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第1张

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历代的史学家都没弄明白

在《说岳全传》里,金军统帅金兀术有一支王牌军叫“连环马”,用铁索将30匹马连在一起,冲击起来无人可挡,但在郾城大战中被岳家军用钩镰枪和“砍马腿战术”破掉了。《说岳全传》中连环马的灵感很可能来自《水浒传》,梁山群雄用钩镰枪大破呼延灼的连环马。

在真实的宋金战争中,金军确有一支叫“拐子马”的精锐部队。但拐子马究竟是什么?在岳飞之孙岳珂笔下,拐子马第一次与连环马之间划上了等号,“拐子马”被定性为一种“贯以韦索,三人为联”的连环马战术。

在岳珂的“权威认证”下,“拐子马即连环马”成了定论。《说岳全传》一方面将这一说法普及到民间,让神秘的连环马战术家喻户晓;另一方面,以讹传讹,将“三马相联”的连环马夸大为画面感十足的“30匹马”。

以现在的认知及军事常识来看,连环马的说法极其荒谬,把三匹马或30匹马连在一起,且不说马的速度不一,会互相牵扯,如果某一匹马突然受伤或阵亡,那就是其他马匹连环摔倒的惨剧。可以说,连环马是极其外行的军事设想,在实战中绝无可能应用。

“拐子马即连环马”的说法,从南宋到清朝,从朝廷到民间,竟然成了无人挑战的定论。

大约就在《说岳全传》流行的同时代,具有军事实操经验的乾隆皇帝率先看出端倪,对这一流传了数百年的连环马神话提出质疑,认为在实战中不可行,可能是宋人为自己的战败找了一个夸张的托辞。但从学术层面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邓广铭先生,他在《岳飞传》中的详细考证,彻底推翻了连环马的说法,“拐子马即左右翼骑兵”成为不刊之论。

在“拐子马即连环马”以讹传讹的数百年间,令人惊讶的是,在乾隆之前,竟然几乎无人对这一荒谬说法提出过有力质疑。

这说明,中国古代虽然有着极其伟大的历史叙事传统,但就“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这一点,其实连历朝历代的历史学家也弄不明白,更别提以讹传讹的演义小说了。

正史有意无意忽视战争细节

正如李硕在《南北战争三百年》的前言中所写,“中国古代的战争究竟怎么打?史书记载的往往不是那么详细。譬如楚汉之间着名的垓下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多少?各自的阵列多长、多宽?是不是和挖出来的秦陵兵马俑一样?交战过程如何?在《史记》中都看不到”,“中国古代史书里,对战争这些最基本的情况都大量‘留白’。其实不全怪史官们无知,古代承平时期的将领们,也弄不清真正的仗(冷兵器战争)应该怎么打。乱世那些打过仗、有经验的武将,又大多没文化,没法记载下来。”

中国历史记载还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总是要传达某种“亲贤臣远小人”的价值观,而战争中诸如战术细节和武器装备等技术性内容相对来说没有这样的承载能力,所以就被淡化了。

比如,中国古代正史在涉及战争时,战败背后多有奸臣,要么是瞎指挥,要么是陷害能打仗的忠良,自毁长城,这几乎是经典的写史套路了:唐朝安史之乱前期的大溃败是因为杨国忠私心作祟,靖康之变的惨剧是因为蔡京童贯乱国,南宋输掉襄樊之战乃至被蒙元所灭是因为贾似道,明英宗的土木堡惨败是因为大太监王振,鸦片战争和近代史也延续了这个套路。

所以,最后对很多战争胜负的分析和记录,要承担“资治通鉴”的功能。

简单说就是,中国正史的战争叙述是“去细节化”、“去技术化”的。

正是因为正史有意无意地忽视战争史的细节,在“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如何打的”这个问题上失语和失位,而民间对此类的需求又是真实存在,那么,阐释权便到了演义小说这里,战争由此被“演义段子化”“怪力乱神化”和“神秘主义化”。这就好比,上古社会因为无法科学解释一些超自然现象,阐述权就归属给了宗教和民间传说。

