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琳是什么职业
吴洪琳
吴洪琳,1966年生于宁夏,汉族,198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已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中文名:吴洪琳
外文名:Wuhongli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宁夏
出生日期:1966年
职业:博士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铁弗匈奴与夏国史研究》
人物学历
同年考入陕两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黄永年先生学习历史文献,1992年毕业,获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
2002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门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周伟洲先生学习中国民族史,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代表著作
铁弗匈奴与夏国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丛书
作者吴洪琳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5-1
ISBN9787500495581
《铁弗匈奴与夏国史研究》内容推荐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这一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门论著。吴洪琳编著的《铁弗匈奴与夏国史研究》拟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作一全面、系统的探讨。《铁弗匈奴与夏国史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学术界关于铁弗匈奴族称、族源等问题进行回应。东汉末年,内迁并已经深入到中原内地的南匈奴右贤王去卑一支,在中原王朝有关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其子刘猛迁居雁门,此后又率部叛逃出塞,与兴起于我国东北、因匈奴南迁而迁居匈奴故地的鲜卑错居杂处、混血融合,形成一个“胡父鲜卑母”的新族体。此族体至刘虎时始称“铁弗”。铁弗匈奴形成之后,逐渐成为北方比较强大的一支少数民族势力,其早期活动主要是与拓跋鲜卑争夺代北,后因多次失利而逃居朔方地区,与北方其他政权联系密切,接受封号,并继续与拓跋鲜卑隔河相争,最终以其政治中心代来城被攻破而暂告结束。第二部分,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从当时北方的形势分析了勃勃东山再起的原因以及建立夏政权的经过。夏政权建立之后,勃勃审时度势,对当时的形势及后秦内部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为新兴的夏政权制定了明确可行的政治目标,即以“云骑风驰”、“游食自若”的方式,逐渐蚕食后秦北方的领土,最终夺取长安。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引下,夏政权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既定目标,攻占了后秦都城长安,并称帝灞上。攻占长安之后,勃勃拒绝了群臣的请求,放弃定都长安,重返统万。对于此举,本部分从夏国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攻占长安意味着夏国走向极盛,但同时也为其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预期目标的实现,使得夏国必须面对两个比较强大的敌人:北魏和刘宋,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夏国无法向南、向东发展,只能转而向西,因此勃勃多次攻扰西秦,与北凉联盟。425年,勃勃卒于统万城之永安殿,此前其诸子因太子的废立发生了权力之争,几方都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导致夏国走向衰落,最终随着统万城的失守、赫连昌及赫连定的被擒,夏国灭亡。对于夏国衰落的原因,本部分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对铁弗匈奴在夏政权灭亡之后的去向,即归入北魏、融入吐谷浑等情况也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及其对朔方地区的开发。第四部分,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中央职官制度主要是沿袭了魏晋以来的职官制度,但是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随意性和实用性;在地方行政体系上并不完全像学者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只设州不设郡县。从文献及有关考古资料来看,夏国也曾设有郡县,至于所设郡县的职能是什么、是否健全,因资料缺乏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从中可以看出,夏国在攻占关中地区之后,试图在地方行政上有所作为,只是历史并没有给它提供这一机会而己。第五部分,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铁弗匈奴无论是建立政权之前,还是建立政权之后,主要是以游牧经济为主;虽然有农业,但大多是零星进行的,而且并不一定是铁弗匈奴本民族进行的,即使是在建立政权之后、甚至是攻占长安之后,夏政权都没有及时进行经济转型。第六部分,附论——都城统万城的研究。主要介绍和论述了统万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概况;夏国建国初期统万城一带的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契吴山的地理位置;统万城的沿革,如与奢延城、大城的关系、统万城的基本布局等。
叶纯芳
叶纯芳,女,汉族,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1969年11月出生·
学历
199209-199506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
199509-199906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班毕业。
