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推荐书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推荐书目,第1张

书 名

编 著 者

出 版 社

版别

中国文学史

中国科学院史文学研究所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中国古代文学

于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980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著

中州书画社

1982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

1981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诗集传

[南宋]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中华书局

诗经今注

高享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楚辞补注

[南宋]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

1957

楚辞集注

[南宋]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文选

[梁]萧统编

中华书局

1977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2

庄子集释

[清]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

1961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3

左传译文

沈玉成译

中华书局

1981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玉台新咏

[陈]徐陵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乐府诗集

[南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

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乐府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1964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1959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汉书

[东汉]班固著

中华书局

1959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

1962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阮嗣宗咏怀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陶渊明集校笺

[东晋]陶渊明著 龚斌校笺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6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庾子山集注

[清]倪蟠注

中华书局

1980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注

科学出版社

1957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搜神记

[东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

1979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诗品注

陈延杰注

作家出版社

1961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

1960

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

1975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闻一多全集》本

1982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

1963

郭煌变文集

王重民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全唐五代小说

李时人编校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

中华书局

1975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

中华书局

1975

陈子昂集

[唐]陈子昂著

中华书局

1960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王右丞集笺注

[清]赵殿成注

中华书局

1961

李太白全集

[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

1979

杜少陵集详注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

1979

杜甫传

冯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白氏长庆集

[唐]白居易著

中华书局

1979

白居易诗选

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作家出版社

1962

韩昌黎集

[唐]韩愈著

商务印书馆

1958

韩愈文选

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柳河东集

[唐]柳宗元著

中华书局

1961

李贺诗歌集注

[清]王琦等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冯浩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樊川诗集注

[清]冯集梧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词 综

[清]朱彝尊、 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全宋词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

1980

宋词三百首笺注

唐圭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苏轼词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宋诗抄

[清]吴之振等编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欧阳永叔集

[北宋]欧阳修著

商务印书馆

1958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苏轼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陆游选集

朱东润选注

中华书局

1962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辑

中华书局

1961

沧浪诗话校释

郭绍虞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宋史

[元]脱脱等著

中华书局

1977

太平广记

[北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

1961

东京梦华录注

[南宋]孟 元老著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

1982

梦粱录

[南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著

西湖书社

1981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 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活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7

古代白话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0

古今小说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拍案惊奇

[明]凌氵蒙 初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水浒后传

[清]陈忱著

作家出版社

1956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著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著

古籍出版社

1980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红楼梦

[清]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镜花缘

[清]李汝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著

人民史学出版社

1959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孽海花

曾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

录鬼簿

[元]钟嗣成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元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

1957

明代传奇全目

傅惜华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明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

1958

闲情偶寄

[清]李渔著〈〈李渔全集〉〉本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元曲选

[明]臧懋循编

中华书局

1958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编

中华书局

1959

元人杂剧选注

王季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

1980

元散曲选注

王委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

1981

盛明杂剧

[明]沈泰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六十种曲

[明]毛晋编

中华书局

1958

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等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董解元西厢记

[金]董解元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清忠谱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

1955

一捧雪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

1955

长生殿

[清]洪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等编

中华书局

1973

清诗选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近代诗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明文在

[清]薛熙编选

光绪江苏书局刻本

清文汇

沈粹芬、黄人等编

上海国学扶轮社本

纳兰词

[清]纳兰性德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4

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9

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笺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二、参考书目

文史述林

高亨著

中华书局

1980

先秦文学论集

胡念贻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中国神话通论

袁珂著

巴蜀书社

1993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诗经学史

洪湛侯著

中华书局

2002

屈原与楚辞

姜亮夫姜昆武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屈原论稿

聂石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先秦辞赋原论

姜书阁著

齐鲁书社

1983

赋史

马积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编

中华书局

1983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

1958

汉魏六朝诗讲录

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诗十九首解

张庚解《艺海珠尘》本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陶渊明研究

袁行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魏晋风度研究

马良怀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魏晋思想论

刘大杰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1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

1996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2000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杜晓勤著

