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第1张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如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通过实验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乘载一名航天员成功发射,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我国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航天员上天,在轨完成了多项操作,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圆满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搭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航天英雄翟志刚从轨道舱进入太空,迈出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先后通过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突破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了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了天宫一号。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景海鹏和陈冬执行了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30天组合体驻留任务,考核了中期驻留支持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首都网(千龙网)-神舟十二号将实现5个首次 回顾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中国载人航天一览表是:神舟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

1、神舟五号

航天员:杨利伟(38岁);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轨运行时间:21小时23分钟。

2、神州六号

航天员:费俊龙(38岁)、聂海胜(41岁);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返回时间:200年10月17日;在轨运行时间:5天。

3、神州七号

航天员:翟志刚(42岁)、景海鹏(42岁)、刘伯明(42岁);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返回时间:2008年9月28日;在轨运行时间:3天。

4、神州九号

航天员:景海鹏(46岁)、刘旺(43岁)、刘洋(34岁);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返回时间:2012年6月29日;在轨运行时间:13天。

5、神州十号

航天员:聂海胜(49岁)、张晓光(47岁)、王亚平(33岁);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返回时间:2013年6月26日;在轨运行时间:15天。

以上内容参考-神舟五号

2016年可谓是中国航天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于4月24日庆祝了首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射活动将首破20次,而且“含金量”极高:在新建的海南航天发射场首射我国新一代大中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7号,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10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1号、世界上工作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高分3号、我国首颗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的“碳卫星”、可实现世界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的硬X射线巡天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世界首颗“脉冲星导航专用试验卫星”、我国首颗第2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4号、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神舟11号载人飞船,等等已经或即将在这一年闪亮登场,为2016年的中国航天画上美不胜收的绚丽彩虹。尤其是2016年10月8日,还将迎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纪念日,从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第1个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在月球轨道飞行示意图(庞之浩/供图)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8日,中国第1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正式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进入历史舞台。

“长征”系列火箭

常言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我国“长征”系列火箭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空间探测器的技术历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质量航天器的能力,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长征”火箭家族(庞之浩/供图)

我国现有长征2号、3号、4号3个成熟子系列共10多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发射低轨道、极轨道和高轨道航天器,其运载能力分别为02~95吨、04~31吨和15~55吨。我国运载火箭发射的第一个100次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仅历时7年,成功率98%,可靠性居世界前茅。

近年,我国又开发出新一代小型、中型、大型运载火箭,已经首射成功了长征6号、11号、7号新一代小、中型运载火箭,最多一次发射了20颗小卫星,其中采用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大推力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长征7号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吨。今年还将首发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其发射能力与国外主流运载火箭的水平持平。

长征7号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庞之浩/供图)

截止到2016年8月16日,“长征”火箭共进行了234次发射,其中包括5次发射载人飞船和4次发射月球探测器。

开发太空资源的利器——航天器

航天器是开发太空资源的利器。中国航天器现已历经了技术准备(1956—1970年)、技术试验(1971—1984年)和工程应用(从1985年起至今)3个发展阶段,树立起三个里程碑: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自制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个载人航天器——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入轨,并在完成预定任务后安全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个空间探测器——嫦娥1号绕月探测器升空入轨,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中国航天器家族(庞之浩/供图)

到2016年9月底,我国已有200多个航天器升空,目前在轨运行150余个,形成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领域航天器研制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科学、技术、经济、国防等效益。

中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在轨飞行全貌(庞之浩/供图)

在人造卫星领域,我国现能独自研制、发射和应用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和应用卫星目前世界上已问世的这三大类卫星,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2015年12月29日升空的高分4号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60年来,我国先后发射了:“实践”系列等试验卫星;探测1号和2号 、“悟空”、墨子号等科学卫星;三代固定通信、一代数据中继、一代移动通信等通信卫星,并多次整星出口;返回式、“资源”、“高分”、“环境”和商用等陆地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

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内部结构(庞之浩/供图)

在载人航天领域,到2016年10月8日,我国通过先后发射10艘宇宙飞船和天宫1号、2号空间飞行器,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载人三大航天基本技术,把10名航天员(包括2名女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为建造可以大规模、长时间开发太空资源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庞之浩/供图)

