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卷)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卷)目录,第1张

  这一年,他十七岁。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

  引子

  一、童年(1)

  一、童年(2)

  二、灾难(1)

  二、灾难(2)

  二、灾难(3)

  三、踏上征途(1)

  三、踏上征途(2)

  四、就从这里起步(1)

  四、就从这里起步(2)

  四、就从这里起步(3)

  五、储蓄资本(1)

  五、储蓄资本(2)

  五、储蓄资本(3)

  明朝那些事儿 二

  可是船呢, 朱元璋的这班人马不是骑兵就是步兵,唯独少了水军,他正急得不行,一个人的到来带给了他解决的方法。

  此人名叫俞通海,明史上说他是水军头目,其实这人就是沿江打劫的海盗,经常干的就是类似水浒传上“到得江心,且问你要吃板刀面还是吃馄饨”的那路勾当。

  六、霸业的开始(1)

  六、霸业的开始(2)

  七、可怕的对手(1)

  七、可怕的对手(2)

  七、可怕的对手(3)

  八、可怕的陈友谅(1)

  八、可怕的陈友谅(2)

  九、决战不可避免(1)

  九、决战不可避免(2)

  九、决战不可避免(3)

  九、决战不可避免(4)

  九、决战不可避免(5)

  九、决战不可避免(6)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1)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2)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3)

  明朝那些事儿 三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十一、洪都的奇迹(1)

  十一、洪都的奇迹(2)

  十一、洪都的奇迹(3)

  十一、洪都的奇迹(4)

  十一、洪都的奇迹(5)

  十一、洪都的奇迹(6)

  十一、洪都的奇迹(7)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1)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2)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3)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4)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5)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6)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7)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1)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2)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3)

  十三、复仇(1)

  十三、复仇(2)

  十三、复仇(3)

  十三、复仇(4)

  十三、复仇(5)

  十三、复仇(6)

  十三、复仇(7)

  十三、复仇(8)

  十三、复仇(9)

  十三、复仇(10)

  十三、复仇(11)

  十三、复仇(12)

  十三、复仇(13)

  十三、复仇(14)

  十三、复仇(15)

  十四、远征沙漠(1)

  十四、远征沙漠(2)

  十四、远征沙漠(3)

  十五、建国(1)

  十五、建国(2)

  十五、建国(3)

  十五、建国(4)

  十五、建国(5)

  十五、建国(6)

  十五、建国(7)

  十五、建国(8)

  十五、建国(9)

  十五、建国(10)

  十五、胡维庸案件(1)

  十五、胡维庸案件(2)

  十五、胡维庸案件(3)

  十五、胡维庸案件(4)

  十五、胡维庸案件(5)

  十五、胡维庸案件(6)

  十五、胡维庸案件(7)

  十五、胡维庸案件(8)

  十五、胡维庸案件(9)

  十五、胡维庸案件(10)

  十五、胡维庸案件(11)

  十五、胡维庸案件(12)

  明朝那些事儿 四

  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贪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

  他要创造一个真正纯净的王朝,一个官员们人人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

  十六、扫除一切腐败者!(1)

  十六、扫除一切腐败者!(2)

  十六、扫除一切腐败者!(3)

  十七、冤案(1)

  十七、冤案(2)

  十七、冤案(3)

  十七、冤案(4)

  十七、冤案(5)

  十七、冤案(6)

  十七、冤案(7)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1)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2)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3)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4)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5)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6)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7)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8)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9)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10)

  十九、蓝玉的覆灭(1)

  十九、蓝玉的覆灭(2)

  十九、蓝玉的覆灭(3)

  十九、蓝玉的覆灭(4)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1)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2)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3)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4)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5)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6)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7)

  明朝那些事儿 五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二十一、终点,起点(1)

  二十一、终点,起点(2)

  二十一、终点,起点(3)

  二十一、终点,起点(4)

  二十一、终点,起点(5)

  二十一、终点,起点(6)

  二十一、终点,起点(7)

  二十一、终点,起点(8)

  二十一、终点,起点(9)

  二十一、终点,起点(10)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1)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2)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3)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4)

  二十三、等待中的朱棣(1)

  二十三、等待中的朱棣(2)

  二十三、等待中的朱棣(3)

  二十四、准备行动(1)

  二十四、准备行动(2)

  二十四、准备行动(3)

  二十四、准备行动(4)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1)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2)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3)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4)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5)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6)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7)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8)

  明朝那些事儿 六

  朱棣正在自己的大营里发愁,耿炳文确实是老狐狸,知道自己不能久战,便坚守不出。这一招使得朱棣焦急无比却又无法可施。

  时间对于耿炳文来说并不重要,他大可每天喝喝茶,浇浇花打发时间,但对于朱棣来说,时间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朱棣是一个造反者。造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归入假冒伪劣产品之列,这种东西在乱世可能还很有市场,但现在是太平天下,对政府不满的人并不多,要想找闹事的人实在并不容易,万一哪一天这些人不想造反了改当良民,把自己一个人丢下当光杆司令,那可就不妙了。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1)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2)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3)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4)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5)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6)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7)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8)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9)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10)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2)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3)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4)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5)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6)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7)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8)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9)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0)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1)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2)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1)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2)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3)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4)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5)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6)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1)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2)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3)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4)

