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针灸医籍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TK7PRf4modYM5ZyFBDGvA
提取码:1234书名:针灸医籍选
出版年份:2008-12
页数:243
内容简介:
《针灸医籍选》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医经(《灵枢》、《素问》、《难经》中有关针灸论述)、医论(后世针灸论著)和针灸歌赋、医案三个部分。该教材198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多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使用,对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适应新世纪教学和未来针灸学术发展的需要,编者们重新编写了这本精编教材,供读者阅读学习。中医教材是培训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1)针灸在经典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中医的理论根基,存在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几部经典当中。对针灸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内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之中。
我们先看《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医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明代汪机的《针灸对问》中记载:“《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汤液醪醴指的是汤药,醪醴就是酒用米酿成的酒,古人开始是用酒来治病,酒性味辛散,直到现在的一些药材炮制,还用到酒。古人用汤药,才十之一二。艾灸呢,占到了四五。针刺占多少?有十之八九。可见,《黄帝内经》大部分讲的都是针灸。你看,针灸在中医中得有多重要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脉。其中,耳门,“耳中有脓,禁区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扌适,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属相对禁忌。余穴均为“禁不可灸。”但,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略有出入,如耳门、瘛脉二穴,可灸三壮;而五处、心俞、素髎三穴列为禁穴。
明代《针灸大成?卷四》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脑户、聪(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清代《针灸逢源》一书,绝对禁针穴又增加:角孙、急脉、会宗、乳中、犊鼻五穴。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
另载有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 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至清代,《针灸逢源》载脑户、耳门。禁灸穴总计为47穴。
针灸学部分的知识内容,相对于与其他主线中医学课程如诊断、用药、内科等来说,略显孤立。针灸学有着以经络学说为主要思路,腧穴为处方思路的独特的学科体系。然而其诊断和辨证思路,包括治疗的思路,都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个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以就需要同学们在打好整个中医思维方式基础上,来熟悉这个独立的课程,否则容易因为忽视而产生陌生感。好在针灸学的出题往往比较浅,考的都是基本知识,很少涉及高精深的专业难度,所以这部分的分并不难拿到。有些同学觉得陌生,就想放弃这部分分值,实际这样是比较可惜的,因为在大分值课程上,复习到一定程度,分数就很难再上去。而很多人考试失败,成绩其实只是差一点点。所以希望大家认真对待课程,拿到这里该有的分数。
出题侧重点①疾病治疗的主穴和配穴,以中风、崩漏、胃痛、牙痛、眩晕、面瘫、感冒、呕吐、便秘为主。②穴位定位。③腧穴主治特点。④五输穴五行属性与穴位对应关系(一分左右)。⑤穴位治疗疾病的操作方法。
一、如何应对针灸学病案类考题
病案类考题是综合了诊断和治疗两个环节,是这部分考试中最难的考试形式。但是有一个好处,病案类考题在出题的时候非常规范,没有一个病症信息是无效信息或者反对信息,所以难度大大的降低了。病案部分适合用很多习题,来反复锻炼巩固,直到临战不退的底气。自己做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习题,每一个选项都不要放过。比如这个题,看到题干就已经知道答案了,非常高兴选出来,不能结束,每一个干扰选项往往都有意义,这时候去弄懂为啥其他选项是错的。有些题,一看发现不会,不要急着翻书看答案,直接看答案是最容易反复遗忘的学习行为。要想一想,再把每个选项都看一遍试图排除掉,这章节知识不记得,其他章节的知识能不能帮助猜出来这个答案?这样即使还是没做出来,此时看答案后,遗忘的概率大大减少。在辨证的时候,着重看舌苔,脉象,是我们做题的关键词,当然也得结合诊断学功底。当然,学科间穿插来回复习也是个极好的办法。
二、关于腧穴你不得不知道的重要问题
题目类型可能是给出一个穴位名称,选择其定位,或者给出一个定位选择穴位名称。这些穴位的定位很多涉及解剖学知识,在记忆的时候和题目碰到则十分繁琐。但是穴位长在我们身上,并且按压会有穴位独有的酸麻感。在学习课程中,跟着老师讲解来仔细的按压,记住这种感觉,根据老师讲到的一些应用知识来在不同的情景下回忆,如晕车或者生气时该按压哪里,从而让每个腧穴像标签一样的烙印在我们自己身上。在遇到题目时候,逐个分析,很多定位具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如拇长伸肌腱,胫、腓等标志,从而辨别每个选项。视觉记忆是最直观,也是难忘的,就像你十年后也许不记得某同学的名字,见到却一定知道这是熟人。所以那些可视的知识,穴位、度量、艾灸、火罐等等,希望充分利用和生活,一次性收入脑中。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
巩固题二: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气之本”是指( )
2“罢极之本“是指(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在呼吸运动中,“气之主”是( )
4在呼吸运动中,“气之根”是( )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5神志活动的主宰是( )
6调节神志活动的是( )
A口 B舌 C鼻 D耳 E目
7心之外候是( )
8心寄窍于( )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9肝在体合( )
10肺在体合( )
A爪 B口 C唇 D毛 E发
11脾其华在( )
12肾其华在( )
A尿 B唾 C汗 D涎 E泪
13脾在液为( )