199909-200608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班毕业。
中文名:叶纯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9年11月
职业: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
毕业院校: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班毕业
代表作品:魏晋经学的定位问题,《经学研究论丛》
简介
叶纯芳,女,汉族,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1969年11月出生
学历
199209-199506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
199509-199906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班毕业。
199909-200608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班毕业。
工作经历
200109-200606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讲师。
200609-201002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200708-200807国科会人文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台湾大学语言所)。
200802-200806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中语系兼任助理教授。
200908-201003国科会特约博士后研究员(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909-201002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004-201103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1109-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讲师。
研究方向
经学(三礼)、文献学
学术成果
专书
孙诒让《名原》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4编第26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学位论文
孙诒让《周礼》学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374面,2006年8月,林庆彰先生指导
期刊论文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概述,《东吴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页83-106,1997年5月
2海峡两岸点校「史部」古籍的回顾与检讨(合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1卷第3期,页215-249,2001年9月
3魏晋经学的定位问题,《经学研究论丛》,第10辑,页9-36,2002年3月
4孙诒让的辑佚成果──《周礼三家佚注》,《书目季刊》,第37卷第3期,页49-78,2003年12月16日
5《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周礼部》的文献价值,《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6卷第4期,页103-120,2006年12月
6郑玄《周礼注》从违马融《周官传》考──兼论汉人师法、家法之议与曹元弼「子郑子非马融弟子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9卷第1期,页157-192,2009年3月
7谈《经学研究论丛》与《国际汉学论丛》──兼谈「以书代刊」的学术价值与困境,《国文天地》,第288期(第24卷第12期),页29-31,2009年5月
8我的图书馆经历,《国文天地》,第297期(第25卷第9期),页25-28,2010年2月
专书论文
1专科目录「附录」的检讨,《专科目录的编辑方法》,页77-106,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9月
2虚词的检索与利用,《学术资料的检索与利用》,页273-283,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3器物图像的检索与利用──以青铜器为例,《学术资料的检索与利用》,页381-395,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3月
4罗振玉在日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日本》,第2册,页91-121,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3年7月
5郭沫若在日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日本》,第3册,页227-265,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3年7月
6孙诒让《周礼职方氏》解,《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00-213,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7郭明昆的生平及其《仪礼丧服》的研究,《儒学研究论丛──日据时期台湾儒学研究专号》,页163-178,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儒学中心,2008年12月
8经学变形记──晚清学者以西学比附中国经学现象之探析,《儒学与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43-64,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儒学中心,2008年12月
9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出版说明,《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二辑,页161-188,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2月
