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5收藏

“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第1张

玉门关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大的,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王维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戍守玉门关的将士是何等的孤寂荒凉?

这句诗无论是从诗句本身的美感还是意境来说,比之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都要好很多。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玉门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会频频被诗人写进诗中呢?实际上,玉门关是历史上一处极为重要的关隘,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玉门关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匈奴的势力发展极快,在汉朝的西部形成了一股极大的势力,而汉武帝初登基就盯上了匈奴以及西域地区。

而也是在汉武帝初期,因为匈奴和大月氏之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共同对付匈奴。虽然张骞并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但是历经十三年的辛苦却是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通道。

此“凿空”式的出使为后来开拓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更是为汉武帝对付匈奴和沟通西域各国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之后,汉武帝开始对匈奴用兵,卫青、霍去病、赵破奴等将军都曾是抗击匈奴的大将军,而正是因为汉武帝用这些大将来对付匈奴,让匈奴节节败退,也就有了后来的河西四郡。

分别是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并建立长城,设下两关,即玉门关和阳关,这就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列四郡,据二关”。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他们都在敦煌郡内。关于阳关,也有著名的诗句流传下来,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这玉门关和阳关是必经之地,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作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直有将士戍守,其地位可见一斑。

而玉门关之所以被叫做玉门关,还和古代的丝绸之路有关系。我们知道,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玉门关就不再寂寞,它每天都不知疲倦的迎接东来西往的商队和使者,这里从来就不缺悦耳的驼铃声、人们的叫喊声,这里的一切都是热闹的、喧嚣的。

而西域的玉石源源不断通过玉门关运往中原各地,也因此,这一关隘也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即玉门关,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至少在诗歌中很是出名,也很好记住。

实际上我们看,玉门关就是将东西方隔开了,玉门关内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大地,而玉门关外存在着的则主要是游牧文明,这样的区别在当时是很大的,关内和关外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况。

也因此,玉门关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隘,历来为中原所看重,总也少不了戍边的将士。

玉门关本身因为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生存环境在现在看来是很恶劣的,它距离敦煌市有九十公里,距离罗布泊大约有一百五十公里,而其四周则是戈壁、荒漠、河流和湖滩,总起来说,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

只不过,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汉朝时期的玉门关是何等的壮阔辽远了。现在一般认为,玉门关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小方盘城。

小方盘城遗址已经被确定下来,而其中城墙的高度在十米左右,宽度约在三米,而墙基的宽度大约在五米左右,整个的方形关城由黄胶土夯筑而成,很是坚固,只不过也经不起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尤其还是西部那样的恶劣环境,能保存下来部分城垣已经是很不错了。

一般认为,这个小方盘城遗址就是玉门关遗址,当然,这也是存疑的,并没有确切的史籍资料和出土文物来佐证这件事,玉门关也可能距离小方盘城还有一段距离也说不定,但确定的是,玉门关和小方盘城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说起来也很是可惜,汉朝时期就开始存在的、鼎鼎有名的玉门关,在现在居然无法真正确定它的遗址。但玉门关的历史地位并不会因此就有所降低,小方盘城遗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会是玉门关遗址。

所以,现在玉门关遗址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极为重要的遗址。

残疾蟹

小螃蟹走起路来横冲直撞,还喜欢和别人打架,常常弄得缺胳膊少腿。螃蟹妈妈一次次提醒他、批评他,要他注意安全。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反正我有再生功能,断什么长什么,断多少长多少!”

让小螃蟹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再一次断螯之后,新螯却迟迟没有长出来。少了一只螯做什么都不方便,螃蟹妈妈很着急,就带着小螃蟹去向龟大夫求救。

龟大夫经过诊断,遗憾地发现小螃蟹由于频繁地再生,导致再生功能减退,没有办法再长出新的肢体。

“怎么会这样,我不要当残疾蟹。呜……”小螃蟹这下知道害怕了,哭了起来。

螃蟹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连连请求道:“大夫,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吧!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愿意。”

龟大夫为难地说:“办法倒是有一个,那就是给他移植一只螯。可是,又有谁愿意忍受断螯之痛呢?”