  尾声

宗亲部·卷六

李昉

○兄弟下

《晋书》曰:王览字玄通。母朱氏遇前妻子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母少止凶虐。祥渐有誉。时朱氏密使鸩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氏遽夺反之。自后朱氏赐祥馔,览辄先尝。

又曰:庾冰字季坚。兄亮以名德流训,冰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亮常以为庾氏之宝。

又曰:荀组字大章。于时天下已乱,组兄弟贵盛,惧不容于世,虽居大官,并讽议而已。

又曰:谢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

又曰:华悝字道弘。少失父,事母至孝。年十三,值年饥谷贵,悝蔬食而母甘肥不绝。又抚育孤弟,友爱甚至,称为慈兄。由是少有声誉。

又曰:魏徐州刺史任城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始辞之,因强,乃受。及祥死之日,以刀授弟览曰:"吾儿,凡汝后必兴,足称此刀,故以相与。"览则导之祖。

王隐《晋书》曰:祖逖字士雅,范阳人。与弟约,将母诣洛,交结人流。逖舅程玄良,良弟卫,卫弟收,并台郎,有势于洛,更共扶赞两甥。故命并阶清途。逖初为司州主簿,举秀才,为大司马齐王掾,有将帅之风。

《宋书》曰:谢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睦之行,世莫能及。口不言人长短,兄曜好臧否人物,每言论,常以他语乱之。

又曰:蔡廓奉兄轨如父,家事小大,皆咨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从高祖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廓答书曰:"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轨时为给事中。

又曰:谢景仁爱其弟甝(胡甘切。)而憎弟述。尝设馔请高祖,命甝预坐,而高祖召述。述知景仁夙意,又虑非高祖命之,请急,不从。高祖驰遣呼述,须至,乃欢。及景仁有疾,述尽心视汤药,饮食必尝而后进,不解带、不盥栉者累旬。景仁深怀惭愧也。

又曰:张畅弟收为猘(音冀)犬所伤,医言食蛤蟆鲙即愈。收甚难之。畅含笑先尝,收因啖得差。

又曰:庾登之字元龙,颍川鄢陵人也。少以强济自立,为吴郡太守,坐事免官。弟炳之为临川内史,登之随弟之郡,优游自适。

又曰: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也。夷少自操厉,为吴郡太守,以兄疾去官。后迁右仆射。

又曰:陶潜与弟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曰:"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敬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共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汝其慎哉!"

又曰:孔顗字思远,不尚娇饰,服用粗败,终不改易。时吴郡顾顗之亦尚俭素,衣裘器服,皆择其陋者。宋世清约,称此二人。顗弟道存,从弟微,颇营业。二弟请假东还,辎重十余舫,皆是绢纸席之属。顗见之,命上置岸侧,命左右取火烧之尽,乃去。道存代顗为江夏内史,时都邑米贵,道存虑顗甚乏,遣吏载伍百斛米饷之。顗呼吏载米还,彼吏曰:"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又曰:蔡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弟轨。

又曰:徐湛之年数岁时,与弟淳之共车行,牛奔车坏,左右驰来赴之。湛之先令取弟,众咸叹其幼而有识。

又曰:谢弘微宽重有雅量,不以喜愠改色。有蔡湛之者,及见太傅兄弟,谓人曰:"弘微貌类中郎,而性似文靖。"

《齐书》曰:衡阳元王道度,太祖长兄也。与太祖俱受学雷次宗。宣帝问二儿学业,次宗答曰:"其兄外朗,其弟内润,皆良璞也。"

又曰:刘璡兄瓛,夜隔壁呼璡共语。璡不答,方下床着衣立,然后应。瓛问其久,璡曰:"向束带未竟。"其操如此。

又曰:张岱少与兄太子中舍人寅、新安太守镜、征北将军弟永、广州刺史辨俱知名,谓之张氏五龙。

《隋书》曰:卢昌衡小字龙子,风神澹雅,容止可法,博涉经史,工草行书。从弟思道小字释奴,宗中俱称英妙。故幽州为之语曰:"卢家千里,释奴龙子。"

《唐书》曰:温大雅历迁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侍,议者荣之。高祖从容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大雅将改葬其祖父,筮者曰:"葬于此地,害兄而福弟。"大雅曰:"若得家弟永康,我将含笑入地。"葬讫,岁余而卒。

又曰:张嘉贞为并州长史,为政严肃,甚为人吏所畏。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日。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

又曰:韦述弟迪,学业亦亚于述,尤精《三礼》,与述对为学士,迪同为礼官。时人荣之。

又曰:张道源族孙楚金,少有志行,事亲以孝闻。初与兄越石同预乡贡进士。州司将罢越石而荐楚金,楚金辞曰:"以顺则越石长,以才则楚金不如。"固请,俱退。时李勣为都督,叹曰:"贡士本求才行,相推如此,何嫌双举也。"乃俱荐擢第。

