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都有哪些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医古籍都有哪些啊?,第1张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学院对这方面也很有在研究的尤其辽宁中医药大学还设置了信息工程学院,所招的研究生专研究这方面的,以下有些所在中医学院发表的这方面的论文的简介,你参考一下不过兄弟你在报考前要考虑好以后的打算,不能为了读研而读研我也是一所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当年考研没考上,祝你能顺利的考上理想中的学校与专业

1中医四诊信息数字化研究现状评析评论推荐

王忆勤 李福凤 燕海霞 姚笛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证实验室,上海201203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9卷第3期

摘 要:本综述客观评析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在探索四诊信息数字化研究中建立中医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完善中医四诊检测系统,建立中医四诊特征信息数据库,以及建立计算机判读量化分类方法,同时利用数据库平台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融合分析,综合判断等构想,以获取有关中医病性、病位的客观诊断依据。 (共6页)

2《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问题探讨

吉聪

本文首先针对中医古籍存在的藏与用的矛盾,指出了数字化的必然性,并重点探讨了古籍在数字化的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即:应先以善本数字化为主的问题;中医古籍数字化仍属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问题;统一领导、协调,做好古籍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的问题;经费保障问题及最重要的技术支持问题,分析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的两种录入方式:"全文版"和"图像版",研究对比了两者的优势及弱点所在。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学院 吉林

关键词: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问题探讨

分类号:G2551

DOI:cnki:ISSN:1007-481302004-03-044

正文快照: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任何知识信息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是看其能否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中医古籍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中医古籍数字化对充分挖掘、整理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促进中医药学向国际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我馆作为中小型的中医院校图书馆(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共收藏中医古籍2399种,其中善本82种,还存有孤本《集验良方》等。为了更好地保护原版善本古籍,现在古籍部只限于老师和研究生阅览。而不论何种载体形式的图书,能够浏览阅读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古籍藏与用的矛盾,通过对古籍实行数…

3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研制的方法研究

题 名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研制的方法研究

作 者刘建平 岳慧平 杨钧

机 构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刊 名辽宁中医杂志, 2008(2): 214-215

关键词中医数字化有源罐 拔罐 按摩 单片机

文 摘中医数字化有源罐是将拔罐和按摩疗法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自动调节和控制治疗过程,使拔罐疗法不但能进行负压吸引,而且能间歇压迫患部,起到按摩作用的一种仪器。文中介绍了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

4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机理特点及其评价

刘建平;岳慧平;张颖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是将拔罐和按摩治疗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自动调节和控制治疗过程,使其在拔罐过程中不但能进行负压吸引,而且能间歇压迫患部,起到按摩作用的一种仪器。本文介绍了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使用时和传统中医疗法比较的优点。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中医数字化有源罐;拔罐;按摩;单片机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课题(05L239)

分类号:R2443

DOI:CNKI:SUN:LNZY02007-09-029

正文快照:

拔罐和按摩疗法是我国两千多年来民间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凭借着简单易学、见效快、疗效高等特点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去。中医数字化

1全国旅游规划工作会议讲话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健康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中国人对中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和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为明确中医药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情况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医院床位755万张,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医院患者总数为531亿人。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4年,全国共有中药生产企业3813家,中药产业总产值7302亿元。中医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萎缩,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缺乏继承和创新;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质量下降,影响中药可持续发展;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以满足人民美国对简单而廉价的中医服务的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为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辨证论治和综合治疗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到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中西医在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促进传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重点,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提高和维护人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将围绕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去见见人民以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中医药造福人民,成就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确保人们享受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创新,突出特色。把继承和创新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让中医药永远代代相传。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和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发挥规划、政策、投资、监管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中医和西医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关注中医药在城乡、区域、国内、国际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医药与中医药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领域全面和谐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中医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及性得到提高

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疾病预防中的引领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由100名国医大师、1000名名中医名师、100万名中医执业医师、1000万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公民健康文化素养大幅提升;中医药产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医药在世界发展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传承创新、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实现了中医药的共享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键任务

(一)切实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1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构建以中医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等其他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中医门诊和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综合网络。当地人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原则上每个地级及县级地区设立1所市级医院和1所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医疗机构设立中医科。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中药房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设备和人员配置。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支持康复医院设立中医科,加强中医康复专业人员配置。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区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科研实力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处理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中医药慢病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建立融合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高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建立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性分级诊疗秩序。

3促进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

5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改革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按照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中医诊所,将依法实行备案制管理。改革传统医学教师和有专长人员的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技术人员在乡镇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设立中医诊所和只向社会资本提供中医服务的诊所,对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专业人员特别是名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和诊室,鼓励药品经营企业开办中医诊所。确保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享有平等的准入和执业权利。

6提升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医学影像、检查报告等健康档案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中医医疗数据跨医院共享交换的标准体系。探索医生等基于互联网的中医医疗服务应用的建议和电子处方。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定价支付、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2)大力发展中医保健服务。