“用我的!”爱子心切的螃蟹妈妈义无反顾地说。

在螃蟹妈妈的坚持下,龟大夫把她的螯顺利地接在小螃蟹的身上。然后,龟大夫开了一剂药方,嘱咐道:“你以后要按时服药,避免排斥反应,才能保证移植来的螯牢牢地长在你的身上。”

由于龟大夫开的药很苦很难吃,小螃蟹常常瞒着妈妈少服用。慢慢地,他发现就算少服一点药,移植来的螯也能正常活动。于是,他胆子大起来,干脆漏服药,甚至不服药。

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这天,小螃蟹发现移植来的螯突然不动了。螃蟹妈妈赶紧又带着他去找龟大夫求救。龟大夫检查后,痛心疾首地说:“你啊你,白白把你妈妈的螯给浪费了!”

螃蟹妈妈着急地伸出新长出来的螯,拉着龟大夫苦苦哀求道:“大夫,请您把我的螯再给他接上吧!”

“没用的。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移植了!”龟大夫摇摇头,走了。

小螃蟹又害怕又后悔,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呢?他注定只能独螯到老了。(《深圳青少年报》)

灭蚊高手

天气越来越热,越来越多蚊子“嗡嗡嗡”地飞进居民区里,见人就叮。

居民们被搅得寝食不安,大家听说蟾蜍、壁虎和蝙蝠善于灭蚊后,就赶紧把他们请来。蟾蜍、壁虎和蝙蝠真不愧是灭蚊高手,很快就捕杀了一大批蚊子,侥幸存活的蚊子都害怕了,就躲藏在阴暗角落里,连大气也不敢出。

居民们的生活又恢复平静,大家都很感激蟾蜍、壁虎和蝙蝠,见了面总是尊称他们为灭蚊高手。

称赞的听多了,蟾蜍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起来。他高高仰起脑袋对伙伴说:“看见居民们对我毕恭毕敬的样子没有?他们准是见我本领高,才这样尊敬我们的。”

“就你那点小儿科比我飞檐走壁的本领可就逊色多了。”壁虎不屑地说。

“谁也比不上我。”蝙蝠也加入争论的行列,“要不是我在空中飞来飞去,把蚊子赶到你们的身边,你们连蚊子毛都别想捉到。”

“我最厉害!”“我的本领最高!”“我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三个伙伴谁也不服谁,喋喋不休地争吵起来。最后,他们约定大家轮流值班,比一比谁的本领强。

消息传到蚊子们的耳朵里后,他们很高兴,并且想到对策:当蟾蜍值班时,他们就飞得高高的,让蟾蜍怎么跳也捉不到他们;当壁虎值班时,他们就远离墙壁,让壁虎趴在墙壁上干着急;当蝙蝠值班时,他们又采用低飞或者爬行的方式躲过袭击。

结果,三天下来,居民们又通通被蚊子折磨得叫苦连天。他们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蟾蜍、壁虎和蝙蝠之间约定的比赛。

“三位灭蚊高手,”居民们连连哀求道,“你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同时请你们来,就是希望你们能够携手并肩,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对付可恶的蚊子们,让他们没有可乘之机。”

蟾蜍、壁虎和蝙蝠看着饱受蚊子之苦的居民们,又认真地品味居民的话,都感到惭愧极了。从此,他们再也不自称灭蚊高手,而是通力合作对付共同的敌人。居民们的生活也就恢复往日的宁静。

驼鸟为什么不会飞

一只大雁在旅行的途中,发现驼鸟竟然不会飞。大雁从来没有见过不会飞的鸟类,就吃惊地问驼鸟:“作为鸟类,怎么可能不会飞呢?”

驼鸟笑着问:“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你告诉我,作为鸟类为什么一定要会飞?”

