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艽汤(古代经典名方1054)治中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4收藏

大秦艽汤(古代经典名方1054)治中风,第1张

大秦艽汤出自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原文为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大秦艽汤方证为风邪初中经络证,符合行痹范畴,其制方独特之处为搜散风邪与养血活血共处。秦艽苦能燥湿,辛能散寒,祛散一身的风邪,通行经络,为君药;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行散,以祛风解表,胜湿止痛,通络散寒,其中羌活散足太阳膀胱经风邪,细辛、独活散足少阴肾经风邪,白芷散足阳明胃经风邪,防风随诸药搜逐各经风邪,诸药助君药 祛散一身风邪 ,共为臣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组成 四物汤 ,可以活血养血,缓中柔筋,正合“ 疏风必先养血 ”之意,诸风药多燥,易伤阴血,且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养筋有关,又配伍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血柔筋,防辛燥药伤阴血;川芎行气活血,又善散足厥阴肝经的风邪。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风邪直中经络,久则易郁而化热,配生地黄、生石膏、黄芩以清热生津、泻火解毒,并佐制风药之辛温行散太过;炙甘草调和以上药物为佐使。诸药合用,组成一个既能搜逐各经风邪,又有益气养血,活血降火作用的方剂。

临床见风邪束表者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见腰背酸痛者加杜仲、桑寄生等补肾气;见邪有化热,关节肿大、苔薄黄者加知母、苍术、黄柏等清湿热,通关节。

大秦艽汤是临床治疗中风的常用方剂,大秦艽汤所治病证与脑血管病具有密切联系。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引发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可能是大秦艽汤证形成的核心病机,即外风引动内风。大秦艽汤中疏风散邪药具有改善脑血管反应性等作用,对治疗此类脑血管意外具有重要意义。

中血脉用大秦艽汤,中腑用小续命汤,中脏用三化汤

中风治疗三法:①祛风清热养血通络;②疏风活血通络;③调畅气机祛风通络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卷九引《许仁则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细辛八味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细辛八味汤 1 拼音

xì xīn bā wèi tāng

2 《外台》卷九引《许仁则方》 21 方名

细辛八味汤

22 组成

细辛5两,半夏(洗)5两,桂心5两,桑白皮5两,干姜4两,当归4两,芒消6两,杏仁6合(去尖两仁者,研)。

23 主治

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洟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

24 细辛八味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纳芒消。分3次温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当得快利,后好将息。经34日,合丸服之。

25 制备方法

上切。

26 用药禁忌

忌生葱、生菜、羊肉、饧。

古籍中的细辛八味汤 《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麻黄附子细辛汤

黄附子(各一钱)细辛(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八味汤(见类中)《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

《奇效良方》:[卷之三十九香港脚门(附论)]香港脚止痛方

脚。有此候者,自宜根据前疗饮,将成水气,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等十五味丸疗之。若先无前状,但觉脚肿,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口部]大人口破

细辛同研有神功。又方: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加减八味汤(见溃疡门)《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医学从众录》:[卷四]头痛

虚而然,治宜扶阳,以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川芎、八味汤、右归丸主之。或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

《济世神验良方》:牙齿门

四肢灼热麻木案

患者男,39岁,诉两个月前,四肢、手脚感到发热,上肢从肩以下一直到手指,下肢从股以下一直到足掌,界线特别清楚,肌肤感到灼热,就像抹了辣椒水一样的。我们大家都没抹过辣椒水,可能都不知道,如果想知道是什么感觉,大家可以去抹一点试试看是什么味道。我在农村里干过,我就抹过辣椒水,用辣椒水扑在身上火烧火燎,洗好久才洗得去。他就这个感觉,火辣之状昼夜不减,而且慢慢地就发展到四肢麻木,夜甚昼轻。但是,只有四肢有这个症状,整个躯干部没有,所以他总是量体温,体温却不高。摸他的皮肤是稍微有点热度,并不显得发热,他自己的感觉却是烧得不得了,就是单独的四肢热,手掌心和手背一样的。四肢的肌肉有点显得松弛,但是还没有消瘦,还感到四肢疲乏无力。兼症有口渴,尿黄,自汗,畏风。舌红,苔薄黄,脉象细数。这也可以算得上一个疑难病了。