又曰:李逊幼孤,寓居江陵,与其弟建皆安贫苦,易衣并食,讲习不倦。逊兄造知二弟贤,日为营丐,成其志业。建先逊一年卒。兄弟同致休显。士君子多之。

又曰:杨汝士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时宗人嗣复镇西川,兄弟对居节制。时人荣之。

又曰:薛膺友悌。弟齐为李绛山东西道从事。绛遇害,齐中飞矢,坠于城下。膺时为左补阙,闻难,不及请,驰马以赴齐殁。膺与兄弟褒、庠处丧过礼,朝之卿大夫暨缙绅者往吊继路。闻其哀号,吊者悲不能自持。膺去左补阙,庠去河南县尉直弘文馆,与褒皆屏居外野,布巾终丧。蹈名教者推之。

《续晋阳秋》曰:王岷有俊才,与兄珣并有名,而声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阿弥难为兄。"

韦昭《吴书》曰:刘繇长子基遭家多难,婴丁困苦,潜处味道,不以为戚。与群弟居,常夜卧早起,妻妾稀见其面。诸弟敬惮,事之犹父,不妄交游,门无杂宾。

《三十国春秋》曰:裴楷尝新为别宅,宅甚美丽,楷酗覃之,楷便让之。为性有大度,皆斯类也。

《世说》曰: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仕吴,吴朝服其弘雅。

又曰:谢弈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衣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奈何,故取作此?"谢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耶!"即遣之。

《会稽典录》曰:谢渊字休德,山阴人。其先钜鹿太守,夷吾之后也。世渐微替,仕进不继。至渊兄弟,一时俱兴。兄咨字休度,少以质行自立,干局见称,官至海昌都尉。渊起于衰末,兄弟修德,贫无戚容,历位建威将军。

又曰:钟牧字子干。牧兄骃计吏,少与同郡谢赞、吴郡顾谭齐名。牧童龀时号为迟讷。尝谓人曰:"牧必胜我,不可轻也。"时人皆以为不然。

《三辅决录》曰:张宇,穆之第二子也。以父功当封,自言两目失明,天子信之,乃封弟恭。其小弟好戏无度,放散家财,宇悉以所得千万与之。天子闻而嘉之,又知其让封,征拜议郎。

《说苑》曰: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立之,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不许,强以许。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曰:"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召兹父归。

《楚国先贤传》曰:阴兴字君陵,南阳新野人也。拜卫尉,薨。时封兴长子庆为嗣阳侯,次子傅为〈氵隐〉强侯,傅弟员、丹皆为郎。庆少修儒术,推所居第宅、奴婢、财物悉凤耠员、丹,但佩印绶而已。当世称之。上以庆闺门孝悌,行义敦密,褒显朝廷,以励亲戚,擢为羽溜褚监。

刘向《列女传》曰:广汉汝妇者,汝敦之妻也。居世殷富,兄弟早孤,而嫂贪吝。敦以所受田宅、奴婢三百余万悉让与兄,裁留园地数十亩,起舍耕作。土中得金一器,敦以示妻,妻曰:"本言让先祖所有也,此独非其有耶?"敦曰:"固吾意也。"乃俱担金与兄嫂。嫂初谓叔穷乏,来欲假贷,有不悦之色,见金而喜。兄乃恻然感悟,弃妻还金。

《海内先贤传》曰:范丹字史云,让财千万与三弟。

《风俗通》曰:陈留太守泰山吴文章,少与兄伯武相失。二十年后相会下邳市中,争计共斗,伯武殴之。文章欲报,心凄怅,手不能兴。观者笑之。更相借问,乃亲兄也,相持啼泣。观者复曰:"兄得校弟,不得报兄。向者所笑,乃其义也。"

《典论》曰:刘表疾病,其子琦还省疾。琦性慈孝,其弟恐琦见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藩,其任至重。今释众而归,必见谴怒伤叹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

江微《陈留志》曰:李铨字玄机,平丘人也。少聪惠,有志行。铨兄全,前母子,后母甚不爱也,而衣食皆使下铨。铨始年五岁,觉己衣胜兄,即脱不著,湏兄得与己同,然后服之。其母遂不得有偏。及长,铨内匡其母,外奉其兄,故闺门雍睦,为邦族所称。

《晋诸公赞》曰:高柔长子携,大将军掾。次诞,历三州刺史,放率不伦,决烈过人。次光字宣茂,少习家业,明练法治,晋武帝世为廷尉。兄诞与光异操,谓光小节,常轻侮之。光事诞愈谨。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长沙郡公。姑丈罗遵士,娶陶茂女。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成太守,早逝,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第四女。幼年生活贫困,勤于学习,对于诸子百家群书都有所涉猎。

