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有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详细资料?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人个对古代的天文历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历年来我也在网络个搜寻过古代天文历法类的古籍资料,不过所找的古籍很有限,
最多的一次也才在 古籍阁 中寻找到了一百多册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资料,真的是太稀少了,非常珍贵,下面是部分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文献,
《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清时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
《授时历议》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
《甘石星经》
《神道大编历宗通仪 (明)周述学撰》
《月令解 (宋)张虙》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授时历故 (清)黄宗义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御定月令辑要 (清)康熙》
《御制历象考成表 (清)允禄》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清)乾隆》
《御制历象考成 (清)》
《天经或问 (清)游艺》
《天象源委 (清)张永祚辑》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七政推步 (明)贝琳》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
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春秋左传》中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哈雷彗星观测记录;
中国殷代《甲骨卜辞》中载有最早的新星记录;
《殷契佚存》可有日月食记录;
《诗经 小雅十月之交》记录了日月连食的发生;
甘德著《天文星占》;
司马迁著《史记 天官书》;
刘红编《乾象历》得出近点月周期;
《敦煌星图》是世界现存星数最多(约1350颗)可最早的古星图之一;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
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的地理学资料 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 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记》,除了很详细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各地的风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近代史中国认识世界的著作 全方位介绍各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几卷介绍天文地理的著作。
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
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的地理学资料 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 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记》,除了很详细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各地的风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近代史中国认识世界的著作 全方位介绍各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几卷介绍天文地理的著作。
这些年我个人共收集了415册古代天文历法资料,目前整理的这些可以说是我能搜到的最全的天文历法类最多最全的书了,可以说是目前网络上最全的古代天文、历法大合集资料,
然而说到古代天文书籍不得不说 古籍阁 可供参考的天文类藏书,是我见过最多最全的古代天文书籍库,有兴趣不妨看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古代天文书籍推荐目录如下:
《步天歌(影印版)》《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嚣嚣子历镜 (清)》
《四时气候集解明》《回回历法释例 (明)》
《民历铺注解惑》《玉烛宝典》《甘石星经》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隋书·律历志》
《唐月令注全一册》《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
《大统历注》《天文略》《晋书·律历志》
《宣西通 (清)》《恒星星座书》《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春秋日食辨正(清)》《乙巳占 (唐)》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历象本要 (清)》《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古周髀算经 (汉)》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七政推步 (明)》
《地球图说 (法)》《观象玩占》《通雅·天文》
《三才实义天集 (清)》《全史日至源流 (清)》
《历算全书 (清) 》 《周髀算经 (汉)》
《六经天文编 (宋) 》 《历代长术辑要 (清)》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
天上一颗“星”突然亮一下就消失了,它会是什么呢?
我们在夜空中能看到约6000颗恒星,几乎全部分布在距离地球1000光年的范围之内。在天空中,能够突然亮一下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分别介绍,你就自有答案喽。
先说一下最常见的现象——“流星”。
流星就是星际空间中的尘埃或一些颗粒,在坠入大气层中时,与大气层分子剧烈的摩擦生热,产生出发光的现象,在地面上看,流星会拖出明亮的尾迹,并很快消失。
如果说突然一亮就消失的话,那么很大可能不是流星,因为流星有尾迹的,所以,排除是流星的情况。
再来说一说“彗星”的情况。
彗星
太阳系中含有很多小天体,块头很小,由甲烷、水、氨等冻结的冰块以及一些固体颗粒组成,在向内太阳系运动时,由于太阳风以及靠近太阳时表面温度升高的原因,彗星表面会蒸发掉一些物质,然后太阳风以及太阳辐射压会将蒸发的物质推离太阳,我们就可以看到彗星在掠过地球附近时,拖拽着长长的彗尾了。
这一种情况也明显不符合题目叙述的那样,因为彗星并不会突然亮一下就消失。
其次说一说一种剧烈的天文现象——“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垂死的时候,它会发出最后的“呐喊”,体型先是猛地收缩一下,然后发生剧烈的爆炸,带来极为耀眼的光芒。我国古籍中亦有记载。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意思就是说,东方有一颗星突然出现,白天也可见,很亮,还有芒角,单单白天可见的情况就有23天。
超新星爆发的亮光,只要距离地球不算太远,1000光年远左右,我们就可以看到极为明亮的爆炸亮光,这种亮光甚至可以维持数个月之久,就比如上文古籍中记载的那样,白天可见的情况就有23天,该古籍文献后面又记载,黑夜中可见的情况维持了将近一年。所以,超新星爆发的情况可以确定的排除了。
人造卫星
最后就是“人造卫星”了,依据本题题意,可以确定题主所目睹的正是人造卫星闪光,由于人造卫星处在几百公里高的高空,一些有着特殊金属材质外壳的卫星就会反射太阳的光线,如果恰巧反射的光线朝向地面,那么人们就可以看到这种闪光现象,猛地一亮,然后就消失了。
总结就是,题主看到的就是人造卫星闪光现象。
1 关于宇宙的小知识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
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
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
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2 有关宇宙的知识
宇宙概括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 分层次的认识宇宙 从哲学的观点看。
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
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
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多少星星。
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
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
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
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
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
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
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
“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
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宇宙年龄定义 宇宙年龄(universe,age of)宇宙从某个特定时刻到现在的时间间隔。
