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治膝病专药,引气血及药物下行
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有活血祛瘀,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之功效。牛膝分怀牛膝与川牛膝两种,怀牛膝为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的根;川牛膝为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序杯苋及川牛膝的根。牛膝为临床上的常用药,功效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补益肝肾
《名医别录》言本品“益精,利阴气,止发白”,治“老人失溺,填骨髓”,《药性论》言其“治阴痿,补肾填精”,显系其有补益肝肾的功效。临床上对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下肢无力,头晕耳鸣,精力不充,甚至阳痿脚弱,均可予以本品治疗,常与熟地、锁阳、龟板等同用,即虎潜丸。《经验后方》治肾虚下元不足之消渴不止,用牛膝五两为末,生地黄汁五升浸之,日曝夜浸,汁尽为度,密丸如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三十丸,可以达到“久服壮筋骨,驻颜色,黑发,津液自生”的效果。如此者甚多,不须枚举。笔者用治肝肾不足时,多用怀牛膝配伍寄生、川断、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莬丝子、仙灵脾等药,配成丸剂缓服,效果确实。
通下瘀血
本品活血祛瘀力较强,《本草正义》谓其“所主皆气血壅滞之病”。牛膝性善下行,长于逐瘀通经,又能祛瘀止痛,还有疏利通泄的特点,故常用于妇科月经胎产诸证、伤科跌打损伤以及内科症瘕腹痛等。
妇科经产诸症 妇科诸症中,因于血瘀者恒多,《本草经疏》谓“血行则月水自通,血结自散”,本品能逐瘀通经,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经行腹痛、淋沥不断等由于血瘀不畅者,颇为适宜。临床常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等配伍,如著名的血府逐瘀汤;治难产可以之与川芎、红花等配伍;治胎衣不下,可与冬葵子相伍。若与麝香相伍,用作坐药,还可以堕胎,此法载入《梅师集验方中》,现在虽极少应用,但可以知其活血下血之功。当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产后腹痛或血瘀经闭,用川牛膝与木香、桃仁、肉桂等配伍,如《妇人大全良方》所载牛膝散。
跌打损伤 牛膝为祛瘀之品,有消肿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尤其以腰腿部的伤损更为适宜,本品常与川断、杜仲、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同用。除内服外,也可以本品一味打粉外敷,以促进恢复。
症瘕积聚 《药性论》中记载牛膝可“逐恶血流结”,《日华子本草》云其能“破症结”,故常用于治疗症瘕积聚。《外台秘要》中以本品一味浓煎,治劳疟积久不止,此即疟疾后引起的肝脾肿大。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有万病丸,用于治疗室女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升,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以牛膝、干漆、生地配伍为丸。
疗痿通痹
牛膝入肝肾经,善补益肝肾,有活血通络之效,兼能祛风除湿,故对于肝肾亏虚于内,风寒湿邪乘之于外的痿痹诸证也颇适合。《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治病症,第一个即是“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本草备要》云其“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对于牛膝既能治痿,又能治痹的病机,《本草经续疏》解释说:“痿与痹皆筋节间病,而寒湿有已化未化,未化则浸*筋节为病,已化则熏灼筋节为病。《素问》论痹多病于浸*,论痿多病于熏灼。牛膝之治此,妙在不必问其已化未化,但执定其筋节间痛而不可屈伸者皆能已之。”并谓其能“强者使柔,槁者使润,上者使下,断者使连,阻者使通,尽抑火令就水,助水令充行之治。”对于痿痹腰膝痛属于肝肾不足者,本品常配伍杜仲、寄生、当归、人参等,如著名的独活寄生汤。如果痹痛邪气盛者,可以配伍驱邪药物,如独活、威灵仙等。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认为,本品与木瓜配伍最为的当,与芍药甘草汤配伍,可治腓肠肌痉挛、不宁腿综合症。如果与狗脊、杜仲、续断、乳香、没药、鬼箭羽、三七等配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效佳。笔者临床常用此加减治疗痹证效佳,对于腰膝之痹痛更是治有专功。
通利五淋
牛膝苦甘而性平,善走下焦,利尿通淋,也可自下祛湿,又兼活血祛瘀,《本草纲目》云其主“五淋尿血,茎中痛”,在历代方书中,牛膝也是治疗湿热蕴结膀胱所致淋痛的要药。早在《千金要方》中就载有牛膝汤,以本品配伍瞿麦、滑石、扁蓄等,治疗尿道涩痛、尿血等热淋、血淋;又如焦树德先生治疗石淋,淋沥不通,少腹或腰部绞痛,尿中带血,即泌尿系结石、肾绞痛,用本品配伍冬葵子、海金砂、金钱草等。还要特别介绍的是,《本草通玄》治疗五淋诸证极难见效者,用牛膝配乳香煎服,连进数剂有效。此方配伍有独到之处,立法从补肾活血论治,构思巧妙。而清代医家陈士铎治疗淋病,也必以活血之品为治,与此暗合。此方笔者试用之有效,尤其对于前列腺炎所致的淋痛,效果更佳。
引火下行
牛膝性平,虽不属寒凉之药,但具导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的功效。其原因在于,本品味苦而性善泄降,能导热下泄,引火下行,故而可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血热上溢等证。
头面之火 对于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喉痹乳蛾,可以单用牛膝,也可以配伍应用。如《肘后方》治疗口中及舌上生疮,用牛膝一味酒渍或空含咽即效。《本草纲目》治喉痹、乳蛾,用新鲜牛膝根一握,艾叶七片,捣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内,须臾痰涎从口鼻出,且“无艾亦可”。如果配伍黄连、丹皮、当归、生地,对于导头面之火热下行,效果更佳,如加味清胃散。另有报道用牛膝、甘草水煎剂治疗麻疹合并喉炎,采取少量频服的方式,治疗117例,有效率达983%。对于牙龈肿痛由于虚火上炎者,可以用本品配伍熟地、龟板、黄柏,少佐砂仁、肉桂,效佳。
上溢之血 本品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故可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与白茅根、小蓟、侧柏叶、栀子等同用;如果是阴虚火旺所致的齿衄,可以配伍石膏、生地、麦冬、知母等同用,即玉女煎。现代有报道称用牛膝、仙鹤草、赭石三味等分,治疗鼻衄110例,均获痊愈。此皆借牛膝引血下行之力而获效。
肝阳之风 牛膝能引血下行,使浮越之亢阳下潜,常与赭石、生牡蛎、生龟甲等配伍,即张锡纯先生的镇肝熄风汤。笔者在临床上经常运用此方,对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耳鸣,如坐舟车,血压升高,甚则肢体麻木,臂如虫行者均可取效。
引药下行