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及彭泽县令等职,后因与上层失和,毅然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家(从此时开始“五斗米”成为生活必需花费的薪资的代名词),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的这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逝后,其生前好友颜延年为其作诔文《陶征士诔》。在今江西省九江县马回岭镇存有清代重建的陶渊明墓。九江市有新立的巨大陶渊明石像。

扩展资料:

一、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二、史书记载

陶公生于晋宋易代之际,故《晋书》《宋书》《南史》对其均有记载,三版皆存不同;又昭明太子撰《陶渊明集》,系传一篇,这四者都是现代学者研究渊明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故而一并收录。 

1、昭明太子《陶渊明传》

2、《晋书·陶潜传》 

3、《南史·陶渊明传》 

4、《宋书·陶潜传》 

三、文学影响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且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

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陶诗“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锺嵘《诗品》虽列之为中品,却推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世对陶诗评价甚高,唐宋以后对陶诗更推崇备至。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又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

《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且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性诗人孟浩然非常崇拜陶潜,风格与其极为相似。

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因仰慕陶渊明而自号“东篱”,后人辑散曲集为《东篱乐府》。

参考资料:

-陶渊明

  全书篇目

  本纪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后本纪 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三皇本纪 (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

  表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书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世家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 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 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叔齐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卷六

周密

○绍兴御府书画式

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当干戈ㄈ扰之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盖睿好之笃,不惮劳费,故四方争以奉上无虚日。后又于榷场购北方遗失之物,故绍兴内府所藏,不减宣政。惜乎鉴定诸人如曹勋、宋贶、龙大渊、张俭、郑藻、平协、刘炎、黄冕、魏茂实、任原辈,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无题识,其源委、授受、岁月、考订,邈不可求,为可恨耳。其装礻票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余偶得其书,稍加考正,具列于后,嘉与好事者共之,庶亦可想像承平文物之盛焉。

出等真迹法书。两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迹(并系御题佥,各书"妙"字)。

用克丝作楼台锦衤票。青绿簟文锦里。大姜牙云鸾白绫引首。高丽纸〈贝覃〉。出等白玉碾龙簪顶轴(或碾花)。檀香木杆。钿匣盛。上、中、下等唐真迹。(内上、中等,并降付米友仁跋)用红霞云鸾锦衤票。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高丽纸〈贝覃〉。白玉轴(上等用簪顶,余用平等)。檀香木杆。次等晋、唐真迹(并石刻晋、唐名帖)。用紫鸾鹊锦衤票。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蠲纸衤票。次等白玉轴。引首后衤票卷缝用御府图书印。引首上下缝用绍兴印。

钩摹六朝真迹(并系米友仁跋)。用青楼台锦衤票。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高丽纸衤票。白玉轴。御府临书六朝、羲、献、唐人法帖,并杂诗赋等(内长篇不用边道,衣古厚纸,不揭不背)。用毡路锦。衲锦。柿红龟背锦。紫百花龙锦。皂鸾绫衤票等。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玉轴或玛瑙轴临时取旨。内赵世元钩摹者亦用衲锦衤票。蠲纸〈贝覃〉。玛瑙轴。并降付庄宗古、郑滋,令依真本纸色及印记对样装造。将元拆下旧题跋进呈拣用。五代、本朝臣下临帖真迹。

用皂鸾绫衤票。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夹背蠲纸〈贝覃〉。玉轴或玛瑙轴。米芾临晋、唐杂书上等。用紫鸾鹊锦衤票。紫驰尼里。楷光纸〈贝覃〉。次等簪顶玉轴。引首前后,用内府图书、内殿书记印。或有题跋,于缝上用御府图籍印。最后用绍兴印。并降付米友仁亲书审定,题于〈贝覃〉卷后。

苏、黄、米芾、薛绍彭、蔡襄等杂诗、赋、书简真迹。用皂鸾绫衤票。白鸾绫引首。夹背蠲纸〈贝覃〉。象牙轴。用睿思东阁印、内府图记。

米芾书杂文、简牍。用皂鸾绫衤票。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蠲纸〈贝覃〉。象牙轴。用内府书印、绍兴印。并降付米友仁验定,令曹彦明同共编类等第,每十帖作一卷。内杂帖作册子。赵世元钩摹下等诸杂法帖。用皂木锦衤票。玛瑙轴。或牙轴。前引首用机暇清赏印,缝用内府书记印,后用绍兴印。仍将原本拆下题跋拣用。六朝名画横卷。用克丝作楼台锦衤票。青绿簟文锦里(次等用碧鸾绫里)。白大鸾绫引首。高丽纸〈贝覃〉。出等白玉碾花轴。六朝名画挂轴。用皂鸾绫上下衤票。碧鸾绫引首。碧鸾绫托衤票(全轴)。檀香轴杆。上等玉轴。唐、五代画横卷(皇朝名画同)。用曲水紫锦衤票。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玉轴。或玛瑙轴(内下等并誊本用皂衤票杂色轴)。蠲纸〈贝覃〉。唐、五代、皇朝等名画挂轴,并同六朝装褫,轴头镟取旨。苏轼、文与可杂画(姚明装造)。用皂大花绫衤票。碧花绫里。黄白绫双引首。乌犀或玛瑙轴。米芾杂画横轴。用皂鸾绫衤票。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白玉轴。或玛瑙轴。僧梵隆杂画横轴(陈子常承受)。樗蒲锦襟。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玛瑙轴。诸画并上用乾卦印,下用希世印,后用绍兴印。

