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蒙古唯一女行省杨妙真:创梨花枪的美女高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揭秘蒙古唯一女行省杨妙真:创梨花枪的美女高手,第1张

  杨妙真是金末红袄军头领杨安儿的妹妹,绰号叫「四娘子」,貌美如花,身强体健,曾练成九转梨花枪法,纵横山东,号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里高度评价梨花枪法:「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何良臣在《阵纪》中也高度评价说:「天下无敌者,惟杨家梨花枪法也。」>   红袄军队伍日益扩大 >  在金军南侵,北宋灭亡,南宋苟安江左的情况下,这里又出了一支红袄军。>  红袄军的首领原来是杨安儿,后为舟人曲成陷害,堕水而死,队伍交给他的妹妹杨妙真领导。杨妙真武艺超群,作风正派,长得面如桃花,眼若寒潭,作为一支义军的领袖,完全一副大姐的派头。她的丈夫李全,北海人,矫健魁梧,弓马娴熟,善使长茅铁枪,无人能够抵挡,人称「李铁枪。」>  杨妙真领导的红袄军,组织严密,他们的器械虽不如金兵,但「心协力齐,奋不顾死」,屡败敌人。有一次,他们袭击金军大寨,连金左副元帅宗翰也几乎被擒。金军痛恨红袄军,追剿最急,往往妄杀平民以泄愤,但不能捉到红袄军,红袄军的队伍反而日益扩大。>  初,南宋刚立,政局未稳,便利用义军抗金,赋予忠义民兵的称号,但政局一旦稍稳,便腾出手来对付义军,这也是宋政权的传统政策。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一日召集一群大将饮酒,酒至半酣,太祖屏退左右,对众将说道:「要不是你们帮忙,我不会有今天,但身为天子,实属大难,反不如做节度使时,逍遥自在。我从当上皇帝后,已一年有余,从没有一晚睡得安稳的。」石守信一班大将慌忙离座问道:「现在藩臣畏服,天下归心,皇上还有什么忧虑呢」宋太祖笑道:「你们和我,都是故交,何妨直言,这皇帝的宝座,哪一个人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不禁暗暗惊惶,一齐伏地叩首道:「皇上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已定,何人敢生异心,自取灭族之祸」宋太祖说道:「你们本无此意,但你们的手下贪图富贵,暗中怂恿,一旦变起,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当皇帝,但势成骑虎,也就不得不从了。」石守信等人嗽得汗流浃背,涕位谢道:「我们愚不可及,乞皇上哀怜,指示生路。」>>  宋太祖说道:「你们请起来,我有一个主张,与你们好好商量。」石守信等人慢慢站直来,宋太祖慢慢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少而壮,壮而死,不过一瞬间的事,到了撒手之时,纵有富贵,也难带去,惟有趁活在世上的时候,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令子孙不至穷苦,方才不负此生,我为你们打算,不如辞去兵权,出守大藩,多置田宅,为子孙立个长久基业,自己却买些歌童 ,日夕欢娱,安享富贵,以乐余年。」石守信等人立即说道:「我们蒙皇上怜念,一至于此,真所谓生死人而肉白骨了。敢不谨遵圣谕么」于是纷纷交出兵权。>   朝廷的打击目标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唐朝设节度使,使它握有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亡后,中国又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总结历史教训,打击将领的兵权,遂成为宋政权的一条传统政策,后来杨家将抗辽,岳飞抗金,都不得好死,就是朝廷担心将领威信太高,兵权过重,会威胁皇位的结果。在金人南下,宋室南渡的情况,江北义军势力迅速发展,更是宋政权忧心忡忡的地方。杨妙真领导的红袄军是宋未最有影响的一支义军,更是朝廷的打击目标。>  首先朝廷以徐晞稷为淮东制置使,牵制杨妙真,可徐晞稷心怀壮志,以收复被金人夺去的失地为目标,对杨妙真的义军多加扶植,以怀柔政策来对待义军,朝廷大为不满,以懦弱无能为由,将他免去,以刘卓为淮东制置使对付义军。