引药下行是牛膝的另一重要功效,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朱丹溪,他在《本草衍义补遗》中说:“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其性虽下行走筋,然滑利之品,精气不固者,终非所宜。得酒蒸则能养筋,生用则去恶血。其治腰膝痛不可屈伸足痿之病,非取其养血营筋之力。”自此之后,临床医家对于腰膝以下疾病多以之作为引经之药。至民国张锡纯对此理解更深,他说:“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兼治女子月闭血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痛,通利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愚因悟得此理,用以治脑充血证,伍以赭石、龙骨、牡蛎诸重坠收敛之品,莫不随手奏效,治愈者不胜记矣。”根据牛膝的下行作用,凡腰膝以下病变皆可用牛膝作为首选之药,在某些地区甚至有“无牛膝不过膝”之说,意即如果不配伍牛膝,则方剂的药效作用达不到膝关节以下,此语虽说过于武断牵强,但也体现出医者对其引药下行功效的重视。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腰部以下,尤其是膝关节以下病变,常常有意识地配伍本品以引药下行。如对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阻滞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冷感等,常在辨证方药中加入牛膝而取效。
牛膝常用量为10~15克,据临床需要可以增加剂量。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失精,月经过多者不宜,由于其有动胎之力,故孕妇忌用。
牛膝虽有怀牛膝与川牛膝两种,而且两种也都是苋科植物,但是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分的。严格来说,怀牛膝是正品,而川牛膝为副品。牛膝很早就被载入到本草书中,但是唐代以前记载的牛膝,只是怀牛膝。川牛膝之名首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川牛膝的用途才逐渐扩大。从功效来看,虽然二者基本相似,但是怀牛膝补益肝肾较强,而川牛膝活血通利的作用更佳。因此,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痿痹病证用怀牛膝为宜,而用于跌扑损伤、女子经闭、尿血血淋等证,则宜选用川牛膝。
牛膝生用、熟用,功效也不尽同。《药品化义》说:“牛膝……生用则宣,主治癃闭管涩,白浊茎痛,瘀血阻滞,症瘕凝结,妇人经闭,产后恶阻,取其活血下行之功也;酒制熟则补,主治四肢拘挛,腰膝腿痛,骨筋流痛,疟疾燥渴,老年失溺,取其补血滋阴之功也。”由于生用与熟用、怀牛膝与川牛膝有别,故用于补益时以酒制怀牛膝为佳,而通利活血时则以生用川牛膝为佳。医者当须注意。
症瘕的拼音读音是"zhèng jiǎ"。
一、症瘕(zhèng jiǎ)的意义和解释
症瘕是中医学术语,指的是一种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它常常表现为腹痛、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症瘕是由于脾胃气血运化失调,引起湿气、痰饮等病邪停滞在体内而产生的。
二、症瘕的治疗方法
1、调理脾胃功能:通过调理脾胃气血运化功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帮助身体排除湿气和痰饮等病邪。
2、中药治疗:中医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陈皮、白术等,具有健脾消食、化湿祛痰的功效。
3、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调理脾胃功能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多食用易消化、温热食物,如粥、煮熟蔬菜等。
4、调节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护脾胃健康也很重要。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症瘕注意事项
1、症瘕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胃是中医理论中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佳,就容易导致症瘕的发生。
2、症瘕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情绪压力过大、长期服用药物等。这些因素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行,导致湿气和痰饮停滞在体内,形成症瘕。
3、中医治疗症瘕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脾胃功能和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辅助疗法,以及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方法。
4、预防症瘕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等都有助于维护脾胃健康。此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也可以减少症瘕的发生风险。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疟积的症状 5 疟积的方药治疗 6 关于疟疾 7 疟疾分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疟积的穴位 2 治疗疟积的方剂 3 治疗疟积的中成药 4 疟积相关药物 1 拼音
nuè jī
2 英文参考malaria with abdominal ma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疟积为病证名[1]。即疟母(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1]。又称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疟疾之一[2]。指疟疾日久不愈,顽痰夹瘀,结于胁下所形成的痞块[1]。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亦有数年不差,百药不断,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4 疟积的症状疟疾日久不愈,顽痰夹瘀,结于胁下所形成的痞块[1]。
5 疟积的方药治疗疟积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可用鳖甲煎丸[备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论》):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治疗。有气血亏虚之症候者,当配合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或十全大补汤[备注]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荆局方》):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肉桂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3]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症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此金匮法也。”又:“虚人久疟,时止时发,芎归鳖甲饮,不应,脾虚也,急用补中益气加鳖甲;少食痞闷,胃虚也,四兽饮加鳖甲当归蓬术肉桂。虚人疟母,必用补益。盖缘治之失宜,邪伏肝经,而胁下有块,仍寒热时作,不可以癖积治之,每见急于攻块者,多致不救。久疟不愈,必有留滞,须加鳖甲消之;如无留滞,只宜补益。”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宜常山、鳖甲、三棱、蓬术、草果;方用十将军丸、鳖甲丸、消癖丸。”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6 关于疟疾疟疾(malaria[4][5])为病名[6][1]。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1]。俗称打摆子[6]。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3]。多发于夏秋季节[3]。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7]。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1][8]。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7]。
