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晒书"除曝晒之意,还有分享珍藏书籍的含义。源于中国代际传承的生活习俗,特有的读书文化。晒书在古代也称为“晒肚皮“,也是文人墨客显露才学、展示品趣的一种特别方式。
“晒书”最开始的含义确实的把书放到阳光下晒。谚语有云:“七夕到,太阳高,晒书晒衣好。”农历七月初七,阳光充足又不过分炽热,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具有杀菌效果,正是曝晒书籍和衣物的大好时节。东汉时期就有晒书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古籍《四民月令》对晒书有具体的描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古代的线装书籍,其用纸不像现在有很多添加的成分,那时候多为天然木浆、棉浆和草浆,很容易被虫子蛀,所以把书放在阳光下暴晒,利用强烈的紫外线杀死书中蠹虫,防止暑热滋生霉菌。
但后来,“晒书”渐渐也有了其他含义。《世说新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有一位文人,在七月七日这天,富豪们都在室外阳光下晒鲜亮华丽的衣服和昂贵的财物的时候,他索性解开衣带,把自己的肚皮露出来“晒”。当别人问他晒什么时候,他总是淡定地回答我晒书呢!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种荒诞式的讽刺。人们当时晒书已经不是为了除霉菌,而是为了攀比。
慢慢的,晒书的传统延续到了到了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一种成型的制度。发展到北宋时期,更形成文人曝书的独特集会。这个时候晒书成为文人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晒书这一传统是中国书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读书人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饱含着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怀。
什么是教育?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剌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的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为了正确地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儿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在我们能够把这些本能和倾向转化为与他们的社会相当的事物之前,我们不知道它们所指的是什么。我们必须能够把它们带到过去的社会中去,并且把它们看作是前代人类活动的遗传。我们还必须能把它们投射到将来,以视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在前一个例子中,正是这样能够在儿童的呀呀的声音里,看出他将来的社会交往和会话的希望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这种本能。
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间的折中或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有人说从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给我们以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以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与文明相适应)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
假如把一个方面看作是与另一个方面孤立不相关而加以反对的话,那么这两种反对的论调都是对的。我们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必须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这些,是无法知道的,除非我们认为个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现在情况下,我们能给予儿童的唯一适应,便是由于使他们充分发挥其能力而得的适应。由于民主和现代工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20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种定型的状况。
准备儿童使其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运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它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情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果地进行活动的程度。除非我们不断地注意到个人的能力、爱好和兴趣,——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把教育不断地变成心理学的名词,这种适应是不可能达到的。
总之,我相信,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因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和它们相当的社会的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他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阳光招生中的阳光是指招生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阳光招生是指招生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旨在保障招生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阳光招生要求招生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程序公正、结果公布,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开透明。阳光招生是一种反对非法招生、打击招生舞弊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学生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领域,阳光招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招生理念和招生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哈尔滨教育局网站上给出的介绍如下,从介绍上来看,还是不错的。
走进哈市第72中学
哈市第72中学是道外区一所具有57年历史的名校,它不仅是一座洋溢着非凡魅力的校园,而且处处流淌着生命的气息。孩子们在这里享受着学习、成长的快乐。
2010年府明中学与72中合校后,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局面,学校现拥有1800余名学生,200多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58人,拥有国家级模范教师、功勋教师、省级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市级优秀教师,这里名师云集,名生荟萃。
近年来,学校以创建哈市名校为办学目标,明确“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思想的教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关注、引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逐渐探索出“高效管理、高效德育、高效教学、高效研修”的发展策略,努力创办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会更认可的好学校。
学校以文化的力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构建校本研究文化,提升教育教学品味;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文化,提升师生的生命活力,形成一支教育理念超前、业务素质精湛的教师队伍。有省教学骨干4人,市骨干29人,区骨干45人;省教学能手5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中考命题、审题预备人员多名,曾有7名教师参与市中考命题工作。