叙述古代战争最盛行的套路

演义小说中,古代战争最盛行的叙述套路大致有三种。

第一,计谋。《三国演义》中,几乎每场战役的成败都是计谋主导的,兵力、装备、战术等反而是次要的。《三国演义》中最高频的计谋是“火攻”,重头战役的关键词和决定性因素几乎都是放火,官渡之战有火烧乌巢,赤壁之战有火烧赤壁,夷陵之战有火烧连营,诸葛亮更是火攻之王,除了与周瑜联手火烧赤壁,还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和火烧藤甲兵,在上方谷还差点烧死司马懿。如此密集地使用火攻,在真实战争中显然不可能,反而暴露了作者在演义战争时的套路告急。

第二,单挑。《说唐》和《水浒传》中,武将单挑是推动战争情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演义小说的单挑式战争往往是这样的,两名武将单挑,赢的一方全军压上,输的一方全军溃散,士兵的主要角色是擂台赛中摇旗呐喊的拉拉队,武将个人武勇对战争的影响被无限拔高,动辄“万夫不当之勇”,潜台词就是军队不重要。相比计谋,单挑式战争与真实战争的距离更遥远,就似《西游记》中的战争场面,十万天兵天将讨伐花果山,只是孙悟空与哪吒二郎神们的比武。

第三,阵法。《三国演义》有八阵图,“每日每时,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几以一堆石头困死陆逊;《水浒传》有九宫八卦阵、一字长蛇战、六花阵、四门斗底阵等;《杨家将》有天门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是整部书中最酣畅淋漓的战役;《说岳全传》则有五方阵。

古代战争里,阵法是真实存在的,比如秦军的步兵大阵、刘裕的却月阵和戚继光的鸳鸯阵等,甚至八阵图也是存在的,但这些行军布阵的规定动作远没有演义小说里说得这么怪力乱神,充斥了超自然因素。这些神奇的阵法好比武术里的花拳绣腿,没有任何实战价值。

尽管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大多荒诞不经,但不得不说,正是它们定义了数百年来国人对古代战争的图景与想象。它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写完本书的笔者谈及古代战争时,下意识的第一反应仍是“演义式”的:猛将横刀立马,高喊“呔,来将通名受死!”

战史爱好者的“纸上谈兵”

第一,古籍(正史、笔记)。战争史虽非正史的记录重点,但大的历史背景并不缺乏,尽管战争史有其独立性,但不存在一场脱离整体历史情境的古代战争。更重要的是,正史中一些对战争的简单化道德判断与“偏见”,恰恰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靶子”。比如,长平之战败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奸臣在战争失败中的作用,对岳飞等名将的过分拔高,都增添了写作的话题性和问题意识。

第二,演义小说。尽管演义小说的战争描写大多是荒谬的,但它同样如正史的偏见一样提供了一个靶子。将“演义小说”的战争与真实战争对比辨析,可产生很多有趣的化学反应。比如,拐子马与连环马的关系,《说岳全传》里连环马的克星是钩镰枪,尽管历史中是“麻扎刀”,但两种武器针对的都是骑兵的“马腿”。在砍马腿这个问题上,《说岳全传》并未说错,反倒对历史是一个印证。再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八阵图和木牛流马,历史中都曾存在,只是被神话了,将这两者辨析明白也很有趣。

第三,当代的战史着作和论文,具体可分两大部分。

一是有些跨专业的着作。例如杨泓先生《古代兵器通论》之类的兵器史专着,古代兵器和战术的演进成为《纸上谈兵》的重要脉络。一些军事地理的着作和论文,特别是写长平之战、楚汉战争和诸葛亮北伐时,军事地理的视角至关重要。

一是打破古代战史研究沉闷局面的当代作品。首先是曾瑞龙《经略幽燕》和《拓边西北》,这位早逝的天才全新定义了古代战史的写作范式;其次是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尤其是他极富开创性的古代骑兵研究。此外,郭建龙《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其军事地理视角也让人耳目一新。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用智慧战胜敌人的多了去了好不。出名的有:

周孙膑,魏攻赵,他带齐国军队不直接救援赵国,而是攻敌必救的魏国首都大梁,在中途伏击庞涓率领的魏军主力,结果大胜,这是围魏救赵。

战国时秦国攻赵上党,在长平决战,廉颇坚守不出,秦国使反间计,结果赵国上当,改派赵括为将,结果大败,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

三国赤壁的周瑜派黄盖用苦肉计,曹阿瞒同学伤心啊,赤壁一战丢盔弃甲。

太多了,真要数所有的,人都要疯了,这几个出名的。

诡道之最——反客为主

三十六计中,最精彩、最智慧的莫过于:反客为主。通常在两军相持阶段,如果能通过一定手段,促使局面发生转换,这样就会形成反客为主的局面,进而再下一城:借刀杀人。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带兵入城,预行霍光之举,废掉汉少帝,自己独揽朝政。但是原何进手下,刺史丁原不奉其命,带兵屯河内。于是,董卓便派遣兵将去攻打丁原,没想到大败而归。这时候,董卓才发现,刺史丁原之所以看不起自己,是因为手底下有一名大将:主簿吕布。吕布,字奉先,人中之龙也,被誉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怎样才能一举拿下吕布,除掉丁原?这个时候,三十六计中最精彩的篇章出现了:反客为主。

董卓部下虎贲中郎将李肃,凭着一张利嘴,迅速将吕布拿下,这里面就充满了智慧。

首先,分析人性。李肃认为:吕布乃是一个见利忘义,贪图虚荣的小人。只要给予其的利益合适,就可策反。李肃建议董卓舍弃赤兔马。实践证明,在物质利益刺激下,吕布迅速被分化瓦解。什么“放眼天下,董公,敢冒天下人之唾骂,敢做天下人不敢未之事!董公之心何其伟哉,董公之志,何其壮哉!我等男儿,难道不应心甘情愿为之驱驰乎?”均是掩人耳目之辞!

其次,凡客为主。以吕布之秉性,那人钱财替人消灾。既然已经收取了好处,就要替人卖命。于是,当吕布收取董卓所赠之金银珠宝、赤兔马、方天画戟之后,之一溜烟功夫,就提取了刺史丁原之首级。真的是让人当枪使,还替人家数钱!这样的人,最可恨,也最无情。

第三,凡客为主后,可取借刀杀人、收人之兵的效果。董卓拿下吕布,借刀杀人斩杀刺史丁原,全部收丁原所部兵马,一举震慑朝野。从此,霸天下!群臣莫敢不从!

三国时期三场著名的战役,巧的是他们都是以少胜多这证明往往兵力上的优势会使得一方指挥官有恃无恐进而产生轻敌的思想所以往往掌握较少的兵力才能够破釜沉舟取得战争的绝对优势。

在这三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当中,最著名最先发生也是成为三国时期第1个奠基战役的就是官渡之战。

这场战争投入的兵力和战争的部署以及各方面的军事人才,都称得上是当时三国时期的顶尖水平,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这场战争的纷繁复杂以及过程中显示的将领和指挥官的军事智慧。

首先在建安199年袁绍派领着手下最为骄傲傲的十万精兵一起向南方向,而向南进攻的主要目标就是当时皇帝所在的许都也是曹操的大本营。

他想要在许多地区进行中心开花的战略,然后将皇帝稳稳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进而袁绍也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英雄了,这也是官渡之战最初的开始。

这十万精兵和马匹来势汹汹,使得南方的曹操立刻就乱了阵脚,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曹操也是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军事战役,他自然拥有着足够沉稳的心态去面对,所以曹操首先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去应对。

曹操认为袁绍的强大是几乎难以对抗的,因为北方地区的所有地盘儿几乎都被曹操和袁绍两个人所平分,而袁绍却占领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所以从军事实力和资源富饶程度方面,曹操都不占优势,但是曹操和袁绍毕竟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他们深入的了解着彼此,曹操通过读心术也为自己提升了一些士气。