14肾在液为( )
A喜 B怒 C悲 D思 E恐
15肺在志为( )
16脾在志为(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7“生痰之源”指( )
18“贮痰之器”指( )
A娇脏 B刚脏 C孤府 D水脏 E水府
19肝为( )
20膀胱为(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1“生之本”指( )
22“水火之宅”指( )
A汗 B尿 C津 D液 E泪
23大肠主( )
24小肠主( )
A眩晕 B吐血 C胃下垂 D咳喘 E腰痛
25脾不升清可见( )
26脾不升举可见( )
A膀胱 B三焦 C大肠 D小肠 E胆
27“受盛之官”是指( )
28“传道之官“是指( )
A精明之府 B元神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E血之府
29头为( )
30腰为( )
A髓之府 B精明之府 C玄府 D孤府 E净府
31汗孔为( )
32骨为( )
A飞门 B贲门 C吸门 D魄门 E户门
33会厌被称为( )
34大肠末端被称为( )
A气门 B幽门 C户门 D阑门 E鬼门
35胃之下口为( )
36大小肠交会处为( )
A阳中之太阳 B阳中之少阴 C阴中之至阴
D阴中之少阳 E阴中之太阴
37肺为( )
38肝为( )
A心与肺 B心与肝 C肺与肾 D肝与肺 E脾与肺
39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是( )
40与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 )
A白眼 B黑眼 C瞳神 D眼睑 E两眦
41水轮指( )
42风轮指( )
B1型题
1D 答案分析:肺主管呼吸之气和气的生成及全身气机的调节,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B 答案分析:肝在体合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持运动的功能,肝之阴血充足,则筋有所养,不易疲劳;肝之阴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而易于疲劳,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
3B 答案分析:肺是主管呼吸的器官,《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肺为气之主,……肺主出气。”
4E 答案分析: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故《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
5A 答案分析:情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无不从心而发,受心神的主宰。
6C 答案分析:情志活动的产生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赖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故肝对情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7B 答案分析: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能够反映心的活动情况,是心之外候。
8D 答案分析:心血不足,心神失常等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常见到耳鸣等病症,故言心寄窍于耳。
9A 答案分析:筋有赖于肝之阴血滋养,故肝在体合筋。
10D 答案分析: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皮肤上的汗孔宣散肺气而助呼吸,因此肺在体合皮,肺与皮有着密切的关系。
11C 答案分析:脾的功能状况常通过口唇的色泽形态变化反映出来。
12E 答案分析: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肾中精气的盛衰常显露于发。
13D 答案分析: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涎液。
14B 答案分析:肾经挟舌根通舌下,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唾液。
15C 答案分析:悲忧过度易伤肺气,肺气不足,易见悲伤低落的情绪变化,故肺在志为悲。
16D 答案分析:思虑过度易致脾气结滞;脾气血不足,则不耐思虑,故脾在志为思。
17C 答案分析: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气虚弱,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为饮,故被称为“生痰之源。”
18D 答案分析:脾气虚弱,水湿内停,生痰生湿,痰湿常上犯于肺,导致肺宣降失常,见咳嗽、痰多等症,故言“肺为贮痰之器”。
19B 答案分析: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多见肝气郁结,肝气上逆或阳亢风动等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故有“肝为刚脏”之说。
20E 答案分析:膀胱具有贮尿排尿的功能,故称其为“水府”。
21A 答案分析:心主血脉,脉中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心主神明,调节、控制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
22E 答案分析:肾中精气可以产生肾阴、肾阳两种不同的生理效应。肾阴,又称真水、命门之水,肾阳又称真火,命门之火。肾阴、肾阳能够补充全身各脏腑阴阳的不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故将肾喻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
23C 答案分析:大肠具有吸收食物残渣中部分水分的功能,故曰“大肠主津”。
24D 答案分析: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其中含有大量的水液,故曰“小肠主液”。
25A 答案分析:脾之清气不升,头目清窍失养,故见眩晕。
26C 答案分析:脾升举无力,不能升举固托内脏,故可见胃下垂。
27D 答案分析:小肠接受胃的传输之物,并进一步消化吸收,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8C 答案分析:大肠能够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份和排泄糟粕,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29A 答案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30D 答案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31C 答案分析:汗孔在心神的调节下靠肺气宣发的卫气进行开合,从而排泄汗液,调节体温和水液代谢,并辅助肺呼吸,功能玄妙,故称为“玄府”。
32A 答案分析:骨中有腔隙,内藏骨髓,髓是分布于骨骼腔内的精微物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