72中正着力打造因材施教、学思合一、知行统一的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素质教育下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的引领,小组互助的开展,分层教学的设计,兵教兵的落实,形成特色,打造品牌。课堂上师生互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真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开放心智,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获得合作学习的愉悦感;课堂上,学生展示,激起思维的碰撞;课堂上,师生真诚相对,教师遵循学习规律,删繁就简、教法自然,学生个性飞扬,学习愉悦而高效。
学校提倡以“用真爱和真知润泽生命”为特质的“阳光教育”。
“阳光教育”注重师生的健康、快乐、自由和个性发展,真正着眼于学生全面、长远发展。坚持“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特长的学生”,学校成立了合唱队,器乐队,美术特长班,生物兴趣小组,摄影小分队,篮球队,足球队,田竞队,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爱好,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他们也取得道外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二名;市合唱比赛第一名等许多可喜的成绩。在他们取得的无数成绩面前,我们确信今天您送给72中一个学生,明天72中一定还您一个栋梁。
学校践行“成长即学习、生活即德育”的教育模式,以“阳光教育”引领德育工作。“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藏在贝壳里的透亮的珍珠,每一位教师都该争取做打开贝壳让珍珠发光的人。”这是学校的教育箴言。以此提出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品德高尚,学业优秀,潜能卓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将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具体化,健康学生个性,培养良好习惯,以德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任何为民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凭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辉煌的业绩获得了社会的赞誉。72中将不断丰富“阳光教育”内涵,让每一位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的每一天。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哈尔滨市第七十二中学校位于道外区红旗大街与宏图街交口处,是一所建于2000年的初级中学。十年来,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追求,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办学水平逐年攀升,成为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区域名校,是一所我们身边的好学校。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七十二中是一所集无线电话、有线广播、光纤网络和闭路电视于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硬件设施堪称全市一流。每个教室装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闭路电视,实物展台,无线网络,每位教师的手提电脑与之配套使用,实现了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学校还配备了投资三十多万元建成的现代化实验室。校园环境优美,一景一物都是教育的载体,使学校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立德树人培养良好习惯
七十二中学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养成了“十个礼仪”的好习惯,掌握了上百条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正确的行为方式,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成人”。
以德育课题的申报和探究为引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和扎实有效的主题活动,不断挖掘德育教育的闪光点,进而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办学声誉的全面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市区级“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秉承“让每一位学生乐学、会学”的思想,精心建构了“目标导学、有效预习、合作探究、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和小班化教学管理,提供“精耕细作”的教育,并倡导“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精彩,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形成了“珍惜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段成长”的办学理念。学校多次获道外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学校。
艺体教育培养学生特长
作为哈尔滨市艺术、体育基点校之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直是七十二中学的办学追求。标准化的功能齐全的训练场馆保证了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学在一个健康、持续、科学、焕发勃勃生机的轨道上快速前进。学校的合唱队多次获市、区合唱比赛特等奖、
冰雕队多次获全市一等奖、篮球队在市女篮比赛中连续五年获第三名,2010年男篮也跻身前三。目前,已有多名特长生被哈三中等学校录取。
校园文化彰显人文性
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师生发展、提升学校品位的着力点,以成语故事、唐诗宋辞、师徳师风、历史名人、科技之光、艺术殿堂装点楼层文化,以多姿多彩的文体生活焕发师生活力,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人文资源,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师生幸福的指数,加强其人文关怀,奠基其人文素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崇德、守信”的校风,“勤学、精思、合作、创新”的学风,“敬业、爱生、博学、身正”的教风。在学生、教师共同发展过程中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以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好学校。
人人都得以教养正,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什么是教育?我理解的教育就是:养育人性。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养育人性、培养人格、塑造品格、 健康 成人是第一位的。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排在第一位,传道就是做人做事、经天纬地的规矩、原则、道理。今天的家长老师都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没有错,错在了本末倒置,错在了抓了芝麻丢了习瓜。君不见,“成功学”满天飞,补习班到处是。孩子从周一到周七天天在学习,效果如何?多的是“胖墩”,增加的是“四只眼”。家长不懂教育规律,老师只管分数高低, 社会 只认文凭优劣,那管德智体美劳,都去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自然,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要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有知识没文化,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高分低能的人比比皆是,还发明了一句口号是“大学毕业就失业”。我也曾给大学生作报告时问过这样的话:一个手无寸功、胸无点墨、好吃懒做,除了玩 游戏 ,啥都不会干的大学生,如果你爸是老板,要不要你这样的大学生?你去问问李某一的父母,他是要一个勤劳吃苦的当环卫工人的儿子,还是要一个曾经的少年天才,今天的屡教不改的劳改犯?
