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4收藏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1张

人们通常把夏商周称为上古三代,因为有甲骨文的出世,商朝被认为为信史时代。而夏朝虽然被认为是第一个世袭朝代,尽管有“二里头文化”……但因为始终没有文字的出现,学界尤其是外国学者,对于夏朝是否存持否定态度。

那么,夏朝文献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是根本没有夏朝?秦始皇焚书有没有造成夏朝文字记录的损失?

1

1、秦始皇焚书确实影响了先秦文化传承

据《史记》载,秦始皇焚书时,除了秦国的历史典籍之外,其他六国史书全被烧掉。除了主管图书的官员之外,都要把《诗》、《书》、诸子百家送官焚烧。谁敢相互传播《诗》、《书》的在闹市处死。可以不烧毁的有医药、卜筮、农林方面的书籍。

后世评价,秦始皇此举对大一统思想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只用秦国一个标准、一个眼光叙述历史,无疑使大量史料消亡。秦始皇自认功劳超三皇五帝,因此把热衷于传播上古历史的《诗》、《书》等儒家典籍列为必烧之书。

因此,秦始皇焚书无疑影响了先秦文化的传承。这样一次载入史册的大规模焚书行动,烧掉夏朝的文字相关史料当在意料之中。何况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日不灭,夏朝的文档记录如果之前有幸没被秦始皇烧掉,怕是也脱不过这次浩劫了。

2

2、夏朝记录的缺失不能让秦始皇背锅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因为秦始皇吗?古人对此就很不认可,宋朝文人郑樵说,《诗经》有六诗有篇名而无文辞,被称“六笙诗”。《论语》也有散逸篇章,孔子在时就找不到,都不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康有为也认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

从自古至今,关于秦始皇焚书的争议就没有断过,现代学者也没有人把夏朝记录的缺失归罪于秦始皇。大量现存的儒家典籍,都对上古三代进行了记载和描述,因此认为“根本不存在夏朝”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那么,夏朝的记录为什么缺失?

3

3、夏朝肯定有自己文字和史料

周朝这个信史时代不可能凭空产生,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前人不断累积的结果。商朝,是甲骨文的时代,夏朝也是有文字的时代,何以见得?《尚书》中有明确说法——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你们知道,殷商人的祖先有书册也有典籍,记载着殷商国革了夏国的命。现在你们又说:“当年夏国的官员被选在殷商的王庭,担任百官的职事。”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祖先已存在文字和典籍了。而且,夏朝被灭其官员大量在商朝任职,如果这些官员不懂文字和典籍、没有文化,如何在后世朝代任职?同理,如果夏朝遗官看不懂商朝文字也不可能任职。由此说明,夏商二代文字至少有部分相通。

4、夏朝的“有册有典”去了哪里

既然夏朝“有册有典”,那去了哪里?其实成书早于《史记》的《吕氏春秋》有过说明:“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殷商的内史向挚(人名),看到商纣王越来越昏庸无道,所以就用车拉着殷商的法典文册逃往了周国。

在此之前,夏朝的太史令终古(人名),为了让商纣王回归王道,曾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商纣王依旧执迷不悟。周武王对此评价,商纣王昏庸至极,沉溺于饮酒作乐,远箕子,近小人,让妲己参与致事,赏罚无则,行事无度,残杀无辜。因此“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所以他掌管法典的大臣,都出逃到周的国都。

这段记载再清楚不过的表明,夏朝的“有册有典”在商朝灭亡前,就被太史令们拉到了周武王的宫中。

4

5、周朝保管的夏朝“册典”被带到楚国

明确了夏朝是“有册有典”,并且流入了周朝的宫室,那么问题来了:周朝人保管的这些“册典”又去了哪里?要讲清这个问题,要从一次“夺位”事件讲起。

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传位到第15代时出事了!第14代天子周景王宠爱庶长子姬朝(王子朝),想立为太子,但诏书没下就死了。周景王的嫡长子姬猛(周悼王)继位天子,姬朝暗杀了姬猛,自立为天子。