北京出版社

2001

唐诗大辞典

周勋初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李白诗论丛

詹瑛著

作家出版社

1957

杜甫评传

陈贻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白居易年谱

朱金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大历诗人研究

蒋寅著

中华书局

1995

全宋诗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宋代文学通论

王水照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史论

王兆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唐宋词风格论

杨海明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宋词散论、词学论稿

詹安泰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灵溪词说

缪钺、叶嘉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南宋词研究

王伟勇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87

中国词学批评史

方志范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

祝尚书著

巴蜀书社

1995

唐宋诗之争概述

齐治平著

岳麓书社

1983

宋代文学研究

张毅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1

东坡诗论丛

苏轼研究学会编

齐鲁书社

1983

东坡文论丛

苏轼研究学会编

四川文艺

1986

江西诗派研究

莫砺锋著

齐鲁书社

1986

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著

中华书局

1995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东方出版社

1963

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编

作家出版社

1957

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二集

作家出版社编

作家出版社

1959

吴梅戏曲论文集

王为民编

中国戏曲出版社

1983

五大名剧论

董每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探艺录

宁宗一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元明清戏曲戏曲探索

徐扶明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中国古代戏曲论文集

王季思著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中国戏曲文学史

许金榜著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4

关汉卿研究论文集

古典文学出版社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元杂剧论集

李修生等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

元代杂剧艺术

徐扶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元曲百科辞典

袁世硕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元杂剧史稿

李春祥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五大名剧评述

孙逊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五大小说评述

李厚基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明清传奇史

郭英德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琵琶记》讨论专刊

《剧本月刊》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江西文艺研究所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李渔研究

黄强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中国古代散曲史

李昌集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洪升与《长生殿》研究

孟繁树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汤显祖传

黄文锡关凤雏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长生殿》讨论集

中山大学中文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散曲通论

羊春秋著

岳麓书社

1992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夏志清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著

上海那个我看过,我觉得,看上去比较舒服,最主要印刷好

浙江的没看过,倒是有个山西古籍出版社的,但没上海的那个好

如果要注释的,中华书局有个插图版的,你可以无视插图,纸张还有内容也都不错,不过插图版么,总会小贵几元

年代:清朝

李渔作品:《闲情偶寄》《笠翁对韵》

李渔简介: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部是重要的戏曲论著。小说方面,有白话短篇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还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1、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太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李笠翁

2、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李渔《笠翁对韵》

3、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李渔《笠翁对韵》

4、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之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李渔《闲情偶寄》

5、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李渔《笠翁对韵》

6、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李渔《笠翁对韵》

7、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李渔《笠翁对韵》

8、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丝者,弦乐也;竹者,管乐也;肉者,声乐也。李渔《闲情偶寄》

9、奇山大水,笑之境也霜晨月夕,笑之时也浊酒清琴,笑之资也闲僧侠客,笑之侣也,抑郁磊落,笑之胸也长歌中令,笑之宣也鹘叫猿啼,笑之和也棕鞋桐帽,笑之人也李渔《闲情偶寄》

10、诗写丹枫,韩女幽怀流御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李渔《笠翁对韵》

11、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李渔

12、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共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李渔《闲情偶寄》

13、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李渔《笠翁对韵》

14、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演旧剧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事,眼对前朝。然而古董之可爱者,以其体质愈陈愈古,色相愈变愈奇。如铜器玉器之在当年,不过一刮磨光莹之物耳,迨其历年既久,刮磨者浑全无迹,光莹者斑驳成文,是以人人相宝,非宝其本质如常,宝其能新而善变也。使其不异当年,犹然是以刮磨光莹之物,则与今时旋造者无别,何事什佰其价而购之哉?旧剧之可珍,亦若是也。李渔《闲情偶寄》

15、怎当的狂风怒波掀翻爱河,便是青春少年,少年也愁难过。李渔《巧团圆伤离》

16、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李渔

17、观场之事,宜晦不宜明。其说有二:优孟衣冠,原非事实,妙在隐隐跃跃之间。若于日间搬弄,则太绝分明,演者难施幻巧,十分音容,止作得五分观听,以耳目声音散而不聚故也。且人无论富贵贫贱,日间尽有当行之事,阅之未免妨工。抵暮登场,则主客心安,无妨时失事之虑,古人秉烛夜游,正为此也。然戏之好者必长,又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摹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阙。然求其可以达旦之人,十中不得一二,非迫于来朝之有事,即限于此际之欲眠,往往半部即行,使佳话截然而止。予尝谓好戏若逢贵客,必受腰斩之刑,虽属谑言,然实事也。与其长而不终,无宁短而有尾。故作传奇付优人,必先示以可长可短之法:取其情节可省之数折,另作暗号记之,遇清闲无事之人,则增入全演,否则拔而去之。李渔《闲情偶寄》

