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小檗碱的发现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4收藏

盐酸小檗碱的发现历史,第1张

历史 本品是由黄连、黄柏、三棵针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用人工方法合成。

  我国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黄连的功效,1910年珀金(perikin)、鲁宾逊(robinson)确定其化学结构,但长期以来都从植物中提取。1969年龟谷(kametani)合成,1975年我国用化学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本品。

  其他名称 黄连素;umbellatine。

  性状与稳定性 本品盐酸盐为**(粗制品为灰**)结晶性粉末;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几不溶于冷乙醇、氯仿和乙醚中。

  体内过程 本品为广谱抗菌药,但对细菌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肠道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菌的致病力,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适应症状 用于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腹泻。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口服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恶心、呕吐、皮疹、药热,停药后即可消失。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不可与含鞣酸的药物合用,因为鞣酸是生物碱的沉淀剂,二者结合生成难溶性的鞣酸盐沉淀,不易被吸收,使本品的作用降低。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01~04克,一日3次。儿童1岁以下一次005克,1~3岁一次005~01克,4~6岁一次01~015克,7~9岁一次015~02克,10~12岁一次02~025克,12岁以上一次03克,均一日3次。

  限定剂型 片剂。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赵博文

黄连峪村坐落于博山域城镇石门风景区内,地处章丘、莱芜、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处,南、北、东三面环山,西临青杨河下游的龙门天池,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500亩,山林面积2500亩,住户150户,整个村落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是博山区海拔最高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7月15日,记者一行人来到黄连峪村,幽幽村间小径偶尔有村民往来,虽然天气炎热,但在山林绿意覆盖下的山村却是安宁祥和。在56岁的村民孙秀莲眼中,大顶寨七十二间楼舍、长工舍、养马厩、染坊井,都是村子颇具代表性的地方,也有一段段的 历史 和传说留在村子的一砖一瓦当中。

参天黄楝为村子赋名 染坊古井诉说鱼水情

“黄连峪”,乍一听这名字与“苦”有关,其实不然。

黄连峪位于博山城西北18公里处,据村民介绍,黄连峪山丰林茂,因早年间村域内黄楝树繁茂丛生,所以将村名定为“黄楝峪”,因“楝”字太过繁复难写,便渐渐演变为“黄连峪”。据资料显示,在明崇祯十二年的《山神庙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中均有黄连峪之村名,也由此可以推断,自明成化元年之前,黄连峪便已经有人居住。行走在村落中,抬眼望去,诸多树木参天矗立,体型硕大,也诉说着村子的古老 历史 。

除了黄楝树,古井也是村内的一大特色。据传,明末年间,因旱灾严重,村民为救灾而倾力打井。现村内古井有6眼,除其中1眼已经填埋外,其他5眼古井依然在正常使用中,也正是由于资源丰富,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服厂专用井水配以黄楝树的汁液,用独特工艺染制土**军服,所用井眼也被称作为“染坊井”。

时至今日,当年的兵服加工厂已经难辨踪迹,但是“染坊井”仍保留完好,掀开井口处的遮蔽物,井壁幽长,井水平静,似在诉说着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两区共修“友谊街”千年古柏守护山村

黄连峪村被风景优美的九鼎莲花山环抱。村民住房分布于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的房屋多分为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则是饲养牲畜或存放粮草。墙体多用雕刻精致、纹理美观的青石砌筑,房顶为斜坡形,房檐平斜探出,均以优质平板石构筑,在不少民房的屋檐上,还能看到精致的花鸟题材雕刻印记。

从染坊井沿着石质小路前行,村中的一棵古柏令人瞩目。据介绍,这棵柏树树龄在千年以上,直径超过3米,高度超过20米,树下则是村中的山神庙与名为“友谊街”的石碑,67岁的李钦树表示,石碑是当时村里整修道路时,张店、博山两地修建,为纪念此事,将道路命名为“友谊街”。

大柏树下是村内“官屋”所在处。明清时代,老官屋是当时官员和家族长等办公议事的地方,在官屋西侧的墙体上,砌进墙体内的两块石头上记载着修葺官屋时的房屋功能用处、提供地基者等信息,落款一则在清光绪元年,另一则则是在民国十七年。