周景王的嫡次子叫姬匄(gài),就寻找晋国的帮助,同为姬姓公室的晋国发兵,攻打姬朝。《史记》载,晋人送姬匄回国,姬朝与之争位而不能回,住在山泽之中。4年后,晋国以拥立周礼“立嫡不立庶”的法则,率诸侯护送姬匄进入洛邑,姬朝伏首称臣。

姬匄就是周敬王。入洛邑,坐天子14年后,姬朝率人作乱,周敬王只好再次逃亡晋国。次年,晋定公率兵再次把周敬王护送回周都洛邑。史载,周敬王这次重新继位约6年后,姬朝出逃到了楚国。这次出逃被后世认为是夏朝“册典”遗失、消亡的关键。

因为姬朝这次跑路,随身带上了宫府中的夏商二代的典册、礼器等。《左传》对此有明确记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姬朝和他的死党带着周王室的典籍跑到了楚国,当然随身携带的一定还有鼎、钟、文书等。

后世认为,姬朝此举或许是向周敬王示威:没有礼器和典籍,看你如何祭祀祖先、敬拜鬼神。因为周天子特别重视和讲究祭祀之礼,没有礼器和典籍意味着周礼的缺失,得不到诸侯的信任。同时,带走这些东西将来卷土重来时,也能表明自己的正统。

6、被带到楚国的夏朝“册典”最终归向何处

姬朝和他的追随者出逃楚国11年后,吴楚之间发生大战,楚国战败。趁着楚国混乱,周敬王派刺客入楚,杀死姬朝。那么,他随身所带的夏朝“册典”最向何处了?很不幸!任何史料均没有记载,这段历史到这里戛然而止。后人猜测或者有如下两种可能:

可能一:毁于战火。楚国当时正处于亡国边缘,前505年的那个春天,吴军攻陷郢都,楚昭王出逃随国。而姬朝忠实党羽在儋翩(人名)带领下联合郑国攻打洛邑,周敬王求助晋国、鲁国对抗郑国。周敬王在退出都城避难1年后,才彻底打败儋翩和郑国。

楚国战乱无法保管,周敬王和姬朝的属于又忙着打仗,被姬朝带到楚国的夏朝“册典”很可能毁于战火,毕竟那时候保命要紧,哪有人哪有时间去保书呢?

可能二:埋于地下。史载,姬朝死后“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也就是说,姬朝被葬到“楚国西鄂”现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一带,后世也改姓为“晁”。

复位无望的姬朝党羽,以“生不带来,死要带去”的做法,给被刺杀的主人一个说法,让所有的一切都给主人陪葬吧。

此外还有“藏洞说”、“沉水说”、“老子携带出关说”……总之,姬朝给后世留下一个千古谜团,让今人探求上古三代历史时,总有那么多的疑问难以解开。

最重要的是,夏朝历史出现无法修复的断代,记录缺失,文字无寻。

 桀(jie 杰),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详。发子。一说皋之子,发之弟。夏朝末代国王,继发而立。下面是有夏朝最后一任统治者皇帝夏桀简介,欢迎参阅。

夏朝最后一任统治者皇帝夏桀简介

 桀为政残暴,奢靡荒*。任意虐杀百姓,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攻有施氏,有施氏将女妹喜献于桀,为桀所宠。桀作酒池,荒于政事,大夫关龙逢直言敢谏,被杀。曾囚汤于夏台。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强盟诸侯,攻灭有缗氏(今山东金乡东北)。后商汤崛起东方,发兵讨夏,他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战败,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南)之山而死。夏亡,时约公元前九世纪。

 桀的都城在斟寻,其地距今洛阳市数十里。桀是夏王朝的一位亡国之君,也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著名的荒*无道的暴君。桀力大无穷,他仗着一股蛮力,经常无端伤害百姓。对外滥施征伐,勒索小邦。他讨伐小国得胜后,便强索美女,例如,桀讨伐岷山氏,岷山氏酋长被迫敬献两个美女给他,桀把两个美女的名字刻在玉石上,一个起名叫琬,一个叫琰。他兴师讨伐有施氏,有施氏被迫把妹嬉进献给桀作妃。桀十分宠爱妹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他俩荒*无耻地享乐。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