研讨会论文
1清乾嘉学者研治《周礼》的贡献,「清代乾嘉学者的治经贡献」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共27页,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1年11月22、23日
2孙诒让校勘《周礼》的成果──《周礼注疏校记》,「浙江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共25页,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6月23、24日
3曹元忠、曹元弼之生平与著述,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95学年度第2学期教师常态性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共37页,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2007年5月9日
古籍整理
1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共同校勘),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
2朱彝尊研究资料汇编(合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论集》(上、下),林庆彰、蒋秋华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918面,2000年9月
3陈奂相关资料汇编(合编),《陈奂研究论集》,林庆彰、杨晋龙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638面,2000年12月
4臧在东年谱(共同点校),〔日〕吉川幸次郎撰,《经学研究论丛》,第11辑,页353-379,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6月
5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上中下册)(共同点校),〔宋〕杨复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073面,2011年9月
翻译
景榆(山占)寺本《龙龛手镜》解说,〔日〕藤冢邻撰,叶纯芳译,《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页165-172,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10月
采访与采访稿整理
1访当代三礼学专家──彭林教授,林庆彰采访,叶纯芳整理,《经学研究论丛》,第11辑,页381-400,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6月
2大陆高校古籍整理的领航者──安平秋教授,林庆彰采访,叶纯芳整理,《国文天地》,第255期,学林人物,页107-111,2006年8月
3在卡片堆里的活工具书──张锦郎教授,叶纯芳采访整理,《国文天地》,第265期,学林人物,页101-105,2007年6月
4创造中国文化出版界的奇迹──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杰人社长,林庆彰采访,叶纯芳整理,《国文天地》,第269期,学林人物,页101-105,2007年10月
5潜心明清出版文化研究──访大木康教授谈冯梦龙和相关问题,林庆彰采访,叶纯芳整理,《国文天地》,第281期,学林人物,页103-107,2008年10月
6文字学之巨擘──许锬辉教授的学思历程,叶纯芳采访整理,《国文天地》,第289期,学林人物,页103-107,2009年6月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和进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历史学的就业方向多样且丰富,以下将从教育、研究、文化遗产、出版和政府等方面介绍历史学的就业方向。首先,教育是历史学领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之一。历史教育者可以在中小学和大学等各级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可以成为历史教师,传授历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给学生。此外,他们还可以担任历史系主任、教务人员等职务,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其次,研究是历史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就业方向。许多历史学毕业生选择在研究机构或大学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他们可以进行原始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他们还可以参与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为历史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文化遗产是历史学就业领域之一。历史学毕业生可以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工作。他们可以负责收集、整理和展示历史文物和文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此外,他们还可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第四,出版业是历史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历史学毕业生可以在出版社从事历史类书籍的编辑和出版工作。他们可以对历史著作进行审校和编修,确保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学术性。此外,他们还可以担任历史类期刊的编辑和翻译,促进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最后,政府是历史学毕业生的另一个就业方向。历史学毕业生可以在政府机构从事历史研究、政策制定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他们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历史研究和分析的支持,参与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制定。此外,他们还可以担任文化部门的文化遗产专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历史学的就业方向多样且丰富。除了教育、研究、文化遗产、出版和政府等领域之外,历史学毕业生还可以在媒体、旅游、国际组织等领域找到就业机会。历史学毕业生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研究方法,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也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需求。
