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古不阿当世,纵志舒节以驰大区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引经据古不阿当世,纵志舒节以驰大区是什么意思?,第1张

“引经据古不阿当世,纵志舒节以驰大区”这句话出自《汉书·贡禹传》,是汉元帝赞扬大臣贡禹的话。

“引经据古”指的是引述经典、征询史事,强调在经典与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不阿当世”意味着不趋炎附世,不屈从于现实,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则表达了放开胸怀,释放自己的志向和节操,以在大范围内驰骋奔腾。

总的来说,这句话赞扬了贡禹的品行和才华,强调了他的独立精神、卓越才能和广阔视野。

1 文言文“引”字的用法,急求

(1)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

――《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引字在文言文当中有哪些不同的用法和含意

①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3 “引”在古文中的所有解释和例句

引 yĭn1拉弓;开弓。

《周礼‧考工记‧弓人》:“维体防之,引之中参。” 《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惊风八候》:“引状两手若开弓。”注:“引者,手若开弓。”

2延长;延续。 《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孔传:“引,长也。” 《后汉书‧班固传》:“固又作《典引篇》,述叙汉德。”

李贤注:“典谓《尧典》,引犹续也。” 《南史‧梁纪上》:“风之靡草,不足比也,政小引日月耳。”

3伸着(颈项)。 唐李深《游烂柯山》诗之一:“坐引群峰小,平看万木低。”

参见“引领”。4申,表达。

元乔吉《扬州梦》楔子:“蔬食薄味,不堪献敬,聊引饯意耳。”5牵引;拉。

《礼记‧檀弓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 《淮南子‧脩务训》:“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唐杜甫《新婚别》诗:“兔丝附女萝,引蔓故不长。”6系於车轴而引车前行的皮带。

《荀子‧王霸》:“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 杨倞注:“引读为靷。

靷,引轴之物。结引,谓系於轴所以引车也。”

《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建二年》:“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 胡三省注:“引,与靷同。”

7指牵引柩车的绳索。后因称出殡为发引。

《仪礼‧既夕礼》:“设披,属引。” 郑玄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輴曰绋。”

《礼记‧檀弓下》:“吊於葬者必执引。” 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三》:“古以车载柩,挽车之索谓之引,亦谓之绋。”

8株连;攀供。《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河南治建,辞引淮南太子及党与。”

《汉书‧苏建传》:“虞常果引张胜。”9引导;带领;疏导。

《诗‧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 孔颖达疏:“使人以礼在前导引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宋曾巩《水利》:“宋人引淠,魏人引河。”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我和二嫂引着安住孩儿,趁熟走一遭去。” 王老九《张老汉卖馀粮》诗:“你引咱娃去讨饭,把你心血没劳干?”10徵引;援引。

汉刘向《列女传‧代赵夫人》:“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说节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至若胤征羲和,陈《正典》之训;盘庚诘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

唐柳宗元《非国语上‧料民》:“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御史王象恒力言非策,引哥舒翰出潼关为戒。”

11荐举。 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光乃引延年为给事中。”

唐杜甫《暮秋遣兴呈苏侍御》诗:“圣朝尚飞战斗尘,济世宜引英俊人。”12抽取;执持;取用。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晋潘岳《悼亡诗》:“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13收纳,引进。

《文选‧张衡》:“五都货殖,既迁既引。” 李善注:“迁谓徙之於彼,引谓纳之於此。”

14招致。 《东观汉记‧蔡邕传》:“虹昼见御座庭前,色青赤,上引邕问之。”

《晋书‧庾冰传》:“广引时彦,询於政道。”15逗引;诱引;吸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宋苏轼《龙虎铅汞论》:“吾目引於色,耳引於声,口引於味,鼻引於香,火辄随而丽之。”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6收敛;退避。

《素问‧五常政大论》:“坚成之纪,是谓收引。” 王冰注:“引,敛也。”

《战国策‧赵策三》:“秦军引而去。” 《孔子家语‧入官》:“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 引而不从。”

《新唐书‧张巡传》:“贼觉,拒之,且战且引。”参见“引逸”。

17正,划定。 《左传‧昭公元年》:“引其封疆,何国蔑有?”杜预注:“引,正也。”