诸画装褫尺寸定式。

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下引首一寸九分。经带四分。上衤票除打ㄓ竹外,净一尺六寸五分。下衤票除上轴外,净七寸。一幅半上引首三寸六分。下引首二寸六分。经带八分。双幅上引首四寸,下引首二寸七分。上衤票除打ㄓ竹外,净一尺六寸八分。下衤票除上轴杆外,净七寸三分。两幅半上引首四寸二分。下引首二寸九分。经带一寸二分。三幅上引首四寸四分。下引首三寸一分。经带一寸三分。四幅上引首四寸八分。下引首三寸三分。经带一寸五分。横卷衤票合长一尺三寸(高者用全幅)。引首阔四寸五分(高者五寸)。应书画面佥,并用真古经纸,随书画等第取旨。应六朝、隋、唐出等法书名画,并御临名帖,本朝名臣帖,并御书面佥。内中、下品,并降付书房,令裴禧书。应书画横卷、挂轴,并用杂色锦袋复帕,象牙牌子。应搜访到书法墨迹,降付书房。先令赵世元定验品第进呈讫,次令庄宗古分拣付曹勋、宋贶、张俭、龙大渊、郑藻、平协、黄冕、魏茂实、任源等覆定验讫,装褫。应搜访到名画,先降付魏茂实定验,打《千字文》号及定验印记进呈讫,降付庄宗古分手装背。应搜访到古画,内有破碎不堪补背者,令书房依元样对本临摹进呈讫,降付庄宗古,依元本染古槌破,用印装造。誊刘娘子位并马兴祖誊画。应古画如有宣和御书题名,并行拆下不用。别令曹勋等定验,别行讠巽名作画目进呈取旨。

碑刻横卷定式

《定武兰亭》,阑道高七寸六分。每行阔八分,共二十八行。《乐毅论》,阑道高七寸五分。每行阔六分,共四十三行。《真草千文》,阑道高七寸二分。每行阔八分,共二百行。智永《归田赋》,阑道高七寸二分半。每行阔八分,共四十四行。献之《洛神赋》,阑道高八寸三分。每行阔六分,共九行。《枯木赋》,阑道高九寸九分。每行阔九分,共三十九行。应古厚纸,不许揭薄。若纸去其半,则损字精神,一如摹本矣。应古画装褫,不许重洗,恐失人物精神,花木艳。亦不许裁剪过多,既失古意,又恐将来不可再背。应搜访到法书,多系青阑道,绢衬背。唐名士多于阑道前后题跋。令庄宗古裁去上下阑道,拣高格者,随法书进呈,取旨拣用。依绍兴格式装褫。

内府装褫分科引式格式

粘裁 折界 装背 染古

集文 定验 图记

按唐《艺文志序》,载四库装轴之法,极其环致。《六典》载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即今背匠也。本朝秘府谓之装界即此事,盖古今所尚云。

○解颐

匡衡好学,精力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盖言其善于讲诵,能使人喜而至于解颐也。至今俗谚以人喜过甚者,云:"兜不上下颏",即其意也。本朝盛度,以第二名登第,其父喜甚,颐解而卒。又岐山县樊纪登第,其父亦以喜而颐脱,有声如破瓮。按《医经》云:"喜则气缓,能令致脱颐。"信非戏语也。

○山陵使故事

韩魏公为永昭山陵使,事毕,而英宗不豫,不敢还。至四载,以永厚陵成,复护葬于洛阳。因上疏云:"自唐至于五代,故事山陵使事讫,合行求去。"遂以司徒、两镇节钺,判相州。

元符间,章子厚为永泰山陵使,有作词戏之云:"草草山陵职事,厌厌罢相情怀。"盖谓故事当然也。

淳熙间,高宗山陵欲差五使,王季海为首相,殊以为忧。尤延之时为礼官,于是授之以说云:"今此乃攒宫耳,不当置五使。"季海遂倡其说曰:"祖宗全盛,营陵西洛,乃差五使。今权卜会稽,止当差总护使耳。且岁旱,民力何以堪之。"于是止差伯圭充总护使,洪迈充桥道顿递使。殊不知季海拜高宗朝宰相,本无解罢之嫌,亦一时不深考典故耳。

○胡明仲本末

胡致堂寅字明仲,文定公安国之庶子也。将生,欲不举。文定夫人梦大鱼跃盆水中,急往救之,则已溺将死矣,遂抱以为己子。少桀黠难制,父闭之空阁中,其上有杂木,过数旬,寅尽刻为人形。安国曰:"当思所以移其心。"遂别置书数千卷于其上,年余,悉能成诵,不遗一卷,遂为名儒。