大雁想了想,说:“在空中飞翔可以避开草丛树木等障碍物作直线运动,能够更快地抵达目的地。”

驼鸟指着一望无际的荒漠,回答说:“我们驼鸟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开阔草原和荒漠,地面上并没有太多障碍物,不用飞起来也能够作直线运动。”

大雁又说:“飞起来可以有效地躲避敌害,保护自身的安全。”

驼鸟反驳说:“我们驼鸟有强壮的身体保护自己,粗壮的双腿甚至可以致狮子、豹子于死地,所以没必要飞起来。”

大雁接着说:“飞起来能够更好地发现、寻找食物。”

“恰恰相反,如果在这空空荡荡的荒漠上空飞翔,而不愿脚踏实地在地上找食物,我们驼鸟恐怕早就因为饥饿而灭绝了。”

“这……”大雁想不出其它鸟类一定要会飞理由,哑口无言了。

“此外,在地面上奔跑还有许多在天上飞行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更省体力,更不容易暴露自己等等。”驼鸟据理力争道,“我们不会飞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作出的选择,所以会不会飞并不是检验鸟类的唯一标准。”

“你说得对!看来,我还得多加旅行,增长见识,才能减少偏见。”大雁惭愧地说。

仓库的秘密

去年风调雨顺,小头熊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更好地储存粮食,他请大头熊帮自己造了个仓库。

在小头熊看来,新仓库又大又结实,什么都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仓库是悬空架在四个大石墩上,白白浪费了不少空间。小头熊心想:要是把悬空的地方封闭起来,不就能多放一些东西吗?

小头熊拿定主意后,就擅自用砖石把悬空的地方围起来,储存空间果然大了不少。他洋洋得意地想:谁说只有大头熊聪明,我小头熊也很聪明嘛!

冬去春来。这一天,小头熊突然发现自己的仓库潮潮的,粮食不仅发霉,还长出许多小虫子。再看看别人家的仓库,个个干干燥燥,粮食也保存得好好的。

小头熊觉得一定是大头熊给自己造的仓库有质量问题,就气冲冲地跑去质问大头熊。

“我造的仓库个个防潮耐用,怎么就你的出问题了?”大头熊一头雾水地来到小头熊家查看。只一眼,他就发现问题出在哪儿,说:“小头熊,你家的仓库确实有问题。不过,不是我造成的,而是你造成的。”

“我造成的?”这回轮到小头熊想不明白了。

“是的!”大头熊认真地解释说,“仓库悬空而造,是为了更好地通风透气,让害虫无处可藏。现在,你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封闭起来,能不出问题吗?”

小头熊一听,不由得傻了眼。

感悟:对不在行的事物,千万不要像小头熊那样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地去改变它,否则将有可能种下苦果。

方形小树

一棵小树刚长出地面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现象——所有树木的树干都是圆形的。

“大家长得一个样,真是太没个性了。我要是长个方形树干,一定很引人注意。嗯,就这么办!”小树拿定主意后,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执意让自己的树干长成方形的。

“哇,大家快来看,这棵树的树干竟然是方形的。”

“还真是的,太有意思了!”

人们发现这棵小树长得与众不同后,争先恐后地赶来看稀奇。方形小树见大家这么关注自己,觉得很有面子,心里美滋滋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其他小树都长得粗粗壮壮,只有方形小树长得瘦瘦小小的,大大的树冠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过,方形小树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想:只要大家喜欢,瘦点、小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好景不长,有一天树林里突然跑来一只山羊。小树们吓坏了,都害怕山羊会伤害自己。山羊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树木后,把目光瞄准方形小树。

“别咬我,别咬我,呜……”方形小树又怕又痛,忍不住哭了起来。

幸好山羊没啃几口,就被闻讯赶来的主人赶走了。可方形小树的噩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这天晚上天气大变,刮起大风来。方形小树被刮得东倒西歪,痛苦不堪。他发现其他小树都安然无恙,就奇怪地问:“伙计们,风这么大,难道你们不难受吗?”

“还好啊!”其他小树不以为然地说,“这点风不算什么。”

方形小树又吃惊又气愤地说:“我都快被风吹折了,你们却一点事都没有。上天对我真是太不公平了!”