 夏桀宠爱妹喜之事,史书记载甚多

 如,妹喜氏喜爱听撕裂丝帛的声音,桀为满足她的要求,每天命人提供许多丝帛以供撕裂。但史书所记夏桀情况,有很多是后人附会之辞,其中某些情节有夸张和不实之处。如古籍上说:“桀有女乐三万人,通通穿着绵绣丝织衣裳。音乐之声,四处可闻。”还有桀作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相逐,日夜饮酒作乐。酒池大到可以行船,妹喜氏看见,有喝醉酒溺死在酒池里的人,便哈哈大笑,以为乐事。古代生产力低下,未必有条件可供桀如此浪费。但这些材料揭露了夏桀不理政事;而整日沉湎于荒*腐朽的生活之中的史实。

 另外,夏桀却重用坏人,对人民加强了剥削和镇压。桀身旁有几个恶人,名字叫推哆、大戏,专门给夏桀出坏主意,告诉他残忍的杀人方法。还有一个叫干辛的,是个阿谀取宠的小人,夏桀委他以大权,干辛便利用手中的权力,掠夺诸侯的财富,侵凌广大百姓,无恶不作。夏桀的这种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忿恨。夏桀为了保住自己统治地位,却自吹自擂地宣称,他的政权不但不会灭亡,甚而能够与日共存。他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 日亡吾亦亡矣。”由于夏桀这样“自比于日”,所以人民便咒骂他:“时日曷丧,予及女皆亡。”意思是,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灭亡我们宁愿和它同归于尽。可见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已进一步激化起来。

 人民的反抗促进了夏王朝统治集团的分化瓦解

 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见给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 天下 。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无度,竟命人凿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朝。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大臣关龙逢又来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桀听了又怒骂关龙逢,最后便下令将他杀死。这样,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

  政治 暴虐腐败,不仅加剧了内部矛盾,而且引起周围诸部方国的分离和叛乱

 首先是昆吾氏叛乱,但很快就平息了。昆吾在今河南濮阳西南,昆吾活动的地区在当时是一个产铜的中心,铜在古代很珍贵,可以用来制造兵器。接着畎夷也兴兵犯境,进入今陕西省的“邠岐之间。”后来诸侯有缗氏又举叛旗。

 有缗氏其地在今山东金乡县境,原为夏王朝东部的附庸小国,这时则率先叛离了夏王朝,桀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合诸侯,攻灭有缗氏。如果此说可信,夏桀还有力量对这个小国加以镇压的话,那么这也只是强弩之末了。接着是强大的商部族方国的叛离和发难,最后终于推翻了夏王朝政权。

 商的兴起,对周围各小国的影响很大,一些不满夏王朝统治的部落和方国,都聚集在商的周围,商族成为东方反对夏政权的一面旗帜。商族传到成汤时,已发展为诸侯大国了。汤是一位贤明的国君,古人说他夙兴夜寐、轻赋薄敛、布法施惠、吊死问疾、百姓亲附。成汤又得到仲虺、伊尹等人的帮助,仲虺是贵族后裔。伊尹原是有莘氏之君的近身奴仆。成汤向有莘氏求婚,伊尹便作为有莘氏的陪嫁奴仆到了成汤手下,借席间上菜的机会劝说成汤要争取人心,以灭掉夏王朝。于是成汤立即将伊尹由一名庖厨提拔为自己的军师,商族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夏桀的不安。于是他在夏台(今河南禹县境内)大会各方国部落的首领,并借口把成汤扣押起来。伊尹等人听说成汤被扣押,便给桀送去大批珍奇宝物。桀见财心开,释放了汤,成汤回去后,进一步和伊尹等人谋划灭夏大计。

