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葛花解酲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脾胃论》卷下:葛花解酲汤 21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26 备注 27 摘录 3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葛花解酲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内外伤辨》卷下 41 方名 42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 45 主治 46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47 制备方法 48 各家论述 4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葛花解酲汤 1 拼音

gě huā jiě chéng tāng

2 《脾胃论》卷下:葛花解酲汤

21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葛花解酒汤((普济方》卷一六四引《医方大成》)、解酲汤(《脉因证治》卷下)。

22 处方

莲花青皮(去瓤)09克 木香15克 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45克 神曲(炒黄)泽泻 干生姜 白术各6克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各15克

23 制法

上药为极细末,和匀。

24 功能主治

分消酒湿,温中健脾。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头痛心烦,眩晕呕吐,朐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

25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0克,用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除。

26 备注

方中葛花独入阳明,解酒醒脾;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酒湿之邪从小便而出;砂仁、白蔻仁、青皮、橘皮、木香、干姜温中健脾,行气和胃;人参、白术补气健脾;神曲解酒化食。诸药同用,共奏分消酒湿,温中健脾之功。

27 摘录

《脾胃论》卷下

3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葛花解酲汤

31 处方

葛花5钱,白豆蔻5钱,砂仁5钱,木香5钱,神曲5钱,干葛2钱,陈皮2钱,白术2钱,青皮2钱,白茯苓2钱,泽泻2钱,猪苓1钱5分,人参1钱5分,甘草3钱。

32 制法

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散酒积毒。主宿食酒伤,胸膈满闷,口吐酸水,恶食呕逆;及年远日久,酒疸面眼俱黄,不思饮食。

34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沸汤调服。汗出立效,不损元气。

如泻者,加豆蔻(煨)2钱。

35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

4 《内外伤辨》卷下 41 方名

葛花解酲汤

42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葛花解酒汤、解酲汤、葛花汤

43 组成

白豆蔻仁5钱,缩砂仁5钱,葛花5钱,干生姜2钱,神曲(炒黄)2钱,泽泻2钱,白术2钱,橘皮(去白)1钱5分,猪苓(去皮)1钱5分,人参(去芦)1钱5分,白茯苓1钱5分,木香5分,莲花青皮(去穰)3分。

44 功效

分消湿热,温中健脾。

45 主治

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或酒积,以致口舌生疮,牙疼,泄泻,或成饮癖。

46 葛花解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47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和匀。

48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葛花之寒,能解酒中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

2《杏苑》:用葛花解酒毒;以神曲、砂仁、白豆蔻等消宿食;茯苓、猪苓、泽泻等利小便,导湿热;人参、白术补中健脾;生姜、陈皮、青皮、木香等行郁气而除痞闷。

3《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

4《冯氏锦囊·杂症》:曲糵之积,令人腹痛,盖中州受伤,气逆而湿郁也。豆蔻、砂仁推逆气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之毒从肌肉而解,故以三味为君,解上焦之酲也;茯苓、猪苓、泽泻令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故以三味为臣,解下焦之酲也;参、术、木香、二皮、干姜,中气赖以调和,湿热捣其巢穴,解中焦之酲也。

49 附注

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三)、解酲汤(《脉因证治》卷下)、葛花汤(《不知医必要》卷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葛花解酲丸”(见《丸散膏丹集成》)。

古籍中的葛花解酲汤 《杂病广要》:[脏腑类]伤酒

,《灵枢》有讥。丹溪以醇酒冷冻饮料立论,而载葛花解酲汤,为酒客之良药。若日久病深,变症一起,又难以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伤酒

术、木香。小便不利。调益元散。东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汤。其方多用辛热之味。盖为饮酒时。食冷物太过。

《明医指掌》:[卷四]内伤一

内伤酒乃无形之物,大热有毒,多饮则伤胃呕吐,葛花解酲汤。纵饮热酒,烦躁中酒毒,黄连解毒汤主之。葛花

《明医指掌》:[卷五]呕吐证四

术二陈汤加香附、砂仁。饮酒伤胃,呕吐不止者,葛花解酲汤。六君子汤(方见伤食。)枳术丸(方见脾胃。)

《明医指掌》:[卷三]发热证五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六十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3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31 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普济方》卷二八八 41 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普济方》卷二八三 51 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魏氏家藏方》卷九 61 组成 62 功效 6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卫生家宝》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杨氏家藏方》卷十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六十一 91 内补散的别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附注 10 《圣惠》卷五十九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千金》卷二十二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15 各家论述 116 附注 12 《千金》卷十九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25 各家论述 13 《卫济宝书》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内补散 内补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nèi bǔ sǎn