因为他认为袁绍这个人虽然拥有将人才聚拢的能力,但是他不能将每一个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尤其是袁绍虽然拥有着匡扶天下的志向但是他的勇气和胆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导致他很容易错过机会。

而且袁绍没有足够的善心,他对待手下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都不是非常的友好,所以袁绍这样的行为不得人心,会使得手下对他不满意,甚至手下会背叛他。

而且士兵上的优势往往成为了袁绍的劣势,即使拥有这超大数量的兵力,袁绍却不能够对他们进行详细的指挥,更是由于兵力过多而指挥起来变得复杂。

袁绍就自己先乱了阵脚而且袁绍对于手下的兵力都没有足够的了解,不了解军事将领的真实状态,所以当军事将领走到前线去对阵杀敌之时,袁绍更不能够将他们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让军事将领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

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曹操认为是时候集结所有兵力来攻打袁绍,所以说不能够错失战争的机会,曹操决定先发制人,他主动地派下自己手下的精兵。

从山东临沂地区占领了山东的北部淄博和昌乐,然后按照这几个基点来驻扎和部署自己的兵力,作为对抗袁绍的重要根据地,这也是整个官渡之战的右方位,防御阵地。

在巩固了右方向的防御之后,曹操就不再担心袁绍派领自己的部队从东面去进攻许多,所以曹操将自己和手下最为精锐的部队全部都推向了黄河以北。

因为他认为这里是袁绍最有可能攻击的地方,所以他是派遣自己手下的渔技去率领2000骑兵在黄河南岸的渡口进行把守,从而保证自己方面交通要道的顺畅。

白马关地区又派遣自己手下的心腹,大将前去领兵,这也让曹操更加放心,因为敌人渡河的可能被降到了最低,所以曹操将自己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了河南地区的官渡。

而且在这个地区修建各种军事防御阵地,希望能够在袁绍进攻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建立起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城防,阻碍他的进攻锋芒。

然而为了巩固西方地区的军事防御,曹操又派遣自己手下的使者去到关中地区,让凉州的马腾和韩遂能够听从自己,或者说是支持自己这种部署使得西方又没有了隐患。

所以东中西部三个方向都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的军事方略非常的有效,而且集中兵力放在了最为关键的几个节点,自然成为节约兵力成本和高效杀敌的重要保障。

而且每一个节点都驻扎足够多的人,这样就有一个以逸待劳的效果,他们在自己的根据地得到足够的休息,就可以等着敌人来进攻,然后养精蓄锐,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杜预为何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一)杜预的身世和学识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军事、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都颇有研究。世人赞赏他博学多通,就像座武器库里面什么都有,誉称其为“杜武库”。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63岁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他是明代之前唯一跻身“两庙”(文庙和武庙)之人。

(二)杜预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军事指挥才能

公元265年,西蜀被灭后,魏国皇帝曹奂禅让帝位,大部分天下归晋,司马炎正式称帝,国号大晋,年号泰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元277年,司马炎决定将20万兵马分五路攻伐吴国,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亲率一路,协调其余四路。

杜预一到任,首先安排修缮军中破损的铠甲,士兵们穿上完好的铠甲后,个个显得十分威武,士气迅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他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别动队,偷袭吴国西陵都督张政的军营,抓获了不少俘虏。

张政感到羞耻瞒报军情。杜预侦查得知这情况,立即使用离间计,将俘虏全部释放,俘虏回国将消息公开了,吴主孙皓知悉后十分恼怒,下令刘宪接替张政。临阵换帅使吴军人心涣散,战斗力锐减。

杜预抓住这有利时机,开始正式向吴国用兵。他明里将一些部队布置在吴国的门户江陵一带,暗地派周旨伍巢二将率军突袭乐乡,并在四周插旗帜放烟花,扰乱敌人军心。吴军都督孙歆出战中埋伏被俘。不少晋军士兵高兴地叫道:以计代战,以一当万。