详见疟疾条。
7 疟疾分类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8]。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1][8]。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1][8]。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1][8]。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1][8]。
8中西医共治癌在中国渐受学者和病人接受。中医发现,癌症病人经西医切除病变肿瘤后,在接受化疗和/或电疗时,若接受中医药调理,能加强人体免疫能力,减轻副作用甚至能延长生存期。
中国近40多年来运用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越来越被学者和病人所接受,被认为是癌症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专家说,中国传统医药学有许多关于癌瘤的记载和论述,如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有“积聚”、“症瘕”、“石疽”等同癌症相类似病变的描述。
专家说,手术切除治疗目前仍是癌症治疗的首选方案。病人一旦发现肿瘤,首先是以西医手术将肿瘤清除掉,除非病人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动手术的情况。手术清除掉肿瘤或将大部分肿瘤去除后,就能进行跟进治疗,包括化疗和放射性治疗(也称电疗)。他说:“目前中国肿瘤专家对于肿瘤治疗的基本观点是:那些有条件进行西医手术、化疗和放射性治疗的癌症病人,首先应该选择手术、化疗和电疗,以这种最有效的方法去除或是杀伤癌细胞。”
中西医治癌4进展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临床治疗经验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进展主要有四方面:
一、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二、减轻化疗和放射性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三、提高外科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四、预防肿瘤复发转移,阻断癌前病变。
专家说,中国的中医肿瘤专家对于癌症的调理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在手术、化疗、电疗的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治疗以帮助克服在手术、化疗、电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及对人体所可能造成的伤害或损伤。
其二,若是病人在手术、化疗、电疗的同时及以后几年内长时间服用一些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调整人体阴阳、气血津液、五脏六腑平衡的中药,则可以防止肿瘤的转移,达到预防复发,延长生存期的功效。
其三,对于无法进行手术、化疗、电疗的病人来说,服用中药可以帮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缓解病人由于肿瘤而造成的各种不舒适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适当的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手术前后以中药调理
中医对癌症调理有三方面
关于手术过程中对人体的损伤,维生轩辅助保健中心朱平医师说:“癌症病人由于手术时麻醉、出血及手术创伤,会造成病人全身虚弱,这时候如果让病人服用一些有助于益气养血的中药如八珍汤、归牌丸等,就能够帮助病人气血化生,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专家说:“手术后的禁食,特别是消化道手术后的胃肠减压,都会造成肠胃损伤,出现食欲不振、腕腹胀满、大便不通、恶心、呕吐等,这时就应用调理脾胃的中药如香砂养胃丸、健脾丸、人参健脾丸等都可以有所帮助。”
要在手术进行时辅以中医调理,具体方法是在手术前1到2星期前就开始服用中药,手术后一旦可以进食,可即刻继续服用中药。”
西医用来治疗癌症的化疗药物有不少都会引起骨髓抑制,造成病人白血球、红血球和血小板减少,在大量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经常会产生副作用,由化疗药物引起的严重毒副反应和损伤还会使到患者难以承受,也常会造成病人必须中断化疗。若以中医调理能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而运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中药,则能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使化疗顺利完成。
专家说:“中药在提高人体的白血球、红血球和血小板方面别具效果。中国许多临床研究也证实中药可克服化疗造成的骨髓抑制,以及帮助病人顺利完成整个化疗疗程。”
提醒您:中医调理西医治疗共治癌症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肝血管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一旦发现,也要积极进行治疗,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病情、肿瘤大小来决定的,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等。
肝血管瘤的治疗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可以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三大类。选择治疗方法时,一般根据肝血管瘤的大小,遵循以下治疗原则:
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者,不需手术治疗,定期复查,随诊。
肿瘤直径在5厘米到10厘米大小内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肿瘤直径大于10厘米者一般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在西医里,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除了会在手术治疗时选用基本药物中抗生素来预防伤口感染。
(2)中药治疗。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
如以血瘀为主,就采用以下药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
如以气滞为主,就采用以下药物: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再配合口服熊胆丸”和丹火透热疗法”,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2、手术方法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等。对于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如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也可施行肝移植治疗。