>  这时金政权的力量已大大削弱,北方新兴的 迅速发展,成吉思汗让木华黎经略南方,自己经略北方,灭了西辽,直杀到印度河口和多瑞河口。经略南方的木华黎病死,于是成吉思汗自己转而带病南征,但也死在六盘山,大军就由他的儿子拖雷带着入陕西,连下山寨六十余所:陷凤翔,趋宝鸡,攻下大散关,不久黄河以北的土地全被 人占领,金政权的都城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已形同孤岛,金政权被迫迁都汴京,以避开蒙古骑兵的锋芒。>>  杨妙真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由她的丈夫李全带领红袄军的精锐部队,进入金政权控制的地区。也就在这时淮东制置使刘卓率领镇江军三万人马前往楚州,目标直指杨妙真。>  杨妙真这时正处在困难时期,她的丈夫带领红袄军的精锐进入金人的统治区,开疆拓土,把金军打得无可奈何,但遇到新兴的蒙古军,被围困在青州。而刘卓为了对付杨妙真除了亲率大军镇压外,还有一条更毒的计谋,就是所谓「以敌制敌。」当时在山东一带的义军除杨妙真外,还有夏全领导的一支力量颇大,夏全是一个功名利禄之心颇重的人,刘卓派镇守盱的彭什去游说夏全,对他说:「现在杨妙真正处在危急之中,她的主力部队由她的丈夫李全带领在青州被蒙古铁骑包围,朝廷正准备对她用兵,消灭她只是早晚的事情,希望你能够参予其事,朝廷自然有赏。」夏全还有些犹豫,彭什接着说道:「当年你和李全在山东共同抗金,本来是你的功劳大,可李全却凭著自己的势力抢了头功,你难道就不想报仇吗」夏全终于答应,欣然率军迳入楚州。>   归附宋朝 >  杨妙真侦察到这一情况,日益感到形势的危急,这时又恰好传来李全已死的噩耗, 她来不及悲痛,苦思对付危局的良策,她决定约见夏全,和夏全当面谈谈。>  她的说客来到夏全的营帐,对夏全说:「将军难道不是山东的义军吗难道不也是接受了朝廷的册封吗红袄军的情况基本上和你们是一样的,兔死狐悲,今天我们红袄军消灭了,明天你们的队伍就成为朝廷消灭的对象,请你三思。」夏全觉得言之有理,收拾起趁火打劫的心,决定和杨妙真合作。>  这天杨妙真的大营里,旌旗飘扬,大坛大坛的酒搬出来,大碗大碗的肉端上桌,杨妙真刻意梳妆打扮,显得那样地娇媚热情。夏全来了,美酒佳肴一直欢乐到灯火澜珊时,夏全看着盛妆打扮的杨妙真,止不住心禁摇曳,再加上杨妙真已听到丈夫已死,想到在动荡时局中的艰难,对夏全表示出一种似有似无的意思,几乎使夏全不能自持,夏全想到果然如愿的话,子女玉帛,干戈仓凛都归自己,喜形于色。杨妙真当即与夏全合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发制人,进攻刘卓。刘卓正在制置使署,猝不及防,居然连向他的部队发布命令都来不及,刘卓的军队仓惶与义军接战,没有统一的指挥,阵脚大乱,全面溃败,刘卓连夜缒城而出,逃往扬州求救,遭到人们的耻笑,夏全纵兵大掠楚州。>  杨妙真深知夏全的为人,对他的纵兵大掠,危害百姓,深为不满。再加上她又得到了李全的最新消息,仍在青州与蒙古兵周旋,苦苦支撑,自然就没有把夏全放在心上。夏全狠狠他说道:「女人心,海底针,杨妙真是艳若桃李、心如蛇蝎。」一怒之下又去归附宋朝,遭到宋将张惠,范成的拒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竟狼狈地投降了金政权,金封他为金源郡王,不久在一次与蒙古人的战争中战败被杀。>>  刘卓失败后、宋朝廷又以姚翀为淮东制置使对付杨妙真,这年五月李全从青州突围,回到杨妙真身边。红袄军势力大振,一鼓作气,进攻姚翀,姚翀仓皇之中剃去胡须,易容改装,弃城而逃。>  至此山东、淮海一带完全变成了杨妙真夫妻的天下,这时蒙古铁骑日益南来,南宋丞相史弥远又再一次加封杨妙真夫妇,令他们抵御蒙古,杨妙真以大局为重,一口答应。>  义军也支离瓦解 >  当时,朝廷还令赵范、赵葵,奉令节制镇江滁州兵马,赵善湘为江淮制置使,与杨妙真配合构成一条防线。可这三个人,都视杨妙真夫妻为敌,力主对杨妙真夫妻用兵,一举消灭他们,于是构陷他们的罪名,上报朝廷。南宋末年,朝政已腐朽不堪,处理问题没有主见,左右摇摆,于是又罢去杨妙真夫妇的官爵,饬江淮守臣,整军讨伐,拿李全和杨妙真的首级。赵范、赵葵、赵善湘同时对杨妙真夫妇用兵,李全带军连连击败宋军,可惜那天中了宋军的埋伏。有一处地方叫新塘,泥淖深有数尺,当时天气晴朗已有些日子了,泥淖上面积满尘埃,如同燥坯,远处看还以为是一处平坦的好地方。