在空间探测领域,我国实施了采用“三步走”战略的“嫦娥工程”,现已完成“绕、落、回”中的前两步:用嫦娥1号、2号绕月探测器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普查;用嫦娥3号落月探测器对着陆区附近进行区域性详查;发射了嫦娥5号T探测器,为2017年发射嫦娥5号采样返回探测器做好了准备。

展望未来,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并推动航天等方面相关立法工作。2025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信息应用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2030年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以航天梦助力中国梦。

(作者: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首席专家,庞之浩)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知识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

中国载人航天标识的内容和设计特点如下:

1、设计内容

形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图案整体形状为字形加文字结构。

颜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图案为渐变蓝色,由蓝色、灰色、白色径向组成,中心为白色,中间段使用灰色,外圈为蓝色。

蓝色色值为:PANTONE 3005C;CMYK:100,34,2,20;RGB:0,123,198。灰色色值为 PANTONE COOL GRAY 3C;CMYK:0,0,0,17; RGB:226,226,227。白色色值为 RGB:255,255,255。

2、设计特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整体由创意图形和“CMS”(“China Manned Space”英文首字母缩写) 构成。图形涵盖舱体与太阳能板构成的空间站外形,体现航天特色;融合中国的“中”字书法字体,彰显中华民族腾飞的力量,标识尾部如同火箭腾空时刺破苍穹的烈焰,体现出豪迈拼搏的航天精神;图案整体设计成一只展翅翱翔的鲲鹏,寓意逾越天际、志存高远的自信。

中国载人航天标识结构示意

中国 铿锵有力的书法体呈现出中国的“中”字,寓意中华民族腾飞的力量。

腾空之力标志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时刺破苍穹的烈焰,体现出豪迈拼搏的航天精神。

中国版图标志尾部的书法笔触由中国版图轮廓构成。

空间站标志图形创意源于空间站外形——舱体与太阳能板,同时结合成中国的“中”字呈现,体现出航天的属性特征。

鲲鹏标志整体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鸟,有逾越天际,志存高远的自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

一个国家有多少个航天发射场,是这个国家航天实力的象征,我国目前有5大航天发射基地,分别是酒泉(甘肃)、西昌(四川)、太原(山西)、文昌(海南)、烟台东方航天港(山东)卫星发射中心。

而且还在建设第6个航天发射基地,就是宁波象山航天发射基地。

之所以有这么多航天发射基地,一方面是我国航天产业快速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和航天发射本身的特点有关系。

航天发射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而且航天器又比较精密,许多的航天器属于军用保密系列,所以每个发射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

▍火箭发射要考虑节约燃料。

地球赤道周长40,076公里,24小时转一圈,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是每秒钟463米。

如果在赤道朝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利用地球自转的速度,可以节省大约5%的燃料。

纬度越高,发射卫星所需要的燃料就越多,节约燃料等价于提升火箭的有效载荷。

我国6个发射场的纬度如下:甘肃酒泉,北纬42度;山西太原,北纬38度;四川西昌,北纬28度;海南文昌,北纬19度;山东烟台,北纬36度;浙江象山,北纬29度。

我国纬度最低的航天发射中心是海南文昌发射中心,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最大、最重的火箭都会在海南发射。

目前中国最大、最重的火箭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来可与土星5号相媲美的长征九号运载火箭,也是在文昌发射。

宁波象山航天发射基地的纬度和西昌基本持平,是我国发射条件仅次于海南的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西昌和太原发射基地是中国比较老的航天发射基地,酒泉和太原纬度高,但是西昌的纬度比较低,这是有原因的。

以前国家搞的是军事航天,导弹和运载火箭不分家,这几个航天发射基地周围都有大批的军工配套企业。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启用以前,四川西昌是发射卫星最多的地方,就是因为那里纬度低。

▍航天产业兴旺,职能适当分开,需要增加新的发射基地。

以往中国航天所有产业都是国家队,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拆分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两家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偏重于民用航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偏重于军事航天。简单