这个病怎么考虑?我讲过我们学中医一定要读中医经典,如果没有读《黄帝内经》,那这个病我治不下来的,绝对治不下来的。《黄帝内经》中有一个病叫肉烁,肌肉的肉,火字旁一个快乐的乐字,应该是读烁(shuò)吧,闪烁其词的那个烁。这是个什么病呢?《内经》原文讲“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这样一个病,称之为肉烁。这个病是什么机理呢?《内经》说:“其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什么叫两阳相得呢?我们讲人体四肢属阳,是阳的部位,而风热之邪伤了四肢这个部位,就叫两阳相得,而这个人本身阴虚,所以说少水不能灭盛火,就是阴虚不能制约这个阳热。那说到底就是个阴虚阳亢,是不是啊?这个阳亢不是平时我们讲的阴虚阳往上亢,而是阴虚阳热亢盛反映在四肢热。肉烁的基本病变是什么呢?第一,四肢发热;第二,肌肉消瘦。它的基本病理是什么?就是阴虚,热伤阴津,热灼肌肉。因为阴虚阳盛,热伤阴津,耗灼了肌肉,反映就在四肢。所以它的特点就是四肢发热、肌肉消瘦,这是《内经》的记载。可是我们后世的医家没有记载过这个肉烁,至少在我所读的书里面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医生讲肉烁,包括我们现代、我们后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内经》专家都没有提到过这个问题。比如王冰,比如张景岳,比如张志聪,高士宗,包括日本人丹波元坚、元简两叔侄都没有提到过这个肉烁,后世有关肉烁的记载甚少。

那么这个病我一想,就是肉烁,就是《内经》里面讲的肉烁。但是《内经》没有方,它就是讲道理,那怎么治疗是我们自己的事。名字总算取下来了,可是用什么方呢?这就要动脑筋了,它的病机是阴虚阳热亢盛,病的部位是在四肢,症状是四肢灼热,而后就是肌肉消瘦,这个病人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目前还只有四肢的肌肉松弛,还没有消瘦,还只有四肢的肌肉麻木,但是他却有畏风、自汗的症状,这不就跟《内经》所讲的相吻合了吗?逢风则如炙如火。用什么方?这是要动脑筋的,我用了李东垣的当归六黄汤。为什么用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汤不就是治疗阴虚盗汗的吗?是治疗阴虚燥热的盗汗,这儿没有盗汗,他是自汗,所以我用了当归六黄汤治阴虚燥热,重用黄芪益气。但我还嫌这个不够,为什么呢?治烦热、畏风还没有药。于是加两味药,一味药加防风,因为黄芪、白术和防风组成玉屏风散,是治疗自汗畏风的,这里我没用白术,就加了一味防风以祛风。另一味加了知母,知母可以退烦热而且入胃,脾胃主四肢啊。我昨天讲过了?中医用方,加减不是随便的,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有一个理由,我需要去什么要有理由的,我需要请谁进来也是有理由的。当然这是凭我的想法,古人也没有讲当归六黄汤还可以加知母、防风,但是你根据这个病人的需要,根据病证的病机所在,就加这么两味药。当然,这个病人治好了我才有话说,没治好我也不可能讲这么一些道道。这个病人治好了,就说明这个想法已经准确了。治好了,就是当归六黄汤可以治肉烁,得出来这么一个经验了。所以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古人的经典理论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否则,就只是草草读过,就只能是肤浅的了解,不可能有更深层的认识。

袁某,男,39岁,湖南省某企业职工。门诊病例。初诊(2006年6月20日):患者自诉两个月前开始感到四肢发热,上肢自肩至肘乃至手指.下肢自股至胫乃至足掌,肌肤感到灼热,宛如涂抹了辣椒水一般,其火辣之状,昼夜不减。并兼四肢麻木,入夜则麻木尤甚。但其胸腹及腰背等躯干部位却并无灼热麻木感.自用体温表屡测体温均为正常。去医院做过一系列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变。诊见其四肢皮肤不红不肿,以手触之。其温度并不显高,略发低热状。然其四肢肌肉则较显松弛。询及四肢疲乏无力,伴有口渴、尿黄、自汗、微微畏风等症。舌红苔少而黄,脉象细数。

辨证:阴津损伤,风热之邪客于四肢。治法:养阴清热,疏风通络。主方:当归六黄汤合黄芪赤风汤。

处方:黄芪30 g,当归10 g,生地15 g,熟地15 g,黄连3 g,黄芩10 g,黄柏6 g,防风10 g,赤芍10 g,知母15 g。10剂。水煎服 。

二诊(6月30日):诉四肢发热显减,四肢麻木亦减,自汗,畏风已止,四肢乏力已明显改善。舌红苔少而黄,脉仍细数。拟原方再进l0剂。

过10日,患者至,诉病已痊愈,询问是否还需要继续服药答日:“汝病既已愈,年轻体壮,不必再药。”按:自觉四肢灼热而躯干并不发热者,临床罕见。盖“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逆调论》曾指出:“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内经》所称“肉烁”,为阳热亢盛,耗伤阴津,燔灼肌肉,遂致四肢发热,肌肉消瘦之证。本案之证与《内经》所述极似,故可谓“肉烁”之实例。