在古柏东侧,沿路前行,则是村内有名的“长工房”,由大门不难看出当时长工房的规模宏大,进入之后,虽然年久失修,多数房屋仅存主要面貌特征。据传,明朝时期,黄连峪的郑氏宗族为官宦之家,雇用了大批工匠和农耕人员,为便于控制和管理,为其修建了住所,即长工舍。建筑中石雕石刻随处可见,上院、下院工舍36间、工棚3处,占地1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其中长工住工房,短工住工棚,可见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台州最早的道教神话传说当推天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云:轩辕皇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孙绰曾在其《天台山赋》中对天台山作了十分动人的描写:“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在天台山,除轩辕皇帝外,还有彭宗治赤城,伯夷、叔齐和王子乔治桐柏等传说。彭宗,字法先,彭城人。年二十岁时师事杜冲真人,得授丹经五千文,守一之道。“能三昼夜通为一息,或投水底竟日方出,或瞑目僵卧辄年不动,尘委其上积如纸。又能一气诵五千文,通为二遍。气禁蛇虎,亦能禁凶人,使手足不觉自拘或使幽灵击之。年一百五十岁,常如二十年少。周历王丙申太上遣仙官下迎为太清真人,治赤城宫”(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君之子。据史籍记载,兄弟俩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朝,在武王灭商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按《众真记》,伯夷、叔齐死后为九天仆射,掌治天台桐柏山。王子乔在天台山“主金庭治桐柏”(清张联元《天台山志》)。据《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在缑氏山巅,乘鹤仙去,受书为桐柏真人”。又据唐天台山著名道士杜光庭之《仙传拾遗》:“天台僧陈惠虚曾游山过石桥,遂及宫阙,其门额曰会真府,左曰金庭,右曰桐柏,三门鼎峙,皆有金楼玉窗,高百丈。其右内之西,又一高楼,题曰右弼宫,见一叟,号弦老,言此神仙所都,周围百六十里,上真王君主之。列仙三千人,仙王、力士、天童、玉女各万人,为小都会之所。太上一年三降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王君者,周灵王之子也”。天台山其它的神话传说在一些古籍中还有记载,如《赤城事实》:“晋柏硕因驰猎深入(天台赤城山),见其中有名花异草,香气不凡”。唐天台山著名道士徐灵府对天台赤城玉京洞更有一番描述。他说:“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国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望秩焉”(唐徐灵府《天台山小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也有“王母及上元夫人、紫阳左仙公、太极仙公、清虚王君及携华存(魏夫人)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山洞宫玉宇之下”之说。另外,天台山还有控鹤仙人、李奉仙、王思真、张皓、阴长生、夏馥、班孟、魏夫人等得道成仙的传说。

天台山神话传说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材料,是南朝宋刘义庆在《幽明录》中所记载的一篇文字:“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以上的这段文字,即是著名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刘阮天台山遇仙》传说。这个传说,它的起讫时间从汉明帝永平五年(62)至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中间相隔了321年。显然,这是神说传说中的一个“超时间经过传说”。

台州道教神话传说其次为临海的(今属椒江)和括苍山。《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临

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有“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或苍山。括苍之“括”原作“栝”,以“山多栝木,郁郁葱葱”之故。《寰宇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围三百里”。《混元实录》载仙人李八百“登括苍、至天台、入委羽,遍历十大洞天二百余年”。李八百,名脱,蜀人,初居筠阳的五龙岗修长生之道,历夏、商、周三世,年八百岁。又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号称李八百。周穆王时归四川之金堂山合九华丹,丹成后遍游三山五岳。曾长期栖止于台州境内诸山。后于四川三学山上升,号紫阳真君,封妙应真人。又《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明万历《仙居县志》亦谓王方平:“三国时游括苍,过经(王之弟子蔡经)家谓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饵之。及卒,举棺甚轻,启视无有。越四年,复返。姿益少,谓家人曰:‘七月七日王真人当来’。及期果至,驾五色云龙,旌节导从甚都。召经父兄见之,又邀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进肴膳,皆金盘玉,王以酒一斗勺水五升饮。经家人后尽室上升”。此外,黄岩的仙石山也有王方平的传说。按《临海记》云:“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王方平,名远,东海人。羽化后常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其弟子有蔡经,仙居人,亦得长生成仙,蔡经仙居故宅处即称蔡仙乡。 黄岩委羽山也是台州道教神话传说流传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李八百曾“入委羽”的传说外,较著者尚有如刘奉林、赵伯玄、西灵子都、司马季主、王探、鲍叔阳、周义山、刘讽、黄子阳等传说。刘奉林,周时人。学道于嵩山四百年,三合神丹为邪魔所败,乃入委羽山。《素仙子传》说他“能闭气三日不息,至千余年犹未升仙,但服黄连得不死”。号为“大有真人”。赵伯玄,不知何许人,从万始先生受书成道。《仙苑编珠》云其“于委羽山得升为上清左司君”。西灵子都,即太玄仙女,曾于委羽山修道。《洞仙传》曰:”从之者甚众,后白日升天“。司马季主,楚人。尝卜于长安东市,后携子女入委羽山。《广列仙传》载他师事西灵子都,“受金光藏景化形之道”。其有子女二人,男名法育、女曰济华,俱在委羽山得道。王探,字养伯,太原人。入委羽山修道,初遇西灵子都得“藏景化形之道”。复师司马季主,受“神化无方之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以汉武帝元朔六年戊午正月,西灵金母遣仙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理于大有宫”。鲍叔阳,广宁人。与司马季主同在委羽山,师西灵子都,后尸解。周义山,字委道,汝阴人。曾来委羽山,遇司马季主得其术。又于温岭方城绝顶缚茅趺坐,所种田号仙人田。后在天台桐柏山遇王子乔得道,号为“紫阳真人”。刘讽,字伟恩,颖州人。数至委羽山,从司马季主得服“日月精华之道”。黄子阳,后魏人。初学道博落山中,后入委羽山,问道于司马季主。《登真仙诀》说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能度世”。此外,在委羽山得道成仙的还有青童君、中元丈人、青谷先生、青庐子、段季正等。