18、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之心李渔

19、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李渔

20、人老无能,神老无灵李渔

21、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李渔《闲情偶寄》

22、与妇人调笑,不问她肯不肯,但看她笑不笑。李渔

23、物唯求新,新者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李渔《闲情偶寄》

24、选剧授歌童,当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后间以新词,切勿先今而后古。何也?优师教曲,每加工于旧,而草草于新,以旧本人人皆习,稍有谬误,即形出短长;新本偶尔一见,即有破绽,观者听者未必尽晓,其拙尽有可藏。且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犹时文中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诸篇,名作如林,非敢草草动笔者也。新剧则如巧搭新题,偶有微长,则动主司之目矣。故开首学戏,必宗古本。李渔《闲情偶寄》

25、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然以余论之,圣叹所评,及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如其至今不死,自撰新词几部,由浅及深,自生而熟,则又当自火其书,而别出一番诠解。甚矣,此道之难言也。李渔《闲情偶寄》

26、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7、或将古书旧戏,用长房妙手,缩而成之。但能沙汰得宜,一可当百,则寸金丈铁,贵贱攸分,识者重其简贵,未必不弃长取短,另开一种风气,亦未可知也。李渔《闲情偶寄》

28、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李渔

29、我只知道温室里的花朵会嫉妒高山雪莲的清高自洁,却从不知道天上的苍鹰会嫉妒地上的草鸡。李渔《将夜》

30、是则是矣,须知畅所欲言亦非易事。李渔

31、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与时俗相谐合);啸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陶冶教化世俗);高俊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李渔《闲情偶寄》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升诗句名句名言

年代:清朝

洪升作品:《长生殿》

洪升简介:

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洪升的著作现存6种:《诗骚韵注》(残缺),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词曲散见他书。其他戏剧作品,如《沉香亭》、《舞霓裳》、《回文锦》、《回龙记》、《闹高唐》、《锦绣图》、《长虹桥》、《天涯泪》、《节孝坊》等均已失传。

洪升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集中多是纪游、赠人和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和抒发个人的穷愁,调子比较凄凉。间或也有感慨兴亡及同情人民的诗篇。他的诗虽然思想不甚深,却具有真情实感。诗风接近唐人,于平淡处见工力,无雕琢矫饰之弊。他的散曲现存者有5个套数,虽是应酬之作,却也透露出他潇洒恬淡的情怀,造辞遣句,清新秀逸,可以看出作者的工力。

洪升致力于戏剧创作,在《长生殿》之前写过不少剧本,现仅存杂剧《四婵娟》。此剧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四折各写一个故事,有谢道韫咏雪、卫茂漪簪花、李易安斗茗及管仲姬画竹。

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升诗句名句名言

1、生既为同衾,死当携手归

2、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3、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洪升《长生殿》

4、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洪升《长生殿》

5、这一缕青丝香润,曾共君枕上并头相偎衬。——洪升《长生殿》

6、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香袅。宿醒未醒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洪升《长生殿》

7、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洪昻

8、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洪升《长生殿·情悔》

9、意中人,人中意,则那些无情花鸟也情痴——洪升《长生殿窥浴》

清代金圣叹著名诗句诗词

年代:清朝

金圣叹简介:

金采(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一说本姓张,名喟,享年五十三岁(虚五十四岁)。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

金圣叹生于1608年三月三日(4月17日),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评注不少古典,奇才也。传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

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听说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随后苏州府吴县调来新县令任维初对欠税者用重刑又高价售出公粮于百姓,激起民怨。民众假借顺治驾崩契机,组织反贪游行,后百多名秀才于第三日往孔庙哭庙,发泄不满,后向巡抚朱国治呈揭帖告发县令。谁知朱任二人早已勾结,捕18名核心人物,反向朝廷告秀才们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要求严惩。处“斩立决”(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1661年8月7日),法场-江宁-三山街,其中一人为金圣叹也,后任维初因犯另案被斩,朱国治被吴三桂兵杀并分食其肉,骸骨无存。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他斥责“犯上作乱”,释“水浒”之名为“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反对“以忠义予之”;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鱼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盗贼的官军,并意识到“一高俅”之下还有“百高廉”,“千殷直阁”及其狐群狗党,结成祸国殃民的社会势力,108人“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他认为,“居其邦,不窃议其大夫之得失,恶伤治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书破道,非天子而作书,其书破治,破道与治,是横议也”;然而又承认天下无道则庶人敢议,“庶人之议皆史也”。他宣扬“忠恕”、“孝悌”之类儒家道德规范;然而又揭露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赞美崔莺莺、张生的叛逆行为,讥讽冬烘秀才目《西厢》为*书,而推《西厢》为“天地妙文”。他接受佛教的虚无思想,视人生若梦幻,所谓“天地梦境”,“众生梦魂”;然而他又直面现实,并孜孜于述作,以为“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可以看出,金圣叹的思想中是充满着矛盾的。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他的诗文评比较平常,如强分律诗为二解,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之法说诗,颇为人所诟病。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见解则独出手眼,继李贽、叶昼之后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