此案之症状,恰如论中之“四肢烦热”,见于“《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 ,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 此方从病机上也符合养阴清热,与熊老之当归六黄汤加知母相较而言,那个更加丝丝入扣呢?而另有乏力、自汗、微微畏风等表虚见证,为肉极热之越婢加术汤证(《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亦或风湿表虚之防己黄芪汤证?从舌脉上看,没有湿之见证,应该予以排除。那到底如何来疏风通络呢?论中之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可否考虑?还是熊老用之黄芪赤风散更加合适呢?麻木、皮肤灼热,西医估计会说是微循环不利,神经性皮炎之类的。姚老说赤芍可以入营分,促进微循环。黄芪赤风散,乃王清任之方。《医林改错》云“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凝。” 闫云科先生有应用于鱼口症之验案 ,颇为吻合;而查询到的另外一篇文章 的医案,相较而言,可能黄芪桂枝五物汤也未尝不可。这样精简的小方组合,与玉屏风散相映成趣也。

论中“烦热”一症,除了三物黄芩汤之外,另有胸中窒 之栀子豉汤、烦热汗出而解 之桂枝汤亦或承气汤(此为病之发展有两端)、手足拘急百节疼痛 之千金三黄汤、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之温经汤、四肢酸疼手足烦热 之小建中汤、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 之肾气丸,鉴别之处,历历在目也。

此事难知也!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扶元逐疫汤的用法用量 5 各家论述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扶元逐疫汤 1 拼音

fú yuán zhú yì tāng

2 处方

黄耆(炙)、升麻(蜜水炒)、白术(土炒)、柴胡(蜜水炒)、陈皮(炒)、玉竹、沙参、甘草(炙)、当归。

3 功能主治

扶正托邪。主疫证。

4 扶元逐疫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5 各家论述

法东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于补中益气,复以玉竹、沙参以救胃津,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6 摘录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古籍中的扶元逐疫汤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状。每服半钱。温热水下。三因方曰。己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佗。温疫也。

《寿世保元》:[卷一本草]药性歌括

又名橘红。)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疫。(米泔水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浓朴苦温。消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皮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治痰中见血。血后倦弱,扶脾生脉大阿胶;扶脾生脉散人参、当归、白芍各一钱,

《先哲医话》:[卷上]荻野台洲

吐水数升遂苏。台洲园有雉鸡误陷于井中,饮水数口,扶之出,殆绝。急将一角末五分,和水服之,须臾吐水霍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草部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中医耳鼻喉科学》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7 《中医喉科学讲义》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8 《张皆春眼科证治》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86 加减 8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疏风清热汤 1 拼音

shū fēng qīng rè tāng

2 处方

防风6克,白菊花12克,桑叶9克,板蓝根18克,大青叶1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黄芩9克,夏枯草6克,白茅根9克,全蜕45克。

3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主肝肺风热。

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第一煎内服,第二煎用纱布滤过,用其液洗眼,每日35次。

5 摘录

候秋来方

6 《中医耳鼻喉科学》 61 方名

疏风清热汤

62 组成

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

63 功效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64 主治

风热喉痹。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

6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中医喉科学讲义》 71 方名

疏风清热汤

72 组成

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花粉、玄参、浙贝。

73 主治

喉痹初起,咽喉部干燥灼热,微红、微肿、微痛,或仅起红点,吞咽感觉不利,以后红肿逐渐加重,疼痛也相应增剧。

74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 《张皆春眼科证治》 81 方名

疏风清热汤

82 组成

薄荷3g,银花15g,赤芍9g,茅根15g,天花粉9g,枳壳3g。

83 功效

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84 主治

眼疮初起,胞睑微肿稍痒,渐变肿硬者。

85 疏风清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6 加减

若风热偏盛,胞睑漫肿,身兼寒热者,加牛蒡子6g。

87 各家论述

方中薄荷辛凉疏表;银花辛凉,清热解毒;天花粉清胃热,生津液,且能消肿散结;茅根导湿热下行,无伤阴之弊;赤芍凉血行血,疏通络脉;枳壳行气以助赤芍行血之力。

古籍中的疏风清热汤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二]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关大利害。不必用药而自散。倘身热不退。只宜微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以荆防发表汤除红花主之。如身不