教育分为两方面:人文人品教育、能力提升与创新。两者合起来就是:培养有公德有担当的人,把他的天赋兴趣变成能力,让他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人文人品教育,主要由家庭与 社会 (法制、规则与用人机制)完成,需要环境熏陶与约束,需要历练。
其中的用人机制,既是教育的导向,又是教育的终结,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能力提升主要在学校完成。学校教育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个领域的全部既有知识,学到该领域的最前沿。这就是“下一代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往上爬”,也可以说是代代人接力往前发展。
再往前就是还没有达成共识的知识争议,由少数研究生中的天才们去钻研并拓展知识空间。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至于怎么进行教育,无疑是因材施教。
对人的成长影响较大的有五个要素。其中与生俱来有三个:身体、人性、天赋,除开身体外,人性与天赋,一个是魔鬼,一个是天使。后天成长有两个:成长环境、教育。
培养人才就是:控制魔鬼:激发天使。
这个话题不可能几百字进行答复。可参考我的相关文章。
教育是:先教后育。先教孩子做人,再育孩子做事。让孩子首先会保护自己,守住亲情,守住做人及法律的底线。在家在 社会 尊老爱幼,守住自已做人原则,也不触碰 社会 人的底线。学知识,学技能是必备的。从小教育远离烂人,交友谨慎。
学习成绩上不去,为什么不找一下原因呢?作为一个家长应该帮孩子解决成绩为什么上不去的原因,而不是指责他成绩不好,要看谁的成绩好
什么是教育,教书育人吗?错,教育应该是教导培育。教是教学,不一定只教书,导是引导,培是培植,育是养成。这里教的成分只是四分之一而已,而引导,培植,养成占大多数,但现在的教育早就脱离了本来的轨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满意度,为了学生的分数,可曾为了孩子的心理 健康 ,习惯优良,品质优秀,没有,这些原本是根本的东西早就抽离了,剥离了,剩下的只有廉价的迎合与扭曲。什么肩负,什么快乐,什么保障儿童权利,正是种种高大上的借口,摧毁了一代代青少年的 健康 成长,摧毁了 社会 风气。教育何在 ,未来何在?没人去思考,没有敢说,也没有人去纠正。却还在减负中迷茫转圈。
什么是教育?
我的理解是老师把知识教给需要学习的人,并让学习的人通过知识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从小树苗被种下那一刻起,种树人就会对小树苗进行细心呵护。刚开始,种树人会不定期给小树浇水,并让小树苗可以充分吸收到阳光,慢慢适应生长的环境。他每天都会过来看看小树苗的成长情况,想办法帮小树更好地存活下来。
来自网络
一段时间后,小树开始扎根了,种树人就给小树施肥,捉虫、拔掉旁边的杂草,让小树可以在肥料的滋养、没有害虫的啃食和其他植物的干扰下 健康 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苗长成了小树。种树人来照顾小树的次数慢慢减少了,小树也已经学会了自己成长。小树努力把根扎得更深,因为不知不觉中它发现自己越来越强壮了,泥土下的根系不但变得粗壮,而且根系越来越发达,它想把那些根系伸展到所有能到达的地方,身体里的生命力不断地释放一个信息——只要努力成长一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开始疯狂地成长。
来自网络
这个过程除了地下的根系变粗壮、发达,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杂乱的枝丫。这些枝丫严重影响了小树树干变粗壮、变笔直地成长,这时种树人来了,他把影响小树成长的枝丫砍去,小树被修枝后果然越长越直、越长越壮,最后长成了一棵大树,种树人的任务也完成了。
来自网络
从上面小树成长的例子,我们可以理解教育其实是先教后育。也就是先把学生领进门教会知识的内容,接着就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老师在身边随时给与支持和帮助,慢慢地学生就形成自己合适的成长模式,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老师就可以放手了,这就是教育。
应该怎么教育?
关于教育,我觉得要因材施教。这个材字,我的理解是科目知识内容。因为科目不同知识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各科目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老师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不应该千篇一律。教材不一样,老师设计教学教案时就应该根据教材的情况确定教学对应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现教材的知识。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材是决定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一切因材而起。
来自网络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个施教,我的理解是老师们教学过程使用的方式方法。施教,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老师施教的结果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吸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怎么进行教育?教育两个字是名词也是动词,说它是名词指的是教育这件事情,说它是动词指的是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怎么施教。施教的过程包括太多内容,比如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个案的处理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考虑。作为老师,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好必须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把控,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老师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熟练应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让知识的传播更容易,更有影响力!