清代金圣叹著名诗句诗词

1、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金圣叹

2、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金圣叹

3、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金圣叹《金圣叹临刑前遗言》

4、"消磨傲骨惟长揖,洗落雄心在半酣——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开首》"

5、有日月而后昼夜成,有昼夜而后寒暑判,有寒暑而后历数定,有历数而后系统分,有系统而后兴亡见。——金圣叹

6、"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少老头,坐躺椅,由冬至夏读春秋。——金圣叹"《金圣叹》

7、杀头,至痛也,而圣叹于无意中得之,亦奇。——金圣叹

清代况周颐著名诗句诗词摘抄

年代:清朝

况周颐作品:《蕙风词话》

况周颐简介: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况周颐以词为专业,致力50年,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季四大家。20岁前,词作主“性灵”,“好为侧艳语”,“固无所谓感事”(赵尊岳《蕙风词史》)。光绪十四年(1888)入京后,与当时词坛名家同里前辈王鹏运同官,以词学相请益,得所谓重、拙、大之说,词格为之一变。稍尚体格,词情也较沉郁,如〔齐天乐〕《秋雨》等。中日甲午(1894)战争时,愤于外敌入侵,写下一些伤时感事、声情激越的篇什,如〔唐多令〕《甲午生日感赋》、〔苏武慢〕《寒夜闻角》、〔水龙吟〕《二月十八日大雪中作》、〔摸鱼儿〕《咏虫》、〔水龙吟〕“声声只在街南”等,反映“嘶骑还骄,栖鸦难稳”的现实和“壮怀空付,龙沙万里”的感慨。有一些作品则是对清室的兴衰、君臣的酣嬉、深致忧思,如〔三姝媚〕的“红楼依然,玉容歌舞”、〔莺啼序〕的“有恨江山,那能禁泪”等。

辛亥革命后,况周颐与朱孝臧唱和,受朱影响,严于守律,于词益工,但大都是“故国”之思,抒写封建遗老情绪。如〔倾杯〕《丙辰自寿》,以“老圃寒花”自比;〔水调歌头〕《壬戌六月十一日集海日楼为寐叟金婚贺》中,更明显地表露出“指顾光华复旦,仙仗御香深处,比翼更朝天”的复辟幻想。

况周颐著作,有词9种,合刊为《第一生修梅花馆词》。晚年删定为《蕙风词》2卷。又有《秀道人修梅清课》1卷,与张祥龄、王鹏运联句词作《和珠玉词》1卷。又辑有《薇省词抄》11卷,《粤西词见》2卷,《词话丛钞》10卷。

此外,尚著有《词学讲义》、《玉栖述雅》、《餐樱庑词话》、《历代词人考略》、《宋人词话》、《漱玉词笺》、《选巷丛谭》、《西底丛谈》、《兰云菱梦楼笔记》、《蕙风簃随笔》、《蕙风簃二笔》、《香东漫笔》、《眉庐丛话》、《餐樱庑随笔》等。

清代况周颐著名诗句诗词摘抄

1、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2、惜起残红泪满衣,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况周颐《减字浣溪沙·听歌有感》

3、一向温存爱落晖。伤春心眼与愁宜,画栏凭损缕金衣。渐冷香如人意改,重寻梦亦昔游非,那能时节更芳菲?——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4、风雨高楼悄四围,残灯黏壁淡无辉,篆烟犹袅旧屏帏。已忍寒欺罗袖薄,断无春逐柳棉归,坐深愁极一沾衣。——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5、"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况周颐《蕙风词话》"

你好李渔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我的语文很好,很受语文老师喜欢。

一次,语文老师跟我说:“你的文风跟李渔很像,你什么时候看看他的《闲情偶寄》,”我当时并没哟偶放在心上。

后来,在新华书店买书的时候看见了一本书:李渔《闲情偶寄》。没有丝毫犹豫,更没有翻阅就把它拿在手里。

我喜欢夜晚,那一夜似乎更安静,我望了一眼洒满星光的夜空,很好奇地打开这本封面秀气的书,仿佛嗅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味道。