3、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肿瘤大小、家庭情况等,和医生商量,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
肝血管瘤的症状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在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病,但是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在患病初期,多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当肝血管瘤增至5厘米以上时,就可能出现下列症状:
1、腹部包块。肝血管瘤患者的腹部会出现包块,有囊性感,但无压痛,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肝血管瘤患者的右上腹可能会有隐痛感,有时会出现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3、压迫症状。巨大的肝血管瘤可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根据压迫部位不同,具体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1)假如肝血管瘤压迫食管下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吞咽、出现吞咽困难;
(2)假如肝血管瘤压迫肝外胆道,患者可能会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等症状;
(3)假如肝血管瘤压迫门静脉系统,患者可出现脾大和腹水;
(4)假如肝血管瘤压迫肺脏,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
(5)假如肝血管瘤压迫胃和十二指肠,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4、上腹部剧痛。假如肝血管瘤破裂出血,患者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的症状。
5、其他
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能会发生坏死,导致患者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等症状。个别患者可能会因为肝血管瘤巨大而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
肝血管瘤的原因
目前肝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关于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肝血管瘤的发生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导致的,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所以引起了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有研究表明女性在青春期、怀孕、使用口服避孕药后可使肝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因此考虑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肝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
3、其它学说。关于肝血管瘤的其它发病原因学说,还包括:
(1)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
(2)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肝血管瘤吃什么好
1、饮食注意事项
肝血管瘤患者在饮食上有以下注意事项:
(1)肝血管瘤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建议食材多选用维生素和镁类含量丰富的食物,忌食油腻厚味、带辛辣刺激性的、发性的食物,这类食物包括辣椒、海鲜、烧烤、烈性酒、辛辣煎炸食品等,另外,患者还应注意少食牛、羊、猪、狗肉等发热性食物等,食用肉类时最好选择瘦肉、鸡肉、鱼肉等。
(2)肝血管瘤患者饮食应多吃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番茄、香蕉等,保持大使通畅,防止便秘,因为经常便秘,可能会加重患者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便秘时用力排便,巨大瘤体可能会有破裂的危险。
(3)肝血管瘤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不宜过饱,以七八分饱为宜,不抽烟,少喝酒。
2、食疗方
肝血管瘤患者可以饮用山楂麦芽饮、食用田七鳖甲炖瘦肉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益。
(1)山楂麦芽饮
材料:生山楂20克,生麦芽10克
做法:首先将生山楂切碎,洗净,麦芽洗净后,一起放入一个有盖的茶杯里,用开水冲泡,焖2~3分钟后即可饮用。日常取汁当茶饮,可常服。
(2)田七鳖甲炖瘦肉
材料:猪瘦肉120克,田七10克,鳖甲30克,红枣4个。
做法:将田七、鳖甲、红枣去核洗净后,猪瘦肉洗净切块,再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文火隔开水炖2~3小时,调味即可食用。饮汤食肉,可常服。
肝血管瘤检查
因为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在检查肝血管瘤的情况、诊断病情时多选择影像学检查的方式,比如B超、CT、MRI等,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检查。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假如肝血管瘤病例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
3、螺旋增强CT。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4、MRI检查。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肝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5、其他。在检查时还可选择肝活检、肝动脉造影、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腹腔镜检查、X线检查、ECT等检查方式。肝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腹腔镜检查能帮助医生观察肿瘤表面颜色和形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症状等来选择检查方式、辅助诊断。
肝血管瘤预防
因为目前肝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虽有先天因素,但是肝血管瘤的生长变大,与后天因素是不无关系的,因此在预防肝血管瘤方面,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致病因素。
1、合理饮食。假如饮食不合理,可能就会触动体内的潜在疾病因素,因此日常饮食应尽量保持合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烟、酒;忌暴饮暴食、油腻食物,忌盐腌、烟熏、火烤和油炸的食物,特别是烤糊焦化了食物;忌葱、蒜、花椒、辣椒、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霉变、腌醋食物,如霉花生、霉黄豆、咸鱼、腌菜等;忌多骨剌、粗糙坚硬、粘滞不易消化及含粗纤维食物;忌味重、过酸、过甜、过咸、过冷食物。
