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要求什么格律
各种词牌都有不同的格律,就像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饿地址一样。常用词牌名格式简介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韵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曾允元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菩萨蛮,词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词牌名。
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谒金门,词牌名。
上下阕共三十五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诉衷情,词牌名。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又一体四十四字,将前阕四五句变为“[平]仄仄平平”。
词牌格式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忆秦娥,词牌名。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双调四十六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叠韵,均须押入声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清平乐,词牌名。亦称《清平乐令》、《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三平韵,平仄换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更漏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两仄韵、两平韵,后阕三仄韵,两平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前后阕一二句、四五句要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南歌子,词牌名。亦称《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本调五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两阕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醉花阴,词牌名。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浪淘沙,词牌名。亦称《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浪淘沙,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鹧鸪天,词牌名。亦称《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
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鹊桥仙,词牌名。亦称《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 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虞美人,词牌名。亦称《虞美人令》、《一江春水》。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 每句不同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南乡子,词牌名。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玉楼春,词牌名。亦称《木兰花》、《春晓曲》。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斛珠,词牌名。
前后阕共五十七字。仄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煜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张孝祥
古屋丛祠,孤舟野渡。长年与客分携处。漠漠愁阴岭上云,萧萧别意溪边树。
我已北归,君方南去。天涯客里多歧路。须君早出瘴烟来,江南山色青无数。
蝶恋花,词牌名。亦称《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临江仙,词牌名。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渔家傲,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词牌名。亦称《鬓云松令》。
前后阕无异。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定风波,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方式为“甲乙甲丙甲丁甲”。以平声韵为主,间以仄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锦缠道,词牌名。亦称《锦缠头》、《锦缠绊》。
本调六十六字。后阕首句节奏为上一下四。后阕第四句虽八字,实则七字句上加一衬字“问”耳,句法为上七下一,或以前三字为断。后阕末尾一句,上四下五,与前半阕结句相同;而上四字之平仄,则为“仄仄平平”或“仄平平仄”。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指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谢池春,词牌名。亦称《卖花声》。
六十六字,上阙下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上三下二)。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上三下二)。仄平平、仄平平仄。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青玉案,词牌名。亦称《横塘路》、《西湖路》。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上三下三)。(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天仙子,词牌名。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第四、第五两句,平仄多不定,但是第二句第二字必用去声。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江城子,词牌名。亦称《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诗中的平仄介绍: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扩展资料:
古诗中平仄的辨别: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一、平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二、仄
1、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2、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3、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平仄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格律介于古体、近体之间,即不够成熟的近体诗),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作为近体格律诗产生的时代的唐诗,格式上承六朝宫体诗,四声标注诗词格律,官方定韵后,提出简化四声的平仄概念,宫体诗人依据平仄创造了近体格律诗的概念,成为科考项目和高层文人创作主流。
同时,非格律的古体诗依旧大行其道。古体诗不遵守平仄基本格式,歌行体依旧按照乐府旧调,随着旧乐府音乐散佚,歌行体也逐渐以四声韵为基础开始创作,但是相对于平仄格式来说,要自由得多。
唐朝实际上是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齐头并进,各领风骚的大时代。
同时,在格律诗规则的制定和规范的过程中,也有大量诗人的创作不一定遵守格律体,但是都在向平仄格式靠拢。有些诗句子可能是律句,但是整体出律;有些整体合平仄,但是首句和尾句押邻韵,而且《唐韵》分韵较细,有些诗的韵脚可能在当时不是一个韵部,到了宋末的《平水韵》大合并,有可能反而合韵了。

我们要清楚,所谓合韵合律,只是后人按自定标准进行的划分工作,其实与唐朝创作者关系不大。到了格律体完全成熟之后,才会出现按照平仄格律亦步亦趋的写诗方法。
这其中按照今天的标准,也还有大批的“半律体”的唐诗存在。
那么,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我们知道平仄是近体格律诗才需要使用到的音调划分规则。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把古体诗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讨论近体格律诗的规则。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者体裁大小有不同,但是平仄规律是一样的。
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具体的知识和原因另外有文章细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
仄(仄)平(平)仄。 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
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
我们可以任意找一些近体格律诗的句子来看,百分之九九都是这种结构。随便举例: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如果关键位置的平仄出现问题,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类的,统称为“失替”。
另外百分之一的特殊情况就是变格和拗救,那是规律之外的事情,这里就不讨论。
这是单个律句的用字规则。

第二,出对句平仄相对。
这个规则适用于绝句的上下句,律诗和排律中一联中的上下句。还是看刚才的例子: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我们会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规律。第一句是“仄、平”,则第二句为“平、仄”,第三句为“平、仄”,则第四句为“仄、平”,相互之间是平仄对应的。
我们称这为格律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在创作近体格律诗的时候写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对应的平仄的字词来写了。
如果出现平仄不相对的情况,称之为“失对”。
大家可以自行寻找绝句或者律诗来印证。