翻开第一页,味道重了一点,那种来自很久以前的味道,很像我在故宫和很多古宅中的感受一样。待我细细闻时候,却又似乎没有了。翻开第二页,味道又出现了,伴随的是一阵眩晕。如此反复,一阵浓浓的困意袭了上来,我关了灯,自然地睡着了。

那天的早晨似乎起的特别的早。似乎约是五点钟,我感到很不自在,打开台灯,发现我的旁边竟然多睡着出一个人,我吓得心差点跳出来,极大地恐惧让我失去了喊叫的能力,更多的是怕喊出来,免不了要闹得满城风雨。

待仔细看时,去发现这个人剃了半边……

肉浦团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代以下几种含义:

1 一种食品:肉浦团是一种面食,主要材料有小麦粉、猪肉、芋头、虾皮、葱和姜等。

2 一部**:肉蒲团讲述了在宁靖宗年间,书生李龙基邂逅了美艳的玉香,两人共堕爱河,但玉香被卖到了三婆的妓院。后来,李龙基为救玉香,不惜抛妻弃子,与三婆展开一场激战的故事。

3 网络用语:肉浦团可以用来形容富有肉感的人,特别是指女性。

总之,肉浦团的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茶馆》作为老舍先生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京味特色的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手法。本文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白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空泛

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功力非凡。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用用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李渔认为,戏剧语言可要符合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人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言与人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1]显然,老舍先生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将各种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言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言特色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老舍对人物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茶馆》的魅力所在。[2]《茶馆》中出场角色的有几十个,老舍就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暴露自己的性格,达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3]”的效果。

《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物。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人物。[4]《茶馆》一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角而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整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自然是十分厌恶的。但对于这种人,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口大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生”,甚至给唐铁嘴送了一壶茶。王利发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入是非之中。二是能够引来其它食客的好感。显然,王利发是一个胆小谨慎而又圆滑的生意人。他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父亲的茶馆,按照父亲的老办法,秉持着“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的原则。这个原则也使得王利发的茶馆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中居然没有倒闭。此时的王利发,口头上也出现了“All  right”、“Yes”等这类外语词,为了经营这个酒馆,王利发灵活变通,八面玲珑。这也势必让他变得圆滑谦卑。

他的圆滑谦卑在秦四爷收房租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是!

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我玩,我知道你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房东秦四爷明明要涨房租,他在受了气吃了亏,依旧赔礼奉承,谦卑耍滑,简短几句让秦仲义无可奈何。但是当面对大兵与巡警时,他也是无可奈何的,他害怕大兵打砸他的茶馆,稍受恐吓,就将身上所有的银两给了大兵。面对巡警的敲

诈,他也只是在巡警走了很远才敢跺一跺脚骂上几句。

但同时他又是善良的,当以唐铁嘴提出给王利发看面相时,王利发说:“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此时的王利发采取了教训的口吻,邱梅认为是表现王利发对唐铁嘴的不屑,但更多的学者,如鲁文婧认为这体现了王利发的善良。[5]笔者认为,王利发两种情绪都有,但是能够如此圆滑对的一个人却用告诫的方式劝人戒了大烟,体现王利发善良这一特点的作用更大。

各研究对王利发这一形象并不存在什么争议,笔者非常赞同张小菊对其人物形象的总结:他是一个聪明能干、能屈能伸,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但也绝对不是勇于伸张正义的好人。[6]

常四爷的语言也另有特色。常四爷共出场了85处,显然也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重点人物。常四爷的语言体现出了其豪爽耿直的形格,符合他多年闯荡而饱经沧桑的人物特点。以他们议论外国鼻烟的一段为例。

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

寥寥几笔,将常四爷与刘麻子进行对比,就将常四爷的正义和爱国之心与刘麻子“墙头草”的性格表现出来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片段也对常四爷的性格有所体现:

二德子: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

二德子:喳!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了。

这一段五个人的对话,每人最多也不过说了三五句话,便一下子就把二德子这个满清政府的小爪牙那种无事寻衅、飞扬跋启、蛮不讲理、欺压善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性格特征及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也把常四爷对外来侵略的愤慈、对清廷卖国的不满,对朝廷公差人员的蔑视等情感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有王利发的怕事、松二爷的和事等性格特征都得到完满的表现。当二德子动手要管教常四爷时,马五爷只说了两句话,连站也没站起来,就一下子把张牙舞爪的二德子的气焰压了下去了,这原因在后面通过王利发的嘴才被解释清楚。原来马五爷有洋靠山,这不仅将二德子“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性格特征再一次强调,还暗暗揭示了当时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控制。