2、积极锻炼身体,定期体检。锻炼身体能帮助我们提高自身体质,抵抗疾病;而定期体检则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因素,特别是一旦发现腹内有积块、而且身体消瘦、有倦怠乏力等症状出现,应尽早进行检查,及时治疗,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期。
3、适当舒缓情绪。假如精神压力太大,也是有可能会诱发肝血管瘤生长变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假如感到精神压力大、压抑、忧虑,可以通过听音乐、转移注意力、散步、做运动等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要让自己长时间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中。
疟母(malaria with abdominal mass)为病证名。出《金匮要略方论》。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是指以疟疾反复发作,终年不愈,胁下结成痞块,胀痛不舒,面色晦暗,舌见瘀斑,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疟疾。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亦有数年不差,百药不断,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详见百科词条:疟母 [ 最后修订于2018/9/4 10:33:33 共15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虻虫 21 拼音名 22 虻虫的别名 23 来源 24 炮制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虻虫的用法用量 28 注意 29 摘录 3 《中华本草》:虻虫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虻虫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虻虫的药理作用 311 炮制 312 性味 313 归经 314 功能主治 315 虻虫的用法用量 316 注意 317 附方 318 各家论述 3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虻虫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虻虫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虻虫 1 拼音
méng chó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虻虫21 拼音名
Ménɡ Chónɡ
22 虻虫的别名牛虻、牛蚊子、牛蝇、牛苍蝇、瞎蒙
23 来源虻科昆虫复带虻Tabanus bivittatus Matsumura 或鹿虻T chrysurus Loew的干燥雌虻成虫。夏秋捕捉雌虫,捏其头部致死,晒干或阴干。
24 炮制
炒虻虫:文火微炒,取出去足翅。
25 性味苦,微寒。有毒。
26 功能主治破瘀散结,痛经堕胎。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27 虻虫的用法用量05~1钱。
28 注意孕妇及无瘀积者禁服。
2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虻虫31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别录》:虻虫,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32 拼音名Ménɡ Chónɡ
33 英文名Gadfly
34 虻虫的别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绿头猛鉆、牛苍蝇、瞎虻虫、瞎蚂蜂、瞎蠓、牛魔蚊、牛蝇子、瞎眼蠓
35 来源药材基源:为虻科恬动物华虻及其同尾多种昆虫和黄虻属双斑黄虻的雌性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2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洗净,晒干。
36 原形态1华虻,雌虫体长1618mm,灰黑色。前额黄灰色,基胛近卵圆形,黄棕色。触角第1环节基部棕红色,有明显锐有突起,翅透明,翅脉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条明显黑灰纵带。腹部圆钝形,有明显的白斑。雄虫与雌虫相似,较雌虫稍大,仅腹部呈圆锥形。
2双斑黄虻,雌虫体长1317mm,黄绿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前额**或略带淡灰色。触角橙**,第3节有明显钝角突。翅透明,翅脉**。腹部暗黄灰色,多金**毛及少数黑毛。背板两侧具大块**斑,腹板灰色。雄虫与雌虫相似,但体较小。
3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雌虫吸食牛、马等动物血液,雄虫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
2成虫白日活动,喜强烈阳光。雌虫吸食牲畜的血液。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华东各地。
38 性状性状鉴定:(1)华虻,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l317cm,宽510mm。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条明显黑灰纵带,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有明显的白斑,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气臭,味苦、咸。
(2) 双斑黄虻,黄绿色,眼大型,中央有1条细横的黑色带;翅透明,翅脉**;腹部暗灰**,有较多的金**毛茸及少数黑色毛茸。
显微鉴定:(1)华虻,单眼呈钝六边形,中间有凹陷,排列整齐、紧密。
(2)双斑黄虻,单眼呈钝六边形,排列疏松。
39 化学成份含蛋白质、氨基酸、胆固醇及钙、镁、磷、铁、钴、铜、锰、锶、锌铝等24种无机元素。
310 药理作用1抗凝作用,虻虫在体外有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体外和体内均有活化纤溶系统的作用。虻虫水提取物540mg/(kg/d)和270mg/(kg/d)灌胃,连续7天,均能显著延长大鼠的出血时间,显著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剂量组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华虻水浸液560mg(生药)/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能显著减少家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并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细胞比容。这些实验表明虻虫可能通过降低血液的“粘、浓、凝、聚”,而发挥活血、逐瘀、破积和通经的临床效果。
2对小肠功能的影响,虻虫水煎剂对小鼠离体回肠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灌胃给药,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无明显影响。按千克体重计算,以相当于人用量的200倍,连续2天给小鼠灌服虻虫水煎液,也未见稀软便、粘液或腔血便。表明虻虫不阴止肠道水分的吸收,也无明显 作用,不但无“致泻作用,相反 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3抗炎作用,虻虫提取物B、C和D组分80mg/kg,分别腹腔注射,均 能明显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其B组分作用较强,后者静注1020mg/kg的阿司匹林。
4镇痛作用,虻虫提取物A或B组分100mg/kg灌胃,能明显对抗苯醌(phenylquinone)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其B 组分作用较强。