在一天的黄昏,赵范等假装失败,把李全连同他的亲兵一齐引入泥淖内,然后乱箭齐射,长枪乱搠,李全就此死去。杨妙真听到李全已死的消息,知道大势已去,对部将郑德衍说:「李全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不料就此死去,现在时势已去,不能再支,你们尚未出降,想必是因我在此的缘故,我今离此而去,你们便可出降。」遂带了亲兵百人,闯出城外,向北而去,不知所终,她所领导的义军也支离瓦解。>  不久,南宋被蒙古所灭,郑德衍等人曾先后随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抗元。>   花枪天下无敌手 >  关于杨妙真,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少,金朝末年新兴的蒙古政权多次南侵,金兵节节失利,金朝统治者为了支撑腐败的政权「赋敛日横」,赋税征收多了,老百姓承受不了,山东的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也就是在这时,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杨安儿、杨妙真兄妹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据史料载:杨妙真(四娘子)自幼习武,使得一手绝艺「梨花枪」,被称数十年中「花枪天下无敌手」,且喜读兵书,有勇有谋,善骑马使枪,爱护兵卒,深得官兵爱戴,在军中被尊称为「姑姑」,具有很高的威信。她领导的红袄军组织严密,英勇善战。他们的军械虽不如金兵,但「心协力齐,奋不顾死」,屡败敌军。有一次,他们袭击金军大寨,连金左副元帅宗翰也几乎被擒。金军痛恨红袄军,但却无法剿灭他们。尤其是在摩云崮这样的天险奇境,一条小路可阻挡住千军万马。遥想当年,杨妙真与兵多势众的官军作战,选择这里作为指挥中心,真是巧妙得很,只要有一人守住这条小路,崮顶的部队就可以安然睡觉,敌人绝无偷袭的可能。现在我们看看这里的地形便不难理解,这样的险崮,就当时的兵器确实也无可奈何,就算是《水浒传》中那位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的霹雳火秦明到这里也只好望崮空叹,因为这里比他夜走瓦砾场的青风山要险的多。可笑的是崖壁上有一首署名大将军的题诗,道出了当时的实情,这首诗的作者从口气来判断,应当是当时来围剿红袄军的官兵的一位最高首领所题:>  王师浩荡似鲸吞,>  倒海排山如卷尘,>  今念清波杨府事,>  暂留小命显皇恩。>  浩浩荡荡的官军>打不过红袄军,也攀不上摩云崮,面子上下不了台,只好推诿说,因为念及杨家将保过大宋江山(清波杨府是杨家将的宅第),你杨妙真也姓杨,暂且不杀你,以显示皇上的恩典。但是,这一首吹牛、自欺欺人的诗,却也暴露了官兵失败的事实。有本事为何不生擒了杨妙真去皇帝那里邀功请赏呢>  大概是经过了几次交战吧,在战斗的间隙,杨妙真要回摩云崮休息了,此时她也写下了一首诗,刻于崖壁:>  官家小儿不知羞,>  武艺何曾过半头,>  本寨临时睡一觉,>  花枪底下把魂收。>  ——四娘子>   成为山东淮南行省 >  像是儿童在做游戏,在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在血与火的交量中,这位农民起义军的女领袖根本就不把强大的敌人放在眼里。竟然有如此的气概>藐视如「鲸吞」之势的官兵「不知羞」,并说,经过多少次交量,已经证明了官兵的武艺太稀松平常,不顶打。自己要先上崮顶睡上一觉再下来收他们的魂。这是何等气魄,又是何等潇洒!>  在宝庆二年(1226年),蒙军包围益都,持续一年之久。李全经大小百战,终因粮尽绝援,于1227年自杀未成而降,授蒙古汗国山东行省,独立经理山东。后归顺南宋,但南宋朝庭反复无常,派兵夺其舟舰,李全大怒,率兵攻盐城,南宋遂下令讨伐李全,1231年,李全在扬州与宋军战斗中战死。此后,杨妙真率残部回益都,继李全为山东淮南行省。名义上受蒙古招安,实则保持独立。后相传,杨妙真于1234年病逝,其子继任,据有山东东部40余城。后元军进讨,战死于济南大明湖。李氏夫妻,父子所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历经了半个世纪,最终被封建王朝镇压下去。但他们的壮举却世代传诵,万古流芳。>