及贵显,不复为本生母持服,为右正言章夏所劾,会秦丞相亦恶之,遂谪新州安置。尝于谪所著《读史管见》数千万言,极意讥贬秦氏。如论桑维翰,"虽因耶律德光而相,其意特欲兴晋而已,固无挟敌以自重,劫主以盗权之意,犹足为贤"等语甚多。盖此书有为而作,非徒区区评论也。

及论汉宜帝立皇考庙曰:"既为伯父母、叔父母之后而父母亡,则当降所生父母,而伯父母、叔父母之称,昭昭然矣。称谓既如此,则三年之丧,宜降其服期,又昭昭然矣。称谓既如此,服丧又如此,则情之主乎内者,隆所当隆,杀所当杀,不敢交夺于幽隐之中,又昭昭然矣。"

其论哀帝议立定陶王后曰:"故为人后者,不顾私亲,安而行之,犹天性也。当是时而责为人后者,绝私亲之顾,彼反得以旁缘不孝之似而责之。顾私亲者,至以孝自居,不顾者,反陷于罪辟。"云云。

其论晋出帝追封敬儒为宋王曰:"服而或加或降者,以恩屈于义也。屈所生之恩,以伸所厚之义,则恩轻而义重矣。恩轻而义重,则所生父母,固可名之曰伯父母、叔父母矣。为此论者,皆是欲借此以自解,然持论太过,所谓欲盖而益彰,前辈盖尝评之,故今详著始末于此,固非敢轻议先儒也。若夫定陶立后,敬儒封王,纷纷为是无定者,皆父子私心不能自克,互相为欺,以致此耳。若昭陵立英宗为皇子诏曰:'濮安懿王之子,犹朕之子也。'思陵立寿皇为皇子诏曰:'艺祖皇帝七世孙也。'明白洞达,大哉王言,后世安得而拟议之哉?"

○诗用事

糜先生,吴之老儒也,[B12U]、,皆其子侄行。记问该洽,《九经》注疏,悉能成诵,场屋之文,未尝誊稿,为时乡师。然垂老连蹇,未尝预贡士籍。时吴中孚(名惟信号菊潭)客吴,能诗,善绝句,糜极称之,以为不可及。一日,遇诸涂,扣以近作,吴因朗诵《伤春绝句》云:"白发伤春又一年,闲将心事卜金钱。梨花瘦尽东风懒,商略平生到杜鹃。"糜老至屈膝拜之曰:"子真谪仙人也。老夫每欲效颦,则汉高祖、唐太宗,追逐不少置矣。"盖前辈服善若此。陈简斋尝语人以作诗之要云:"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慎不可有意于用事。"正谓此也。今人或以用事多为博赡,误矣。

○王魁传

世俗所谓王魁之事殊不经,且不见于传记杂说,疑无此事。《异闻集》虽有之,然集乃唐末陈翰所编,魁乃宋朝人,是必后人剿入耳。

按嘉祐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亦不知俊民为何人。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杨乐道共为详定官。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复弥之以送覆考再定,乃付详定。发初考所等以对,覆考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为定。时荆公以初、覆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于行间别取一人为首,杨乐道以为不可,议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徒自苦耳。"既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及发封,乃王俊民也。

后又见初虞世所集《养生必用方》,戒人不可妄服金虎碧霞丹,乃详载其说云:"状元王俊民,字康侯,为应天府发解官,得狂疾,于贡院中尝对一石碑呼叫不已,碑石中若有应之者,亦若康侯之奋怒也。病甚不省,觉,取书册,中交股刀自裁及寸,左右抱持之遂免。出试院未久,疾势亦已平复。予与康侯有父祖乡曲之旧,又自童稚共笔砚,嘉祐中,同试于省场,传闻可骇,亟自汶拿舟抵彭城。时十月尽矣,康侯亦起居饮食如故,但不乐,或云:'平生自守如此,乃有此疾。'予亦多方开慰。岁暮,予北归,康侯有诗送予云:'寒窗一夜雪,纷纷来朔风。之子动归兴,轻袂飘如蓬。问子何所之?家在济水东;问子何所学?上庠教化宫。行将携老母,寓居学其中。'云云。予既去,徐医以为有痰,以金虎碧霞丹吐之。或谓心藏有热,劝服治心经诸冷药。积久,为寒中洞泄,气脱肉消,饮食不前而死。康侯父知舒州太湖县,遣一道士与弟觉民自舒来云:'道士能奏章达上清,及诉问鬼神幽暗中事。'道士作醮书符,传道冥中语云:'五十年打杀谢、吴、刘不结案事。'康侯丙子生,死才二十七岁,五十年前,岂宿生邪?康侯既死,有妄人托夏噩姓名作《王魁传》,实欲市利于少年狎邪辈,其事皆不然。康侯,莱州掖县人。祖世田舍翁,父名弁,字子仪,诵诗登科,为郓州司理。康侯时十五余岁,三兄弟随侍,与予同在郓学。子仪为开封军巡判官,康侯兄弟入太学,不三年,号成人。子仪待苏州昆山阙,来居汶,康侯兄弟又与予在汶学。子仪谪潭州税,康侯兄弟自潭来贯鄢陵户。康侯登科为第一。省试前,父雪昆山事,自潭移舒州太湖县。康侯是年归舒州省亲,次年,赴徐州任,明年,死于徐,实嘉祐八年五月十二日也。康侯性刚峭不可犯,有志力学,爱身如冰玉,不知猥巷俚人语。不幸为匪人厚诬,弟辈又不为辨明,惧日久无知者,故因戒世人服金虎碧霞丹,且以明康侯于泉下。绍圣元年九月,漕河舟中记。"