对于某些宇宙模型,如牛顿宇宙模型、等级模型、稳恒态模型等,宇宙年龄没有意义。在通常的演化的宇宙模型里,宇宙年龄指宇宙标度因子为零起到现在时刻的时间间隔。
通常,哈勃年龄是宇宙年龄的上限,可以作为宇宙年龄的某种度量。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
年龄推算 宇宙年龄为一百二十五亿年 宇宙的不断膨胀 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在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3 有关太空的小常识,介绍太空的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太空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目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4 关于宇宙的知识
宇宙知识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 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 拱形的。
公元前 7 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 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 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 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 7 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 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
公元前 6 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 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 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 1519~1522 年,葡萄 牙的 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 实。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 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二、宇宙的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有九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 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只有极少数科学家同意开除它,降为矮行 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 26 颗。
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 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其直径约 140 万千米,最 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 14 万千米。
太阳系的大小约 120 亿千米 (以冥王星作边界) 。 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
2500 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 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 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
银河系的 直径约 10 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 3 万光年。银河系外 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
现已观测到大约有 10 亿 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
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
包括银河系在内约 40 个星 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 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
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 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
本星 系群和其附近的约 50 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 围已经扩展到 200 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三、宇宙的起源 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 我们的宇宙起源于 20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 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 10~20 亿 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
四、关于外太空的小知识 1、宇宙中有超过 1000 亿个星系。最大的星系有将近 4000 亿星体,我们所 在的星系——银行系可以确定有 1000 亿星球,如果你要数星星,单单银河系的, 一秒数一个,你也要花上 3000 年才数完; 2、“日”是太阳系里面最大块头的,它大约占据太阳系的总质量的 98%(130 万个地球都可以塞到太阳里面,太阳的表面温度有 6000℃,而内部温度则高达 15,000,000℃) ; 3、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同时也是自转最快的行星,在木星上一天只 有 9 小时 55 分钟; 4、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的行星,同时还是太阳系中最明亮的星体,它的密 度低到可以在水上漂浮; 5、在象太空一样的真空中, 两个干净、平坦表面的同类金属会立即瞬间黏附, 只需要将它们轻轻合在一起(这就是冷焊接,或者说接触焊); 6、宇航员在太空不会打嗝(因为重力过低,胃部气体不会从液体中分离,因 此打嗝是不可能的); 7、在外太空,飘逸的液体都会变成球状(这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及低重 力); 8、太空中,你怎么叫都没人听到(因为没有空气传递你惨叫的声波)。
5 收集五条简单的太空小知识
太空是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所以 太空服人类无法在太空生存。
6 关于宇宙的一些知识
宇宙 universe;co os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
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
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奇点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
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
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
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
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
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
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
“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
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 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 os ,在法语中叫co 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
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
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
universe和co 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
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
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
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
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
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
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
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
7 关于宇宙的知识
