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第1张

  锦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翻译: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注释 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思”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⑵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⑶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⑷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⑸蓝田日暖玉生烟:《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文选》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五十的锦瑟乃是天神所用,世间用的锦瑟乃是二十五弦的。五十弦的锦瑟,音律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五十弦的锦瑟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却难为世用。

  赏析: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金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写出二人被迫分别之苦,与分别的'恋恋不舍,作者以托王之心暗喻对面对的结局的愤恨,与此情的恋恋不舍。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唐人诗中,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溪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洛川神女,即“洛神”。三国魏曹植作有《洛神赋》。传说宓(伏)羲之女,名宓妃,溺洛水而死,遂为洛水女神。洛川:洛水。(见《文选》卷十九《洛神赋》注)。

神女为女神古称。神女与女神,是古代中国文学对神话中神祇女性的称谓,但二者的广泛使用时间不同。神女多见于古籍。

从词法看,“神女”,偏正结构,’‘女”为主体,“神”为修饰,强调其本体在‘女”而不在“神”。“神女”在我国古籍中,大多进一步定位为“神之女”。

如瑶姬—赤帝之女,宓妃—伏羲之女,娥皇、女英—尧之女,女嬉—有莘氏之女, 魃—黄帝之女,女歧—天帝之女,,女娃—炎帝之女,龙女—龙王之女,紫姑—帝喾之女等。

扩展资料

相关诗词:唐代诗人徐凝写歌咏牡丹的诗作《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意思是:谁不爱牡丹花呢?她占尽了城中物品的好色泽,让人不仅怀疑她是洛水女神的化身, 她姿态万千,如同冲破云霄照亮天空的朝霞一般耀眼。

-神女

牡丹自古以来备受推崇,它端庄大气、国色天香,如能当选国花,当之无愧!

牡丹,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素有"花中之王”美称,也是我国的“国花”,因花型硕大、花色艳丽、花香浓异而有“国色天香”之誉。牡丹原生于我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有几千年的野生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 历史 ,由于品格名贵,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早已穿洋过海被引种世界各地。

牡丹 历史 。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自从人们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牡丹逐渐被移植为家养,时间大概从南北朝开始大面积培植,至今有1500多年了。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逐渐扩大,被广泛种植于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唐代出现了专业的牡丹养植师,而且开始了“薰花”试验,牡丹的经济价值得以开发,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宋代时,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和完善,牡丹开始被做为研究对象并有很大成果,一批理论专著问世,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牡丹种植规模空前扩大,嫁接、杂交培育优良品种广泛传播。明清时,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北京、广西的思恩、黑龙江的河州等地。关于牡丹著述更多,薛凤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书》,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催花技术也达到了很高水平。新中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重新得到发展,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逐年提高,而且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泽圃的《洛阳牡丹》等,在前人基础上,作了大量的理论上的新 探索 。

牡丹在国外。国外牡丹品种,无一不是来自中国。公元724年空海和尚将中国牡丹带入日本,1330年法国引进中国牡丹并进行繁育1656年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中国牡丹进入英国,从而传遍整个欧洲。美国于182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而且培育出黑色的牡丹品种。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均有牡丹栽培。

牡丹文化。牡丹最早出现于《诗经》,距今已3000多年。自秦汉以药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见于历代各种古籍者,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北朝北齐杨子华的牡丹画,使牡丹正式进入艺术领域。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大量培植牡丹,自此,牡丹进入园艺学。唐代,诗歌文化的繁荣使牡丹大放异彩,一时间,如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牡丹从此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对象。宋代开始,又出现了大量的牡丹专著,如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代有姚遂《序牡丹》,明代有高濂《牡丹花谱》、王象晋《群芳谱》、薛凤翔《亳州牡丹史》,清代有汪灏《广群芳谱》、苏毓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曹州牡丹谱》等。还有遍布民间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可谓不胜枚举。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而且是洛阳、菏泽、铜陵、宁国市、牡丹江市的市花。

