内指通玄诀》三卷
《摄生秘旨》一卷
升玄子《造化伏汞图》一卷
颖阳子《神仙修真秘诀》十二卷
元阳子《金石还丹诀》一卷
真一子《金钥匙》一卷
《九真中经》一卷(赤松子传)
畅元子《杂录经诀尊用要事》一卷
狐刚子《粉团》五卷
左掌子《证道歌》一卷
中皇子《服气要诀》一卷
桑榆子《新旧气经》一卷
玄明子柳冲用《巨胜歌》一卷
叶真卿《玄中经》一卷
丁少微《真一服元气法》一卷
洞元子通元子《通玄指真诀》一卷
真常子《服食还丹证验法》一卷
烟萝子《内真通玄歌》一卷
独孤滔《丹房镜源文》三卷
天台白云《服气精义论》一卷
徐怀遇《学道登真论》一卷
曹圣图《铅汞五行图》一卷
张素居《金石灵台记》一卷
高先《大道金丹歌》一卷
陈君举《朝元子玉芝书》三卷
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
陶植《蓬壶集》三卷
《修仙要诀》一卷(华子期授于甪里先生)
《上相青童太上八术知慧灭魔神虎隐文》一卷
碧岩张道者《中山玉柜服神气经》一卷
《司世抱阳剑术》一卷
金明七真人《三洞奉道科诫》三卷
杨归年《修真延秘集》三卷
阴长生《三皇经》一卷
马明生《赤龙金虎中铅炼七返还丹诀》(卷亡)
上官翼《养生经》一卷
王弁《新旧服气法》一卷
傅士安《还丹诀》一卷
徐道邈注《老子西升经》二卷
刘仁会注《西升经》一卷
张随《解参同契》一卷
李审《颐神论》二卷
处士刘词《混俗颐生录》一卷
闾丘方远《太上经秘旨》一卷
道士张乾森《自然券立成仪》一卷
张承先《度灵宝经表具事》一卷
《玉晨奔日月图》一卷
《真秘诀》一卷(宝冠授达磨)
僧玄玄《疑甄正论》三卷
王长生《紫微内庭秘诀》三卷
《传授五法立成仪》一卷
寒山子《大还心鉴》一卷
守文居鎡《长生纂要》一卷
《庄周气诀》一卷
《朗然子诗》一卷
山居道士《佩服经符仪》一卷(不知名)
苏登《天老神光经》一卷
《内外丹诀》二卷(集王元正、李黄中等撰)
《崔公入药镜》三卷
《混元内外观》十卷
张君房《云笈七签》百二十卷
乐史《总仙秘录》一百三十卷
余卞《十二真君传》二卷
李信之《云台异境集》一卷
贾善翔《高道传》十卷
《犹龙传》三卷
张隐龙《三茅山记》一卷
王松年《仙苑编珠》一卷
李昌龄《感应篇》一卷
朱宋卿《徐神翁语录》一卷
《太宗真宗三朝传授赞咏仪》二卷
真宗《汴水发愿文》一卷
徽宗《天真示现记》三卷
陈抟《九室指玄篇》一卷
王钦若《七元图》一卷
《先天纪》三十六卷
《翊圣保德传》三卷
丁谓《降圣记》三十卷
耿肱《养生真诀》一卷
青霞子《丹台新录》九卷
李思聪《道门三界咏》三卷
张端《金液还丹悟真篇》一卷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仪》三卷
《参同契明鉴诀》一卷
姚称《摄生月令图》一卷
钱景衎《南岳胜概编》一卷
谢修通《玉笥山祖记实录》一卷
张无梦《还元篇》一卷
《纯阳集》一卷
《上清五牙真秘诀》一卷
《二仙传》一卷
《成仙君传》一卷
《刘真人传》一卷
《平都山仙都观记》二卷
《师谱》一卷
《十真记》一卷
《仙班朝会图》五卷
《赖卿记》一卷
《大还丹照鉴登仙集》一卷
《断谷要法》一卷
《裴君传行事诀》一卷
《太上墨子枕中记》二卷
《太上太素玉录》一卷
《太上仓元上录》一卷
《学仙辨真诀》一卷
《洞真金元八景玉录》一卷
《五岳真形图》一卷
《祭六丁神法》一卷
《神仙杂歌诗》一卷
《玄门大论》一卷
《九转丹歌》一卷
《太和楼观内纪本草记》一卷
《老君出塞记》一卷
《五岳真形论》一卷
《黄帝三阳经五明乾羸坤巴诀》一卷
《正一肘后修用诀》一卷
《正一法文目》一卷
《正一论》一卷
《正一上元九星图》一卷
《正一修行指要》三卷
《正一法十箓召仪》一卷
《正一奏章仪》一卷
《正一醮江海龙王神仪都功版仪》一卷
《太上符镜》一卷
《谷神赋》一卷
《黄书过度仪》一卷
《太上八道命籍》二卷
《灵宝圣真品位》一卷
《灵宝飞云天篆》一卷
《上清佩文诀》五卷
《上清佩文黑券诀》一卷
《福地记》一卷
《曲素忧乐慧辞》一卷
《皇人三一图》一卷
《西升记》一卷
《胎精记解结行事诀》一卷
《高上金真元箓》一卷
《长睡法》一卷
《大洞玄保真养生论》一卷
《曲素诀辞》一卷
《太上丹字紫书》一卷
《绝玄金章》一卷
《紫凤赤书》一卷
《灵宝步虚词》一卷
《金纽太清阴阳戒文》一卷
《太上紫书录传》一卷
《度太一玉传仪》一卷
《奔日月二景隐文》一卷
《司命杨君传记》一卷
《回耀太真隐书》一卷
《思道诫》一卷
《潘尊师传》一卷
《三尸经》一卷
《金简集》三卷
《无名道者歌》一卷
《大丹会明论》一卷
《太清真人九丹神秘经》一卷
《金镜九真玉书》一卷《八公紫府河车歌》一卷
《大还秘经》一卷
《神仙肘后三宫诀》二卷
《太极紫微元君补命秘录》一卷
《老君八纯玄鼎经》一卷
《海蟾子还金篇》一卷
《太清篇火式》一卷
《太一真人五行重玄论》一卷
《龙虎大还丹秘诀》一卷
《炼五神丹法》一卷