“不是上天对你不公平,而是方形树干不合适我们。”一棵一直苦口婆心劝告小树的大树痛心疾首地说。

以往,方形小树对他的劝告根本不屑一顾,现在吃尽苦头的小树,终于肯静下心来听大树的话。

“我们的树干长成圆形是有原因的:第一,圆形树干能够长出更多的导管和筛管,输送更多水分和养料,有利于我们生长,所以你长得比别人都瘦小;第二,圆形树干具有最大的支撑力,能够帮我们支撑住大大和树冠,而你因为树干是方形的,腰都快被压弯了;第三,圆形树干能够更好地防止外来的伤害。如果树干是方形、扁形或有其他棱角的,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伤害。就象山羊为什么爱啃你,那是因为你的体形好下口。还有现在,我们能够让风顺着我们圆形的身体掠过,受到的影响很小。而你,因为长着方形的树干,受风面积大,受到的伤害也就大了。孩子,我们长成圆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强行去改变它是要付出代价的。”

认真听了大树的话,方形小树苗才知道方形树干竟然有这么多害处,他的肠子都快悔青了。

“孩子们,我们都来帮帮他吧!”在大树的带领下,小树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方形小树苗抵御狂风。

方形小树苗死里逃生后,下定决心无论有多难都要努力让自己的树干也长成圆形的。

芦苇和小树

芦苇和小树是好朋友。

一天,天空中突然吹来一阵强劲的大风,芦苇连忙顺着风势弯腰低头。他见自己小树正顶着风笔直地站着,连忙提醒道:“哥们,快像我这样做。”

小树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像你一样呢?”

“只有像我这样随风而动,才能避免被风弄伤啊!”芦苇着急地说。

“没事,没事。”小树淡淡一笑道,“我们树生来就是要与风雨抗争的。”

“呼呼呼……”风越来越大,芦苇把腰弯得更低,而小树依旧咬着牙死死地顶着风。

风太大了,即使小树拼命抵挡,仍然被打倒在地。不仅枝折叶落,体内还不时发出刺耳的“咯吱”声。但风劲一旦过去,他又立马站起来,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哥们,你这是何苦呢?”芦苇苦苦哀求道,“你这样做,只能自讨苦吃啊!”

“不……”小树喘息着说,“虽然我有可能因此受伤甚至死去,但只有这样,我的骨骼才会更加坚硬,我才有可能长成苍天大树。”

“嗯,我明白了。”芦苇噙着泪说,“虽然我无法像你一样,但我会给你加油的!加油,哥们!”

感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小树之所以能长成大树,就在于他敢于直面困难,勇于与困难斗争。(《新少年》)

热带的果树

一支温带动物旅行团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热带雨林里参观游赏。在这里,游客品尝了菠萝、火龙果、山竹、榴莲、红毛丹等许多此前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吃过的水果。这些水果很好吃,大家也都喜欢吃。

离开热带雨林前,小猴提议说:“伙伴们,既然我们都喜欢吃这里的水果,不如带些果苗回去种吧!”

“好啊!好啊!”所有的游客都赞同地说,“这样的话,我们在自己的家乡也能吃到这些美味的水果了。”

于是,每个旅客都带回一大捆的果苗小心地种在自家的地里,然后认真地浇水、施肥。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种的果苗死的死,枯的枯,好不容易长大的苗木也从来不开花结果。

动物们经过多方请教,才明白这是由于热带作物无法适应温带的气候等因素造成的。

感悟:做事之前三思。盲目地一拥而上,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种植能手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动物们居然为了这座森林争吵起来。只见小松鼠在树冠上蹦来跳去,尖声尖气地说:“森林里的松树是我种的。这片森林能长得这么茂盛,全我的功劳。”八哥飞来了,扯着大嗓门说:“我种了许多女贞子树,我是种植能手。”小猴说边抓耳挠腮边说:“桃树、苹果树都是我种的,我才是种植能手。”

其它小动物也都说自己才是种植对手,谁也不让谁。最后他们决定去找大象伯伯评理。大象伯伯听了小动物的话,就微笑地说:“都说说你们是怎么种树的吧!”

