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这波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代表建议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这波操作的目的是什么?,第1张

代表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扩大这些古籍的影响力,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代表的想法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保证古籍的继续流传。

古籍中蕴含着很多古时候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有的是偏向于人物记述,也有的是偏向于生活技巧等等,种类繁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古籍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推敲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想要把古籍发扬光大,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籍、阅读古籍,但是因为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问世,使得大家更加专注于电子书等的阅读,对于古籍来说就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

也正因为抓住了大家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的契机,所以代表才会提议将中国古籍进行数字化,一方面这样的做法是在带动着古籍和社会整体趋势靠拢,也是在不断朝着新时代的契机一起进步,虽然是古籍,但是相信随着古籍不断数字化,这些古籍将会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阶梯;另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同电子书一样,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甚至于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古籍中晦涩难懂的部分直接链接白话文的解释,这样一来,阅读古籍不但不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于连一般都会担心的看不懂问题也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古籍,可以说这也是很好的社会现象。

在我看来这个提议是很符合现在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能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为古籍阅读、流传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解决方式,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当然也很是希望这项提议能够通过。

1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A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2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3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培养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

 (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直觉观察、

 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四、归纳总结: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函数a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与指数的互化

 ab=nlogan=b

 3、对数的基本性质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loga1=0;logaa=1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aa=nn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3、4

4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3)正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哪一个原理与分类有关,哪一个原理与分步有关;

 (4)能应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两个原理的能力;

 (5)通过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难点是准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本身是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基础,贯穿整个内容之中,一方面它是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思想在方法本身又在解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

 两个原理回答的,都是完成一件事的所有不同方法种数是多少的问题,其区别在于:运用加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类方案,选择任何一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种方法是相互独立的;运用乘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个骤,只要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并依次完成每一步骤就能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简单的说,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所有方法是属于分类的问题,每次得到的是最后结果,要用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是属于分步的问题,每次得到的该步结果,就要用乘法原理。

 三、教法建议

 关于两个计数原理的教学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认识与理解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两个计数原理的意义,并弄清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加法计数原理,什么情况下使用乘法计数原理(建议利用一课时)

 第二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习题(建议利用两课时):

 ①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号码;

 ②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整数;

 ③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④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⑤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奇数;

 ⑥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两个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等等

 第三是使学生掌握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应该贯彻整个教学中,每个排列数、组合数公式及性质的推导都要用两个计数原理,每一道排列、组合问题都可以直接利用两个原理求解,另外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都是两个原理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题意,恰当的分类、分步,用好、用活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5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1 按数字图书馆模式对古籍数字化进行组织

2 建立古籍整理的自动完成集成系统

3 检索系统和支持系统研究将成为重点

4 国家对数字化古籍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 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6 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国际性合作将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代表建议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这波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代表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扩大这些古籍的影响力,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代表的想法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尽最大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