欣赏两首咏牡丹诗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清平调咏牡丹三首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牡丹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的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在四十那年,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取名叫英哥。

英哥父亲早逝,母亲病重,为救母寻药,在南极仙翁的指点下,历经千辛万苦,偷得王母仙丹,因被追赶而将仙丹撒落人间,撒下去的仙丹入土化作棵棵仙花,取其根皮,煎汤治好了母亲的病。

后人将这种王母娘娘的仙丹化成的花,叫“母丹”。母丹因有仙丹灵气,开的花异常美丽,香气四溢,成为名贵花草,世上都称它“天香国色”。

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雌、雄两种,雌的称“牝”,雄的称“牡”。

雌的,慢慢演变成了芍药

雄的,人们又给他改名叫“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应该是中国独有的,外邦也有,但都是中国物种漂洋过海安家落户的。

牡丹是我国的特有木本特色花卉,人工栽培已有千年左右。最具规模种植地为河南洛阳和山东荷泽。另按地理分类有西北种群,西南种群,中原种群,江南种群四大分区。其中中原种群在保留原传统的|品种基础上又杂交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及引进日本欧美的杂交品种,蔚为大观。大家可参考洛阳牡丹图录和荷泽精品牡丹图谱。西北以陕甘宁原生种群为主,西南以四川彭州牡丹为最,江南则以安徽铜陵风丹更好,其根皮为妇科良药。是地道地产名药材。近期网传国花选取,牡丹自可排国花选择中第一花选,可谓是实至名归!

中国本土特产花卉。

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 历史 。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 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 历史 。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

现代花卉中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种质资源,一部分是生物技术。原生牡丹品种原产我国,种质资源无疑就是我国的,但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通过生物技术培养出了更好的园艺品种。

实际上,不光牡丹,许多花卉都是如此。比如大家都知道荷兰的花卉最发达,但是荷兰国土那么小,根本没有多少种质资源,荷兰的标志郁金香和她所生产的风信子、百合、非洲菊和各种别的花卉,原产地其实都不是荷兰。但是人家就是生物技术强,所以把原产地的普通花卉培养成了荷兰自己的名花

 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 历史 。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 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牡丹花是我国特有的花,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在中国十大名花中占有显赫地位,享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美誉,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像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像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自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像。“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两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毫州牡丹》云:“吾毫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盂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洛阳书生常大用特别喜欢牡丹花,哪里牡丹开得好,他都要去看看。当他听说山东曹州(今曹县)的牡丹特别有名后,就来到曹州,住在一个牡丹园里。可是正当牡丹花含苞欲放时,常大用的盘缠却用完了。不得不靠典当衣物求生,终于等到牡丹花开,常大用欣喜欲狂,流连在牡丹花丛中,细细欣赏。忽然见到美丽的女郎葛巾也在赏花,常大用和葛巾一见钟情,并相偕回到洛阳。女郎从不肯说自己身世,只说姓魏,母亲是曹国夫人。后来女郎又将自己的妹妹玉版许配给常大用的弟弟大器。一年后兄弟俩人各得一子,更是锦上添花。后来有坏人嫉妒这兄弟俩的幸福生活,造谣说葛巾、玉版是妖怪变的,兄弟俩人将信将疑,心里害怕,葛巾很快就看出来了,于是对大用说:“因知你对牡丹痴爱之情,心中感动,我本是牡丹园中一株牡丹,感于你的痴情,所以变作女子相伴,现在你既然怀疑、害怕,听信坏人谗言,我也就该走了。于是葛巾、玉版将两个儿子放在地上,就飘然而去了。奇怪的是两个儿子放在地上就不见了,几天后在这里长出两株牡丹,当年开花,一株紫一株白,花朵硕大花瓣繁茂,这就是“葛巾紫”和“玉版白”的来历。

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

  锦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