螣蛇的古书论
词语螣蛇
拼音téng shé
解释
也作“腾蛇”。古书上说的能飞的蛇〖winged snake〗。
螣蛇为奇门中八神之一。八神就是直符、螣蛇、太阴、六合、勾陈(下有白虎)、朱雀(下有玄武)、九地、九天。
另有说法,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出处
《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后汉书·张衡传》:“玄武缩於壳中兮,螣蛇蜿而自纠。”《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全国中草药汇编》:眼镜蛇拼音名YǎnJìnɡShé别名吹风蛇、扁头蛇、吹风鳖、饭铲头、蝙蝠蛇、琵琶蛇、饭匙头、万蛇、膨颈蛇、扁颈蛇、五毒蛇、白颈丫来源有鳞目眼镜蛇科眼镜蛇Najanajaatra(Cantor),以除去内脏的全体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江西。性味甘、咸,温。有毒。功能主治通经络,袪风湿。主治风湿关节痛,脚气。用法用量一般配药酒用,以蛇半斤,配定量风湿药酒3斤,约1个月即可服,每日服1两。或与黄梢蛇、金环蛇同浸酒,称“三蛇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眼镜蛇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拼音名YǎnJìnɡShé英文名Cobra别名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吹风蛇、饭铲头、万蛇、饭匙头、吹风鳖来源药材基源:为眼镜蛇动物眼镜蛇除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janaja(Linnaeu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杀死后,剖除内脏,鲜用或盘成圆形,文火烘干。原形态眼镜蛇,全长12m。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头及体背黑褐色,颈部具眼镜状斑纹,体背呈黄白色至灰褐色。无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或3;颞鳞2+3,上唇鳞223式,背鳞平滑,2321(19)15;腹鳞160196;肛鳞2分,尾下鳞3854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白天及夜间活动,性凶猛,受惊时能竖起体前部,颈部膨扁,呼呼作声。以鼠、鸟、蜥蜴、蛇、蛙等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性状性状鉴别,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体长140150cm。头黑褐色,颈部背面具眼镜状斑纹体背部黑褐色,有狭的黄折横斑纹,斑纹有时呈双条形。腹面前段呈黄白色,有1个黑褐色横斑,横斑前有1对黑色斑点,第2124鳞呈淡**,其余均为黑色。无颊鳞。背鳞平滑斜
详见百科词条:眼镜蛇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5:55 共42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在人类赋予蛇文化寓意出现之前,这让人恐惧又恶心的动物就早已占领地球了。与恐龙同属于爬行纲的蛇,在二叠纪前就已出现,按年龄算,可以说是人类的“老大哥”。1500万年前,当人类首次学会直立行走,从山洞中走出来时,人与蛇就命定般相遇了。
超生物性的智慧让人成为人。当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神话和宗教去阐释世界的本质时,蛇,这个人类的旧相识,就成为了创世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题材。
在现代被认为是邪恶象征的蛇,在人类原初的宗教和神话中,却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成为被崇拜的对象。而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希腊、埃及、古中国、印度的众多文明中都普遍存在。
古代埃及人认为,宇宙是由口尾相衔的蛇缠绕而成,人类就居住在这个由蛇环绕的世界中。蛇与广袤未知的宇宙一样,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虽然科学已经证明宇宙的存在形式并非是蛇的环绕,但“宇宙蛇”的概念,仍是人类想象力的绝好见证。
欧洲的神秘论者把宇宙蛇作为他们神秘学说的组成部分。而西伯利亚北部的民族埃文人认为,巨蛇佳勃达尔曾参与了世界的创造。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人首蛇身的兄妹——女娲与伏羲,诞育了华夏民族,成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而《海外西经》中说到的“轩辕之国,人面蛇身”,也暗示黄帝轩辕氏是人首蛇身的。根据《淮南子》、《山海经》、《抱朴子》等古籍的记载,女娲和伏羲生少典,而轩辕氏是少典后代,继承这一部族的血脉,可以推知在这一氏族中,存在着蛇文化的崇拜现象。
日本《古事记》中描绘了怪物八岐大蛇,这一传说体系中,蛇有了暴欲的象征意味。八岐大蛇每天要吃一个女孩,后被勇士斩杀。有一种说法是,古中国传说中,轩辕部落的相柳被黄帝砍掉一个头,还剩八个。相柳是日本八岐大蛇的原型这一说法真伪难辨,但八岐大蛇所到之处都是沼泽的设定,和相柳在相似度上还是很高的。
看过**《青蛇》的人,应该都记得那时曼玉祖贤顾盼回首间,袅娜妩媚的风姿。其中青蛇引诱法海的一段,被一些影评人解读为对印度欢喜佛修禅的隐喻。(有感兴趣的评论留言,下次写欢喜佛)我认为不够恰切。