八哥抢着说:“我把女贞子吃到肚子里。由于种子消化不了,它们就随着粪便拉到地上,后来就长出女贞子树。”听到八哥是这么种树的,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八哥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松鼠说:“我把松果藏在地下,想留着以后吃,可后来没有找着。到了春天,松果就长成了松树。”“哈哈哈……”大家又笑了起来。

“我……我也是无意中种的,我不是种植能手。”小猴的脸红了起来。

这回小动物们都没有笑了,他们都说自己只是无意中种了树,并不是种植能手。

“不!”大象伯伯肯定地说,“孩子们,你们都是种植能手。虽然你们是无意中种的树,但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我们的森林也不会这么美丽。”

听了大象伯伯的话,小动物们又笑了,这一回他们是骄傲地笑了。

河狸兄弟的堤坝

你砍一棵树,我打一根桩,你运一块砖,我填一坯土……河狸兄弟经过齐心协力,共同修建了一座牢固的堤坝。

为了保护堤坝,也就是保护大家共同的家,河狸兄弟经过研究决定,大家轮流看守堤坝,一发现问题立即修补。

一开始,河狸兄弟都能够认真地按要求去做,把堤坝修补得结结实实的。

可是,时间一长,河狸兄弟就慢慢地不把这件事放心上了。

这一天,河狸大哥在巡视时发现堤坝上有个地方渗出水来。按理,他应该潜到水里,找到缺口,并修补好来。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想:“等一下老二就来接班了,让他去修补好了。”

河狸二哥来接班后,发现堤坝原来渗水的地方已经变成小股的水柱流了出来。按理,他应该潜到水里,找到缺口,并修补好来。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生气地想:“水都流出来了,老大也不修补,真是太过分了。算了,算了,等一下老三就来接班了,让他去修好了。”

河狸小弟来接班后,小股的水柱变成了大股的水柱喷了出来。按理,他应该潜到水里,找到缺口,并修补好来。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生气地想:“水都喷出来了,他们也不修补,真是太过分了。哼!他们不补我也不补。”

等到河狸大哥再来接班的时候,漏水的缺口变得更大了。他干脆视而不见,躺在岸边晒太阳。

就这样,河狸兄弟都指望别人修补缺口,结果缺口越来越大,最后整座河堤都被大水冲走了。

感悟: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家园,只有齐心协力、各尽职责,才能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否则像河狸兄弟这样你指望我,我指望你,到头来受害的将是所有人。

两块有梦想的土地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甲、乙两块毗邻的土地。他们一样贫瘠,一样寸草不生,他们也都有着一样的梦想,那就是长出植物,成为一块有用的土地。

一天,一阵风吹来了一片尘土。尘土请求两块地接纳自己。甲地不客气地说:“去去去,我们正在等着种子来安家,哪有功夫理你啊?”

尘土听了,伤心地要离开。

“别走啊!”乙地连忙叫住尘土说,“到我这里来吧。我这么大,容下你还不成问题的。”

于是,尘土在乙地住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一匹骆驼路过这里时刚好想方便。甲地皱着眉头驱逐道:“走走走,你把又脏又臭的粪便排到我身上,叫种子怎么安家啊?”

骆驼又气又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别着急!”乙地赶紧安慰道,“你就排到我的身上吧,我想种子也应该不会介意的!”

于是,骆驼在乙地身上拉下一大坨臭烘烘的粪便。

此后的一段时间,又陆续有果皮纸屑、枯枝败叶等来这里安家。甲地无一例外地把它们拒之门外,而乙地则敞开胸怀接纳了它们。

盼啊、等啊,也不知过了多久,两块地终于迎来了一颗种子。

甲地两眼发亮,渴求道:“亲爱的种子,请到我这里安家吧!”

种子看了看甲地,又看了看乙地,摇摇头说:“你的太贫瘠了,我觉得他比较适合我生长。”

种子说完,欢蹦乱跳地向乙地跑去。甲地登时傻了眼。直到这时,他才发现昔日那些被自己拒绝的东西竟然与乙地融为一体,把乙地变得特别肥沃丰腴。

感悟:乙地接纳了尘土、粪便等在甲地看来是累赘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反过来肥沃了乙地。这也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吧!

