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 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 是什么意思,第1张

这句话的意思是,弥漫着的大气把山排开,从此我来当这人间的中流砥柱。

出自:清末大儒牛兆濂的《登华岳南峰极顶七绝》,全诗如下:

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译文:踏破一重又一重的白云,抬头仰望天池水,弥漫着的大气把山排开,从此我来当这人间的中流砥柱。

这是牛兆濂在42岁辛亥革命之际登临华山写就的,表达了辛亥革命后反帝反封建民主潮流势不可挡的大势,也表达了个人情怀的抱负和势不可挡的决心。

扩展资料:

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

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后积极倡导抗日。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先生就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

牛兆濂,生性恬淡,沉默寡言,虽然潜修理学,博学广闻,知晓天文地理,他都能用他的所学帮人排解,所以老百姓都称他为“圣人”,说他是神的化身“牛神仙”。牛兆濂一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德行乡里。现实生活中的牛兆廉除了修县志、办学堂、重视教育外,最为典型的表现是爱国和抗日。

吕大钧(1029年—1080年),字和叔,陕西蓝田县人。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吕大忠的二弟,自幼胆识过人,为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

吕大临(1040~1092)字与叔,号芸阁。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哲学家,金石学家。曾任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为时短暂,一生主要研究理学与金石学。

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北宋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第,曾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文彦博、范纯仁、刘挚等同时执政,废除王安石新法。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泘沱”的读音是“hū,tuó”

还有个泘沱村,在一些资料中,这里又被写成为泘沱寨。在北二环辛家庙环岛处往北走,不多远就是泘沱村了。 泘沱村的泘沱二字本来也写作“(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据记载,泘沱村旁曾经也有过水池。 其实,这里还有个更为特别的名字,叫“豆腐泘沱”。据说,慈禧太后在西安时,吃了泘沱村村民制作的豆腐,非常喜欢,此后,泘沱村的豆腐便在西安闻名遐迩,北郊的泘沱村也就被称作“豆腐泘沱”了。

西安郊县有不少以“乎沱”(也写作“泘沱”“滹沱”等)命名的村庄,其名字的含义及其得名之由,向来说法不一。有的材料说:“‘泘沱’一词为蒙语音,泘沱村为蒙语‘水边的村镇’的意思”,都是元代建立的村庄,一看就知道取的《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以下简称《西安地名志》)的解释,表面头头是道,实际稍一细抠,却有许多问题。

“乎沱”的写法

作为一个历史不短的地名,“乎沱”二字的写法,曾有着许多夹缠。《西安地名志》说它最初写作 “(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民国改作“泘沱”,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又改为“乎沱”,实际从其《市属各县行政区划、自然村名录》看,应该还有“滹沱”这种写法。然而“(上雨下泘)(上雨下沱)”一词,《辞源》没收,《辞海》和《汉语大词典》也都没收,它显然只是一个放失于野、没有“户头”的民间词汇。而 “(上雨下泘)(上雨下沱)”二字,后者有时也写作 “雨头沲”字,常与“霶”字连用以形容雨大,如《北齐书·循吏传·宋世良》:“其夜,甘雨霶(上雨下沱)”、元方回《元夕前雨不已》诗:“节届烧灯奈若何,客楼三夜听霶(上雨下沱)”云云;前者则《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和《汉语大字典》均未收录,颇类于《集韵》所说的“滹”的异体字“(氵雽)”字。但“泘沱”则不是这样。作为一个复词,它虽也未收入《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而作为两个单字,则早就分别见诸各种字典,如“泘”字,《集韵》讲:“荒胡切,音呼。水名,与‘滹’同。滹池,或省作‘泘’。”“沱”字,《中华大字典》解:“唐何切,音驼。虖沱,水名。《山海经·北山经》:泰戏之山,虖沱之水出焉。”说明“泘沱”其实就是“滹沱”,只是人们不喜欢“滹”、“泘”,有时将其写作“(氵雽)”或“瀖”字(《康熙字典》:“滹沱,水名,在信都北入海,或作‘瀖’”、‘(氵雽)’”),“(上雨下沱)”字不说,先民所遗“(上雨下泘)”字,当是“(氵雽)”之异体,实际就是“泘沱”的另一种写法,或者说,是为了区别于水名“滹沱”有意采取的一种写法。