研究中,对同样爱国的民族资本——秦仲义的分析重点在他和庞太监的一段对话上。这段话可谓旁敲侧击、唇枪舌剑。一个是有恃无恐、居高临下;一个是新兴的民族资本家,有财不慌,几句话两人显示了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和心态。秦仲义对封建顽固派庞太监是极其藐视的,保留着不服气的心态。他与庞太监说话,自然地带有挑衅意味,话里有话。根据谭嗣同被杀,顽固派得势的时局,秦仲义对庞太监说: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而庞太监身为慈禧太后的红人,有着人所共知的高地位,他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居高临下的傲气,对秦仲义是瞧不起的。庞太监接下来的话带着明显的威胁口气:“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他俩说的话都极富个性,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尖锐对立。庞太监是清朝统治者的忠实爪牙,他的社会地位使他养成了专横拔扈、为所欲为的禀性。但这毕竟是戊戌变法之后了,虽然变法遭到失败,但慈禧太后的权威受到了一次严重的冲击,民族资产阶级的萌芽也在一步步生长。所以庞太监在炫耀自己特权时,不得不有所收敛,很走后才都嘟囔一句。秦仲义,其社会地位比宠太监低下,但他是“维新”的受益者,似乎“前程”无限光明。尽管秦仲义表面还对庞太监谦卑,话语里却透着一股志得意满的豪气。人们从这两个角色的对话中,能够很轻易看到他们属于不同阶级并感受到两种社会力量的抗衡。

即使是对小人物,老舍先生对其的语言描写也十分个性化。《茶馆》中出场的几十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都不是纸片人。用老舍自己的话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三个时代里的各色人物在一个茶馆里上演着各种稀奇古怪、荒唐可笑的人生。就拿宋恩子、吴祥子两个配角来说,其人物形象却也非常鲜明一句“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大总统效力。”他们唯利是图、不分善恶、甘做奴隶和走狗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至于有些研究提到的“动态化”,研究者们对这个概念是存在争议的。有的研究者认为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是随时间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化”指的是人物对话过程中的矛盾对立(参见上文秦仲义与庞太监的对话)。笔者认为,前者更偏重于人物形象方面,归入语言特色之中有些牵强,后者可以被形象化覆盖,不需要单列出来,所以在这里不多加赘述。

二、浅白

李渔认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1]22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极符合“贵浅显”的特点,其运用北京方言,使得整部戏剧人物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且内容通俗易懂,展现了北京浓郁的地方风俗特色。

(一)儿化

儿化是研究老舍的“京味儿”写作时经常被提及的。儿化是北京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儿化不仅是一种语音现象,在语言中有着修辞或一定的语法作用。茶馆里很多儿化的用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小丁宝在门口儿歪着头那么一站,马上就进来二百多茶座儿……”“就凭您,办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手儿,去给他们蒸窝窝头?”“样儿”“门口儿”“茶座儿”“手儿”等。老舍把儿化运用到剧本中,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且使得戏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极高的趣味性。

(二)语气词

因为《茶馆》的语言较为通俗,所以其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茶馆>英译本中语气词“啊”的翻译初探》与《<茶馆>英译本中语气词“呢”的翻译研究》就对《茶馆》中“啊”与“呢”的用法进行了分析。

“啊”大多出现在句末,也有一小部分出现在句中。句末的“啊”的用法又根据所在句子的形式有所区分。

《茶馆》131处语气词“啊”的用例中,位于陈述句末的“啊”共有39例。语气词“啊”可用于表示提醒或解释的说明类陈述句末,“表示说话人对所传递信息的确信态度,并提醒听话人强化对信息的认识,做出回应。例如巡警到茶馆收粮,他向王利发说明收粮的必要性,“啊”体现了巡警对“士兵带着粮才能打仗”这一事实的强调,并提醒听话人尽快做出交粮的回应。而评价类陈述句末的“啊”一方面体现说话人对感叹内容的确信,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叹情绪;另一方面表明说话人希望引起听话人的共鸣,并做出回应的态度。例如德子在茶馆耍横,欲殴打常四爷,“你威风啊”是马五爷对二德子跋扈行为的评价,含讽刺之意。“啊”突出马五爷的感叹,加强讽刺意味,同时起到提醒听话人注意自己言行的作用。