33C 答案分析:会厌位于咽喉部,食管与气管交会处,能随着呼吸和饮食纳入的需要交替关闭或打开,故称“吸门”。
34D 答案分析:“魄”同“粕”,大肠终端即肛门是糟粕最终排出之处,故称“魄门”。
35B 答案分析:饮食水谷通过胃下口进入小肠,小肠幽长迂曲呈叠积状,故称为“幽门”。
36D 答案分析:小肠泌别清浊,清即精华部分被拦挡而吸收,浊即浅渣部分在进入大肠之前,再被拦挡而做相对时间的停留以进一步吸收,故将大小肠交会处称为阑门,“阑”同“拦”。
37B 答案分析:肺居上焦,在五行中属金,为清肃喜润之脏,功能主清肃下降,通于秋气,故为“阳中之少阴”。
38D 答案分析:肝居膈下右胁内,在五行中属木,功能主升主动,与春季相应,故为“阴中之少阳”。
39C 答案分析:肺为水之上源,行水之脏,肾为主水之脏,共主水液代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40E 答案分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脾运化水谷之精气,清气、水谷精气是气生成的主要物质;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相互协调维持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1C 答案分析:瞳神属肾,称为水轮。
42B 答案分析:黑眼属肝,称为风轮。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 D )
A《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针灸甲乙经》
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 B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张元素 D朱震亨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D )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 ( A )
A 此消彼长 B此长彼长 C此消彼消 D 此长彼消
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D )
A 母 B子 C所胜 D 所不胜
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 C )
A 肝为心之母 B脾为心之子 C肾为肺之所胜 D肺为肝之所不胜
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D )
A心 B肝 C脾 D肾
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 ( B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 ( C )
A肺 B脾 C肝 D心
10、被称为“髓海”的是( C )
A 脉 B 心 C脑 D三焦
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 ( C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心与肝
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B )
A三焦 B胆 C胃 D心
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B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 A )
A津 B液 C精 D血
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 D )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 C )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血为气母
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 ( B )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 ( B )
A肺经与大肠经 B心经与小肠经 C肾经与膀胱经 D心包经与三焦经
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 B )
A 偏阳质 B 偏阴质 C 阴阳平和质 D 肥胖质
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 )
A、一气一病 B、发病急病情重 C、直接伤及内脏 D、传染性强烈
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D )
A痛无定处 B冷痛剧烈 C红肿热痛 D重着疼痛
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 B )
A气上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23、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A )
A正气不足 B邪气 C七情内伤 D饮食不节
24、寒热真假形成的病机是 ( D )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2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B )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6、“真寒假热证”宜采用下列何种治法 ( A )
A热因热用 B热者寒之 C阴病治阳 D用热远热
27、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瞳神呆滞等神气衰败之象的是( C
A神乱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28、随生活环境及劳作等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是 ( B )
A主色 B客色 C善色 D恶色
29、以下哪项不是青色主病 ( D )
A寒证 B瘀血 C疼痛 D水饮
30、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B )
A痈 B疽 C疔 D疖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 AC )
A 辛味 B 酸味 C 甘味 D 苦味 E 咸味
2、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 BCE )
A 木与火 B 土与水 C 木与金 D 水与金 E 水与火
3、脾的生理特性为 ( CD )
A 喜条达恶抑郁 B 喜润恶燥 C 喜燥恶湿 D 以降为和 E 以升为健
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 (ABCDE )
A推动 B温煦 C 固摄 D 防御 E营养
5、以下有关望目的各部分与五脏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DE )
A瞳仁属肾,称水轮 B黑睛属肝,称气轮 C白睛属肺,称风轮
D目眦血络属心,称血轮 E眼睑属脾,称肉轮
三、填空题