7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经营。实施中医药预防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预防科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药咨询评估、干预和随访管理等预防健康服务,探索集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医院和中医医师为中医保健机构提供健康咨询、调理、药膳等技术支持。

8提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按摩等中医保健技术和方法。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品和保健器械。加快中医药治病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推广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将中医治疗疾病的理念融入其中。

9发展老年中医药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医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上门问诊、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保健为基础的养老院、疗养院,探索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10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11加强中医理论和方法的传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地继承历代各种学术理论、流派和学说,全面系统地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的基本临床诊疗规律。将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纳入国家中医典籍整理工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贵中医古籍文献,推进中医古籍数字化,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加强境外中医古籍影印归还工作。

12加强中医药知识保护和技术挖掘。建立中医药知识保护数据库、名录和制度。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保健技术和康复技术的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传统药学、鉴定和加工技术以及老药学工作者经验的继承和应用。开展民间特色中医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研究、评价、推广和应用。加强对百年老字号中药的保护。

13加强中医教师教育。建立中医药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将教师教育全面纳入专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中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通过师徒模式吸引和鼓励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

(4)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

14完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高校、医疗机构、企业为主体,中医药科研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充分利用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15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开展穴位特异性和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建立概念清晰、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加强重大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研究,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研究,形成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诊断仪器和设备。E

17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和物种分类保护制度,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野生药材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珍稀中药材培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和繁育研究。建立国家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普查和动态监测相结合的中药材资源调查体系。在国家医药储备方面,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储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立中药材科技园、博物馆和药用动物园、植物园等保护基地。探索荒漠化地区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18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制定全国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绿色发展,制定中药材种植、采集、贮藏技术标准,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科学指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协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完善中药材原产地标记制度。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提升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

19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强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提高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快中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药产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依托中医药现代科技产业基地,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企业家行动,促进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开展规模化、标准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优处方药。开发一批中药制造机械设备,提高中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推进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构建中药产业全链条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实施中药绿色制造工程,形成门类丰富的绿色产业新体系,逐步减少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使用量,严格执行《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6-2008),建立中药绿色制造体系。

20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可追溯的道地药材初加工和仓储物流中心,与生产企业供应商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紧密衔接。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运用大数据加强中药材生产信息采集、价格动态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实施中药材质量保证工程,建立质量

23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各国政府、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制定,营造有利于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国际环境。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技术、药品、标准和服务走出国门,促进国际接轨中医被广泛接受。本着政府支持、民间运作、就地服务、互惠互利的原则,探索建设一批海外中医药中心。支持中医药机构全面参与中医药各领域的全球合作与竞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加国家援外医疗中的中医药服务内容。推进多层次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践,使中医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民往来的亮丽名片的心。

24扩大中药国际贸易。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突破制约中医药对外贸易发展的境外法律、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准入。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公共资源保障。鼓励中医机构在境外设立中医医院、连锁诊所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境外中药材资源开发,加强境外中药材生产和流通质量管理。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服务全产业链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发展入境中医药健康旅游,承接中医药医疗服务外包,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整体宣传推广。

四。保障措施

(1)完善中医药法律体系。推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和部门规章,推动《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进一步完善中医执业领域、中医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医药审批管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构建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指导地方政府加强中医药立法。

(2)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为保障中医药服务质量和安全,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抓好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系统开展中医药治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中医药保健品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质量管理,重点加强中药炮制、中药ide的标准制定和质量管理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科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有机衔接,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临床研究的领军人才。加强全科医生、基层中医药人才、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能培训。开展临床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建立中医药专业技能人才系列,合理设置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岗位。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建立中医药专业认证制度,探索适合中医医师分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加强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设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名校和学科。全国保健大师评选表彰制度将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

(五)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根据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部署,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将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应用。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立患者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网络验证机制处方,并实现与人群健康信息的纵向和横向沟通。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系统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系统。

动词(verb的缩写)组织实施

(1)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召集人的全国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中医药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研究提出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政策落实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实施本规划纲要的分工方案,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地方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中医药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

(二)完善中医药管理制度。按照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和生理健康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中医药普及的浓厚氛围

2010-2010年9月20日晚,第二届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推介会(以下简称旅游发展大会)在满城区召开。会上,保定市市长郭建英作了介绍性发言。郭建英提到,保定市借此次旅游大会之机,推出了保定国际花园休闲区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此外,郭建英还介绍,宝鼎要构建一个城市,六区和两条皮带。并将继续完善服务网络并建立一个交通网络。会上还宣布,第五届保定市旅游大会将在安国市、博野县、澧县、高阳县和王度县举行。

推介会现场

性能站点

500多平方公里保定国际花园休闲区被揭开了。

记者了解到,此次旅游大会旨在智慧、特色和品质并采取新休闲、微度假、慢生活作为它的主题。区域名称为保定国际花园休闲区,规划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主会场设在满城区。