5其他作用,虻虫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内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坏死病灶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虻虫醇提取物有明显溶血作用。
311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312 性味味苦;微咸;性凉;有毒
313 归经肝经
314 功能主治破血通经;逐瘀消症。主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干血痨;少腹蓄血;症瘕积块;跌打伤痛;痈肿;喉痹
315 虻虫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敷或调搽。
316 注意气血虚者、孕妇及月经期均禁服。
317 附方①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②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③治踠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千金方》)④治肿毒:虻虫、松香等分。为末,置膏药中贴患部。(《现代实用中药》)
318 各家论述1《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经疏》:蜚虻,其用大略与ZHE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ZHE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3《本经逢原》:虻虫,《本经》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最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伤血也。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虽缓,亦能堕胎。
4《药征续编">药征续编》:按用虻虫之方,曰破积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妇人经水不利下。曰为有血,曰当下血,曰瘀热在里,曰如狂,曰喜忘,是皆为血证谛也。然不谓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满,或曰少腹满,不问有瘀血否,是所以为其证也。
5《本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6《别录》: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7《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积脓,堕胎。
319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虻虫的方剂 虻虫散
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一一:方名:虻虫散组成:虻虫1分(微炒),牡丹1两,生干地黄1两。主治:被
移尸灭怪汤成:人参1两,山茱萸1两,当归3钱,乳香末1钱,虻虫14个,水蛭(火煅死)14条,二蚕砂末3钱。主治
抵当汤子杵碎用石灰炒紫**去灰不用只宜多炒为妙)虻虫(十枚去翅足炒)功能主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
大虻虫丸ngwán《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大虻虫丸:处方:虻虫400枚蛴螬60克干地黄牡丹干漆芍药牛膝土瓜根桂
逐血破瘀汤床经验集》:方名:逐血破瘀汤组成:水蛭2至4钱,虻虫2至4钱,地龙3至5钱,(庶虫)虫2至4钱,黑丑
更多用到中药虻虫的方剂用到中药虻虫的中成药 朴硝荡胞汤
芍药、人参、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陈皮各一铢,虻虫、水蛭各十枚,附子六铢。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
化症回生片小茴香21g、桃仁21g、五灵脂(醋炙)14g、虻虫14g、鳖甲胶112g、丁香21g、醋延胡索14
七珍丸卷三三二之七珍丸:组成:斑蝥(炒)、水蛭(炒)、虻虫(炒)、干漆(炒)、当归(酒浸)、桃仁、苏木。功
五积丸加硇砂、水银、阿魏;酒积,加神曲、麦芽;血积,加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气积,加槟榔、木香;水积,加
当归丸要方》卷四方之当归丸:组成:当归4两,芎4两,虻虫1两,乌头1两,丹参1两,干漆1两,人参2两,牡
更多用到中药虻虫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虻虫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
则为咳为嗽。则为肺痿、为肺痈必矣。医见经不行则用虻虫、水蛭等行血药。见热则用诸寒药。实出妄意。就中不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妇人诸疾门]月水不调(半两)红花(三钱)斑蝥(去翅足)水蛭(二钱炒)虻虫(二钱去莪术(二钱)煎至八分胜金丹治妇人一切子宫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九产后诸疾门]产后积聚症块皮虎杖白术(各六分)大黄水蛭(炒)蒲黄(各三分)虻虫(十四枚制)干地黄(七分)朴硝(十分)乌梅肉(炒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妇人月水不通当归(切炒)桂(去粗皮)干漆(捣炒令烟出各一两)虻虫(去翅足炒)水蛭(糯米同黄(三两)上一十一味,粗
《证治准绳·伤寒》:[卷六]蓄血经外穴
1.内迎香
取法鼻孔内上部外侧之鼻粘膜上。
主治⑴扁桃体炎 ⑵咽炎
机理内迎香位于鼻内,肺开窍于鼻,胃经起于鼻,大肠经挟鼻孔,三经均与咽喉关系密切,取本穴放血,可清泻肺与手足阳明之热、消肿止痛。
刺灸法竹针刺放血
此法来源于一老中医家传秘方。笔者运用内迎香放血治疗各种急、慢性扁桃腺炎和急、慢性咽炎,取得满意的效果。急性发作者,一般针刺1-2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特别是对慢性扁桃腺炎及慢性咽炎,属痰热火毒瘀阻,久治迁延不愈者,针刺3-5次后,大都可痊愈,且一般不再复发。
操作:取一支2cm×03cm之竹签,将一端削成三棱针样尖端,制成竹针,常规消毒后备用。从竹针尖端起,向下量取相当患者中指1同身寸长,做一标记。针刺时,令患者坐位,背及头的后枕部靠于墙上,以免针刺时移动位置。将竹针尖端向上,伸入患者鼻孔中1同身寸深,使针尖一端紧贴于鼻孔外侧之粘膜上,针尖所到之处即是穴位。医者左手持针,用右手拇指弹击针柄,针尖迅速刺破鼻粘膜使之出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出血在数滴或数10滴后自止。如出血过多,以消毒棉球塞入鼻孔压迫止血。咽部一侧患病,只针患侧鼻孔即可,咽部两侧患病两鼻孔都针,3日针l次,一般不超过5次。
2.金津、玉液
取法伸舌,当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
主治⑴急性胃炎呕吐 ⑵舌肿胀 ⑶急腹痛
机理穴位舌下,故凡瘀血阻于舌窍者刺之有效。呕吐为胃气不降,舌为心苗,胃之经别属胃散脾,上通于心。故刺舌又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之功用。
刺灸法放血
对急性呕吐患者,用金津、玉液放血,1-2次可愈;对重舌肿胀、喉痹失音的患者,用此法大都在1-3次治愈。
操作:患者把舌伸出口腔,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捏住舌体向外向上翘起,右手持三棱针在舌下正中两侧静脉上点刺出血。
3.安眠穴
取法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失眠,治当辨别虚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主取安眠穴,疗效甚捷。