宇宙知识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 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 拱形的。公元前 7 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 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 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 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 7 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 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 6 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 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 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 1519~1522 年,葡萄 牙的 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 实。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 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二、宇宙的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有九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 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只有极少数科学家同意开除它,降为矮行 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 26 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 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其直径约 140 万千米,最 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 14 万千米。 太阳系的大小约 120 亿千米 (以冥王星作边界) 。 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 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 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 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 直径约 10 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 3 万光年。银河系外 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 10 亿 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 40 个星 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 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 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 系群和其附近的约 50 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 围已经扩展到 200 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三、宇宙的起源 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 我们的宇宙起源于 20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 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 10~20 亿 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
四、关于外太空的小知识
1、宇宙中有超过 1000 亿个星系。最大的星系有将近 4000 亿星体,我们所 在的星系——银行系可以确定有 1000 亿星球,如果你要数星星,单单银河系的, 一秒数一个,你也要花上 3000 年才数完;
2、“日”是太阳系里面最大块头的,它大约占据太阳系的总质量的 98%(130 万个地球都可以塞到太阳里面,太阳的表面温度有 6000℃,而内部温度则高达 15,000,000℃) ;
3、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同时也是自转最快的行星,在木星上一天只 有 9 小时 55 分钟; 4、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的行星,同时还是太阳系中最明亮的星体,它的密 度低到可以在水上漂浮;
5、在象太空一样的真空中, 两个干净、平坦表面的同类金属会立即瞬间黏附, 只需要将它们轻轻合在一起(这就是冷焊接,或者说接触焊);
6、宇航员在太空不会打嗝(因为重力过低,胃部气体不会从液体中分离,因 此打嗝是不可能的);
7、在外太空,飘逸的液体都会变成球状(这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及低重 力);
8、太空中,你怎么叫都没人听到(因为没有空气传递你惨叫的声波)。
外星生命是否存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特别是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后,关于它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尽管有争议,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他的想象,所以我们在科幻**中加入了很多外星元素。受此影响,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外星人的概念只是现在的事情,并不是。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孤独的吗?还有别的生物在偷看我们吗?事实上,人类的探索欲望和美丽的想象力是天生的。我们对外星生命的审问,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出了,并包含在许多古代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古代就有不明物体到达地球的记录。《拾遗记》是晋代的一部名著,专门记载了伏羲以来的奇闻轶事。
船上有不少人能用白色的羽毛飞翔。根据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尧帝于公元前2357年登基,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327年,距今4000多年。如果贯月槎被视为一艘宇宙飞船,人们自然会把不朽的人解释为穿着太空服的宇航员。贯月槎后来不见了,史书也没有记载。可能是他们完成了调查任务,回到了自己的星球。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奉诏所著的一部编年史。它包括365次日食记录、63次彗星记录、26次陨石记录和数十次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记录。此外,还有17项天文记录,无法用日、月、星的变化规律来解释。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清晨出现在东方的物体永远不会是月亮,更别说是两个月亮了,它的形状就像一个新月互相支撑。
显然,它不是一颗天然恒星,而是一艘现代太空船。汉安帝永初二年,秋七月,太白进入北斗。太白星就是金星,它有一定的运行轨道,决不会来到北斗七星的位置,唯一可以猜想的是,这是一个发白光、可在星星之间飞行的物体。关于外星人的记载出现在古代神话和奇异故事《拾遗记》中。
书上说,“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自此,秦始皇与“宛渠之民”有了深入接触。“宛渠之民”有很多特点异于地球人,让秦始皇惊为“神人”。一是外星人的交通工具是“沦波舟”,类似于海螺,可以潜入海底,类似于今天的潜水艇;二是外星人身长10英尺,高约20米,穿着用鸟类和动物羽毛做成的衣服;三是外星人距离秦国9万英里,外星人那里以一天一万年,四是外星人敲打着燃烧的石头,夜晚不见阳光而点着明亮的灯光。炎帝用这种石头生火。当时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外星人说“一日万岁”,这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天咫卷》一书中记载了“玉斧修月”的故事。两人在嵩山夜游时迷路,遇到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是玉斧修月的手下。陌生人向他们普及了月球知识。”你知道月亮是七宝的组合吗?月亮像一颗药丸,它的影子像太阳照耀在它凸出的部分。”月亮是由七宝组成的。它的表面不平整。它上面明亮的地方是阳光普照的地方。
月亮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人只描述月亮的外在形象,而没有探究其本质。而段成式的记录与月亮的构成非常接近。段成式这样的记载,已经接近现代天文学研究月亮的结构了,那么段成式怎么知道月亮的结构?17世纪初用现代天文仪器观测和分析月球,而《酉阳杂俎》是9世纪写的?这令人费解。
以上只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外星人”造访地球的冰山一角。有很多类似的描述。事实上,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不仅在文学想象中,而且在许多官史中都有。如《宋史·五行志》中记载的“鸡头与人体”怪兽、《清史稿·灾异志》中出现的“灵川五都黑面人”等。
本文2023-08-03 18:16: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