我们今天来说的是有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小时候是出生在一个平头百姓家里,没有一点家庭背景。

而且当时为了吃饱饭还去过名门贵族做过下人,甚至还被生活所逼迫做了乞丐来讨饭过生活,最严重的是还曾一度沦落到做了一段时间的和尚的地步。

直到最后,他走投无路选择了起义这条道路,本想着能吃饱饭就好,却没想到坐上了皇帝,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是多么的聪明。

但是朱元璋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坐上皇帝这一个位置。他曾经在坐上皇帝以后,并没有把那些以前陪他起义的功臣们安排好的官职,相反还把他们一个个的给杀死了。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起义做上的皇帝,所以朱元璋的目的就是怕这些有能力的人会进行谋反,觊觎自己的皇位,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就狠心把这些人给杀死了,宁愿自己背负一个心狠手辣忘恩负义的名声。

但是当时元朝灭亡后,留下的数十万的蒙古女子你们知道他是如何处理的吗?可能会有人觉得朱元璋这么狠心肯定会把这些女人给杀死,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他为了收拢这些蒙古人的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还特意颁发了一道命令:要求汉族人和蒙古人必须平等,这样一来蒙古人自然不会在反抗朱元璋,相反还直接投靠了朱元璋并且心甘情愿的为朱元璋效劳。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但它不是汉人王朝,而是由蒙古族所建立起来的。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加上统治者的思想又不够开明,所以为了防止绝大多数的汉人作乱而采取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元朝政府以等级来区分人的尊卑。第一等级当然是蒙古人,他们人口少但是却占有最多的土地,而且还占据着最多的财富。第二等级是色目人,也就是西域人士。第三等级是汉人,指的是淮河以北的汉族、女真族以及契丹人,第四等级就是南人了,多是指以前南宋的遗民。在此中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的人民饱受蒙古族的压迫,他们除了要向朝廷缴纳非常高的税赋以外,还要饱受蹂躏。在当时一个蒙古人或者色目人需要由二十家负责供养,而这些所谓的具有尊贵血统的人一天什么事也不干,只是吃喝玩乐。而且,这些恶霸们还具有对治下女子的初夜权,如果女子结婚的话新婚初夜是不能够跟丈夫同房的,必须要和管理他们的蒙古人或者色目人一起睡。所以,百姓们往往会在女子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故意让其流产。此外,如果蒙古人失手打死汉人的话,那么蒙古人只需要赔偿一些钱财就可以消灾免祸。但是如果汉人打死了蒙古人,那么不仅行凶者要被砍头,其全家都将会遭殃。