16 化石吟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读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感到,诗的第1节中接连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二、问题研究

这首诗比较好懂,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在语文的小圈子里,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既学到了有关诗的知识,又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当然,语文教师对于化石可能了解甚少,不妨在备课时找一些资料,也可以请生物教师帮忙。

对于诗中某些字词的含义不必细究,能基本理解就可以了。

练习说明

一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这道题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想像,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一道开放题。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

二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三根据自己的条件,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这道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并将有关知识写下来,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建议

结合这首诗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或者找一些介绍古生物的画册(这种画册很多)看看。教师要通过教学这首诗,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还可以介绍一些生物界最新研究成果。

有关资料

一、话说鱼类进化(老弟)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现在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

硬骨鱼有两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呈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

(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

二、鸟类的祖先之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初是由爬行动物逐步进化而成的。始祖鸟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产物,历来被人们当作鸟类的祖先。尽管这一进化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许多古生物专家对蜥蜴这样的爬行动物会不会真因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变成鸟这一结论,仍多少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在学术界内,专家们针对鸟类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刚刚问世的时代,人们对于鸟类最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说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到了1861年,在德国境内的一处石灰岩石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这块被称为“始祖鸟”的化石的发现,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为之振奋不已。因为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找到了依据。

但是,在今天,这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突然失去其权威性了。因为在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 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鸟类的祖先这一“宝座”因而将被原始鸟夺走。古生物学家指出,如果事实上是这样的话,那么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也将被否定。

为了理解发现原始鸟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以始祖鸟的化石为基础,看看鸟类的进化过程。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英国博物馆的庞夫雷特指出,以往人们认为是鸟类祖先的某一爬行动物群体,实际上并不是蜥蜴。始祖鸟是由恐龙家庭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始祖鸟与恐龙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它们都起源于槽齿类。不可否认,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现在的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鸟儿与恐龙比较一下,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心。

从外貌来看,现在许多鸟儿都与恐龙有些相像。恐龙中有一种叫鹦鹉嘴龙,它的嘴与会学说人话的鹦鹉的嘴十分相似。鸵鸟龙的脚和鸵鸟的脚一样,也有三个脚趾头,善于走路。鸵鸟龙没有牙齿,鸵鸟也没有。鸭嘴龙的嘴活像鸭子嘴,鸭嘴龙游水也像鸭子戏水。鸟类有毛,生活在1�8亿年前的联龙也是全身长毛。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减轻体重,便于飞翔。早期的一些恐龙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学家把这种恐龙称为虚骨龙类,虚骨龙轻巧机灵,外貌和身体结构很像鸟。

在探索鸟类起源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锁骨问题。鸟类的左右锁骨相互粘连,是V字形愈合锁骨,十分发达。而恐龙的锁骨则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对此,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者认为,恐龙类和鸟类都来源于槽齿类,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它们的锁骨才发生了不同变化,不能凭这一点就说恐龙不是鸟类的祖先。

可是,当上述观点提出来以后,有的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带有锁骨的虚骨类恐龙,化石分析表明,始祖鸟与虚骨龙的骨骼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许多特征是槽齿类生物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来,又推翻了以前关于恐龙与鸟类都起源于槽齿类的观点。

后来,当原始鸟的化石发现以后,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转移视线,试图从原始鸟的身上找出新的理论突破。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首先,原始鸟类具有始祖鸟无法比拟的胸骨和龙骨突起特征,而且非常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生有一种奇怪的肩骨,这是由于撑起羽毛的肌肉沿肩骨通过,因而一般鸟类的肩骨都很大。在这一特征上,原始鸟与现代鸟十分相似。其次,原始鸟的骨骼也是中空的,并且具有与飞翔有关的骨骼特征。

另外,原始鸟除残留有普通鸟类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外,还残存着一些爬行类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例如其尾巴很长,有与脊椎牢牢相连的坐骨,似爬行类动物等等。

从以上事实中不难发现,鸟类的起源时间还要往原始鸟以前探究。原始鸟的发现,将有可能否定在此之前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原始鸟化石的发现无疑为探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但对于鸟类祖先究竟是谁,科学家们仍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发现了更古老的鸟类化石后才能作最后结论。

三、两栖类的祖先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

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

这条鱼离了水,只活了四个来小时。船长觉得这的确是一条特别的鱼,在科学上或许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给那儿博物院的管理员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个季节,非洲正热不可耐,这条肥鱼已经开始腐烂了。