2 《圣惠》卷六十 21 组成

续断2两,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当归1两(锉,微炒),熟干地黄2两,芎1两,黄耆1两(锉),白芍药1两,白芷3分,桂心1两,麦门冬1两(去心),白茯苓1两,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3分(炙微赤,锉),五味子1两。

22 主治

肠风痔疾,失血过多,虚乏羸困,不欲饮食。

2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2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31 组成

人参、黄耆、白芷、当归、肉桂、桔梗(炒)、川芎、木香、甘草(炙)、防风、厚朴(姜制)、阿胶(炒)、橘皮(去白)各等分。

32 功效

滋养血气,疮毒得出。

33 主治

小儿正患疮疹中,或感外寒,或内伤生冷,或服冷药过多,因生吐泻,脾虚血涩,疮疹迟迟不出,肌肤瘦而无血色。

3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酒2匙,温汤浸调服之,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 《普济方》卷二八八 41 组成

附子(炮)1两,白姜1两,人参,甘草3钱,陈皮、麻黄,官桂半两。

42 功效

去脓血、寒热,生肌。

43 主治

癌已破,脓多疮烂,肉未生者。

4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葱煎,食前服。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5 《普济方》卷二八三 51 组成

白芷2两,官桂1两,香附子3两,甘草半两。

52 功效

托脓败毒。

53 主治

痈疽已破。

5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酒调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6 《魏氏家藏方》卷九 61 组成

皂角(不蛀者,刮去皮子,以炭火烧为灰,略存性)1两,青盐(炒干,别研)1钱,北细辛(去梗叶)1钱,香附子(炒,去毛,用粗砖擦去粗皮,洗净)2两,舶上茴香2钱(炒)。

62 功效

补肾去风,牢牙定疼。

6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揩牙。

6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和调,以密器收贮。

7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卫生家宝》 71 组成

青皮(去瓤称)1两,破故纸(炒)1两,威灵仙(去芦,洗,烙)1两,黑牵牛3两。

72 主治

远年近日腰疼,丈夫妇人肾脏久虚,腰疼不可忍者。

7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食前温酒调下。

7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杨氏家藏方》卷十 81 组成

沉香2钱半,丁香2钱半,木香2钱半,安息香(酒化,去砂石)2钱半,麝香2钱半,鳖甲(酒炙**)1两,柴胡(去苗)1两,熟干地黄(洗,焙)1两,京三棱(炮,切)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槟榔半两,五味子半两,白芍药半两,甘草(炙)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浸炙)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半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秦艽3分,知母3分,牛膝(酒浸1宿,焙干)3分,白术3分,地骨皮3分,大黄1分(湿纸裹煨),(一方减大黄、附子)。

82 主治

五脏劳气,肌肉消瘦,发热盗汗,不进饮食。

8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3枚,同煎至1盏,空心、食前温服。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圣惠》卷六十一 91 内补散的别名

麦门冬汤、麦冬汤

92 组成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芎1两,白茯苓1两,桂心半两,远志半两(去心),当归1两(锉,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五味子1两。

93 主治

痈疽溃散,脓出太多,内虚少力,不食。

94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96 附注

麦门冬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八)、麦冬汤(《疡科选粹》卷二)。

10 《圣惠》卷五十九 101 组成

黄连1两(去须,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紫笋茶半两(微炒)。

102 主治

赤白痢。

10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10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1 《千金》卷二十二 111 组成

蜀椒2分,干姜2分,白蔹1两,黄耆2分,人参2分,桂心1分,甘草1两,小豆1合半,附子1两,防风1两,芎2两。

112 主治

痈疽发背。

11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夜2。

114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1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方治脾胃之惫,椒、姜、桂、附破结于内;芩、蔹、防、甘解散于外;人参、芎温补气血以排脓,小豆一味通调水道以泻火,合心包之毒从小肠、膀胱开泄也。

116 附注

方中蜀椒,《外台》作“蜀升麻”。

12 《千金》卷十九 121 组成

干地黄5分,巴戟天半两,甘草1两半,麦门冬1两半,人参1两半,苁蓉1两半,石斛1两半,五味子1两半,桂心1两半,茯苓1两半,附子1两半,菟丝子5分,山茱萸5分,远志半两,地麦5分。

122 主治

男子五劳六绝。其心伤者。令人善惊,妄怒无常;其脾伤者,令人腹满喜噫,食竞欲卧,面目痿黄;其肺伤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其肝伤者,令人少血面黑;其肾伤者,有积聚,少腹、腰背满痹,咳唾,小便难。六绝之为病,皆起于大劳脉虚,外受风邪,内受寒热,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鸣,时时泄痢,或闭或痢,面目肿,心下愦愦,不欲语,憎闻人声。