因此,历史地看,这个地名叫“(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或者叫“滹沱”或“泘沱”,都是一回事情,都不算错。事实上,据我所知,西安境内许多以此命名的村子——依清《长安县志》《咸宁县志》和现《西安地名志》著录,属县,蓝田大寨有个“(上雨下泘)(上雨下沱)寨”(《续修蓝田县志》叫“西(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户县秦渡镇有个“滹沱”村,周至清化有个“滹沱寨”,还有个“上滹沱”和“下滹沱”;郊区,灞桥狄寨有个“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雁塔长延堡有个“沙(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新开门外也有个“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未央除谭家的“(上雨下泘)(上雨下沱)寨”外,大白杨东还有个 “马(上雨下泘)(上雨下沱)”,至少10个——其中过去有写作“(上雨下泘)(上雨下沱)”的,也有写作“滹沱”或“泘沱”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时,城郊的已全部统一成了“乎沱”,如东郊的“金乎沱”,南郊的“金乎沱”和“沙乎沱”,北郊的“乎沱寨”和“马乎沱”等,县上的则仍然沿用“(上雨下泘)(上雨下沱)”和“滹沱”写法不改,如周至、户县的若干“滹沱”就是。

“乎沱”的读音

细心的读者从上文的叙述中,大约已能看出,“滹沱”也好,“泘沱”(或“(上雨下泘)(上雨下沱)”)也罢,其读音,过去各字典的反切大都注为“荒胡切,音呼”、“唐何切(或徒可切),音驼(或柁)”。民政部门后来大多改名“乎沱”,也是取其原来的读音。今之方言与普通话的读音,较以前变化不大,但是细听之下,方言的念法因地域的不同,也有些小的差别,其中有念“kutong”(枯通)的,如东郊的“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有念“kutuo(酷驼)”的,如蓝田的“(上雨下泘)(上雨下沱)”村,北郊“马(上雨下泘)(上雨下沱)”、“(上雨下泘)(上雨下沱)寨”,和周至、户县的若干“滹沱”等,也有念“guduo(谷夺)”的,如南郊的“金(上雨下泘)(上雨下沱)”等。乍听起来,这有些费解,不过稍一琢磨,大家心里也都明白。“十里乡俗九不同”,方言中有些字的发音也是这样,此地有把“水”念“sui岁”的,也有把“水”念“匪fei ”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小说《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关中才子——牛兆濂。

关于牛才子,“”中有个极其简单的介绍: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

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从这样简单的文字介绍来看,牛才子是个学者,是个老师,在关中大地上,他颇有名气,学界称他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民间有人甚至称他为“半仙”。

生平

1867年,牛兆濂出生在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据说在他出生时,父亲牛文博曾梦见宋代理学家“濂溪先生”周敦颐来到家中,便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牛文博也读过几年书,因为家里穷,辍学做了生意,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极重视。

牛兆濂小时候就是乡里出名的“神童”,21岁时考中举人,却因要赡养父母,没有去北京参加会试。26岁时他北上三原县,拜理学家贺瑞麟为师。贺先生提及此事。他说这是奉母亲之命(当时父亲已死),母亲只要我学做好人,其他的不指望。贺先生指点他遵循程朱理学之路,他自此专注儒家为己之学,身体力行。

儒家的关中学派注重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牛兆濂一生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有求必应,德行乡里。1900年,关中遭遇大饥荒,牛兆濂不辞辛劳,主动站出来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事务,做事极为清正。他儿子想在赈济局里谋个差事,获得一点微薄薪水养家,也被牛兆濂拒绝。

1893年赴三原拜贺复斋(瑞麟)为师,言:“慈亲之命但愿濂学为好人,他非所望焉”!贺以先生孝义诚恳,收为门下。先生一生即奉行“学为好人”之道,布衣自足,不慕荣利,以耿介廉洁自守,具冰雪之操。投身程朱理学研究,且精通周易,善逻辑推理,预见性强,因此被称为“圣人”。

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学生门人不计其数。先生的一生,追求着一种淡泊明志的隐居生活,可生逢乱世,为了国计民生,他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使得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清光绪八年(1882)参加县考,名列榜首。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后入志学斋,专攻儒家经学。第二年,充任志学斋斋长。因其爱好广泛,曾遍读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

光绪十四年(1888)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并受教于李菊圃、黄小鲁等人。次年应乡试,中第28名举人。后因父殁母病不能进京应试,按惯例应予除名,陕西巡抚端方以孝廉奏请朝廷得以幸免,并特赐内阁中书衔。但他不意功名,力辞不就。