1、临床常用的补气生血法是根据阴阳的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
2、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克我)和( 我克 )两个方面。
3、藏象学说常以( 五脏六腑 )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4、( 胆 )称之为孤府。
5、津液与血液之间相互渗透转化,称为( 津血同源 )。
6、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正气不足 )。
7、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病证的治法,称为( 热因热用 )。
8、望面色之病色的特征是( 晦暗枯槁 ),或( 鲜明暴露 )。
9、一般问诊包括问主诉、问( 现病史 )、问( 既往史 )、问个人生活史、问家族史。
10、热证以( 邪气盛)或( 阴液不足 )为主要病机。
四、名词解释
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2、五行相克: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五行之间的递相制约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与其相通应的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4、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
5、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分布的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6、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五、问答题
1、何谓阴阳?阴阳的特性有哪些?
答:(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说明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也可以说明一个事物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有以下几点:①相关性,②普遍性,③相对性,④规定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肺主一身之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形成和调节全身气机。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本科中药学专业
(2)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
(3)肺助心行血: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环。
3、气机失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气滞,气机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
(2)气逆,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者降之不及,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3)气脱,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4)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5)气闭,气机郁闭,外出受阻的病理变化。
4、血的失常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血的失常主要有:血不足和血的运行失常两个方面。
(2)血不足,濡养作用减退,又称为血虚。
(3)血液运行失常:①血瘀,②血行急迫,③出血。
;针灸方面包括古今类的书比较多,张缙教授校对的《针灸大成》。黄龙祥教授白绿红三书,即白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绿本《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和最近新出红本《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但上面三本书,学术段位很高,难啃,可先看《黄龙祥看针灸》。
此外针灸理论还可以看看中医科学院赵京生教授的著作。偏实用的,《一针疗法》,《针道摸象》,贺普仁,彭静山等等前辈的书……
我个人平时临床也结合董氏奇穴,推荐邱雅昌老师的董氏奇穴书,其实学董针我觉得一本就够了,杨维杰老师的书有些夸大成分。其它的不错的针灸书籍推荐在下面你可以参考一下
回答中的针灸书籍还有其它因为篇幅有限未发布出来的针灸书籍大概一千多本
注意看回答中几本针灸书籍图左上角,这些中医针灸书籍及其它的中医书籍都出自于此
一、针灸基础相关书籍:
10《高式国针灸穴名解》 高式国
11《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 赵京生
12《针 灸 学 释 难》 李鼎
13《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张善忱 张登部
14《针灸基本功》 谢锡亮 关玲
15《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
16《各家针灸学说》 魏稼
17《难病针灸典籍通览》 刘立公 顾杰
二、针灸临床相关书籍
18《一针疗法·灵枢诠用》 高树中
19《针灸秘验与绝招》 彭静山 费久治
20《针 道 摸 象》 王文德
21《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关玲
22《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贺普仁
23《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张俊英等整理
24《盛氏针灸临床经验集》 盛燮荪
25《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 方晓丽
26《靳三针疗法》 袁青等
27《魏稼教授针灸医论医案选》/《魏稼针灸经验集》
28《热敏灸实用读本》 陈日新等
29《灸绳》 周楣声
30《临床针灸反射学》 金观源等
31《头针疗法》/《针经》 焦顺发
三、针灸理论与临床进阶必备书籍
32《针灸腧穴通考》 黄龙祥 黄幼民
3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黄龙祥
34《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黄龙祥
35《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黄龙祥
36《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朱兵
四、其它针灸书籍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本文2023-08-05 00:39: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