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的大事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淳化的大事记,第1张

淳化三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是我国历史上可见最早的一部丛帖。因编刻于淳化年间(992年),故名《淳化阁帖》。刻于枣木板上,每卷末篆题“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十九字。用澄心堂纸、李廷硅墨拓出,分为十卷摩刻拓印。拓本赐给亲王大臣,但不久就停止赏赐,故在当时已非常难得。至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宫中发生火灾,《淳化阁帖》原版焚毁殆尽,祖刻拓本尤为珍贵。《淳化阁帖》祖刻本经历千余年的劫难,流传至今已是凤毛麟角。传世称为“原刻”的拓本,大多系后人翻刻本或是伪本。淳化阁帖》共有十卷,收录历代书法作者一百零三人,四百二十帖。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收汉至唐帝王十九人书,计五十帖:第二卷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收汉张芝至唐陆柬之等书家六十七人,计一百一十四帖;第五卷为古代法帖,收录苍颉至唐张旭等十五人,又无名氏法帖六通,共计二十三帖:第六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三卷计一百七十帖;第九至第十卷为王献之书,二卷共计六十三帖。十卷中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诸种书体。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对后世影响深远。淳化四年——黎桓受北宋封为交趾郡王。

淳化四年——寇准以左谏议大夫出忍青州。寇准,字平仲,华州人,官至宰相,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青州任职一年,又调回朝廷参加政事。寇准出任青州知州,而又很快调回的原因,古书《石林燕语》这样解释:寇准性情豪侈,任枢密副使的时候,每宴会宾客,常常张灯结彩,大事铺张,尤其喜好“柘枝舞”。每舞,要用24个人,尽兴方休,有人就叫他“柘枝颠”。为此,朝廷免了他的枢密副使,到青州任知州。但是,宋太宗仍然喜欢他,经常问左右:“不知寇准在青州是否高兴?”有人揣度太宗想重新启用寇准,就说:“陛下您忘不了寇准,但寇准仍然在青州终日置酒纵饮,不知他是不是怀念您!”寇准为人刚直,宋太宗非常赏识他。尽管有人进谗言,还是召他进京,复用为相。

淳化四年——二月 青神县民王小波、李顺发动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纲领。

淳化五年——十二月,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牺牲。

1 王著教帝学书 文言文翻译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0。

翻译为。

在宋太宗统治的朝代,有位王著,这个人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深得羲之书法的精髓,被选为侍书翰林。在太宗临朝听政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王著常常认为不够尽善尽美。

于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临习,然后哪作品去让王著品评,他还是象往常一样说不够好。有人询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王著说:“太宗写的字已经很好了,不过如果马上说写得好,恐怕皇帝不再用心写了”。

后来,太宗的书法笔墨精绝,超越古人,世人都认为有王珠劝勉的功劳。

没功劳也有苦劳~~~~~~~~~~~~~~~~~~~~请给分 啊~谢谢。

2 文言文 《王著教帝学书》的译文

原文太宗①朝②,有王著③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⑤,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2翻译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快就)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在太宗临朝听政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好,于是太宗更加用心地去练习。

太宗再一次让侍从拿着他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有人询问王著的用意,王著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就很好了,但如果马上说书法写得好,恐怕皇上不再会像原来一样用心了。”

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勉励。[1] 3注释⑴太宗:宋太宗赵光义。

⑵王著:宋朝人,字知微,官至殿中侍御史。⑶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

⑷右军:指东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⑸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⑹听政:处理政务。⑺笔札:书法。

⑻内侍:此指太监。⑼数(shuò):多次。

⑽遽:匆忙。⑾规:勉励,劝勉。

⑿益:更加。⒀或:有的人。

⒁固:本来,原来。⒂临:面对。

⒃用意:用心。意,内。

(17)示:让。(18)遣:派,让。

(19)善:足够好。4阅读提示太宗学习书法,也许是兴致所至,偶一为之,大可不必认真。

而王著却是一个较真的人,对待皇上这样的学生也是严格有加,循循善教,甚至有些苛刻,其为师学习。从太宗的角度来说,他不耻下问,坚持不懈地练字,勤学苦练,终有所为的学习态度也值得敬佩。