元朝政府这般横行霸道巧取豪夺最终肯定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后来天下群雄并起反抗元朝的暴政。起义人员之中有一个名叫朱元璋的小伙子,他聪明勇敢,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和尚但是却有胆有识,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以后让他是更加声名鹊起,威望越来越高。后来,朱元璋打倒了自己的宿敌陈友谅,从此以后占据两江两淮的他就更加厉害了,他四面出击,先后打败了方国珍、张士诚这些比较大的势力,扫清了南方的小割据势力。朱元璋的领土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终于,在163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改国号为明,这就是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

当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北方的元朝还在负隅顽抗。故而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以及蓝玉这些大将率领雄兵出兵北伐。 洪武二年,出走北方的将军们捷报频传,仅俘虏他们就抓了一万多人。到了洪武三年大军又再一次北伐,这一次收获比以往更大,俘虏抓了一万多,牲口也俘获了两万多只。

明朝多次对元朝主动发起战争,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元朝残军。不过朱元璋对此并不满足,他想要的是抓住元朝的皇室来好好地出口恶气,还多年以来在其治下艰难生存的百姓一个公道。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再一次派遣军队出长城北伐,这一次元朝集合了残军势力和明军打了昏天黑地的一仗,十万人相约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进行决战。这次决战打的是昏天黑地,能够熟练运用火器和骑兵的明军不一会儿就打得元朝军队节节败退,最后被明军给一口吃掉了。这一次元朝死伤不计其数,皇室一百多号人全部被抓,各级官员三千多人被捕,残存的百姓也被俘虏了七千多。也就是这次大战以后,元朝政府可以说一蹶不振,远遁他乡。朱元璋把一个曾经纵横于万里疆域的王朝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一个游牧民族,一夜就让人家回到了解放前。

虽然朱元璋经受过元朝统治阶级的蹂躏,但是他毕竟是新朝的皇帝,所以还是本着一颗慈悲之心。他告诉将军们,对于那些抵抗的人务必做到一个不留,全部杀掉。但是对于那些放下刀枪的人可以给一条活路,主动来投的还可以录用为官继续办理政事。所以当时有部分蒙古人都选择投靠朱元璋。

但是投靠的总比杀掉的要少,而那些杀掉的蒙古人家中大部分都有女人,这些蒙古女人应该怎么安顿呢?朱元璋想了一个好办法。朱元璋下令把这些蒙古女人从北部高原迁居到河南、河北之地,并且分配给她们农具和田地,让她们安安心心种地纳粮。为什么朱元璋要做这样的安排呢?

河南、河北属于中原腹地,这里文化礼仪昌盛,汉民族也是发源于此,朱元璋就是想用这里浓厚的汉文化氛围来同化掉这些蒙古女人。同时,,这里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死了丈夫的她们只能够跟当地的汉人通婚,那么她们所生下的孩子就具有了汉人的血统。等他们长大以后定是要学汉语,写汉字,说汉化,穿汉衣。长此以往久而久之蒙古女人们就会被束缚在这片土地上,从而被同化成一名汉人。

朱元璋确实没有用刀枪去杀戮她们,但是朱元璋却诛心,直接把外人内化成自己人,要知道让一个人忘记他的民族远远比杀了一个人更为残忍可怕。所以从这里也是可以见得朱元璋的手段远非常人能够相提并论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方式恐怕是最简单最科学的方式了,如果朱元璋大开杀戒那么所造成的只会是加深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战争再一次发生,这对于双方来说可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啊!