《太清丹经经》一卷
《神仙庚辛经》一卷
《紫白金丹诀》一卷
《仙公药要诀》一卷
《三十六水法》一卷
《金虎赤龙经》一卷
《玉清内书》一卷
《太上老子服气口诀》一卷
《烧炼杂诀法》一卷
《太清金液神丹经》三卷
《休粮诸方》一卷
《胎息根旨要诀》一卷
《修真内炼秘诀》一卷
《上清修行诀》一卷
《大道感应论》一卷
《太上习仙经契录》一卷
《回耀飞光日月精气上经》一卷
《摄生增益录》一卷
《神气养形论》一卷
《服饵仙方》一卷
《铅汞指真诀》一卷
《服食日月皇华诀》一卷
《神仙药名隐诀》一卷
《炼花露仙醽诀》一卷
《缮生集》一卷
《道术旨归》一卷
《按摩要法》一卷
《醮人神法》一卷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一卷
《草金丹法》一卷
《十二月五藏导引》一卷
《大易二十四篇》一卷
《服气炼神秘诀》一卷
《老君金书内序》一卷
《尹真人本行记》一卷
《陶陆问答》一卷
《诸家修行纂要》一卷
《谷神秘诀》三卷
《太清导引调气经》一卷
《大玄部道兴论》二十七卷
《富贵日用篇》一卷
《入室思赤子经》一卷
《饵芝草黄精经》一卷
《治身服气诀》一卷
《玉皇圣台神用诀》一卷
《烧金石药法》一卷
《神仙服食经》一卷
《三天君烈纪》一卷
《养生要录》三卷
《神仙九化经》一卷
《调元气法》一卷
《太上保真养生论》一卷
《神仙秘诀三论》三卷
《元君肘后术》三卷
《山水穴窦图》一卷
《养生诸神仙方》一卷
《五经题迷》一卷
(右神仙类三百九十四部,一千二百十六卷)
右道家附释氏神仙类凡七百十七部,二千五百二十四卷。
《管子》二十四卷(齐管夷吾撰)
《商子》五卷(卫公孙鞅撰)
《慎子》一卷(慎到撰)
《韩子》二十卷(韩非撰)
尹知章注《管子》十九卷
杜佑《管氏指略》二卷
丁度《管子要略》五篇(卷亡)
董仲舒《春秋决事(一作"狱")》十卷(丁氏平,黄氏正)
李文博《治道集》十卷
张去华《大政要录》三卷
右法家类十部,九十九卷。
《公孙龙子》一卷(赵人)
《尹文子》一卷(齐人)
《邓析子》二卷(郑人)
刘邵《人物志》二卷
杜周士《广人物志》二卷
右名家类五部,八卷。
《墨子》十五卷(宋墨翟撰)
右墨家类一部,十五卷。
《鬼谷子》三卷
高诱注《战国策》三十三卷
鲍彪注《国策》十卷
右纵横家类三部,四十六卷。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傅崧卿注)
蔡邕《月令章句》一卷
杜台卿《玉烛宝典》十二卷
唐玄宗《删定礼记月令》一卷
李林甫《注解月令》一卷
韩鄂《岁华纪丽》四卷
韦行规《月录》一卷
李绰《秦中岁时记》一卷(一名《咸镐记》)
李邕《金谷园记》一卷
徐锴《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内八卷阙)
贾昌朝《国朝时令集解》十二卷
宋绶《岁时杂咏》二十卷
刘安靖《时镜新书》五卷
孙岊《备阅注时令》一卷
《岁中记》一卷
《十二月纂要》一卷
《保生月录》二卷
《四时录》四卷
(并不知作者)
张方《夏时志别录》一卷
又《夏时考异》一卷
《许状元节序故事》十二卷(许尚编)
真宗《授时要录》十二卷
孙思邈《齐人月令》三卷
宗懔《荆楚岁时记》一卷
李绰《辇下岁时记》一卷
刘靖《时鉴杂(一作"新")书》四卷
岑贲《月壁》一卷
孙翰《月鉴》二卷
嵇含《南方草木状》三卷
贾思勰《齐民要术》十卷
则天皇后《兆人本业》三卷
陆羽《茶经》三卷
又《茶记》一卷
温庭筠《采茶录》一卷
《茶苑杂录》一卷(不知作者)
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
韩鄂《四时纂要》十卷
贾躭《医牛经》(卷亡)
淮南王《养蚕经》一卷
孙光宪《蚕书》三卷
秦处度《蚕书》一卷
毛文锡《茶谱》一卷
史正志《菊谱》一卷
任璹《彭门花谱》一卷
周序《洛阳花木记》一卷
陶朱公《养鱼经》一卷
熊寅亮《农子》一卷
贾朴《牛书》一卷
王旻《山居要术》三卷
又《在居杂要》三卷
《山居种莳要术》一卷
戴凯之《竹谱》三卷
无求子《酒经》一卷(不知姓名)
大隐翁《酒经》一卷
《是斋售用》一卷
李淳风《四民福禄论》二卷
《牛皇经》一卷
《辨五音牛栏法》一卷
《农家切要》一卷
《荔枝故事》一卷
(并不知作者)
封演《钱谱》一卷
张台《钱录》一卷
于公甫《古今泉货图》一卷
侯氏《萱堂香谱》一卷
范如圭《田夫书》一卷
贾元道《大农孝经》一卷
陈靖《劝农奏议》三十篇
林勋《本政书》十卷
又《本政书比校》二卷
《治地旁通》一卷
王章《水利编》三卷
僧赞宁《笋谱》一卷
僧仲休《花品记》一卷
丁谓《北苑茶录》三卷
又《天香传》一卷
欧阳修《牡丹谱》一卷
蔡襄《茶录》一卷
沈立《香谱》一卷
又《锦谱》一卷
《茶法易览》十卷
丁度《土牛经》一卷
孔武仲《芍药谱》一卷
张峋《花谱》一卷