3 王著教帝学书 文言文翻译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⑨益:得益。

译文:

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

4 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中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著(?-992)宋代官吏字知微成都人蜀明经第,历任平泉(今简阳市境)、百丈(今名山县境)、永康(今崇州市境)主簿,授隆平(河北隆尧县)主簿改卫寺丞、史馆祗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成都(今属四川)人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 《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頫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 《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

5 王著教帝学书数《王著教帝学书》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的“数”

多次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在宋太宗统治的朝代,有位王著,这个人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深得羲之书法的精髓,被选为侍书翰林在太宗临朝听政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王著常常认为不够尽善尽美于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临习,然后哪作品去让王著品评,他还是象往常一样说不够好有人询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王著说:“太宗写的字已经很好了,不过如果马上说写得好,恐怕皇帝不再用心写了”后来,太宗的书法笔墨精绝,超越古人,世人都认为有王珠劝勉的功劳。

闲章趣谈·吴湖帆

《吴湖帆》:吴湖帆 1894-1968,名倩,本名万。又号倩庵,别署丑、翼燕,斋名梅景书屋,江苏苏州人。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水秀丽丰腴,清隽雅逸,设色深具烟云缥缈,泉石洗荡之致。初从清初四王入手,继学董其昌,又受到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影响,骨法用笔,渐趋凝重。

《吴湖帆》:主要闲章:梅景书屋 四欧堂印 迢迢阁 丑长寿 宝董阁 倩庵

梅景书屋

吴湖帆藏有宋汤叔雅《梅花双雀图》,其跋云:“汤叔雅为杨无咎甥,受画梅遗法,而杨以疏名,汤以密贵,千花万蕊,锦簇芳浓,风前月下,不胜其繁华春色也。图作老梅一树,枝杆盈百,花朵数千,翠鸟欲语,粉香玉色,绝似锦绣画屏,宋画中神品也。上有天顺玉玺,盖曾入元时内府,韩性题字书法得松雪神髓。清高宗二题皆书于画上毕竹痴签题下,有藏印,殆竹痴所得,转归秋帆制军,没入内府者。光绪己丑,与孝钦皇后临本一幅同时赐潘文勤公,后由外舅仲午公付静淑袭藏,今与宋刻《梅花喜神谱》同贮,名吾居曰‘梅景书屋。’”

吴湖帆像

梅景书屋

四欧堂印

四欧堂印

因收藏欧阳询四部宋拓真书名碑而得名,其为《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四碑中以《九成宫》最为著名,为欧书代表,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信本字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作。”“四欧”中,《虞恭公碑》系吴湖帆继承祖父的的旧藏,另“三欧”系1915年与潘静淑成婚时潘氏的嫁资之一。吴氏二子二女之名,也与四欧相对应,依次为“孟欧”、“述欧”、“思欧”、“惠欧”,其于历代名家书迹之钟爱,于此可见一斑。

迢迢阁

吴湖帆曾得宋黄山谷草书《太白诗草》卷,卷首句为“迢迢访仙城”,又得宋米芾行草《多景楼诗》册,有句云“迢迢溟海太鳌愁”,因请张大千画《迢迢阁画》复出明代青田佳石,请陈巨来刻此“迢迢阁”三字印。巨来此印,圆朱文风格,布局妥帖,用刀流畅,明静婉转,为其平生佳构。