杜预紧接着率主力部队紧逼江陵,守城的吴国大将伍延诈降,杜预发现了伍延的诡计,不露声色地将计就计,一举占领了江陵,然后势如破竹一路向南长驱直入,吴国的不少州郡纷纷望风投降。

这时其他四路的将领提出雨季就要来了,疾病也会流行,应该暂缓进攻,等到冬季再用兵。杜预力排众议做好协调工作,率军继续进攻,三个月内将吴国灭亡。

《晋书》记载,杜预连骑马都不会,十足一个文人,但吴国人非常痛恨他,痛恨到哪种程度呢杜预不是有大脖子病吗他们就给狗脖子上套上各水瓢,意思很明白,把杜预比喻成狗。

吴国人为何那么痛恨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三)杜预是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

司马炎登基不久,匈奴右贤王刘猛叛晋,司马炎准备讨伐刘猛,令时任度支尚书(度支尚书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的杜预起草一份征讨方案。

第二天,杜预交给司马炎的却是一份尽快恢复生产建设的建议书。

由于连年征战,国家的财力根本无力承担一场新的战争。司马炎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单独召见了杜预,准备说服他。杜预抓住时机详细的分析利弊,司马炎被他的深谋远虑折服,同意了杜预提出的优先发展经济的方案,同时也打消了马上去讨伐刘猛的念头。

“以农为本”是中国传统的基本国策,为了更进一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杜预建议司马炎向汉文帝刘恒学习,每年春耕时节亲自带领皇族们耕种皇家的自留地“籍田”。

为了在战争时期运送军需物资,当时朝廷及各地官府养了很多的牛。据晋书记载,当时大约养了四万五千头左右。杜预建议,在没发生战争的农忙季节,可将这些闲置的牲畜以合适的价格租给无牛的农户使用,这样国家不仅可以取得租金增加收入,还可以节省大笔购买饲料的开支。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河治水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杜预针对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地常常发生水灾的实际情况,向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建议,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去作具体安排。经过努力,这些地方后来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

杜预积极建议制造一种由人力排风的鼓风机,这种鼓风机在当时算非常先进的,对炼铁业有极大促进作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杜预建议朝廷增设常平仓,常平仓不仅用于储备粮食,还可以用于平抑粮价。此外,杜预还建议把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权力统统收归国有。

杜预上述的一系列建议实施后,均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杜预在治学方面卓有收获,后世专家根据其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千古奇书《守弱学》

杜预博学多才,自称为“左传廦”,有《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著作传世。

现代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根据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守弱学》一书。

《守弱学》论述的主要道理是:强弱之分世之恒理。但弱与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一生有时会处于强势,有时也会处于弱势。守弱的作用就是“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可由弱变强”。

全书分九卷,句句皆精典。

如说“智”:原文是: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意思是:智者用其智慧作为取胜之道,若用智不当就会事与愿违。

笔者试作分析:世上没有万全的智计,再高明的智者也有失算的时候。智者要明白,不少事无法胜算在握。智者如果背上沉重的必胜包袱,一旦遭受挫折,就会直接导致其失败。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智者如果心态不正,心理脆弱,他的命运终究不妙。

如说“愚”:原文是: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意思是:愚人用其愚拙作为胜利之法,愚拙十足也能达到目的。

人们最易忽视愚拙的正面作用。不少人做事只想取巧,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管白猫黑猫,能逮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达到了目的,愚拙也就不愚拙了。

不少历史上的成功者,他们不但不聪明,相反却十分愚拙。正因为自知其愚拙,做事不投机取巧,韧劲实足,面对聪明人难以完成的事业,自拓一条道路,取得了成功。从某种角度说,成功最需要一种心无旁骛的“愚拙”。

杜预的“守弱”理论,与其一生成功的践行分不开。不言而喻,《守弱学》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大学问。有人云:《守弱学》系千古奇书,研读一遍,受益一生。

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历代的史学家都没弄明白在《说岳全传》里,金军统帅金兀术有一支王牌军叫“连环马”,用铁索将30匹马连在一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