《本草从新》:[卷九木部]蕤仁

。勿用。丛生有刺。实如五味。圆扁有纹。紫赤可食。汤浸取仁。去皮尖。水煮过。研膏。(蕤仁一两、细辛半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不大不弦。此必不可以疏风清热消痰。治者六味都气,甚则并用附桂(桂宜作丸,八味汤必凉服,)惟外用末药

《疡医大全》:[卷十七咽喉部]喉风门主论

者死。男子患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疏风清热药灌六十余次,外以阳起石烧研同伏龙肝等分和匀,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六婴儿部]胎疮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达生篇》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66 加减 67 各家论述 68 附注 7 《大生要旨》卷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通脉汤 1 拼音

tōng mài tāng

2 处方

生黄耆30克 当归15克 白芷3克 通草6克

3 功能主治

治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

4 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煎至300毫升,热服,药后须以厚被覆面而睡,使药力运行通体,即有乳,如未效,再二服无不通矣。

5 摘录

《沈氏经验方》

6 《达生篇》 61 方名

通脉汤

62 组成

黄耆(生用)1两,当归5钱,白芷5钱。

63 功效

通乳。补养气血。

64 主治

乳少或无乳。

65 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七孔猪蹄1对,煮汤,吹去浮油,煎药1大碗服之。覆面睡,即有乳。或未效,再1服,无本通矣。新产无乳者,不用猪蹄,只用水一半、酒一半煎服。

66 加减

新产体壮者,加好红花35分以消恶露。

67 各家论述

《医林纂要》:乳即经血所化,血下溢于肝则为经,酿成于胃则为乳,而两乳则阳明胃脉所经行,肝脉交于脾,脾脉络于胃,故乳得从胃化而出。是欲酿乳,补胃为本。黄耆充胃气而壮卫气,甘缓益土,生用则行,故能通也。乳本血也,当归辛润滋血,而惟血所归,又所以为乳之本。合生耆即东垣补血汤,气倡而血从,血充而乳足。白芷辛温色白,行阳明胃经,宣木气于土中,达血脉于经隧,除血中之壅滞,故用以为佐使。猪蹄,旧说须七孔者,然可不必,但要公猪前蹄,若后蹄则少力,母猪者不足用。盖前蹄为全身筋力所在,味甘咸平,能补气血,养虚羸,润肌肉,又水畜也,故善通经隧,能通乳汁,又以血气补血气,古人多用之。煮汤去油,恐油腻能滞经络,且滑肠。

68 附注

本方方名,《仙拈集》引作“通乳煎”。

7 《大生要旨》卷四 71 方名

通脉汤

72 组成

生黄耆1两,当归5钱,白芷1钱,通草2钱。

73 主治

产时去血过多,或产后失于调养,以致乳少或无乳者。

74 通脉汤的用法用量

用七孔猪蹄1对煮汤,吹去浮油,煎药1大碗服之,以被覆面而睡,即有乳。或未效,再1服。新产无乳者,不用猪蹄,只用水、酒各半煎服。

75 加减

新产体壮者,加好红花35分以消恶露。

古籍中的通脉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71.鸡内金解

用整条生怀山药,轧细过罗,每用一两或八钱,煮作茶汤,调以蔗糖令适口,以之送服生鸡内金细末五分许,当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7.资生通脉汤

体羸瘦,渐觉灼热。其脉五至,细而无力。治以资生通脉汤,服至五剂,灼热已退,饮食加多。遂将方中玄参、

《校注医醇剩义》:[卷四]痿

折而不可提挈。足胫纵缓,则脉不通而懈弛也。调营通脉汤主之。调营通脉汤(自制)天冬(二钱)生地(五钱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保产上]乳少

,血脉枯槁。或年至四十气血渐衰,往往无乳,急服通脉汤。虚者,补之也。若乳将至而未能过畅者,宜涌泉散

《伤寒论纲目》:[卷十四·少阴经症]少阴经脉

运用具有疏散风邪、利水消肿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风水相搏、风毒在表等所致病证的治法。

搜风通络

疏风通络

运用具有疏散风邪、宣通络脉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风邪中络、风毒入络等所致病证的治法。

运用具有疏散风邪、宣通痹阻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风胜行痹等所致病证的治法。

疏风止痛

运用具有疏散风邪、宣痹止痛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风邪外袭所致痛证的治法。

疏散风毒

驱风解毒

运用具有疏散风邪、发表解毒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风毒在表等所致病证的治法。

大秦艽汤(古代经典名方1054)治中风

大秦艽汤出自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原文为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