丑长寿

吴湖帆曾藏隋《常丑奴墓志》拓本,石旧在兴平县崇宁寺壁间,今已佚。明精拓本,翁覃溪蝇头楷跋二则,尤见精美绝伦,此册为《常志》传世最精之本,为金冬心旧藏。被湖帆外祖沈韵初所得,后归吴大澄,大澄授给湖帆,湖帆极为珍爱,因号“丑簃”,及得隋《董美人墓志》拓本,吴湖帆于封面题云:“徐隋轩初拓精本,四欧堂秘笈。”按徐隋轩即徐渭仁,号紫珊,因获《隋美人董氏墓志》而号“隋轩”。工书擅画,精干鉴赏,收藏金石甚富,有《隋轩金石文字》。《四欧堂碑刻拓本》云:“徐氏隋轩蝉衣精拓本。”“原石已于咸丰癸丑乱毁之。丁卯夏湖帆得于沪上。遍征海内词人题者五十家,并和步原韵五十阕,女史二家,静淑和之,湖帆后填二词于前后,又集宋人词成‘金缕曲’。全册都词一百有七首云。”并题云:“不失肥不嫌瘦,修短合度,恰合美人身份。”可见其于此珍爱有佳。并常以自随,晚间入衾,说是“与美人同梦”,特镌刻“既丑且美”印,以志其幸。

丑长寿

宝董阁

倩庵

宝董阁

此斋号原为吴湖帆外祖父沈韵初所用。韵初倾心于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不惜财力,收求董其昌佳作,名其斋曰“宝董阁”,并请当时西泠八家之一的钱松刻了一方“宝董阁”印。吴湖帆娶潘静淑时,沈韵初将其所藏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十卷连同那方“宝董阁”印,作为奁赠,一并传于吴湖帆。吴湖帆亦深爱董其昌书画,遂延此为自己的斋名。

倩庵

吴湖帆夫人潘静淑逝世时,年仅四十有八。著有《绿草词》。湖帆因丧偶取奉倩伤神之意,更名为倩,号倩庵,并请陈巨来为静淑刻名章,凡十余方,钤在遗物上以示悼念。

迢迢阁

边款

中国十大名帖

“中国十大传世名帖”指:三希堂法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怀素《自叙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祝允明《草书古诗帖》,现将这些名帖有关情况介绍于后: 1、名帖之冠 皇家三希堂法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局部) 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2、晋唐心印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华“法书至尊”,它所具有的当时人所不及的技艺境界,即使其后也难的与之比肩者;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达到了登峰造极、臻于完美的境界,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3、神写天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来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

颜鲁公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被后世称誉最多的便是“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

此帖是颜真卿为已侄写的一篇祭文草稿,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这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些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4、雪堂余韵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明星,在文学和书画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一生仕途崎岖,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于“东坡雪堂”写就了光彪史册的《黄州寒食帖》。

此帖不仅是苏轼平生最得意的作品,被称为“苏书第一”,大书法家鲜于枢还把它誉为继《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5、 临池模范 天下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局部) 唐初书法大家欧阳询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梦奠帖》可谓中华楷书中登峰造极之作。

此帖笔力苍劲古茂。用墨淡而不浓,秃疾书,转折自如,上下脉络映带清昕,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6、狂僧醉笔 天下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局部) 怀素时人谓之“醉僧”,为有唐一代草书宗师。《续书断》将其书法列为妙品。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杰出代表。通篇狂草,笔笔中锋,上下呼应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一气贯之的情景。

全篇洋洋洒洒,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不一而足,为中华草书不二至宝。 7、至美至真 天下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 北宋时蜀地出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娟,名为蜀素。

有人将一段织有乌丝栏的蜀素裱成长卷,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写。但蜀素的纹路滞涩,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因此传了三代,竟无人敢写。

北宋元佑三年,米芾得见此段蜀素,一挥而就,在上面题自作诗八首。笔笔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美不胜收。

从些《蜀素帖》名扬天下,成为历代墨林至宝。 8、天下一人 艺术皇帝绝世墨宝—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局部) 《草书千字文》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

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

9、俊彩星驰 书法宗师楷书奇珍—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局部)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不朽名篇,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传世名帖,两者若能合一,更显弥足珍贵。赵孟頫书苏轼《赤壁赋》便是这样一件难得佳构。

一位宋代文坛翘楚,一位元代书法宗师,两人跨越二百余年在这卷千古名帖中神思交触。该帖用笔圆润遒劲,尽得魏晋风流;与苏轼文章意境妙然天成,珠联璧合。

10、草圣遗风 书法奇才草书极品—祝允明《草书古诗帖》(局部) 在明代的文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才子”中,祝允明被世人公认最具文人特质。《草书古诗帖》便是祝允明晚年竭平生感悟所书,是祝氏草书杰作。

