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论专修与圆修: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
昔有人问六祖大师云。念佛有何利益。
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径路。
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指出:"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净土行一般包括正行与助行,那么什么净土正行与助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有全面的开示。
一、正行与助行的含义
净土正行就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净土助行就是修行众善,回向往生。印祖在《复高邵(shào)麟居士书三》里开示说:"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净土正行包括了信、愿、行三法,是往生的正因,体现了净土宗的宗旨。印祖认为净土法门可以用信愿行一句概括,"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印祖文钞也都是发明此旨。信愿行的内容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净土助行包括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行。印祖开示说:"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按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净业三福概括诸善,印祖开示说:"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修行众善,可以回向往生,其中关键在于回向往生,众善若不回向求生净土,就不能成为往生资粮。也就是说信愿念佛是直接往生净土之因,修行众善并不直接成为往生之因,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求生才能成为净土生因。印祖在与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开示:“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二、正行与助行的关系
正行为主,助行为宾。印祖开示:"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6)印祖在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中说:"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须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则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碍之可云。"
正助合行,利益甚大。印祖复方圣照居士书五说:"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又开示说:"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7)"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8)
不可以助行为正行。印祖以持咒为例,开示说:"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9)
专修正行,不破助行。印祖给对卓智立居士开示说:"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qìng)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10)
三、专修、圆修与杂修
印祖认为净土修有专圆。专修就是专称名号求生净土,圆修就是万善齐修,回向净土。印祖在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中说:"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专修和圆修适应不同的根基,中下根人应当专修念佛正行,上根人才可以圆修万行,回向净土。中下根人如果不一心持名,而是泛修万行的话,就不是圆修,而变成杂修了。因此,印祖在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中告戒:"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
四、指导意义
印祖关于正行和助行、专修和杂修的开示为我们处理信愿念佛与世善的关系、信愿念佛与持咒诵经等其他修行法门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标准。
念佛人,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念佛外,还有工作和生活。如果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但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11)正确的做法是:"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12)有居士问:"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印祖回答说:"爱儿孙,要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13)
念佛人应当自量根基,抉择专修和圆修,没有圆修的能力就应当专修念佛,否则泛修万行,就变成杂行杂修,心难归一。所以祖师开示"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民二十五年))
出自民间传说,《大史记-名伶传》记载观世音曾以肉身布施,现红粉之相,与迷途之人交媾,交媾大欢喜之时,突现骷髅之身,取红粉骷髅,大欢喜之后就是大寂灭之意,用以教化迷途之人!不叫其沉迷皮肉之相。
红粉骷髅:美女的贬称,红粉骷髅是以无常的眼光看待美女,打碎人们迷恋美色的迷梦,警醒人们美女最终只不过是一具骷髅。
佛经有一禅理,为”骷髅观“见何人都为一骷髅,无别。为第二禅境,所谓「泰山崩前而不惊,美色当前而不动。」男人见到西施那样美的女人,当做骷髅观,自然不动其心;女人见到潘安那样英俊的男人,当做白骨观,自然不动其心。
扩展资料: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参考资料 金刚经
首先 到底什么是五逆之罪?
五逆罪是佛教所有恶业中最重者;“逆”者,“罪大恶极,极逆于常理”之意。
造作五逆罪为堕无间地狱(亦称阿鼻地狱)的业因,命终将堕无间地狱,故亦称五无间业或五不救罪。
按经典内容可分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罪:
小乘五逆
1杀母
2杀父:父母生身,弑父母大违孝亲尊师、诸佛之教。
3杀阿罗汉
4出佛身血:参见提婆达多欲以大石杀害释迦牟尼佛,以代之领导僧团的历史典故。
5破和合僧:破坏修六和敬(见僧伽)的修行众(不分出家在家,皆为“僧团”)的和谐无诤。
大乘五逆
1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2盗毁常住:自为或教唆他人破坏**塔寺、经像等三宝之物。
3诽谤大乘:诽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谤法)。
4杀害出家人或妨碍出家人修行:参见歌利王凌迟忍辱仙人的历史典故。
5不信因果:主张所有心行皆无业报,或不畏果报,自行或教唆他人行十恶之事。
至于 还有什么殊胜的法门可以除灭五逆之罪的?
请参考下面的分析:
五逆罪之人念佛能否往生?
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之句,而观经又许五逆往生,相互冲突,恐生疑惑!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玆自误误人,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己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五逆十恶之流为什么也能往生?
又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佛名。满十声已,灭罪往生。龙舒净土文中张善和,张钟馗等,即是其人。(增广文钞卷二与谢融脱居士书)
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增广文钞卷二复岳仙峤居士书)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之极重罪人,由临终阿鼻地狱之相已现,生大恐怖,遇善知识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极。虽所念无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应之,遂得往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无量寿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与观经下下品是否矛盾?
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文钞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可不哀哉。(文钞三编卷三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大师论专修与圆修: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
本文2023-10-22 16:55: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