○向氏粥田

杨和王最所钟爱者第六女,性极贤淑。初事赵汝敕,继事向子丰,居于,未有所育,王甚念之。一日,向妾得男,杨氏使秘之,以为己出,且亟报王。王喜甚,即请诰命,轻舟往视之。向氏家知王来,良窘,无策以泥其行。时王以保宁、昭庆两镇节钺领殿岩,于湖为本镇。子丰因使人讽郡官往迓之。自郡将以次,皆属。谨伺于界首。王初以人不知其来,及是闻官吏郊迎,深恐劳动多事,遂中道而返。因厚以金缯花果以遗其女,且拨吴门良田千亩以为粥米,逮今向氏家有昆山粥米庄云。此事得之向氏子孙。

○祥瑞

世所谓祥瑞者,麟凤、龟龙、驺虞、白雀、醴泉、甘露、朱草、灵芝、连理之木、合颖之禾皆是也。然夷考所出之时,多在危乱之世。今不暇援引古昔,姑以近代显著者言之。

王建父子之据蜀也,天复六年,巨省见青城山,凤凰见万岁县,黄龙见嘉阳江,而甘露、白雀、白鹿、龟龙并见于诸州。武成元年,驺虞见武定,嘉禾生广昌,麟见壁州,龙五十见于洵阳水中。永平二年,剑州木连理,文州麟见,黄龙见富义江。三年,麟见永泰,白龙见邛江,驺虞见壁山,有三鹿随之。四年,麟见昌州。通正元年,黄龙见太昌池。瑞物之出,殆无虚岁,而太子元膺以叛死,大火焚其宫室,兵败于外,政乱于内,终之以身死衍立而国亡。其为瑞征乃如此耳。

至如政和隆盛之际,地不爱宝,所在奏贡芝草者,动二三万本。蕲、黄间,至有一铺二十五里之间,遍野而出。密州山间,至弥满四野,有一本数十叶,众色咸备者。太守李文仲,采及三十万本,作一纲进,即进职,除本道运使。汝海诸郡县,山石变为玛瑙,动以千百。伊阳太和山崩,出水晶几万斤,皆以匣进京师。长沙、益阳山溪,流出生金数百斤,其间大者一块至重四十九斤。其他草木鸟兽之珍不可一二数。一时君臣称颂,祥瑞盖无虚月。然越数岁,而遂罹狄难,邦国丧乱,父子迁播。所谓瑞应,又如此也。

善乎先儒之论曰:"未有丧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寿者也。"商之王以桑谷昌,以雉ず大。郑以龙衰,鲁以麟弱。白雉亡汉,黄犀死莽,恶在其为符也。世有喜言祥瑞之人,观此亦可以少悟矣。

○杭学游士聚散

杭学自昔多四方之人。淳祐辛亥,郑丞相清之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群居率以私喜怒轩轾人,甚者,以植党挠官府之政,扣阍揽黜陟之权,或受赂丑诋朝绅,或设局骗胁民庶,风俗浸坏。遂行下各州,自试于学,仍照旧比分数,以待类申,将以是岁七月引试为始。会教官林经德对士子上请语微失,于是大哄肆骂。时赵京尹与众教官调停,一时但欲求静,遂许以三百名内,一半取土著,一半取游士,于是乃息。

越数日,宰执奏事,上面谕曰:"近行诸州各试之法,正欲散游学之士。不知临安府凭何指挥复放外方之人。"赵尹闻之,恐甚,乃移牒,俾游士限日出境,其计始穷。乃为檄文,相率而去,云:"天之将丧斯文,实系兴衰之运。士亦何负于国,遽罹斥逐之辜,静言思之,良可丑也。慨祖宗之立法,广学校以储材,非惟衍丰芑以贻后人,盖亦隆汉都而尊上国。肆惟皇上,克广前猷。炳炳宸奎,厘为四学,戋戋束帛,例及诸生。蒙教育之如天,恨补报之无地,但思粉骨,何畏触喉。直言安石之奸,共惜元城之去,实为公议,不利小人。始阴讽其三缄,终尽打于一网。不任其咎,移过于君,是诚何心,空人之国。郑侨犹谓毁校不可,而李斯尚知逐客为非,今彼不顾行之,使我何颜居此?厄哉吾道,告尔同盟,毋见义以不为,宜行己而有耻。苟为温饱,可胜周粟之羞,相与提携,莫蹈秦坑之祸。斯言既出,明日遂行。"

