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关于美食的古诗
十首关于美食的古诗如下:
1、风鸾细羽结白冰,乱红飞入珊瑚丛。清香过齿春草碧,还听脆雪人行声。
2、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憧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3、何人摇得元宵圆一颗即是一团圆。高高十五天上月,浓浓情意心里甜。
4、桐荫低檐麦草房,青烟和着肉酥香。年深最是儿时忆,沥沥油油两面黄。
5、往昔寻豆穿豆秧,今朝豆腐在身旁。美食应共美心赏,香味欢喜相随翔。
6、不放鞭炮年味淡,犹思春晚当初。全家欢聚酒倾壶。众亲笑语闹,端上大黄鱼。老爸自炸兰花片,脆香甜美还酥。猜题子女几多娱。情形存脑海,每念泪沾襦。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8、美味撩心壮胆肥,风高不顾未天黑。为尝几粒紫桑椹,忍笑怕人知是贼。
9、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餮里黄童。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10、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汪曾祺有一篇散文,名叫《端午的鸭蛋》,其中对于高邮鸭蛋的描写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高邮咸鸭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红楼梦》也提到了很多美食,让人口水直流,比如四十一回的茄鲞:
“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
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
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 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
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
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
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 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描写美食的片段有如下:
1、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2、特别喜欢这里的乳酪蛋糕,朋友过生日,决定定做一个给她,白色的奶油上堆着各种水果,空白的地方洒满了巧克力,各种水果摆放其间,好不好算是心意了心意。事实证明味道还是很好地,入口即化的感觉。
3、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街景,不一样的美食,不过,没有你的身影,似乎都一样。
4、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
5、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6、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
关于吃饭的诗句具体如下几点。
关于吃饭的诗句具体如下几点:
1、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2、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3、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4、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5、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6、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7、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8、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9、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10、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十首关于美食的古诗
本文2023-10-22 18:34: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