综上所述,教育就应该因材施教,让科学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可爱的小伙伴,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教育就是要让教育对象学得新知识、增加新技能、指导其行为。
教育应该激发教育对象的求知欲,引导其在 探索 、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参与 社会 实践,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成绩上不去,
家长会说,老师不球行。
家长从来不会说自己孩子不行。
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可以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信这是许多做父母的一个心结。
很多家长起早贪黑地工作,就是为了提供给孩子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成长环境,提供一份稍微优质一点的教育经历。
但用什么来定义好的教育呢
最贵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吗。。。肯定不是
邓丽君从小家境贫寒,更难谈上高贵教育,但一样成为众人心中难忘的经典。
盖茨和乔布斯中途辍学放弃大学文凭,还是缔造了微软和苹果的奇迹。。。
所以不一定是昂贵的教育和一纸文凭能造就人材,但成长成人才一定是因为受过良好和合适的教育。这个“良好”与“合适”的定义因人而异,有的或许是因为遇到高瞻远瞩的父母,知道如何一步步激发出孩子的潜力;有的或许是遇到了智慧的导师,受其启发,获益一生;还有的或许是受尽苦难,酸甜苦辣都尝尽,及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此很难从单方面去定义,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但是一个孩子成为猎鹰里的头雁,一个人成为时代的传奇或娇娇者,肯定是受到过多方面的教育,是各种教育因素综合造就的结果。
作为一名教育观察者,看到在超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部分的孩子周末参加的课外班不低于三个,语言类、学校学科类、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类,孩子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在接触各种教育。不禁深思,这些孩子是可以变得特别优秀,然后一举拿下国内外名校offer。可是有人关心这些孩子从哈佛剑桥等名校毕业完成优秀教育后,该何去何从吗?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努力接受各种教育,进入名校,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但起点再高,它毕竟确实只是一个起点,进入 社会 ,一切又清零,从新开始。就算再有梦想,肯定也是一点一滴熬,慢慢发展。但这种时候,往往是优秀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子熬不住了,觉得发展的速度太慢了,内心各种的迷茫和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即使从再优秀的学校毕业,即使公司再知名,初入 社会 的新人也是从基础做起,肯定不是你想进公司干什么就马上能干什么,只要你进入一个公司,公司肯定是有规章制度,上司肯定会分配一些任务,不一定都是你喜欢干的,但即使枯燥也需要坚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凡事比别人做得多比别人用心,长久了,你的独特之处就显现了,但这个周期可能是两三年,也有可能是四五年。而这时候往往是那些名校毕业的的,在学校念书非常成功的孩子受不了了。因为这些孩子起点非常高,非常优秀,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可能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无法服从公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有才华的人无法长久安于当一颗螺丝钉。还有可能是在工作数月之后没有急切地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没有成就感感到气馁了。这时候他们开始自我怀疑了。
但是要知道即使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企业也不是一天树起的,也是创业者从零开始的,中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是非曲折,只有创业者自己知道。创业之路其实和个人之路一样,也是一艘迷航在茫茫大海中 探索 思考努力行进。一夜成名和一夕树起的企业少之又少。
这些优秀的孩子是有梦想有理想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远大报复,但是他们会发现初入 社会 之后,现实跟他们想象得不一样,他们没有马上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没有马上就成为发光发热的人,有可能一年之后,他们还是在同样的岗位上做同样的工作,这个时候是否能耐得住寂寞,是非常考验人心的。
演讲家simon sinek发表了一篇演讲,叫做“千禧一代在职场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中提到,管理者觉得千禧一代很难被管理,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恋,以自我为中心,其实是因为千禧一代喜欢有使命感的工作,希望能创造影响。加上他们在一个“瞬间满足”的环境中长大,如果长久的工作带不了他们成就感,他们可能就满足不了这种心理需求,他们可能会辞职可能会迷茫。
他曾经碰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问他过得怎么样,对方说,我可能快辞职了。他问:Why(为什么),学生说,因为我带来不了任何影响力。他说,可你才刚开始工作八个月啊。
这就是这些非常优秀非常美好的学生的问题,他们有抱负,他们的偶像是缔造传奇的人,他们也希望自己一样成功,可他们站在上脚下,渴望到达山顶,却不管这山中腰都多难攀登。他们没有看到整座山。
这些孩子从小是优秀,是拿到各种奖,是能每科都得“A+”,并且最终进入名校,但在培育他们的过程中,或许太重视了“数字”,忽视了其他许多东西,比如“耐心”。但是进入工作环境后,一切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更需要的是你的心态,挫商(智商情商之后,面对挫折能力),合作能力,待人接物方式。。。。工作不像念书那样,一学期就拿分数,得奖,带来成就感的喜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已经获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毕业后面临无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深层满足感的原因。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拿高分进名校会各种各样的才艺,就可以确保他后半生无忧,反倒是在意孩子的心态培养,比如他乐观,积极,自信,豁达,面对挫折打击,能豁达想得开,并且有颗克服万难的心。无论面对什么工作,都乐观自信,待人接物,幽默热情。面对梦想,暂时不能实现,也能持续坚持,学会这些比让孩子进入名校更能让孩子有一个相对快乐的人生。
什么是成功的大学教育,不是我们从这个大学里收获的文凭,甚至不是我们从自己专业收获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找到了一生热爱的方向,找到了我想奋斗一生的方面,并决定从离开这个大学的校门起,我讲朝着喜欢的这个方向会奋斗一生。如果这四年帮助我们找到了天赋和热爱所在,那这个教育就成功了,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就清晰了。
只可惜大多数人未能如此幸运,大多数学生是“快毕业了,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虽然工作待遇都很好,但这好像不是我喜欢的工作”,“以前选错了领域,现在只好从另一个领域从新开始”,“我要开始做我喜欢的工作了,哪怕生活没有保障也行”,或者停下工作,再继续读书,觉得获得更高的文凭后,工作会更好的人。
还是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大学四年,从一开始就找对自己的方向,人生真的会少很多迷茫,少走很多弯路,和开心很多。
如果不能,那么这样度过大学生活也是算是接受了一个成功的教育了: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
本文2023-10-22 15:39: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