而祈使句末的“啊”对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执行指令的态度起强调作用,同时,“啊”的使用还会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起到缓和语气的效果。如常四爷要被抓走时,叫出“上哪儿?専情要交代明白了啊!常四爷要求宋恩子对带他走这一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啊”有催促的意味,体现常四爷不愿被带走,急需解释的迫切心情。

关于疑问句中的“啊”是否可以表示疑问,学界是存在争议的。作者对其进行了分类讨论。表示提问语气的“啊”强调说话人的疑问,表明说话人需要听话人作答的态度。比如李三见刘麻子像丢了魂儿一样,急急忙忙跑过来,还撞了自己,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向听话人询问:怎么回事呀?吓掉了魂儿啦!希望刘麻子予以答复。而不表示疑问的“啊”表达说话人向听话人求证的态度。比如王利发根据常四爷的言行,判断出常四爷并不认识马五爷在不经意间得罪了马五爷。于是开口提醒: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怿不得你也得罪了他!王利发用是非问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句末的“啊”表明王利发对表达内容的确信态度。

用于句中停顿的“啊”,一方面强调“啊”之前的话语内容,一方面提醒

听话人注意下文。比如松二爷在求助黄胖子时,黄胖子的答复“官厅儿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这里的“啊”一方面起强调该话题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提醒松二爷注意倾听自己不能管。

(三)其它

儿化是关于《茶馆》语言风格研究的重点,其它能体现《茶馆》语言浅白的其它具体体现的研究不多。

刘清珍在《<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中就提及了脏字的使用。使用脏字和骂人的话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但这是非常冒险的。用脏字是犯险的。而第二幕中,王利发刚给警察塞过钞票,又有几个身穿破料军衣的大兵闯了进来。得了好处的警察忙着打圆场,说他正查着户口,茶馆还没开张等等。这里大兵们堪称典范。他们一共说了四句话,句句带脏字,出口就骂人。其中有两个脏字就是两个独立的句子。但这里的脏字和骂人话,并不显得作品低级下流、庸俗不堪,而是将那个时代的大兵们的无知、粗野、蛮横、下流等可恶可憎的嘴脸及其性格特征被表现得十分鲜明准确。[7]

《茶馆》中的一些具有京味儿的方言词与叠词的使用也很多。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老梆子”(老家伙),更具乡土气息的“嚼谷”(食物),还有“茶钱我侯了”中的“侯”的意思等等。这些方言词语使句子更有表现力。而《茶馆》大量使用叠音词,使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如描写人物神态的“叠音词“文绉绉”,其它还有“AABB”型结构的词汇如“乱乱哄哄”,“洗洗涮涮”;“ABAB”型结构的“照顾照顾”;“AAB”型结构的“跳跳舞”、“玩玩牌”;“AA”型结构如“坐坐去”、“绕绕”等等。这种叠词的使用使动词的使用更为灵活。

其它如轻重音、曲艺的运用等等也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描述,这里不加赘述。

三、机趣中针砭时弊

幽默也是《茶馆》乃至老舍先生写作的鲜明特点。在对《茶馆》写作特色的研究中,一部分只是指出了这一特点,并结合具体片段进行分析,比如陈以芳的《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而有些研究则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梁嘉欣在《李渔戏曲理论视角下的老舍<茶馆>之语言艺术特色》中指出,老舍用委婉智慧的语言刻画了人生百态,使整个戏剧充满幽默性,让观众看起来津津有味,并用这种方式刻画人生百态,将这个茶馆里人物的丑态表现出来,与李渔的“重机趣”理论有相通之处。[1]22而赵伟伟则在《论老舍<茶馆>的“京味儿”》中分析了老舍这种笑中带泪,温柔地讽刺的幽默特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压抑的社会背景下,清末的旗人应对惨淡人生的方法便是彼此间的戏谑调侃,民国初年,他们的社会地位再一次下降,下层的旗人们更加插科打诨,以讨得暂时而且可怜的心理快慰。久而久之,玩世不恭的幽默感成了京城旗人的特点。老舍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自身,他往往冷眼旁观地各色人等的可笑之处——“痒痒肉儿”,“一半恨一半笑地看世界”。赵志忠也认为这种幽默是京味作家的共性。[8]

笔者认为,老舍先生的性格是其笑中带泪的幽默写作特点的重要成因,而基于戏剧的受众,老舍先生也在有意识的让《茶馆》的语言更加幽默,以吸引观众,才能让观众感受其后中华民族的命运,国民的劣根性,从而达到惊醒效果。[9]老舍先生自己也说:“幽默比讽刺厉害,讽刺以尖锐的口吻说出,给人伤害,而幽默以欢笑的口吻说出,使人淡淡一笑,笑过之后又因反省而面红耳赤。”[10]