此帖得欧体之骨、颜体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加之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些帖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是唐宋以后难得一见的草书极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帖

第一名《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第二名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第三名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第四名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第五名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第六名中华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第七名中华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第八名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第九名元代书法宗师楷书奇珍:元代书法宗师楷书奇珍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第十名明代奇才草书绝品: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祝允明《草书诗帖》

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第一名《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第二名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

。第三名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

。第四名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

。第五名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

。第六名中华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中华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 。

。第七名中华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中华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 。

。第八名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 。

。第九名元代书法宗师楷书奇珍: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元代书法宗师楷书奇珍: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

。第十名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祝允明《草书诗帖》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祝允明《草书诗帖》。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帖有哪些

1,柳公权的《玄秘塔》

2,颜真卿的《多宝塔》

3,王羲之的《兰亭集》

4,祝允明《草书诗帖》

5,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6,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

7,米芾《蜀素帖》

8,苏轼《黄州寒食帖》

书法学习步骤

1挑适合的工具,比如硬笔要挑钢笔或美工笔,毛笔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羊毫,狼毫,还是羊毫和兔毛混合的。墨水一般可以使用奥林丹或者英雄,毛笔书法墨汁建议用稠一点的墨汁,比如一得阁。纸张选择(钢笔选用较硬的吸水较好的纸张即可,毛笔选用毛边纸,或者旧报纸)

2临摹字帖:没有学习过书法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字帖来临练习,一般硬笔和毛笔书法有共同点——那就是字的间架结构是相似的,结构好看了字体基本不会难看。所以选字帖比较关键。

3练习:先观察结构顺序,领悟笔法结构,再领悟运笔。每天要坚持练一个小时。

4得用心理解字贴上字的架构,先模仿,模仿像了,要坚持练习到熟练为止。

5有了基础就可以开始练习章法:就是一幅字的整体布局,粗细大小等,能让人感觉到的气韵。

四大名帖指什么古代

四大名帖是指宋朝的《绛帖》、《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汝帖》。

1、《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尚书郎潘师旦于家乡绛州摹刻勒石而成的。 2、《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3、《阁帖》,在《淳化阁帖》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

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

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

4、《汝帖》是汝州‘三宝’之一,共十二卷。北宋大观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采从《淳化阁帖》、《绎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中,选出先秦金文8种及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94种共109帖,荟刻12石,史称《汝帖》。

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是我国古代碑帖之珍品。

        辽宁抚顺望花区“雷艺书画班”教师王洪瑞历时多年将我国先秦至清代200多位书法家800余件作品,其中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七百余枚、字数14万字,转化为矢量电子版软件,同时创作完成了《淳化阁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

       书法艺术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它同我国的历史文化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延绵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周代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魏至今的行草书。在书写载体上从龟甲、金石、竹简、布帛、纸张、直到电脑。无论从文字书写形式和书写载体变化,都与时代发展与进步密不可分。目前我国书法作品普遍是以碑刻、书籍、等形式来展示和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碑刻风化严重,碑面石块剥落,有些字迹开始模糊不清,有的已经断裂,有的遭到人为损毁。而书籍、保存又有印刷型文献体积过大,占用空间多,存放受限制,易损毁,信息传递慢,资源共享困难等缺点。当今社会高新科技已经广泛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各种各样的现代化高新科技媒体相继应运而生,在对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及更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能相比的。目前书法作品在计算机上主要以位图格式应用,适用于浏览、欣赏、教学等方面,很难与矢量软件相兼容,无法应用于更多多媒体领域如:激光设备领域、光电设备领域、雕刻设备领域等,因此我们急需将我国有价值书法作品转化为矢量电子版格式,为古代至今的书法艺术精华建立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精确的矢量电子版资料档案,它将更好地与当代多媒体相融合,对书法载体及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传统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