沈括《志怀录》三卷
窦苹《酒谱》一卷
冯安世《林泉备》五卷
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二卷
刘攽《芍药谱》一卷
王观《芍药谱》一卷
洪刍《香谱》五卷
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
吴良辅《竹谱》二卷
葛澧《酒谱》一卷
高伸《食禁经》三卷
刘异《北苑拾遗》一卷
宋子安《东溪茶录》一卷
陈翥《桐谱》一卷
张宗诲《花木录》七卷
周绛《补茶经》一卷
叶庭珪《南蕃香录》一卷
楼璹《耕织图》一卷
曾安止《禾谱》五卷
曾之谨《农器谱》三卷
陈旉《农书》三卷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
韩彦直《永嘉橘录》三卷
王居安《经界弓量法》一卷
右农家类一百七部,四百二十三卷、篇。
《鬻熊子》一卷
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代。中国早期最高统治者称“皇”和“帝”,他们在位的时间就是中国开国之初,古人称之为“三皇五帝”时代。古人理解的“中国”具有“天地人”静态结构和“五行”运转模式。因此,“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后代学者习惯把个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选放入以上八个“座位”中,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组合。田野考古学所见的中国各地文化面貌有史以来第一次趋同的时代就是“龙山文化时代”。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就是三皇五帝时代。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三皇: 三皇是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农。循环轮回:太古 黄古 远古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⑥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⑦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 ⑧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第五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尧
[1]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巢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不同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位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下令除毁《三皇经》。古本《三皇经》今已佚。《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收有《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三卷和《三皇内文遗秘》一卷,皆非古本《三皇经》,但保留了古《三皇经》的某些内容,对研究魏晋南北朝道教史仍有参考价值。
东晋哀帝年间(362一365),江东天师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书,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录派。这是在葛洪建立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之后,以符录为主的天师道向义理化深入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表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之出现。上清经系,以魏华存为第一代真人。实际上清经系是由魏华存创始,而大部分乃是杨羲、许谧、许翔等所共同作。他们在京都建邺《今南京》和句容茅山中的雷平山(长史许谧的家宅与别墅》设立了乩坛,许谧为坛主,杨羲是乩手,又是记录。