18争。 《管子‧五辅》:“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19承当;自承。

《魏书‧辛雄传》:“经拷不引,傍无三证。” 《周书‧乐运传》:“解兆民之愠,引万方之罪。”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谓情状已露,隐避不引,考讯以理者也。”参见“引咎”。

20引决,自尽。 《文选‧潘岳〈寡妇赋〉》:“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李善注:“自引,自杀也。”21传唤罪人。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余读唐《柳氏家训》载:柳公绰为中丞日,张平叔以侥幸承宠。及罪发,鞠於宪司,吏引曰:‘张侍郎公!’绰叱曰:‘赃吏岂可呼官!’据案复引曰:‘囚张平叔,系於别圄。

’”参见“引虑”。22量词。

长度单位。古以十丈为一引。

《汉书‧律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十丈为引。” 23量词。

重量单位。 宋以后盐或茶运销时以“引”为计量单位,每引规定的斤数,不同时期和地区各不相同。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南北盐均以四百斤为引,今权豪家多取至七百斤。” 《清史稿‧世宗纪》:“茶三十四万二千三百五十一引。”

24乐曲体裁名,有序奏之意。《文选‧马。

4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

1,而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暮而果大亡其财连词,表承接丁壮者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堕而折其髀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学而时习之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相委而去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而疑邻人之父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2,然 忽有庞然大物助词,……的样子果然鹤也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助词,用于句尾,“像……似的”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一、典的释义:

1、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籍。字~。

2、标准,法则:~章。~制。

3、指典礼:盛~。大~。

二、拼音:diǎn

三、部首:八

四、笔画:竖、横折、横、竖、竖、横、撇、点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宝典

[bǎo diǎn] 

指非常有价值的典籍。

2、庆典

[qìng diǎn] 

隆重的庆祝典礼:建校十周年~。长江大桥落成~。

3、用典

[yòng diǎn] 

引用典故;运用典故:引诗~。

4、盛典

[shèng diǎn] 

盛大的典礼:开国~。

5、典籍

[diǎn jí] 

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文献~。

6、出典

[chū diǎn] 

典故的来源。

引经据典意思为:引用经典中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

读音为:[ yǐn jīng jù diǎn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引经据典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谈话与写作方面

例句:

1 他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参加辩论的两组同学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3写文章能引经据典,可使论证有力。

扩展资料

近义词:旁征博引

反义词:胡说八道

一、胡说八道[ hú shuō bā dào ]

释义:胡说,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简直不恤胡说八道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二、旁征博引[ páng zhēng bó yǐn ]

释义: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出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宝钗妙玉则从徐说,旁征博引,用罚甚勤。”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

《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脉经》王叔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千金方》孙思邈

《褚氏遗书》褚澄

《方剂导览》刘完素

《济阴纲目》武之望

《景岳全书》张景岳

《古方八阵》张景岳

《本草纲目》李时珍

《濒湖脉学》李时珍

《阐要编》伤寒三论闵庆芝

《证治心传》袁班辑

《针灸大成》杨继洲

《脉诀阐微》陈士铎

《四诊心法要诀》吴谦

《眼科心法》吴谦

《杂病心法》吴谦

《正骨心法》吴谦

《妇科心法要诀》吴谦

《血证论》唐容川

《医林改错》王清任

《医学妙谛》何其伟

《傅青主女科》傅山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医源》石芾南

《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僧

《类症治裁》林佩琴

《痧胀玉衡》郭志邃

《温热论》叶桂、顾景文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

《医灯续焰》潘楫

《黄帝八十一难经》佚名

《黄帝内经》佚名

《神农本草经》佚名

《医脉摘要》佚名

《针邪密要》佚名

《针灸歌赋》佚名

《鬼门十三针》佚名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佚名

成语

引经据古

读音

yǐnjīngjùgǔ

释义

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出处

暂无引经据古的出处

举例

引经据古

心理战术

利用人们信服经典名言的心理进行说服的战术。

典故、名言、名句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蕴蓄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以一当十的威力。说辩者引经据典如能恰到好处,自然能加重论辩的分量,赢得说理的优势。

经典案例

▲温人之周

一个温地人去东周都城,周人不准他进去,问他:“你是外人吧?”温人回答道:“我是这儿的主人。”可是问他所住的街巷,他却说不上来。东周官吏就把他囚禁起来了。

东周国君派人问他:“你是外地人,却自称是周人,这是什么道理?”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就读《诗经》,《诗经》里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现在周天子统治天下,我就是天子的臣民,怎么是周都的外来人呢?所以说我是这儿的主人。”东周君听了,就命令官吏释放了他。