光绪十六年(1890)任白水书院山长,开始治程朱之学,为此曾于十九年(1893)赴三原拜贺复斋为师。

光绪二十四年(1898)管理蓝田县厘衙局,后又主持县赈恤局。他廉正清明,亲自制定局规,率先执行,并严格要求下属。时逢陕西大灾,收成锐减,牛呼吁社会急起相救,得江南义赈会捐赠,保全了众多百姓生命。后因厌恶官场应酬辞职,讲学于芸阁学社。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选拔专门人才。陕西巡抚升允举荐牛,并赠以路费促其赴京召对。但他以专攻经史不懂经济为由辞而不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允以关中书院改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聘牛为总教习,一年之内书函敦请六七次,他认为自己是立志做学问之人,不能与做官者为伍,又兼与新学不通而婉言相谢。最后巡抚派人持聘书、聘金驱车登门相接,才勉强随去。但三个月后,因学派门户之见,决然辞归,仍治程朱理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牛被选为咨议局议员,后又被选为常驻议员。

时值关中鸦片烟害又起,他前往烟害最重的西府地区密查,前后历时20天,有力地推进了该地区的禁烟。不久,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辞去常驻议员职务,再讲学于鲁斋书院。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新政府屡次相召,争取他参加革命,共商大事。但他对革命缺乏认识,认为自己与大清君臣之分早定,每次都以身体欠佳而谢绝。

1912年初,原陕甘总督升允率兵攻陕,企图复辟皇朝。牛不顾个人安危西出礼泉,以民生之计和时局大势晓以利害,使升允罢兵。此后他专事讲学于清麓书院,以宏扬儒学为己任,慕名来学者与日剧增。

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后,派蓝田县县长曹汉英带绅士十数人持聘书和聘礼邀牛作顾问,但牛力辞不受。

1926年军阀混战,蓝川先生诗云:大祸中原小祸秦,至微亦足祸乡邻。苍天若念黎民苦,莫教攀阙生伟人。

1930年,日寇野心初现。先生对当局政府一味投降对内自相屠杀,极为愤慨。写下《我明告你》一诗,申明大敌当前,团结则并存号召团结相处,停止内讧。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牛义愤填膺,减膳数月以志爱国之心,并积极倡导抵制日货,用攘夷之说激励学生爱国救亡,挥笔写下了《阋墙谣》一诗。号召大家共赴国难,团结御侮。提倡抵制日货,并为之减食三月。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极为感动,认为“全民联合抗敌,由此发扬,中华民族便有复兴之日”。并亲自组织300名兵勇,恳请投笔从戎,效命疆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向中国增派八个师团的兵力,准备大举进攻华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闻讯后痛不欲生,病情日渐加重,于7月21日愤然辞世。

扩展资料

在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绝对是个不容忽视的人物。记者在了解了牛才子生平后,才发现其实作家杜撰的成分并不多,牛才子的生平事迹很多都是和朱先生重叠的。比如牛才子22岁时金榜题名,考中举人,即将赴京参加进士科考之际,父亲病逝,为守孝奉母,不赴公车;时任陕西巡抚升允慧眼识才,举荐朝廷,委以重任,但也被牛才子拒绝了。

他钻研程朱理学,苦修学问,一世为师,却也为民请命,在关中大饥荒时发放赈灾粮饷;他身体力行,查毁烟苗,严禁鸦片;他为避免生灵涂炭,说服升允,使古城西安免遭战火灾难;得知日寇侵占我山海关,急募义勇军500余人,并通电全国,宣言出师前线抗日……

牛才子曾孙牛君实说:“陈忠实老师在塑造朱先生这个人物时,曾在蓝田档案馆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查阅了太多关于牛才子的生平故事,基本上全是按照老先生(牛才子)的事迹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几乎没有任何夸张,只是用了艺术化的手法进行表达,就连‘牛’‘朱’两个字都可以看出来作者的用心。”

小说中有一段关于朱先生的逸事,朱先生唯一一次南巡讲学,却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因着土布衣衫而被学人嘲笑,兼之秦地浑重的语音与南方轻柔的声调格格不入,而被人嘲笑。

记者在卞寿堂所作的《走进白鹿原——考证与揭秘》一书中看到了牛才子这样的遭遇:1917年春,牛兆濂偕同张果斋等友人同道应邀出游各地,赴山东曲阜、邹县,拜谒了孔孟庙祠;接着又南下金陵,东抵上海,此行本意在南方会友讲学,但因道学上的分歧,加之语言不通,服饰违时,被南人讥笑,愤而返家。

至华阴时游华山,攀至绝顶,方泻心中不快,并作了《登华山诗》:“踏破白云万千冲,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而这首诗后来也被收录在小说《白鹿原》中,书中为朱先生南巡归来所作。

牛君实告诉记者:“陈(忠实)老师曾说,其实小说中最难写的就是朱先生这个人物,他压力很大。因为有牛才子这个原型,又在关中大地上颇有盛名,他生怕写不出牛才子的精神和风骨。”