拉蒂曼看了这条鱼,也认为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应当好好保存下来,给科学家去观察,去研究。她请了一位专门做标本的人,把这条怪鱼的皮剥了下来,塞进些草,做成一个标本。她想,这条怪鱼一定是个新发现的种类,因此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这条鱼,叫它做“拉蒂曼鱼”。现在通常叫做矛尾鱼。

但是真糟糕,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怪鱼的重要性。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会想法子把它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保存下来。可是结果呢,只留下一张皮,一个头颅,还有几块零碎的骨头。

这条新奇的鱼,实际上是人们所捕到的一种很古老的鱼。说它“古老”,并不因为它已经活了20年,50年,或者100年了;而是说,它几乎和3亿年以前生活的一种鱼一模一样。

后来,人们在那个海区的深水里,又捕到了几条相似的怪鱼,进一步肯定了先前的发现。

矛尾鱼有什么特点呢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它跟远古时代的总鳍鱼一样,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

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一种古老的鱼,是两栖类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演变成两栖类,例如青蛙;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矛尾鱼就是这一支的一个代表。

在很久很久以前,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带,生活着很多种类的总鳍鱼。就在那个时候,有一部分总鳍鱼爬上了陆地,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上的脊椎动物。

后来,地球上起了很大的变动,山崩地裂,气候变得干燥而寒冷。河流和池塘开始干涸,许多淡水鱼都死绝了。人们猜想,总鳍鱼也在那个时候灭绝了。所以,1938年发现拉蒂曼鱼,看见居然还有活的总鳍鱼存在,就好像在青岛附近遇见了活的恐龙——青岛龙一样令人惊奇。

四、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就是种子由果皮包被的种子植物。自白垩纪上半叶直至现在,被子植物是地球上最进化和分布最广的优势植物。约二十五万余种,广泛分布于山地、平原、沙漠、湖泊及河流,少数分布于海水中。中国约二万五千余种。被子植物的孢子体高度发达,有明显的根、茎、叶和花的分化,为乔木、灌木或一至多年生草本。绝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但某些水生、寄生、腐生和肉质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导管消失了。少数原始的被子植物没有导管。叶为有叶隙的大型叶。花通常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被子植物早期的分类位置隶属于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纲。但是,多数近代系统将其独立为被子植物门。根据形态学的综合性状常划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现代公认被子植物中的乔木、灌木较为原始,草本较为进化,单子叶植物衍源于双子叶植物。

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粮食有稻、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玉米、马铃薯和板栗等;蔬菜有青菜、萝卜、冬瓜、番茄和洋葱等;油料有油菜、花生和芝麻等;轻工业原料有糖的原料甘蔗,著名饮料茶,纺织原料草棉,高级润滑油原料蓖麻,国防工业和交通原料橡胶,以及建筑和编织原料竹类;水果有西瓜、苹果和菠萝等;药物有黄连和薄荷等;建筑用材有樟树、毛白杨、白桦树等;许多被子植物还可供观赏。

五、猛犸的故事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早在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时代,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悉心研究过猛犸。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有人说,猛犸是由古代统帅汉尼拔用于征战的战象,远征中散落在欧洲大陆,其中一些流落到乌拉尔就冻死了。还有一种推测说是猛犸的尸体是由其生长地——亚洲中部和南部,沿着西伯利亚的河流漂流而至的。法国的杰出科学家居维叶于19世纪上半叶发表了科学的断言,猛犸的浑身长毛以及长鼻等生理特征足以表明,它们的原产地就是发现其尸骨和残骸的地方——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猛犸的骨骼和尸体的发掘地在北极圈外永久冻结的土壤层中,因此,尽管已经历了千百万年的历史变迁,但这天然的冰箱却使尸骨残骸保存完好。从1805年到1900年的近百年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共收到过30则关于发现猛犸的消息,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的考古科学意识淡薄,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而当时发现的骨头、牙齿的数量是惊人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雅库茨克城,平均每年出售14 570千克猛犸骨,而要获得如此数量的骨头,大约要找到200头猛犸才行。以此推断,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并设法成功地将这具尸体运抵彼得堡科学院。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猛犸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廖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从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玉门关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大的,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王维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戍守玉门关的将士是何等的孤寂荒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