台州的道教神话传说在其它的地方也还有显现。如临海的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还有临海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驾鹤上升”。茅盈,字叔申,陕西咸阳人,十八岁时弃家修道,行服食调神养生之法。《天台山方外志》说他在“哀帝元寿间(前2—前1),乘云驾龙至太霍赤城玉洞之府”。并说他“莅司命之任,出入太微,受事太极也”。临海巾子山上有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于山上炼丹,终于得道,后驾鹤飞升。另据《宝藏名山记》,徐来勒昔在赤明劫一百八身,为道士济生渡死,后白昼乘火上升。至东汉时,为太极法师,隐仙居括苍洞。

《百草镜》:“水黄连,打箭炉出者,形细长,少硬刺,较重于他连,以皮肉带青色者为佳。出小西天者,色黑有毛者佳,无毛光黄者次之。”

《本草纲目拾遗》:“川中一种黄连,生于泽旁,周身有黄毛,如狗脊毛状,名水黄连,颇细小。市人以之伪充真川连出售。” 水黄连以根入药,味苦、性寒。归肝、肺、大肠经。

《四川中药志》记载:味苦、性寒、无毒,有清湿热、解毒之功效,主要治疗黄疸、痢疾、哮喘、麻疹合并肺炎、鼻疳眉赤、热疮等证。

《本草纲目拾遗》:“治鼻疳。”

《分类草药性》:“治五种黄疸,哮吼喘急,解热毒,涂火疮。”该药在民间广泛使用。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记载:(1)治大叶性肺炎:箭头唐松草25 g(或根15 g),葶苈子15 g,甘草10 g,水煎服;(2)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箭头唐松草根、蝉蜕、旋覆花各75 g,水煎服;(3)治痢疾:箭头唐松草、马齿苋各25 g,水煎服。

初步调查了在重庆三峡库区生长的拥有“水黄连”名称的植物13种,其中库区作为“水黄连”药用的有8种。

在家乡,当我再次看到村里那一棵棵旺盛的槐树,看到那一串串挂满槐花骨朵儿,看到那花萼是绿色的,花瓣是白色的,两片向内合拢,两片向外张开的洋槐花的时候,这些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记忆的闸门,内心对洋槐花情愫便油然而生。

我们的村庄---七里坪二道河,它是一块船行地,村前是山,村后有水,每到夏季时,总是发大水。在我记事的时候,有很多次都是跟着父母和乡亲们在村对面山坡上的几间破屋里避大水。于是,大队干部号召村民们种洋槐树,防风,固沙。就这样,村里栽了许多的洋槐树,粗者有盆口大小,躯干扭扭曲曲;细者如壮汉的胳膊,挺拔俊俏,树干修长,冠大如轮,遮天蔽日,自从种上洋槐树以后,我们这里的风沙就明显减少了,再没有发过大水。

洋槐树很坚强。5月多雨。下雨的时候,站在草舍得屋檐下,能看见槐花在肆虐的雨中坚强的伸着头,站在修长的枝头,怒向苍穹,峥嵘毕现。更大的雨哗哗的从天边长驱而来的时候,槐花不胜雨,次第的坠落下来,落入黝黑的泥土中。雨水在地上很快在村庄纵横的沟壑中汇聚成一条条河流,汇总到村外的大河中。枯黄的水面上漂浮着槐花,在飞溅的雨花中,槐花倔强的探露自己雪白的身躯,飘向远方。而在一些土岗上,雨水打下的槐花被粘土纠缠住,和各式绿叶、嫩枝、草禾混杂在焦黄的泥土中。零落成泥碾作土,土中也有清淡得槐花气息吧。