第三,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要相粘。
这个也简单,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音调的承续性,如“黄河入海流”为“仄、平”,那么“欲穷千里目”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如果出现平仄不同,我们称之为“失粘”。
“失替”、“失对”、“失粘”就是近体格律诗平仄的三大错误,出现了这三种情况,一般就会把诗作划入古风范畴。但是“半律体”中,失粘是允许存在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平、仄、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仄
劝君更尽一杯酒, 平、仄、平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
这就是典型的失黏但不失替又不失对,这种情况称之为“折腰体”。
肯定有朋友会说,这是因为王维是名人,所以区别对待。
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我们对他们诗作的一种归类而已,你硬要说这是出律,是古风,也没有问题。这种“半律体”在唐诗中的存在,其实是从古体诗向格律诗平仄上的进步,只是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一个规则而已。

而“折腰体”在音律上也确实不如“相粘”的格律诗,所以在格律成熟之后,这些“半律体”就逐渐消失了。除非是有人喜欢剑走偏锋,去故意创作拗律体,如黄庭坚。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诗本来就是为了抒情言志,规则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容。
我们总结规律,划出规则,但绝对不要被规则所限制。
平仄是近体诗实用的音调规则系统。中国人从小学习古诗词,难免会接触到唐诗宋词,可是老师一般不会讲解平仄。所以给大家一个模糊、似有似无的概念。
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规则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平仄难吗并不。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
汉语拼音中,音调为四声,一,二,三,四声,举例:“周,轴,肘,骤”。对应的平仄呢,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这种区分很容易吧?大家可以随便说几个字自己确认强化一下。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这是普通话。
而古时候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这里也简单说下,帮助大家入门。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平声呢,还是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周,轴”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肘”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骤”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确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我们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整首诗来讲有点复杂,我们就看首句吧。“庭前芍药妖无格”,按音调划分:“平平平仄平平平”,这很明显平仄有问题,一点都不抑扬顿挫,都是平音,念起来悼词一样,肯定不对。有了怀疑,就去查一下,果然,“芍、药、格”三个字全部都是入声字,只是在现代读音归入了“平、去、平”,所以才会划平仄为“平、仄、平”,出现以上错误。
那我们按照入声字仄音入韵,就得出这一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标准的七绝起句,可以顺势推导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通过普通话音调的划分平仄,飞快就可以入门。当你遇到古诗中平仄异常的情况的时候,去查一下入声字表,基本上也可以解决。要是真想努力,背下入声字表。不过在如今这种随时可查网络的环境下,意义并不是很大。
不要因为嫌麻烦而把文章一关,去看那些乱写的所谓之古风。耐心学习一点平仄知识,一通百通,你会发现那套什么“平仄限制思维”的说辞多么井底之蛙。
毕竟,平仄只是帮助你掌握汉字音韵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给吓住了,能有什么进步
学会它,再脱离它,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它。难的不是诗,不是规则,而是学习的心。
格律诗词中的很多韵律的标准都是古人规定的,在唐朝格律诗的标准可以说是完全定型了,并且将这种标准应用到了科举考试中。主要有四大规则,分别是对仗,押韵,平仄,黏连。这四大规则也是在格律诗词中必须要遵守的。
第1个是对仗,其实对仗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过了。在汉赋中经常能看见对仗,而且在南北朝的时候,诗人们都很喜欢在诗歌中用对仗。特别是在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几乎整篇诗歌用的全都是对仗。另外是平仄4声,很多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都非常注意4声的协调性,这些诗人也被称作永明体诗人。在他们所写的诗中的对仗都开始出现平仄相对的情况,这跟后来的格律诗就非常的相像了。还有押韵,押韵不是仅仅出现在个别的诗文中,而是在所有的诗文中普遍用的都是押韵。像以前宋代的广韵,主要是在先孕的基础上增加字数,现代诗人们作诗用的平水韵就是由切韵相承而来。
在唐朝以前的诗人写诗的时候,失黏的现象非常的普遍,一直到上官仪时期,有一个诗人在他的诗中明确了换头规则。换头规则分为双换头和单换头,单换头就是格律诗中所说的黏连。不过遗憾的是,很多关于黏连的理论都已经不再有人提出了,而且很多的文献典籍都遗失了。
像格律诗的这些4个标准,早在南朝就已经发明出来了。不过葛律师的标准和规则并不是由单独的某一个人确定的,而是通过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规定,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沈宋在格律诗的定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格律诗的推广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
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五律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
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
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
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
古诗词要求什么格律
本文2023-10-22 21:41: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