他们以扶乱为手法,假托“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以经法,实际上是杨羲所造作。杨许用扶乩的手法,假托“众真降授”,造作大量经书,形成了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主的上清经系。 他们所传授和造作的道经大抵为三部分:一为《真诰叙录》之中所说的《上清经》、《黄庭经》、《七元星图》、《灵宝五符》、《西岳公禁山符》、《中黄制虎豹符》;二为《云笈七七签·上清经述》中所说《太上宝文》、《太素隐书》、《灵书紫文》、《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虎真文》、《高仙羽玄》等;三为《茅山志》中所说《太上三天正法经》及《上清经述》中所说正一真人别授的《治精制鬼法》。南朝陶弘景曾有纂集之上清经目,已亡佚。晋代王灵期也造作边上清经书。故杨羲、许谧所造作上清经书的具体经目、卷数,难以考定。北周武帝天和年间(566一569),甄鸾上《笑道论》谓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云:“上清经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已行。”大既那时行世的共有127卷。
道教经录派的另一支系为三皇经系。《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谓为天皇、地皇、人皇治世之时,各授经文3卷,名为《三皇经》,显属荒诞无稽的宗教神话。《三皇经说》又云,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靓翻以晋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篙山,于百室见《三皇文》,后传葛稚川《即葛洪》。《道学传·鲍翻》说鲍翻于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在龙山遇阴长生受道诀,《道教义枢·三洞义》说鲍靓是在晋惠帝永康年中(300一301)入篙山石室得《三皇文》,《云笈七签·鲍真人传》说鲍翻师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岳》劝召之要,依据上述资料知《三皇文》实为鲍翻所造作,后传葛洪。以後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递相传增,陶并增以其他道经及斋仪,编为十三卷创立三皇派。初传孙游岳,后传陶弘景。按葛洪所说,《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符图与存思法,为符书。《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本。明《正统道藏》收存有《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太极神章三皇内秘文》3卷、《三皇内文遗秘》1卷,这两种虽非古本,但仍保留有“劾召鬼神”之术。
《三皇经》系的传承,据《云笈七签 鲍靓真人传》:“靓学明经本纬候,师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是、万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验。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以此,《三皇经》系左元放传鲍靓,鲍靓传葛洪。直至传到陆修静时被立成威仪。三皇派建有较为完整的神鬼谱系,主要尊奉的神明是:
天皇、地皇、太皇、五岳之神等。主要创派和系代人物是:帛和、于吉、左慈、鲍靓、郑隐、葛洪等。
葛洪曾说:“余闻郑君言,道节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陆修静整编经籍,分道经为三洞,其“洞神”者,即以《三皇经》当之。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三皇五帝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不同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三皇经的造经
本文2023-10-22 13:48: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