大会将建设蓝秀文化小镇、深沪四季温泉小镇、满城汉墓景区、高适生态水镇、大吉店音乐文化小镇、杏花沟旅游度假区、狮子沟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半农山新人s公社、响水溪旅游度假区、好梦花语爱情主题体验区,共10个重点观摩项目为国家级旅游产品,被称为保定国际花园休闲区品牌。

蓝秀文化小镇

郭建英提到,旅游大会主会场设在蓝秀文化小镇。这个项目突出了蓝绿自然,诗画皆美,并投资5亿多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人工湖,升级苏联式景观园林。建成了集演出、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11万平方米旅游综合体。

保定旅游将着力打造一个城市,六区和两条皮带

在介绍讲话中,郭建英介绍说,宝鼎的目标是打造京畿道文化名城,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保定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实施旅游立市兴市战略,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保定特色的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旅游发展之路。

郭建英强调,保定将构建一个城市(中国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六区(古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京西百度国际山地度假区、京南新城特色旅游体验区、国际田园休闲区、古北岳文化生态休闲区、中医温泉康复体验区)和两条皮带(拒马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京包石产业融合创新休闲带)。

此外,保定将建设一个交通网络升级它的服务网络。不仅要畅通重点景区的景区大道和主干道,还要完善景区内的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购物中心、房车营地、星级酒店等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满意放心。

在推介演讲中,郭建英介绍,宝鼎将着力于文化旅游的融合,做到诗歌和距离可以完美结合。以优质资源为支撑,积极推进生态体验、森林修复、山地度假等一批新业态项目建设。打造全时段、全时段的高品质旅游产品。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唱响京畿景区,醉美保定国内外都有。

2在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2月2日,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通过视频向全县开放。在guid下

2010年1月11日上午,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了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在石家庄通过视频会议。据悉,2021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全国乡村旅游现场工作会议、全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题培训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现场推介会、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会议、全国文化和旅游科教工作会议、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多部作品实现创新突破或受到上级表彰,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稳步稳步发展,实现了第十四届全国文化旅游大会

 家门口看上好中医,不再是大城市才有的待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超过26万个;目前,我国98%以上的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近90%的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国办不久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做强龙头中医医院、做优骨干中医医院、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4个方面具体措施。

 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要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规划》提出,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名医堂工程,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

增强传承创新发展能力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的源头、底气和信心。

 《规划》提出,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整合优化中医药科技资源,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据了解,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快速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家标准72项、行业标准9项(406个病种)、团体标准1919项,ISO/TC249中方主导发布标准54项。

 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持续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升中医药标准质量。

以满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提倡“预防为先”,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如何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规划》从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增强疾病治疗能力、强化特色康复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需要,现已建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理、管、文、农、教育等学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图书馆大力开展数字化建设,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体系,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30多万册,其中古籍图书27891册,珍善本2720册,孤本26种46册,中文期刊1674种;外文期刊18种,电子图书240多万册,数据库28个。

图书馆通过完善服务机构、延长开放时间、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项目、调整资源配置、加强馆藏宣传等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率。目前,全馆每周开放98小时,web主页24小时服务。实现了泛在服务、一站式检索服务、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无缝链接、开展了主动推送服务、学科知识服务,围绕学科内涵,积淀特色学科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和中医特色数据库;面向校内各部门专家、校外相关单位卫生决策需求,自办刊物《中医药科教信使》和《医药信息导报》,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与我校的专业特点相适应,本馆中医药文献收藏最为丰富,古今中外主要的中医药图书、期刊等均可供查阅。随着电子信息需求量的增加,我们又先后购置了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文献信息的研究和服务水平。在作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本馆还积极开展对外的信息交流,除与国内数百家中医药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往来外,还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医药机构建立了固定的资料交换关系。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合订本及线装古籍50万册。其中中医药图书15万种10万余册,中医药期刊与现代医药、生物学期刊等2754种,外文医药期刊现刊102种,现刊1100多种。建国后公开出版的中医药图书入藏率95%以上,中医药期刊入藏率近100%。中文医学期刊式索引保持建国以来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入藏期刊合订本5万余册、民国期间图书以及中医古籍线装书3000多种4万多册,珍本、善本古籍300种3000多册。外文重要生物、医学检索工具配置齐全,具有20年以上综合检索能力。图书馆每年投入购书经费200~250万元。

图书馆还配置有6000余种中外文参考工具书和古今大型丛书、类书,如《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四部丛刊》、《民国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道藏》、《佛藏辑要》、《大藏经索引》、《古今图书集成》等。经日常考察统计,相关专业一次文献保障率达80%以上。据国家中管局科研项目《中华本草》和《方剂大辞典》主编反映,两书引用书的品种,我馆入藏率达90%以上。

图书馆现有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65万册,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79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图书馆通过权威数据库引进、网络开放存取资源组织、校内自有资源开发、馆际资源交流与共享、特色馆藏资源整合与开发等多种途径稳步增加馆藏数量,持续提高资源质量,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结构合理、体系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