▲子产告范宣子轻财

当晋国称霸中原时,晋国由正卿范宣子执政,他要求诸侯朝见晋君时应交纳大量的贡品,郑国人对此感到为难。二月,郑伯赴晋朝见晋君,郑相子产托子西带一封书信,告诉范宣子说:“你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有听说你的美德,却听说你加重了诸侯的贡品,我对此感到困惑。我听说,君子为一国之长或一家之长,不担心没有财货,只害怕没有好名声。如果您把诸侯的财货聚集到晋国公室,诸侯就会离心离德。如果您又敛财为己谋利,晋国内部就会离心离德。诸侯离心,晋国就会毁败;晋国内部离心,你的家就会毁败。你为什么这么不明白呢!要那么多财货干什么呢?

“美好的名声,好比是装载品德的车子;品德,才是国和家存在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不致使国和家毁败。您不是应该在这件事上努力吗?有道德就会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诗》里说:‘和乐啊君子,是国和家的基石。’这是希望君子有美好的品德啊!《诗》里又说:‘上天在监视着你,不要三心二意。’这是希望君子有美好的名声啊!由己及人,反躬自思,以形成美德,那么美名之车就能装载着德行去四方传播。只有这样,远方的诸侯才会来朝见晋国,邻近的诸侯才感到安心。究竟愿让人对你说‘是你养活我’,还是愿意让人对你说‘你靠榨取我而活着’呢?大象长有象牙却毁了自身,就是因为象牙是贵重的财物呀。”

宣子读了信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向晋国交纳的贡品。

▲傅玄为马钧辩护

魏末晋初,中国出了个大发明家,他革新纺织机,制成指南车和连弩机等,他就是马钧。然而昏聩的当权者鄙薄科学技术,不承认马钧是个人才。连著名的地图学家、文学家裴秀,也带头嘲笑马钧。他找马钧辩论,心灵口拙的马钧,几次被裴秀辩得张口结舌。

见到这情景,傅玄愤愤不平,他找到了裴秀说:“你所擅长的是讲话,但是你所短的是技巧。马钧的所长是技巧,所短是辩才,你用你的所长,攻击马钧的所短,当然马钧会负于你,但是反过来,你用你的所短,与马钧的所长较量,你也会负于马钧。技巧是很精深细微的事,马钧发明了器械,但是不能完全说出道理来,再加上口才不济,你却诘难不止,当然马钧要难堪了。”裴秀被驳得羞愧地低下了头。

接着,傅玄又会见安乡侯曹羲。谁知曹羲也跟着裴秀否定马钧是个人才。傅玄不得不跟他说理,他对曹羲说:“圣人选取人才,不限于一种尺度,有的以精神为尺度,有的以语言为尺度,有的以办事为尺度。比如孔子的学生就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等;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政治才能突出的有冉有、季路;文学才能杰出的有子游、子夏。虽然圣人精通事理,但也都不是全能。如若问文学方面的事情,就只能去找子游、子夏。孔子是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呢?如今马钧创造的机械很有用处。但是裴秀却以马钧的口拙加以嘲笑,抓住马钧一些话语上的漏洞而否定他,不用他,这样,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出头呢!”

讲到这里,傅玄气愤地说:“裴秀率先否定马钧,这并不奇怪,同行相妒,文人相轻,许多心地狭窄的人都有这个毛病,把美玉诬为石头,这就是过去楚国的卞和抱着璞玉痛哭的原因啊!”

曹羲大悟,承认否定马钧没有道理,并用傅玄之前说过的话去说服武安侯等。

▲托古改制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

当时,清政府内部的封建顽固派势力以慈禧太后为后台,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哲学观点为理论依据,搬出儒家“敬天法祖”的陈腐教条,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否则,会天下大乱。有的顽固派大臣甚至说:“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康有为等的变法维新面临着极强大的社会阻力与政治压力。

为减轻这种阻力与压力,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谋略。康有为在变法前撰写了一本书,叫《孔子改制考》。这本书说,中国的上古时代没有书籍,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述。因此人们对上古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但人们又普遍具有一种“荣古而虐今,贱近而贵远”的一味迷信上古心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包括孔子在内,纷纷利用人们的这种厚古薄今心理,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政治制度视为在上古曾经施行过的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借此争取人们对自己政治学说的信仰与认可。中国历史上并不一定有尧、舜、文王、武王等圣王,这些上古圣王皆是孔子为改造当时的制度而制造的托古对象。