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目的是把人送上太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目的是把人送上西天。

航天发射基地的职能和配套建设是相关的,应该适当分开。

山东烟台航天港今后主打的是海上发射任务,主要使用固体运载火箭进行快速发射。烟台附近不仅有我国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而且有一个深水良港,可以停泊大型船舶。

今后将建成的世界上最大海上发射船,基地就位于烟台。

目前航天产业的发展形势是从国家专有体制向民间扩散,在国外已经有了像SpaceX公司这样的民营发射巨头,它基本上承揽了全世界90%以上的民用航天发射任务。

民营航天企业的管理模式会大幅度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由于SpaceX公司的介入,送一公斤货物进入太空的成本,已经从10万美元降低到5000美元,并且今后可能会降低到100美元以内。

成本降低,市场才能做大,今后很可能民营航天会占据航天发射的主流。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全民宇航将是必须跨越的门槛。

中国民用航天现在是雨后春笋,已注册的和航天相关业务的有几十家企业,其中具有火箭研制和发射能力(潜力)的就有9家,分别是: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深蓝航天、天兵科技、零壹空间、灵动飞天、星途探索、领客航天。

它们目前的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如果使用国家级别的航天发射中心,会带来成本上的上升,所以浙江象山航天发射基地主要是面向民营的发射。

根据相关的资料,象山国际航天发射中心总投资是200亿元人民币,航天发射区面积32平方公里,配套产业园区32平方公里。

从定位来说,主要是偏向于民营航天产业的孵化。

▍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要考虑交通运输方便,并且远离闹市。

多数情况下,交通便利之地都是工商业繁茂,人口众多的闹市区。航天发射基地既要交通方便,又远离闹市,可供选择的地点不多。

我国大火箭总装厂位于天津,基本上所有的大火箭都是从这里发送的。火箭运输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海运可以选择,内陆长距离运输一般是用铁路。

大火箭是超长、超高、超宽的物体,长征2号F运载火箭用于发射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火箭芯级直径335米,这是由火车运输极限确定的。

超大尺寸的部件无法通过隧道,所以中国最早的火箭发射基地酒泉、太原都偏北,因为北方比较平,火车不会钻山洞。

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比酒泉、太原晚,当时考虑到中苏关系紧张,大三线建设的时候才上马,特点是处于中国内陆,安全保密性好。

考虑到航天器的转运成本,航天基地一般会选择在东部沿海,但是东部沿海只有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海南可以选择。

台湾东海岸是建发射场的好位置,但是现在不用考虑,而且福建在台湾对面,也不用考虑。

江苏纬度偏高,剩下能够选的地方只有浙江、广东和海南,海南已经有一个发射基地,广东、浙江沿海城镇工厂密布,所以只能在象山岛上建新的发射基地。

▍象山航天发射基地的前景。

我国火箭的生产研制企业大部分位于北方,从交通的便利条件上来说,象山基地还优于海南文昌。

[10]

上海也是我国火箭研究和制造中心之一,长征4号丙、长征6号火箭都是上海研制并且生产的。原来这些火箭都要运到酒泉、太原发射,象山发射场建成以后,上海产的绝大部分火箭会在这里发射。

象山发射场以后可能会成为我国商业发射的主力发射场,其设计目标是每年发射100枚火箭,目标若达成会成为中国发射火箭最多的地方。

1、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功研制、发射的人造卫星主要有三种类型:科学和技术试验卫星、返回型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先后共发射16颗。

2、发射设备和地面测控设备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具有发射不同类型卫星的发射设施,并设有光测、遥测、雷达等跟踪测量设备。卫星地面观测网的控制中心和若干地面台、站,配备有中国研制的计算机以及遥测、遥控、跟踪、数据传输和通信设备,远洋跟踪测量船配备有对地球静止卫星入轨段测轨、测速等设备。

3、运载火箭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4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45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4、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海南四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5、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

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神舟十号在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

聂海胜担任指令长。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景海鹏和男航天员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二人将遨游太空三十三天。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航天(航天事业国有大型企业)

  -中国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如下: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神舟一号、二号、三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