文物修复,古籍整理都属于考古系,一般是文理兼招的。
考古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历史专业就业方向
历史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下面是历史学就业方向很现实的分析,面向现实,走出象牙塔!
历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简要分析
大学教师
历史硕士现在进不了大学教书(个别学院有招录历史硕士做老师的,对大部分人参考价值不大),只有历史学博士才可以进入高校教书或进科研机构研究。如果想做学术研究,就需要一直读到博士。甚至要博士后,或者出国留学的经历。而目前历史学博士每年招录2000人,还是不少的。
哪些博士在进入大学时具有优势呢
(1)名校毕业的博士特别是本硕博三阶段都是名校(211学校尤其是985学校)毕业的博士。
(2)能在核心杂志上发几篇、十几篇论文甚至是出专著的博士,这直接说明他们的创新能力强。
(3)具有博士后经历的博士或者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在国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博士的就业,首先,一个主要的基调告诉你,历史学的博士,就业都不怎么样。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单说北京,有历史系的高校、研究机构就那么点,北、清、人、师,再加上社科院和首师大。但在04年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大规模扩招后,高校的师资得到迅速补充。各个位置早已人满,好好算一下帐,很多高校5-10年内都不需要历史博士教书了。
(4)家庭背景硬的人。那些在党政部门有较强背景的人、与用人单位领导关系好或者有牛老师推荐工作的人在进入高校中占有很大优势。在高校用人中关系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若有心读博,考生要在这些方面努力。
学业和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如果能吃得了读研、读博乃至博士工作后的数年清苦,就去读研读博吧。在中国,通过求学仍然是无背景的人往上走的通道,尽管这几年和未来几年这个通道比以前窄很多。
农村出身的朋友想继续考研但由于家庭负担重想进中学早点就业问题。
“你这种想法,我当年也有,所以我当年研都没考,就去了一所私立中学。我同样是来自农村,父母也已年近六十。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中学的生活比你想象的要苦、累,虽然每个人都经历过中学时代,但一个学生的感受和老师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当年身为学生的我们,不仅年龄尚轻,而且心中怀揣着一个大学梦,有梦想的激励,自然可以忍受苦累,更重要的在于自己清楚的知道,这种苦累的生活只有三年,三年之后便是另一片天地,不会倦怠。但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每天都面对着同样简单重复而毫无新意的工作,面对着同事间的勾心斗角(中学在职称评聘、奖金分配等方面的利益自然造成这种现象),面对着领导不留情面的训斥(确实是训斥而不是批评,在中学,领导不会把你视为一个人格对等的人),你除了学会忍受,就是要学会逢迎拍马,尔虞我诈。这样的生活,对于甘于平庸,甘于忍受的人,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心中还有一点理想主义的东西的人,一时或许可以忍受,但终究会爆发,而一旦爆发,你将失去一切。
在中国这种环境下,虽然我们对大学有种种不满,但大学无疑却还是最适合生存的理想国。优雅的环境,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和谐,课堂言论的自由。即使功利一点说,大学里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不论是虚拟的,还是实在的。而在中学,虽然目前素质教育的口号震天响,但无疑都是作秀。身在山东,我对那些所谓的名校有更多深刻的感受。从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到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从河北的衡水中学,到江西的临川一中,这些所谓建立了一种模式的“名校”,都是打着改革幌子,进行赤裸裸的应试教育。而且,这些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的好听点叫管理规范,有一套近乎变态的严格模式,任何人都不得跳出这套模式有自己的个性,对学生的培养成为了真正标准化的工业品生产,老师则成为了流水线上的机器。你的课讲的再好,只要不符合所谓模式,就是无效课堂,当月奖金就会被克扣。你的课讲的再烂,再没有主见,只是严格照着模式进行,那么这就是优秀课堂,就将成为全校学习的典型。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所谓成功的典型,都是成功的在单位时间里,将更多的东西塞进了学生的头脑,最终导向更高的分数。而在这种模式的背后,是教师负担空前沉重,因为你需要精心思考怎样在单位时间里往学生头脑里塞更多的东西,而且要准备导学案给学生导学。所以,对中学来说,所谓名校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这种名校老师的压力往往比普通学校更大。如果你要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老师 ,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思想迟钝,而善于执行的机器。