《孔子改制考》就学术考证而言,有许多地方是牵强附会和错误的,但康有为的主要意图不在学术而在政治,他曾经说:“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如果公开倡言变法改制,必会遭人诅咒,因此,不如假托于古代圣王,这样,既不使人感到惊恐,自己也可免遭不测之祸。”因此,就历史事实来看,不是孔子托尧、舜、文王、武王之古以改制,而是康有为将几千年来历代统治阶级最尊崇的孔子打扮成改制维新的祖师爷,是康有为为减轻顽固派的攻击而托孔子之古以改清王朝之制的政治谋略。

康有为不但要托孔子之古,而且还要托清帝先王之古以改制,他说:“我世祖章皇帝(福临顺治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崇德帝)之法哉?若使仍以八贝勒旧法为治,则我圣清岂能久安长治乎?”康有为等还以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变服色”、“变文字”、“变历法”、“变役法”、“变赋法”、“变刑法”等事实,论证清朝的先帝圣祖也是不断变法改革的,说假若康熙帝和雍正帝生活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变法决心与效果,一定不在俄国的彼得大帝、德国的威廉一世、日本的睦仁天皇之下。

在康有为的宣传鼓动之下,在中国终于发动起一场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

▲以《中山文集》为据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实行改组后,建立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陈诚为部长,周恩来为副部长,郭沫若为第三厅厅长。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后,三厅为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立即编了一本《抗战将军李宗仁》的小册子。

可是,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原因,陈诚竞命令不准散发,并借题发挥,专门发了个训令,声称:“近查三厅所印各种宣传文件中,每有‘人民’、‘祖国’、‘岗位’等字样,此等文字殊不妥帖。‘人民’应一律改用‘国民’,‘祖国’改用‘国家’,‘岗位’改用‘职位’。以后凡有对外文件,须经呈部核准之后再行印发。”

郭沫若为使这本宣传抗战、鼓舞士气的小册子顺利同广大读者见面,便向陈诚等提出质问题:“查中山先生生前文章已屡见‘人民’与‘祖国’等字样。是否亦应一律改用‘国民,与‘国家’?”时时标榜自己为中山先生“信徒”的陈诚等人被责问得哑口无言,对那个“训令”中的无端指责,也就不攻自破了。

无论是诗人也好普通人也罢,辛弃疾喜欢在创作当中引经据典,貌似与生长环境没有太大的联系。而且退一步来讲,诗人在写诗词的过程中引经据典都是一种惯用的手法。引经据典会使创作的文章说服力更强,同时也增加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深度。引经据典不是个别诗词大家的创作手法,而是在文学圈惯用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首先,对于辛弃疾这个人物进行一些了解。辛弃疾的确拥有传奇的一生,他不仅仅有雄心壮志,是南宋的一名官员和将领,在军事上小有成就。除此之外,辛弃疾还是一位文学界领域突出的人物,他代表的是豪放派词人,留下了不少传颂千年的诗词创作。辛弃疾的词作大部分都是豪迈、磅礴大气,不拘于儿女情长的,而表现自己心中对家国的那腔热血,创作特点沉郁顿挫又带有几分的柔情细腻。

其次,辛弃疾纵使是生长在金国,但地域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创作手法,更何况引经据典是古往今来诗词人创作过程中最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即为“用典”。举个例子来讲,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中,辛弃疾写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短短的三句话就运用了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霍去病等人的历史典故,进而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态度。

然后,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中,辛弃疾也写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直接引经据典,借孙权这一人物,将孙权当时不畏强敌、不苟且偷生的那种为国态度表现出来,直接讽刺了当时南宋领导者的怯懦。总而言之,辛弃疾目前存在的诗词有600多首,其中引经据典的创作不在少数,这并不是由于生长在金国,而是更加有力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

引经据古不阿当世,纵志舒节以驰大区是什么意思?

“引经据古不阿当世,纵志舒节以驰大区”这句话出自《汉书·贡禹传》,是汉元帝赞扬大臣贡禹的话。“引经据古”指的是引述经典、征询史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