 汤灭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

 成汤先借口灭了葛伯,接着又灭了助桀为虐的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范县东南),同时为了试探一下夏桀的态度和实力, 决定 停止向桀朝贡。桀非常气愤,立即“起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族。成汤和伊尹等鉴于桀还有一定号召力,转而采取加倍向桀纳贡的策略,夏桀贪欲既遂,便 命令 九夷之师各自回去。第二年,成汤又停止向桀交纳贡物,这时,桀想再调动九夷之师已经不灵了。除了少数几个号称“夏伯”的诸侯还听从夏桀的指挥外,“九夷之师不起”。夏桀孤立无援,商汤见时机已经成熟,便首先灭掉了昆吾,占领铜的产地,用铜制造大量兵器,进而调动大军与桀决战。

 夏、商两军在鸣条(河南封丘东)对垒前,汤在誓师大会上历数了夏桀的暴虐行径,这便是后来保存在《尚书》中的《汤誓》篇。汤在誓词中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的罪孽太深,上天要亡它。”)“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你们只要肯辅助我,奉行上天的意志去惩罚夏人,我就大大的奖赏你们。”)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这时,桀还不悔悟,反而恨恨地说:“真后悔啊,当时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监狱里!”

1 夏桀是怎样的人

2 夏朝最后一个皇帝

3 夏朝皇帝列表大全

4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是谁

夏朝其实并没有有文字可考的成文法典,但它的确有一些临时规范或规范的总称:

1《甘誓》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今陕西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甘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军法性质的规范。

《甘誓》里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息弃三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戳于社”等内容。所谓“威侮五行”,就是不敬上天:“息弃三正”,就是不重用大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戳于社”,是指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先祖的神位前颁行赏赐;不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社神的面前给予惩罚。

2《禹刑》

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因此,多认为《禹刑》是夏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该法典是为平定“乱政"而作的,因追念其先祖而命名为《禹刑》。

《禹刑》的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考,据《周礼,秋官司刑》记载:“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官辟五百,则、墨各干。”由此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该比较多,规定也比较细密,法制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已经初步形成奴隶制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些记载都是后人的追述,禹刑的具体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除了《甘智》和《禹刑》之外,还有《政典》,但关于(政典》的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由上可见,夏朝在先秦典籍中的记载是渐渐丰满起来的,即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详细,故而在上世纪初,兴盛一时的疑古学派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夏朝并不存在”和“商朝之前中国无文明”是两个问题,类似于“古埃及人不称自己国家为埃及”和“波斯入侵之前埃及无文明”。

先说第一个问题,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应该只占商朝所有文字载体的一小部分,大量写了文字的织物、皮革、竹木因难以保存而毁灭,特别是记载商朝之前历史的相关文字(如果有的话)。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甲骨文没提到过商之前的中原政权怎么称呼。所以按照谨慎性原则,只能认为夏朝的存在还无法被确认(虽然我觉得有一批商朝的文献记载通过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以外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且里面明确提到夏朝)。

但是我想杠一下,如果司马迁记载的夏朝不能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那么如果发现了周武王建立周朝后的青铜器铭文提到夏朝,能否作为证据?如果周武王时代的记载也不能作为证据,那么商纣王时的甲骨文如果记载了夏朝,又能否作为证据?

再说第二个问题,考古学上判断文明的标准有三条半:1 文字的诞生 2 城市的诞生 3 宗教场所的诞生 35 青铜的冶炼,一般符合两条就可以判断为文明。从这里看,二里头遗址是符合文明条件的,甚至良渚、石峁这些四千多年前的古城也符合,最大的短板是文字,虽然有陶片上的可疑符号但国际上没承认。但甲骨文并不是一种原始文字,之前应该有一段演变期。

我们常说的甲骨文,基本上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文献,类似于商王朝的档案馆,记录的是商代晚期商王朝发生的大事。

因此,甲骨文没有记载夏朝,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夏朝是否存在还不可确定,但商之前中国有文明。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人们通常把夏商周称为上古三代,因为有甲骨文的出世,商朝被认为为信史时代。而夏朝虽然被认为是第一个世袭朝代,尽管有“二里头文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