至于你所提到的家庭负担,我想说的是,大学都已经读完,最大的一笔花费都已经付出。剩下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生活所需,除了学校的奖助之外,课余做点家教,辛苦一点,应该不是大问题。另外,你想要早点工作以回报父母的想法基本是不现实的,大多数人,即使工作十几年,在经济上基本都还不会太宽裕,而父母们也鲜有肯接受子女在经济上的帮助的。现代社会,60多岁虽然年龄大了,但如果身体健康,多少种点粮食,种点菜,生活自给还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就只有更加努力,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至于行孝,更多的是一种孝心,给父母多打打电话,不让他们担心,就是最好的孝心。房车这些东西,只能慢慢来,想要一些东西,就必须放弃另外一些,不可能得而兼之。而且,大学教师工资虽低,但时间自由,业余时间完全可以开一个小店,补充一下收入,远比在中学被禁锢在学校里,没有任何其他收入要强得多。
作为出身社会底层而又不甘苟活的我们,承受压力或许也正是化茧成蝶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中学教师
历史硕士主要面向中学当老师,但在就业平台上比本科生广,因为很多地方的公立中学或者事业单位在招录中对硕士不限制生源地,本科生在事业单位(包括公立中学)招考中基本被生源限制住了,只能报考本市区县的招考。想考研、读研的人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喜欢当中学老师,最关键的一点是:自己的讲课水平能不能过关如果觉得讲课还可以,那就考研、读研吧。
在应聘中学老师中,到底哪个历史专业好就业我觉得,专业区分度不大,中国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什么的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当然,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另论。
现在硕士进市区中学还是有些难度的',基本不存在特招了,都是经过笔试、面试的激烈竞争考进去的。由于缺少实际的教学锻炼,硕士生在应聘老师中被说课、讲课卡掉的人不少。本科生要在应聘老师的竞争中取胜,主要靠面试。中学宁愿要讲课水平好的本科生,也不要讲课生硬、说话不流畅的硕士,哪怕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目前有些县中学对硕士进行照顾,让硕士直接进面试,或者对硕士笔试加分,这对硕士就业也有一定用处。还有些地区,比如山东潍坊市、淄博市下面的有的县城(县级市)中学老师已经满员,近两年新招录的老师全部或者大部分分到乡镇中学,幸好,这些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错的,交通便捷,县城中学老师和乡镇中学老师工资收入持平。此外,私立中学也会招录不少老师,无论怎样,毕业生的讲课水平是录取与否的最重要评判标准。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学校之外的事业单位招录历史专业很少,主要是党史办、史志办、革命纪念馆、文秘等等。革命纪念馆招录中有些限定为党史专业,有些限定为党史和历史学专业,还有些把历史专业限定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国内社科院系统也会招录历史研究生,据我了解的信息,云南社科院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招录一名历史研究生(侧重中国民族史方向、云南地方史方向,或者民俗学、历史文献学等专业),硕士可以报名,过去的两年都有博士去报名的,但博士或者没去参加面试,或者在面试中被优秀的硕士卡掉。此外广东省社科院2011年也招录硕士,但不是历史专业的,我没注意到其他省社科院有招录硕士的。此外,历史专业能报考的就是不限制专业、本科(专科)及以上就能报名的职位,这种职位竞争在市属、省属事业单位招录很容易达到上百比一甚至几百比一,能考上的希望很小。
国家体制内的编制少,而很多毕业生想进,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见。每年的国考公务员职位中都有面向历史专业的,比如2011年国考中,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招录中国近代史专业的研究生(包括博士),中央某些部委招录历史研究生。但有的有限制条件:中共党员、两年工作经验、国考中那些规定本科报名的职位研究生是不允许报名的。2011年国考中,不是党员的历史专业考生能报考的职位二十个左右(有些要求两年工作经验),是党员的历史专业考生能报考职位大概翻倍甚至更多。在省考公务员(参公)职位中也能零零散散能见到历史专业能报名的,比如市区县的方志办、党史办、档案馆等等。目前,省考也有越来越多的职位要求两年工作经验,应届生能报考的职位更为有限了。
大学辅导员
辅导员一般要求是中共党员,有在学校当学生干部的经历;很多大学喜欢招本校毕业的学生,因为他们熟悉本校的情况,并且已经在各自的学院办公室以助手的方式办理过不少事情了。外校毕业生考入其他学校辅导员的大都经历三五十人比1的激烈竞争。
两手准备
两手准备:继续往上求学与找工作。除非你对做学问有非常大的兴趣,我还是建议你两手抓,两手准备。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准备找工作,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我们那一届的两个同学,一个考上北大,,一个考上南开,同时分别考上公务员和省属事业编,最后都放弃了读研,选择了工作。只要你有毅力,两者兼顾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考教师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实力固然重要,但运气也占了很大比例,多试一次就多一次希望。说来有意思,我们班最有水平,现在所做的工作和学问最沾边的一个同学并没有读研。(中华书局古籍编辑,这个职位很多硕士、博士都未必做的了)……在国家公务员和事业编制面前,一切都是浮云,而且我也相信他们俩的选择是对的。面试的时候,他pk掉了北大的硕士进去的。即使是北大,毕业了不还得找工作吗,(你要想读博另说)该考公务员还得考,坊间传言的北大找工作多容易绝对是虚夸。现在除了少数地方有人才引进政策,可以不参加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只参加小范围考试即可入编之外,大部分地方在公务员考试上北大的和其他学校没有多大区别。这种人才引进基本不会考虑把一个学历史的当人才引进,基本以法学、经济、建筑之类居多。没有考上研究生的人,若家庭负担重,还是以找工作为重吧。将来有条件了读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也可,毕竟学术研究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奢侈的。
历史专业其他就业途径:各类辅导机构、记者、文秘、人事管理、出版社编辑、网络编辑、文案策划、图书策划、旅游等,还有些进会计公司、证券公司(需要通过相关考试)、自谋职业等等。
;
本文2023-08-05 00:34: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