      《淳化阁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就是对书法作品转化矢量电子版后与科技相融合的一次实用性应用,此部作品所用材质为当今新型材料,,整幅作品具有拓片和雕刻相结合的视觉效果,典雅质朴又具有现代气息,方便搬运和展示。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包括《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续法帖》(墨妙轩法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再续法帖》三部分组成,根据北海公园阅古楼珍藏的《三希堂法帖》碑刻原石款式、尺寸,用现代材料及手法进行雕刻创作。其中《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495块,《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续法帖》(墨妙轩法帖)36块,《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再续法帖》47块,总块数为578块。

     《三希堂法帖》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书法丛帖也是我国魏晋至明末最完整的书法石刻精品集成。它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稀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宗命大学士隶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将浦将其“三希”及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法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这部法帖三十二册,刻石495块,收入了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三百四十多件书法作品,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二十一家、明代二十八家,另有题跋二百一十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四十余方,字数达九万余字。

      《三希堂法帖》刻成后,乾隆二 十年,酷爱书法的乾隆皇帝发现还有不少好法帖没有收进去。乾隆又命蒋溥、汪由敦、嵇璜等编次《墨妙轩法帖》 4卷,为《三希堂法帖》之续,也被称为《三希堂续法帖》款式与《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诸家书法作品30余种,由焦国泰镌刻。帖石嵌在颐和园万寿山之惠山园墨妙轩两壁,原石现已佚。这部现代雕刻作品共36块。因《三希堂法帖》只收入了魏晋至明代书法作品。所以这次增补完成了《再续三希堂法帖》的创作,其目的是能够完整展示我国魏晋至清代书法艺术发展演变轨迹。它是根据清代书法家流传下来的作品选择其代表性按照《三希堂法帖》雕刻体例进行现代雕刻创作。清代的书法在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派纷呈,成就十分辉煌。为此这次增补了王铎、傅山、邓石如、康有为等十五位具有代表性作家作品。另外在《三希堂法帖》只收入楷、行、草字体的基础上收入了篆书和隶书字体,五种字体得以全面展示 。 补续清代部分为四册47块。

     《淳化阁帖》现代雕刻作品是以《淳化阁贴》早期拓片为底本,经电子版保存后创作完成的又一部书法现代雕刻作品,它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共成完璧,可完整展示我国先秦至清代二千余年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十卷。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太宗帝命侍书学士王著选择内府藏历代法书,摹刻于板上,拓赐给朝中重臣。《淳化阁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一百零五人的四百二十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此部现代雕刻作品共80块。

      以上这部书法现代雕刻系列作品规模宏大,总块数为658块,总长度674米,可完整展示我国先秦至清代书法演变的历史,适用于相关文化活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项目开发应用等。目前很多有价值书法碑刻作品已成为我国重要文物,对外展出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部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们从中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沿革发展过程,观赏到历代书法家们精妙的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及所具有的无限生命力。

      中国书法的复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的优秀书法作品已成为传统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的艺术宝藏,运用当代科技手段来珍存、展示、记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还需要更多的人们共同努力探索才能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艺书画班”(雷锋社区院内) 王洪瑞

王献之《东山松帖》,纸本,行草书,纵228厘米,横223厘米。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王献之的书法,幼学其父,后学张芝,张芝是东汉灵帝(公元168—189年)时期人。传他是使草书脱去隶意且使今草成为独立机制的“草圣”。王献之的书法,虽善隶、真、行、草、章草、飞白,张怀瓘把王献之以上各体列为“神品”。但实际上,王献之以行草书尤以草书见长。

所传王献之墨迹,大多为古摹和刻帖本。他所善各体作品不可能都流传下来。其墨迹有《鸭头丸》、《廿九日帖》,另有《中秋帖》、《地黄汤帖》等。刻帖有《淳化阁帖》第九、十卷。据顾从义考证共收七十一帖。另有《宝晋斋法帖》卷七收有《洛神赋》、《乞暇帖》、《辞中令帖》,卷八收有《十二月割至帖》、《送梨帖》、《日寒》、《东山》、《南中音》等帖。这些墨迹和刻帖都是行草书和楷书体。

淳化的大事记

淳化三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