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的图书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推拿手法学的图书目录,第1张

《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2b7i 

《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168pdf|《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9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8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7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6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5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4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3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22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21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20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2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19 标清flv|《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 - 推拿手法学18 标清flv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小儿推拿中直推法的操作 31 适用部位 32 动作要领 33 注意事项 4 关于推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直推法 1 拼音

zhí tuī fǎ

2 概述

直推法为推拿手法名[1]。为推法的一种[1]。是指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在体表一定部位上轻快地作直线移动的推拿手法[1]。

《小儿推拿广意·杂症门》:“凡推法必似线行,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

3 小儿推拿中直推法的操作

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 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螺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做直线性推动,或食、中两指伸直,以螺纹面着力做直线性推动[2]。频率每分钟约250次[2]。

直推法拇指侧推法

直推法剑指推法

31 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3]。

32 动作要领

用拇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做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肘部做适当的屈伸活动[3]。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3]。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3]。

33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备注]小儿推拿,常使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可以起到润滑作用,还可防止擦破皮肤,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随蘸随推[3]。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3]。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3]。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3]。

4 关于推法

推法为推拿手法名[4]。出《黄帝内经灵枢》。指用指、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线或弧线推进的手法[5]。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功效[4]。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4]。

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是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推拿手法[6]。属单式手法[6]。

小儿推拿手法通常是指给6周岁以内的小儿进行推拿治疗的手法,包括单式和复式手法两种[7]。小儿推拿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操作方法[7]。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其《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明确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指我国的中原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是当时黄帝部落的活动中心。因此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洛阳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润,寒温适宜,故物产丰富。洛阳民众吃得好但缺乏锻炼,容易患痿痹、厥逆、伤热等疾病。治疗这些疾病适宜用导引、按摩的方法通行气血。因此,导引、按摩最早出现在洛阳地区,并从洛阳流传出去。

先民们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蹻之法出自中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蹻,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疗,而腹部患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中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已佚),也成书于秦汉时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有《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疗晕厥患者的急救法。

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到了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如宋代医生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胃肠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运用了按摩法催产。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提出了老年人经常擦涌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轻便,精神饱满。

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有关专著达数十种之多。

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作按摩疗法。

中国史记上记载秦代名医扁鹊,曾用按摩疗法,治疗虢太子的尸厥症。秦代到今已两千多年,可见按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按摩专书,当推《黄帝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可借早已亡佚。但在现存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里,许多地方,谈到按摩。如《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又《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洽宜导引按跷。”可见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湿症和寒热等症。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拊”字,《说文解字》说:“拊,揗也”,“揗,摩也”。甲骨文中还记载了为王室成员按摩前进行可行性占卜的过程,并记录了3位专职按摩师的名字。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见当时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手法已经被较为广泛地应用。此外,《黄帝内经》还有多篇涉及推拿治疗的记载。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气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脉,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灵枢九针论》说:“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的文物中有帛书十种,竹木简四种,《五十二病方》是其中最重要的医学文献,其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68年(西汉初年)。《五十二病方》所涉及的推拿手法有按、摩、蚤挈、中指蚤、括、捏、操、循等十余种,所治疗的病种有腹股沟疝、白癜风、疣、虫咬伤、皮肤瘙痒、冻疮、外伤出血、癃闭等。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撰写的经典之作。《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伐;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膏摩即在施治部位涂以某种膏药再进行推拿治疗的一种方法。可见推拿疗法已经成为医圣张仲景当时用于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藏经》和《华佗神医秘传》是后世医家托名汉末名医华佗的名字而编写的,书中对推拿治疗的机理和禁忌证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认为推拿“可以驱浮*于肌肉”,而“外无*气勿按摩”。否则,“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随肌肉,久留未消”,“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人肌肉胗胀,筋骨舒张”。

《肘后救卒方》是晋代医家葛洪所编著,经后梁医家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更名为《肘后百一方》,此后金代医家杨用道摘取《类证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再次更名为《附广肘后方》,即现存的《肘后备急方》。根据《肘后备急方》的记载,这时的推拿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书中介绍了:“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手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

令去床三尺,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以及“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

未愈更为之”。此法即后世所说的“抄腹法”和“捏脊法”。前者可用于治疗肠扭转和肠梗阻,后者广泛应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肘后备急方》所介绍的推拿疗法的适应证有:卒心痛、卒腹痛、卒中恶死、卒中五尸、霍乱转筋、时行发疮、口僻、风头及脑掣痛、脚气、反胃、风热隐疹、蜈蚣咬伤、四肢疾病、支节麻痛、瘫痪不遂、风湿痹痛、肌肤不仁、手足拘屈等。

《肘后备急方》首次对我国晋代以前的膏摩法进行了总结,膏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卷八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具有代表性的膏摩方有:裴氏五毒神膏、苍梧道士陈元膏、华佗虎骨膏、莽草膏、扁鹊陷冰丸、丹参膏、神明白膏、赵泉黄膏、牛蒡摩膏等。历代广为流传的苍梧道士陈元膏即出于此。《肘后备急方》说:“苍梧道士陈元膏,疗百病方:当归、天雄、乌头各三两,细辛、川芎、朱砂各二两,干姜、附子、雄黄各二两半,桂心、白芷各一两,松子八两,生地黄二斤,捣碎取汁。十三物别捣,雄黄、朱砂为末,余呋咀,以酽苦酒三升,合地黄渍药一宿,取猪脂八斤,微火煎十五沸,白芷黄为度。绞去滓,内雄黄、朱砂,搅令稠和,密器储之。腹内病,皆对火摩病上。日两三度,从十日乃至二十日,取病出差止。四肢肥肉,风瘴,亦可温酒复之,如杏仁大一枚。主心腹积聚,四肢痹躄,巨体风残。百病效方。”

根据《肘后备急方》的记载,膏摩法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多种疾病,如四肢疾病、支节疼痛、瘫痪不遂、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中风偏枯、手足拘屈、口眼斜、咽喉痹塞、青盲、耳聋、齿痛、头风、背胁卒痛、心腹积痛、心急胀满、痈疽、金疮、胸胁痞塞、瘰疬、癣疥、蜂毒、产后血积等。

晋末医家刘涓子撰写的,约成书于公元499年的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对膏摩法治疗外科疾病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载,现存的该书残片中记载膏摩方14首,如生川芎膏、白芷摩膏、生肉膏、丹砂膏、鸥脂膏、麝香膏、五毒膏、黄芪膏等,其中治疗外科疾病的有10首。

推拿手法学的图书目录

《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2b7i 《推拿手法学》实训(长春中医药大学)|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168pdf|《...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