朱元璋灭掉元朝以后,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女子很多,她们最后都去哪里了?难道都被诛杀,或者罚没为奴了?当然没有,这些蒙古女子其实在明朝生活的很幸福。不但是蒙古女子,即使是蒙古的汉子,只要忠于大明,同样受到优待。这一点是要给朱太祖点个大大的赞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纯正的草根皇帝,他对于皇权的确谨慎了点。但是,朱元璋对待百姓是非常仁善的。同样的,朱元璋对于留在明朝境内的少数民族,颁布的政策也非常人性化,都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的。

朱元璋在《皇明诏令》中非常明确的说:“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厉害吧,朱太祖在明初就已经有了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的人同样生在天地之间,只要肯认同我大中华礼仪文化,我们就愿意平等的对待、抚养他们。

当然,认同不认同,朱太祖也并不强迫。朱元璋同时指出,“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也就是说,只要认同归附中华,那就入乡随俗,安心在此生活。不乐意呢,那也不强迫,不挽留,自己走就是了。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平等精神了。

在封建社会,仅凭这一点,相比元、清而言,大明雄浑自信的气魄就已经出来了。

当然,不同的族群混居,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融合办法,还是会有隔阂,甚至会闹出大乱子。比如两晋时期的五胡乱华,迁入中原地区的胡人,就趁晋朝衰微之时,大肆反叛作乱,导致生灵涂炭,造成了中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期。所以,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促进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更好的办法。就当时而言,这项政策,绝对是非常人性化的政策。

朱元璋对于大量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在《明会典·律令·婚姻》篇中,特别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即汉人)为婚姻,务要两厢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这条律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蒙古、色目人,男人必须娶汉人为妻,女人也必须嫁给汉人为妻妾,不允许蒙古人嫁娶给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嫁娶给色目人。当然,蒙古人嫁娶给色目人也是不被允许的。反之,亦然。同时,还规定此类婚姻必须以自愿为前提。凡是违反这条律令的蒙古人、色目人,都要被杖责八十,然后入官为奴。

这条规定有什么好处呢?不言而喻。通过婚姻和血缘关系,加强了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之间的联系。不同族群之间,互相有了血缘亲情关系,而且还都混居在一起,会促进互相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只会越来越亲近。这种情况下,汉人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蒙古人、色目人,而蒙古人、色目人居住在汉地,也会跟在自己家乡一样没有隔阂。

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留下的蒙古人都开始忠心于大明,为了守护大明江山,以及大明境内的同胞,包括汉人,与边塞之外的游牧民族英勇作战,甚至是不惜以身殉明。

《明史》记载,朱元璋曾下旨:“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同时,还给这些人赐汉姓,取汉名。众多归附明朝的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将领、大臣,因此在《明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传记。其中很多有功者,还被明朝追封为公爵、侯爵,并以忠字为谥号。

比如永乐时期的大将吴允诚,归附明朝之后,多次跟随明军征瓦剌,屡立战功,颇受朱棣信任,死后赐谥号“忠壮”。其子吴克忠、吴克勤在土木堡之变中,拒守山岗,力战而亡,分别被赐谥“忠勇”、“僖敏”,可谓是满门忠烈。正是朱元璋的政策,才让这些人得以留名青史。

蒙古的汉子们都已经忠于大明了,那些留下来的蒙古女子,自然也不会被亏待。她们只要愿意嫁,都可以选择汉人为夫君,彻底融入汉人的大家庭,与汉人女子一样,生活在汉人的大家族之中。明朝皇室都毫无忌讳,大量纳少数民族女子入宫为嫔妃。血脉相连了,心也自然就相通了。

正因为朱元璋奠定了不实行婚姻隔离的政策,甚至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与汉人之间的融合,还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交融,这才让汉人有了强大的包容性与融合性,不同民族之间也相处融洽。

事实也已经证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同胞,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举世看来,其他任何国家的少数民族,都没有像在中国这么优厚的待遇,不但不会被歧视,享受的待遇甚至都超过汉族呀。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令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的之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那么当文化碰撞,明朝击败元朝后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呢?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又是如何对待蒙古人的呢?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写道:“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朱元璋在檄文中表示,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他绝不会对蒙古人横加杀戮。这言下之意就是,倘若蒙古人负隅顽抗就别怪他手下无情。