四、结语

尽管相关研究已经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特点整理归纳德比较全面,但是在对具体情节的分析上,很少有研究能像《从语用含义试析<茶馆>的语言特色》一样细致。另外,各研究所选取的具体分析的部分重叠十分严重,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看到对更多的情节的具体分析。

[if !supportLists][1]  [endif]李渔 李渔全集第3卷闲情偶寄[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22

[if !supportLists][2]  [endif]梁嘉欣 李渔戏曲理论视角下的老舍《茶馆》之语言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下),2019(06):97-99

[if !supportLists][3]  [endif]老舍 对话浅论[J] **艺术,1961:46

[if !supportLists][4]  [endif]邱梅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特色[J] 大众文艺,017(10):34

[if !supportLists][5]  [endif]鲁文婧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J] 文学教育(上),2021(04):32-33

[if !supportLists][6]  [endif]张小菊 浅析老舍《茶馆》中关于“茶”的语言艺术[J] 福建茶叶,2017,39(11):332

[if !supportLists][7]  [endif]刘清珍《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节选)[J]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8(09):51-53

[if !supportLists][8]  [endif]赵志忠 曹雪芹·文康·老舍——京味小说溯源[J] 北京:民族文学研究,1998 (3):46

[if !supportLists][9]  [endif]]张倩芳 高中语文老舍作品专题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20:24

[if !supportLists][10] [endif]老舍 老舍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419-420

郭芹纳、吴秋本在《<笠翁对韵>中的出韵现象》中指出,《笠翁对韵》有17例出韵现象。[1](P161~164)郭文的立论存在若干疏漏,笔者特撰文商榷。第一,据笔者考证,《笠翁对韵》共有出韵24例,较郭文的统计多7例。第二,郭文认为《笠翁对韵》的出韵,均发生在邻韵,这个说法有误;其中1例出韵,并不发生在邻韵。第三,《笠翁对韵》尚有错韵1例,郭文未予指出。第四,郭文对《笠翁对韵》出韵原因的探讨,牵强且不全面。笔者不揣浅陋,加以重新梳理,所依据的版本为《李渔全集》(第十八卷)所收《笠翁对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一、《笠翁对韵》中的出韵

(一)东韵与冬韵相混

1东韵中混入冬韵的字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一东·其二)

“踪”,在《广韵·三锺》,为“即容切”,依平水韵,当属二冬韵,却用在一东韵中。

2冬韵中混入东韵的字

(1)“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二冬·其一)

(2)“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二冬·其一)

(3)“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二冬·其一)

(4)“内苑佳人,满地风花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二冬·其三)

“翁、珑、风、穷”,均在《广韵·一东》,分别为“乌红切”“卢红切”“方戎切”“渠弓切”,依平水韵,当属一东韵,却用在二冬韵中。“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中的“风”,《李渔全集》校记曰:“疑当作‘烽’”。此说虽无版本可依据,但“边烽”乃古人习语。例如,南朝梁徐悱《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长安。”唐代贾岛《暮过山村》:“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宋代吴泳《鹊桥仙》:“边烽白羽,军符赤籍,弄得不成模样。”烽,属于二冬韵。

(二)支韵与微韵相混

主要是微韵中混入支韵的字

(5)“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五微·其一)

(6)“占鸿渐,叶凤飞。虎榜对龙旗。”(五微·其二)

(7)“灞上军营,亚父愤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典银龟。”(五微·其三)

“危”,在《广韵·五支》中,为“鱼为切”;“旗”,在《广韵·七之》,为“渠之切”;“龟”,在《广韵·六脂》,为“居追切”;依平水韵,均当属四支韵,却用在五微韵中。

(三)鱼韵与虞韵相混

1鱼韵中混入虞韵的字

(8)“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六鱼·其一)

(9)“参虽鲁,回不愚。”(六鱼·其二)

(10)“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六鱼·其三)

“榆、愚、纡”,均在《广韵·十虞》,分别为“羊朱切”“遇俱切”“忆惧切”,依平水韵,均当属七虞韵,却用在六鱼韵中。

2虞韵中混入鱼韵的字

(11)“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七虞·其一)

(12)“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松枯。”(七虞·其二)

(13)“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七虞·其二)

(14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