按语:安眠乃经外奇穴,其特点是治病针对性强,疗效甚捷。本穴临近于脑部,针用补法,可获益气养心、补脑安神之良效。若于针治同时,适当加以口头暗示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此穴位于脑部附近,不易直刺过深,亦不要作大幅度提插动作。
4.海泉
取法舌系带根部正中。
主治中风后手指不用
机理心开窍于舌,主神志、主血脉,故该穴可醒神清脑、通经活络。
刺灸法点刺、合谷刺
治疗经验
中风偏瘫手功能不用者,不论病情轻重均可用海泉穴针治。
操作:患者正坐张口,倚靠椅背,自然伸舌,医者立于患者右前方,左手隔着消毒纱布抓住患者舌体,向后上方拉起,充分暴露舌底舌系带根部。右手持28号15寸毫针先点刺海泉穴,然后于其穴位两侧,应用合谷刺手法,左右成30度斜刺进针,稍加捻转提插,当患者有强烈刺激感或闪电感时即出针,出针后令患者运动舌体1-2分钟。
5.耳尖
取法折耳,耳廓尖端。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点刺放血;封闭;灸
按语:用火柴灸耳尖穴,能引内部郁热邪气透达体表泻而散之,加之耳尖穴能流散风热,解热毒之邪,则病自愈。
6.太阳
取法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外l寸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结膜炎 ⑵偏头痛 ⑶面神经麻痹 ⑷电光性眼炎
刺灸法点刺出血,平刺
治疗经验
针刺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和麦粒肿有的1次见效,一般不超过3次。
操作:毫针斜刺或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按语: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在它的周围有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和手少阳四条经脉分布,有经穴和经外奇穴10数个环列。临床上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今笔者利用此穴,采取以该穴为中心向周围邻经输穴及经外奇穴多向透刺的手法,可大大增强针刺的感应性,激发经气,加强太阳经气的输布和与邻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经气的沟通,从而提高疗效。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太阳透浮白穴是一种穴位之间的透刺法,从太阳至浮白之间经过三焦经到胆经,故此针能沟通三焦与胆经的经气,通则不痛,所以用太阳透浮白方法对偏头痛有一特殊疗效。
注意事项与禁忌:有出血性疾患者禁用。脑疝引起的头痛禁用。
7.印堂
取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过敏性鼻炎 ⑶头痛
刺灸法平刺,可灸;点刺放血。
8.山根
取法双眼内眦部连线与督脉经交点上。
主治⑴癫痫 ⑵偏头痛
刺灸法推针
要求:山根穴定位必须准确,即在鼻梁根部督脉上,同时在运针时也不能偏离经线,刺激手法要保持相对恒定,以震颤手法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度,才能起一腔四窦共振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坚持弱刺激,不能使病人有刺痛等不适之感,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按语:山根穴是督脉经上一个奇穴,它同样具备该经临床上主要治疗头、颈、项部病症、热病、神志病的功能。
该穴所处的部位是一个特定位置,在该穴的下方是鼻咽腔,而鼻咽腔与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有着直、间接联系,所以山根穴实质上是连结一腔四个窦的重要枢纽,故在山根穴施以一定刺激,而这个刺激是以推刮针柄的弱刺激所产生的颤动,通过一腔四窦共振作用,又直、间接地对颅底韦立氏动脉环起刺激作用。所以尽管病人感到局部只是比较轻微的弱刺激,但内在的效应波及范围却相当广泛,达到有效刺激量值,从而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9.三角灸
取法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以脐孔为顶点,作一等边三角形,使底边在脐下呈水平,两底角处是穴。
主治慢性泄泻
刺灸法隔姜灸
治疗经验
凡慢性腹泻服药效不佳者,采用三角灸效果良好,多3-7天可愈。
操作:按取穴法标记,以生姜2片厚1分者置穴上,以中等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
10.下秩边
取法患者侧卧位,伸直小腿,屈曲大腿,屈膝为130度,胸部稍向前倾斜约10度(体位必须正确)。以髂前上嵴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作为一边,另两边向骶尾方向划一等边三角形,在其两边相交处即为下秩边穴。体胖者可向骶尾方向下移1-2cm。
主治尿道痛、尿道炎
刺灸法直刺
按语:下秩边穴是师怀堂老中医多年来治疗偏瘫、腰腿痛、肛肠病、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效穴。笔者学习后屡用屡效,对尿常规检查有、无异常的尿道痛均有良效。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本穴应严格按照要求取穴、进针,感传直达前阴、尿道方可获效。
注意事项:针刺前嘱患者排尿。孕妇禁针。不可久留针,否则可有较强的后遗感。
11.手跟点
取法手的小鱼际上(少府与神门之连线上)神门穴下1寸取之。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12 足跟穴
取法在手掌大陵穴与劳宫穴连线近端1/3处取穴。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治足跟痛均见显效。
操作:患者直立,左足取右,右足取左,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上下提插,左右捻转,同时令患者顿足跟,每隔半分钟运针1次,直至足跟痛消失。如痛点转移到足跟外侧,针刺方向转至拇指方向提插捻转;如果疼痛转向内侧,针刺方向转至手外侧方向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同时令患者往返行走,至疼痛完全消失。
13.鬼哭穴
取穴即双侧少商、隐白穴。少商: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约01寸许。隐白:在拇趾内侧,去趾甲角约01寸许。
主治神志失常
刺灸法艾灸。
治疗痴呆病。由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操作:用艾炷灸。先后将双侧大拇指,足拇趾并拢,用绷带捆缚,使少商、隐白穴并齐。灸少商穴时,固定患者前臂于桌上;灸隐白穴时,固定患者双下肢于床上,或取坐位固定患者双下肢于櫈面上。艾炷如黄豆大小,各直接疤痕灸5-7壮。
注意事项:艾灸鬼哭穴时,艾炷不可太大,如黄豆大小即可。灸前应先搽些万花油于穴上。艾炷太大则烧伤面积大,局部难愈合,易感染。艾炷太小(如绿豆或芝麻大小)则火力不够,达不到疗效。灸后局部再搽些万花油,用消毒纱块包扎以保护灸疮不受损及感染。待灸疮愈合后方可沾水。
14.足中趾尖
取法双侧足中趾尖部。
主治⑴麦粒肿 ⑵霰粒肿
刺灸法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采用双侧足中趾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霰粒肿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用该法治疗,1日后炎症、肿块明显减轻、变小。3日后痊愈。
操作:采用三棱针于双侧足中趾尖部行点刺放血3-5滴,点刺时要迅速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前术后应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15.下照海