-牛兆濂

-朱先生

华胥镇是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的故里。

因其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田灞水河川地带,故取号蓝川,被尊为“关中大儒”和“横渠以后关中一人”,也是关中民间广泛传诵的“牛才子”,故新街一度名牛才子街。

牛兆濂幼年过目成诵,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白马河名称的来历

本村西面沟里有条河,官方民间均称其白马河。

新编《蓝田县志》以此名将其入志,却指其“又称土胶河”,颇欠准确。

倘若不是查过相关资料,即使村中现在的老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此河还有这个名称。

准确地说,此河应是史称土胶河。

康熙《陕西通志》卷二《疆域》所附《山川津梁》记载:

土胶河 在县东半里。

以其混浊不清,故名土胶河。

雍正《增修蓝田县志》卷一记载:

土胶河 在县东半里。

以其混浊不清,故名。

又名白马峪,源出石鼓山会里峪诸涧水,西流入县境。

再查光绪《续修蓝田县志》和民国《续修蓝田县志》,两志卷六《土地志》中,此河照样都是以“土胶河”的名称出现的,说明土胶河本是此河的规范叫法,或者换言之,此河的正规叫法原本是土胶河,白马河只是其后起的名称,今志的提法,确实有本末倒置之嫌。

可是,此河既然原本是称土胶河,为什么后来又改称了白马河,并且至今不废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此河在称土胶河的同时,还曾有个名称,叫“白马峪水”。

雍正蓝志所谓此河“又名白马峪”,就是这个意思,后面光绪蓝志卷六《土地志》记载:

谨按:土胶河即白马谷水。

《长安志》:“白马谷水出蓝田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入霸水。”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卷六《土地志》也记载:

土胶河 一名白马谷水。

在县东门外。

《长安志》:“白马谷水出蓝田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又西流入霸水。”

可知“白马河”这名称,显然和这“白马谷(音义同峪)水”有关,换句话说,就是由“白马峪水”的名称演变而来。

《长安志》是北宋宋敏求所撰,志中既称此水为“白马峪水”,证明至少还在北宋的时候,此河就称作“白马峪水”了。

缘何称其 “白马峪水”?宋氏的解释是因其“出蓝田东曰白马谷”。

然而何谓白马谷?具 置在哪?遍查旧志,除写及此河时简单提到这么一笔之外,并无任何信息,村中老者也对其相当陌生,甚至从未见人提起。

但是县城南关以东里许西界公路(古为官马大道,民国辟建为西荆公路,一度又称长坪公路。

因通商县,邑人习惯称其商洛路)上,有巨坡曰“白马坡”,尚赫然存在,却隐约给人以颇有价值的提醒。

因为此坡长达里许,恰在深谷之中,谷之南岸为灞河北岸之杨家岩村,谷之北岸即李家斜和陈沟岸村,直达后沟,蓝田县城如在盆地,上了此坡即走出盆地,下了坡不远即抵达南关,前县砖瓦厂、食品厂就依次设在坡底。

此河自横岭一路巨沟深壑迤逦而下,出后沟经此谷西口南流而汇入灞河,而且谷西口的这段,河东就是前县食品厂,河西往南关一片,平缓如砥,曾为上好之水田。

历史上“嘉靖二年,王公科凿渠引水于城中,入东出西,民享田园之利。

……至郭公加意浚导,渠路较前更阔,第一遇旱炎,水势减少,门以外进水者,独擅其利矣”,与一向深藏沟底、混浊不清的土胶河形成明显的对照,以致人们竟然略去其前面数十里的流段不提,而直接以“白马峪水”称之,并且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白马”二字也就代替“土胶”,成了整个河流的名称。

宋敏求所说“白马峪水”,显然也是指这一段,可惜这位先贤可能没有亲自到过这里,不明白这个所谓的“白马峪”,其时只是一半截干谷,里面并无水源,而这段河流也并不源出此峪。

《长安志》为千古名志,其影响是巨大的,明嘉靖《陕西通志》和清道光《蓝田县志》均以“白马谷水”将此河入志,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雍正、民国两县志都转载其这则记载,且坚持以“土胶河”作为其规范的名称,无疑有其可敬可取之处,但却没有一个敢挺身一指前贤之谬,又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登华岳南峰极顶》牛兆濂〔清代〕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翻译:

踏破一重又一重的白云,仰望着流动不息的天池水。

弥漫着的大气把山排开,从此我来当这人间的中流砥柱。

作者简介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

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后积极倡导抗日。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弥漫着的大气把山排开,从此我来当这人间的中流砥柱。出自:清末大儒牛兆濂的《登华岳南峰极顶七绝》,全诗如下:踏破白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