当时朱元璋对蒙古人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首先,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继婚制。在蒙古人的认知里,父亲死后,儿子会继承除亲生母亲以外的小妈;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的寡嫂。在传统道德中这是不道德的,在汉人看来这是**,汉人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再者,在明朝的统治区域内,禁止蒙古人穿蒙古服饰、说蒙古语,并要求他们穿汉服,说汉语,简化蒙古姓氏改汉姓。这也说明了朱元璋对待蒙古人并不是完全怀柔的政策,而是有意识地将他们与汉人同化。其实,这也是不少君王在统治期间会做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民族的思想,新建立起的思想又为统治服务。

最后,也是最为致命的一个政策——不许蒙古人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必须嫁给汉人,为汉人生孩子。若本族自相婚配,不仅要处以80军棍,还要将夫妇收为奴隶。为什么要有这样奇怪的政策呢?其实蒙古人非常看重血统,如果孩子是混血的话,这个孩子是不会被蒙古人认可的。这种人一直处在社会底层,容易偏激,不利于社会治安。而明朝下达的命令则让这些孩子有了名分,给当时根基非常不稳的明朝争取到大把时间来整修,大大巩固了汉族的统治。

对于蒙古女子来说,如果没有实行这一政策,她们一旦被抓住之后,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不沦为奴隶,要不就会丧命。如果她们在大漠深处生活,那生活条件艰辛不说,更要时时担惊受怕。相比之下,被同化而且还可以相对平等的生活,这个结局无疑是好的。

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朱元璋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明智的。朱元璋实行这个政策并不没有将蒙古族完全消灭掉,而是让他们在这个交融的状态下,慢慢为自己所用,完成一次彻底的大统一。久而久之,蒙古人非但不会反抗,反而会成为汉人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不见血,但对于民族特色而言是一种温柔的残忍。

蒙古女子必须与汉人男子结婚,为其生子,违者全家都变为奴隶,永世不得翻身。朱元璋为了同化她们而强制进行的。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之中,一共诞生了408位帝王,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毫无疑问是能够排进前五的一位。朱元璋的幼年生活极其困苦,当过乞丐、和尚、放牛娃,走投无路之下,顺应天下大势加入了起义军,经过数年兵戈铁马的厮杀,最终于1368年建立了鼎盛的大明王朝。

对蒙政策

北伐的时候,朱元璋颁发了圣旨,表示只追究蒙元皇帝的罪过,百姓是无辜的。要求徐达不能对百姓烧杀抢夺,甚至还要善待元室宗亲。

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上报战果。此战战果颇丰,擒获大量蒙古人。朱元璋下令,将蒙古大部分青壮年男子统统招入军队,分散安置,然后派到边境戍边;强令所有蒙古人必须抛弃蒙古姓名,改用汉族姓名;强令所有蒙古男子只能娶汉族女子为妻。这一招确实厉害,不仅能淡化蒙古人的民族意识,让其有生力量不仅无法反叛,还可以为己所用。

实际效果

事实也证明,这项政策非常有效果,很短的时间内,这些被安置的蒙古人在服饰、语言、风俗上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至于政策的残忍,根本谈不上,如果没有同化政策,这些被征服的蒙古女子,或许会沦为奴隶,或者是被全部杀掉,最好的结果也是回到大漠风餐露宿。相比之下,让他们融入华夏文明,是她们最好的结局。

总的来说,朱元璋一面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赢取汉人的心;一面通过“批判继承”元朝部分制度,“无差别”对待异族,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堪称经典。而对于那部分已经彻底融入汉人的蒙古女子而言,抑或是幸事抑或是憾事。从民族属性上觉得残忍也是可以理解的。

揭秘蒙古唯一女行省杨妙真:创梨花枪的美女高手

  杨妙真是金末红袄军头领杨安儿的妹妹,绰号叫「四娘子」,貌美如花,身强体健,曾练成九转梨花枪法,纵横山东,号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