欢喜佛是讲男女双修,而蛇在印度早期宗教里,一般以两种身份出现,蛇神,和神的守护使者。印度教将佛看做是“在七条头身上的修行者”,因为佛教故事中讲,悉达多修行时,七头蛇为他挡住了风雨,而印度最高的创造神梵天的坐骑就是一条巨大的蟒蛇。所以《青蛇》中蛇的引诱者身份,应该是受后期“蛇”形象演变的影响。
说到曼玉的青蛇,再讲讲蛇蝎美人。最有名的蛇蝎美人,应该是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头上长满小蛇的绝美妖女,看一眼就会被变成石头。在希腊神话中,蛇通常是神秘和阴暗的强大力量的代表,但不象征着邪恶。作为医学象征的蛇杖,就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魔杖,有着治愈的功效。
蛇被赋予邪恶意味,应该追溯到《旧约·创世纪》里:“在神所造的一切活物中,蛇是最狡猾的。”引诱夏娃的那条蛇蛇,从此也成为了邪恶与欲望的代名词。
人心不足蛇吞象,相信这句经典名言很多小伙伴们都听说过了,经常在交流当中听到这句话,用来劝解那些很贪心的人。蛇吞象的典故最初是在《山海经》中描写的,关于蛇吞下的故事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也有人相信在远古时期蛇吞象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蛇吞象的典故,说是古代有个樵夫,外出打猎时救了一条蛇,而后这条蛇修炼有成,在樵夫死后仍时常帮助其后人。
斗转星移,许多年后,樵夫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个叫做象的人,得知富甲一方的员外女儿生了一种疾病,只能用修炼有成的蛇胆做药引,才能治愈。象知道后,喜出望外,急忙去找这条大蛇。说明来意后,大蛇不假思索的同意象的请求,张开大嘴,让象爬进去取蛇胆。象救了员外女儿后,与其女儿成婚,成了富甲一方的富豪。
但是,好景不长,象并不满足于现状。巧的是,这时候皇帝的女儿也需要蛇胆来救命,象看到能够成为驸马的机会,便再次去取蛇胆,而这次当他爬到蛇的大口中,却再也没有出来,从此世代保佑樵夫后人的大蛇也不知去向。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蛇,指的是巴蛇,最早出现在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中: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蛇为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海内经》也曾记载: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这两处记载,都明确指出,古代是存在着蛇吞象,这种事迹的。当然,觉得《山海经》是神异志的人,会说这是古人脑洞大开的无稽之谈,蛇怎么可能吞象?但是,事实也许没那么简单,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山海经》巴蛇吞象中的蛇究竟有多大,真相又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如今的自然界,目前最大的蛇,应该是印度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一条1485米,447公斤的巨蟒。这条巨蟒已经获得了吉尼斯认知,它吞下一个成年人是很轻松的,但是如果想要吞下体型最小的亚洲象,都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强行说它吞下的是小象,就有点杠的味道了。
由此可知,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巨蟒,如亚马逊流域的森蚺,都不具备以象为食的能力。那么古籍《山海经》记载的大蛇,究竟是什么,对此小编有如下几种解读。
古代巴人,非常善于搞一些五花八门的祭祀活动,而巴这个字,有大蛇之意。因此巴蛇食象,很可能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是古代巴人在祭祀时驯服大象的过程。也可能是巴人放蛇去驱逐大象,这里的蛇并不大,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当然,这个解释想必不能满足大家的胃口,下面来看一个脑洞大口的解读。
这第二种解读是,这种能够吞食大象的巨蛇,实际上是一种类似食肉恐龙的生物。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如今这种《山海经》中记载的生物,已经不在了,或者说灭绝了,这种观点的依据书中记载的许多蛇类生物的形象。
《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这里记载的肥遗蛇,就是一个拥有足和羽翼的生物,而不是我们寻常所见蛇的样子。所以在上古时代里,蛇应该泛指一类生物,在这些生物中就有可以吞食大象的存在。而其中最大的蛇,应该就是烛阴了。据《山海经》记载,烛阴身长千里。
由于《山海经》古代的一里地与现在不同,说法有很多,其中最低的一种换算方式是,一里地等于237米,也就是说,上古时期最大的蛇,长度达到了23700米!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换算下来的结果,没有考证的依据,也有很大的神话因素在其中。也有可能是《山海经》作者,并不能丈量这种巨型生物,就随便说了个数字,毕竟如果真有这种生物,应该没人有胆子去它身边吧。
但是,如果《山海经》所言非虚,在上古时期也许真的存在一些体型庞大,类似恐龙的食肉生物,只不过后来灭绝了。它们因鳞片相似,或其他原因而统称蛇。
螣蛇的古书论
本文2023-10-22 21:59: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