洋槐林最美的时候是四月间。此时春风春雨早已去了,曾经万紫千红的花儿也化成了春泥,而洋槐花却适时绽放了。槐花有着茉莉的素洁,却不孤芳自赏;有水仙的清骨,却不拒人于千里。它悄悄地,兀自地把生命绽放。居于高处,又不傲视平凡,而是谦卑地把花穗低垂下来,谛听大地的心跳。五月,村中的槐花盛开时,会引来诸多的蜜蜂绕树三匝,亲亲我我个没完没了。在洋槐花盛开的时节,香味特别的浓。晚上,晚饭过后,常有嘎小子拽着“羊角辫”们,踏着落槐花,踩着月光绕着槐树满村地疯跑。树上的白花不时簌簌落下,如闻天籁。此时此刻,明月照我影,花香袭人衣,真的有“恍然不似人间景”之感。夜晚归家,带了一身的槐花香,把梦染得酣畅淋漓。

在洋槐花盛开的时节,许多养蜂人也赶来了,槐树中摆满了蜂箱。成千上万的蜜蜂在槐花上嗡嗡嘤嘤,忙着酿蜜。这时,贪吃的我们便会去摘些鲜槐花,将花瓣去掉,用舌头去舔花萼的底部,去品尝那甜滋滋的,有点象花蜜的槐花。虽然多次被蜜蜂蛰得鼻青脸肿,但心里却美滋滋的那种清香的甜味儿至今记忆犹新。

每年槐花开的时候,乡人们便全家出动,到洋槐树上去摘槐花。说话声、笑声、摘槐花的哔剥声响声一片。树高人矮,单单用手是摘不到的,大人们便用长长的竹竿,顶上绑一根粗铁丝弯成的钩子,举得高高地去摘槐花。男孩子一般是直接爬到高高的树上去摘,有时一不留意,手和胳膊被槐刺刺了一下,便疼得“哎哟”一声大叫,树下的大人们便大惊失色,忙停下手中的活儿,仰头向树上看去,焦急地连声问道:“怎么了?怎么了?”直到树上的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了声没事,这才放心去干自己的活儿。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树上的槐花在眼中渐渐变得模糊的时候,摘槐花的人们才恋恋不舍地收工回家。在桔红色的霞光中,在长长的小路上,走的都是摘槐花归来的人们,疲倦写在他们脸上,幸福也写在他们脸上。俗话说“瓜菜半年粮”,只这一季的槐花就顶他们一季的粮食,他们能不高兴!当人们拉着装满槐花的车子归家的时候,洒下了一路的槐花,也洒下了一路的欢歌笑语。鲜槐花用清水洗净,晾干,撒上少许面粉,在锅里蒸一下,拌上蒜汁,淋上麻油,便是难得的美味。也可将洋槐花用锅蒸了,晒干,制成脱水槐花。脱水槐花耐储存,既可以用来做饭,也可以用水浸泡后炒着吃。槐花储存多的人家,可以吃到下一年槐花开时。

槐树林给我我们农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无尽的快乐。每年夏天放了暑假,我便常常同小伙伴们到槐树林中去玩。树林里蝉非常多,我们最好玩的游戏自然是捕蝉。捕蝉需用牛尾巴上的长丝,一端套成活缚口,一端系在细长竹竿上。每次取丝,我们都是先在一旁隐蔽许久,等到牛屁股对着我们的时候,才悄悄地快速接近,抓住牛尾巴梢用力一拽,扭头便往回跑。牛尾丝最好是白色的,白天不易被蝉发现,捕蝉时我们总是先挑白色的丝来用,等到白丝用完了,再用其他色的丝。蝉听觉很灵敏,警惕性很高,一有风吹草动便振翅飞走了。每当听到蝉鸣,我们便不敢声张,用树枝树叶作掩护,悄悄地走过去,瞄准蝉所在的位置,慢慢将长竹竿递过去,先用牛尾丝轻轻触摸蝉的头部,等到蝉的头部微微扬起,再用牛尾丝的活缚口套住蝉的脖胫,将竹竿慢慢回收,牛尾丝便越拉越紧。等到牛尾丝完全把蝉缚住,只需用力一拽,蝉便被捉下来了。运气好的时候,我们一天能捉一小布袋,回家让妈妈炒了吃或烧了吃,那种带着槐花味的蝉香着实让我们饱了口福。

今天,看见已逐渐被人遗忘的槐树,看到那洁白的槐花,我激动的心难以平静。槐花,它拥有洁白的坚强和无处不在的淡淡的清香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看到槐花,我倍感今天生活的幸福与甜蜜!

盐酸小檗碱的发现历史

历史 本品是由黄连、黄柏、三棵针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用人工方法合成。  我国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黄连的功效,1910年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