取法该穴在照海穴直下约15寸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针刺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得气,方能奏效。
耳穴
神门
取法在耳廓三角窝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取之。
主治神经衰弱
机理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耳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耳穴神门具有宁心安神、调整脏腑之功,故对于神经衰弱疗效甚捷。
刺灸法压豆
头面五官病
1.咽喉病
⑴喉痹(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鱼际 照海 天柱 内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阳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劳 胸1夹脊 扁桃腺穴 关冲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气: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玑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难: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复音穴
2.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泽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阙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疖肿:鼻通
3.面部病
⑴面瘫:翳风 颧髎 后溪 口眼歪斜点 吊线穴 阳陵泉 下关 太阳 臼间穴
⑵面肌痉挛:四白 风池
⑶面痛(三叉神经痛):颧髎 听宫 三间 人迎 丰隆
⑷腮腺炎:翳风 角孙 耳尖 腮腺穴
胃肠病
⑴胃脘痛:尺泽 曲泽 中枢 筋缩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阳 公孙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肠反应区 梁丘 髀关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呕吐:涌泉 内关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玉液
⑶呃逆:太渊 内关 膻中 身柱 中缝 扶突 中魁 天突 攒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颈4、5夹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阙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点
⑸泄泻、痢疾:
关冲 申脉 长强 神阙 天枢 商阳 梁丘 阴交 上巨虚 三角灸
⑹肠痈(阑尾炎):上巨虚 兰尾穴 胃肠反应区
⑺习惯性便秘:人中 上巨虚 下腹穴(第二掌骨桡侧)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症瘕:中脘
腹痛:关元
水臌:中脘
神志病
⑴失眠:内关 大陵 神门 三间 太冲 百劳 安眠 耳尖 风市 大椎 天柱 百会 睡眠 太溪
⑵癫痫、狂症:神门 百会 中脘 长强 山根 人中 腰俞 鸠尾 腰奇
⑶癔病:神门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脉穴 太冲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瘫痪:丝竹空 后溪 环跳
⑸其它:
多梦:神道
精神分裂症:内关
各种类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惊后嗜眠:神门
郁证:中脘
脑炎后遗症:四神聪
⑹急救:合谷 内关 天突 气舍 膻中 翳风 太冲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自汗、盗汗:鱼际 神阙
高血压:内关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会 人迎 太冲 涌泉
其它
⑴发热: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阳虚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症: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气:太溪
⑺甲状腺腺瘤:阿是穴
上肢病
臂丛神经痛;尺泽
尺神经痛:少泽
正中神经麻痹:中冲
网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伤痛:天牖
手臂不举症:肩举(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下肢病
⑴坐骨神经痛:通里 神门 环阳穴 双阳穴 环跳 肩井 丝竹空 秩边 新环跳 腰3、4、5夹脊
⑵膝关节痛:犊鼻中 髌下 人迎 阳陵泉 髀关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关冲 阳陵泉 太溪 太冲 气海 膻中 悬钟 隐白 三阴交 委中 承山 昆仑 秩边 气海俞 内庭 腰眼 对应点
⑷足部病: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脑桥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点
2)踝关节扭伤:肩髃 冲阳
3)其它:
足内翻:申脉
末梢神经炎:隐白
局部抽搐症:太溪
足癣:视区
红斑性肢痛症:隐白
皮肤病症
1.荨麻疹:曲池 神阙
2.扁平疣: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带状疱疹:阳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疖肿:大椎 商阳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疱疹:耳尖
⑵痤疮:大椎
⑶脱发:会阴
⑷湿疹:委中
⑸老年皮肤搔痒:血海
⑹颈淋巴结核:肩井
⑺痈疽:痈疽点
⑻小腿溃疡:阴陵泉
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根
⑽指甲前积脓:拇指麻醉穴(手术麻醉用)
银屑病(牛皮癣)
此术治疗银屑病,止痒效果甚好,一般1疗程可愈。此病易于复发,难于根除,如发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数枚,捣如泥,平铺在病损处约1分厚,范围要超过病损处,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日1次,连灸5天为1疗程。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疗程。如面积大,其上可置数枚艾炷灸之。
按语:灸法对银屑病的奇痒有奇功。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渗透皮层,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故可治愈本病。
蜂、蝎、蜈蚣等毒虫咬螯伤
对毒虫咬螯伤,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如好转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变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虫咬螯肿痛处,用隔蒜灸之,以痛愈为止。
按语:毒虫咬螯伤,其痛甚剧,治之必以痛为腧,用隔蒜灸以解其毒,经验证明,此法有特效。
牛膝:治膝病专药,引气血及药物下行
本文2023-10-22 23:32: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