12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加至3匕。无所禁。

124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2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劳六绝,靡不因于大劳,而五劳之中,其房劳更为根柢。况堪六气乘虚,宁无六绝之患乎?所以《千金》急乘未绝之时,特立内补一方,以人参补心神,麦冬滋肺气,桂心调肝血,甘草温脾津,石斛清胃气,茯苓通气化,余皆温补肾脏之品,味虽兼走诸脏,而实归并于肾也。

13 《卫济宝书》 131 组成

附子1两(炮),粉草3分(炙),茯苓半两,陈皮半两(去白),白姜1分,人参3分,麻黄半两,官桂1钱。

132 主治

疮疡已破,而脓汁出多,疮坏烂,肌肉未生者。

133 内补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葱白3寸,大枣1个,煎7分服。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内补散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十一·疮毒门]痈疽疖毒

治法同前。若毒发于阴。而又未可用附桂诸药剂。外疼内寒。宜五香汤。毒之初发。并宜酒调复元。通气散。或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肠痈

。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小便利为度。内补散(出医方集成)治诸发已溃。去旧生新。老人血气虚

《杂病广要》:[脏腑类]肠痈

科精要》,名神仙黄矾丸。)末治方法《究原》排脓内补散,治脓痈冷证及痈疽等患。人参当归浓朴(姜制)防

《集验背疽方》:痈久疮口不合论

毒,活气血,生肌肉,排宿脓,去风邪,又合服洪氏内补散,多服为妙。立效散治发背及诸痈疽并瘰有效。皂角

《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之二贤散 4 《百一进方》卷五方之二贤散 41 二贤散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二贤散的用法用量 46 用药禁忌 47 二贤散的临床应用 48 各家论述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二贤散 1 拼音

èr xián sǎn

2 概述

二贤散同名方剂约有2首。

3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之二贤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之二贤散组成为橘红一斤,甘草四两,盐半两。水煮烂,晒干为末,淡姜汤调服。治积块少食。若有块,加姜黄半两同前药煮;气滞,加香附二两同前药煮;气虚,加沉香半两于药末中同研;噤口痢,加莲子肉二两于药末中同研。本方早见于《百一选方》卷五,但无方名[1]。

4 《百一进方》卷五方之二贤散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纲目》卷二十五补。

41 二贤散的别名

二贤汤(《普济方》卷一六五)、三圣散(《医灯续焰》卷十二)、涤痰散(《万病回春》卷二)。本方改为丸剂,名“润下丸”(见《医方集解》)。

42 处方

橘红500克,甘草、盐各120克

橘皮(去白取红)1斤,甘草4两,盐4两。

43 制法

上药用水125升,慢火煮烂,晒干,为末。

水5碗,慢火煮,焙干,捣为细末。

44 功能主治

《百一进方》卷五方之二贤散具有消积块、进饮食、清肺、消痰、定嗽、解酒毒之功效。主治痰饮内停,食后胸满,翻胃,噎膈,肝气痛。膈中痰饮。肝气痛,常服除根。脾家冷积,每食已辄胸满不下,百药不效者,兼治一切痰气。翻胃及痛。

45 二贤散的用法用量

温开水调服。

46 用药禁忌

虚弱人慎用。

47 二贤散的临床应用

食后胸满外舅莫强中服之,腹痛,利下物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旧苦食后胸满之疾豁然顿愈。

48 各家论述

目录 1 拼音 2 《温病条辨》卷二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的用法用量 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1 拼音

bàn xià xiè xīn tāng qù gàn jiāng gān cǎo jiā zhǐ shí xìng rén fāng

2 《温病条辨》卷二 21 处方

半夏1两,黄连2钱,黄芩3钱,枳实2钱,杏仁3钱。

22 功能主治

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

23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的用法用量

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24 各家论述

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古籍中的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

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半夏(一两)黄连(二钱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药赋

下痞硬,恶寒汗出。半甘生姜泻心,下痞软气逆。半夏泻心汤∶半夏二钱五分,甘草三钱,黄芩、干姜、人参各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而烦自去。满自消矣。栀子浓朴汤方栀子(十四个擘)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玉函。无水浸二字。成本。玉函。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钱半)真川朴(一钱)广皮(三钱)高丽参(二钱)黑炮姜(一钱)半硫丸(二钱包煎)补中益气汤潞党参(三钱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

葛花解酲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脾胃论》卷下:葛花解酲汤 21 葛花解酲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