八月朔,乃相率而出,复作文告先圣曰:"斯文将丧,呜呼天乎!吏议逐客,呜呼人乎!乘桴浮海,呜呼圣乎!遁世无闷,呜呼士乎!敢告。"

又作绝句诗云:"塞翁何必恨失马,城火可怜殃及鱼。一笑出门天万里,担头犹有斥奸书。"

又五言云:"郑五不去国,金陵深惧君。校存知必毁,书在已如焚。自是清流祸,非干北党分。归欤虽幸矣,恨未效朱云。"

又古诗云:"上书如啜卢仝茶,直论国体宁无哗。依然茅苇纵横斜,钟山老柏林槎牙。呜呼时事如丝麻,食肉者口徒咿哇。鬼蜮空含射影沙,逐客令下堪吁嗟。识者将谓秦得邪,淳祐浸不知瑞嘉。邪人刚指正人邪,时有引喙鸣灵鸦。失脚奇祸遭罗,尼山草木枯无华。奄奄山鬼相揄揶,我今束书归天涯,不惜一去惜国家。"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1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目录(急)

第一单元

阅读 黄琬聪慧

训练

1杨修啖酪

2王戎识李

3诸葛恪得驴

4谢道韫咏絮

5曹冲称象

第二单元

阅读 陆绩怀橘

训练

1黄香温度

2陈遗贮焦饭

3哑孝子

4郑人买履

5鲁人锯竿入城

第三单元

阅读 文徵明习字

训练

1智永退笔冢

2一箧磨穴砚

3王羲之书六角扇

4掩耳盗钟

5红毛毡

第四单元

阅读 “神钟”辨盗

训练

1盲子窃钱案

2张佐治遇蛙

3焚猪见真情

4蜜中鼠屎案

5谜语一则

第五单元

阅读 鹦鹉灭火

训练

1鳝救婢

2二鹊救友

3知恩图报

4蝙蝠

5杀驼破瓮

第六单元

阅读 鼠画逼真

训练

1虎画

2正午牧丹

3朱元璋画像

4苏东坡画扇

5铁杵魔针

第七单元

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训练

1食粥心安

2鉴真东渡日本

3少年志存高远

4陈蕃有大志

5画龙点睛

第八单元

阅读 包惊几笃于友谊

训练

1黄仙裳济友

2刘氏善举

3李氏之友

4田真兄弟

5张用良不杀蜂

第九单元

不好意思就找到这点

2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目录(急)

第一单元 阅读 黄琬聪慧 训练 1杨修啖酪 2王戎识李 3诸葛恪得驴 4谢道韫咏絮 5曹冲称象 第二单元 阅读 陆绩怀橘 训练 1黄香温度 2陈遗贮焦饭 3哑孝子 4郑人买履 5鲁人锯竿入城 第三单元 阅读 文徵明习字 训练 1智永退笔冢 2一箧磨穴砚 3王羲之书六角扇 4掩耳盗钟 5红毛毡 第四单元 阅读 “神钟”辨盗 训练 1盲子窃钱案 2张佐治遇蛙 3焚猪见真情 4蜜中鼠屎案 5谜语一则 第五单元 阅读 鹦鹉灭火 训练 1鳝救婢 2二鹊救友 3知恩图报 4蝙蝠 5杀驼破瓮 第六单元 阅读 鼠画逼真 训练 1虎画 2正午牧丹 3朱元璋画像 4苏东坡画扇 5铁杵魔针 第七单元 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训练 1食粥心安 2鉴真东渡日本 3少年志存高远 4陈蕃有大志 5画龙点睛 第八单元 阅读 包惊几笃于友谊 训练 1黄仙裳济友 2刘氏善举 3李氏之友 4田真兄弟 5张用良不杀蜂 第九单元不好意思就找到这点。

3 初中走进文言文6,7年级第6单元文言文的译文

虎画:

原文:予友人工画虎,其室四壁咸虎画: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行,形态各异,皆毕肖。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其二虎,雌雄各一。雄者踞于石,昂首远视,张口若呼啸状;雌者伏于侧,足前伸,神情怡然。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余县诸东壁,爱甚。

译文:我的朋友工于(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画有老虎的画:有的翻腾,有的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非常你真的老虎。我曾经向他请求而得到了一幅画,高二尺多,宽差不多有二尺。其中画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雄虎蹲踞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足向前伸展,神态怡然自得。在两只老虎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我把这幅画悬挂在东边的墙壁上,我非常喜欢这幅画。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译文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复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知道这是很珍贵的画,却不知道珍贵再什么地方。

于是,他便向承相吴育请教。 吴育看完画,连说:“好画!这是正午的牡丹。”欧阳修很奇怪:“画面上并没有太阳啊!”吴育说:“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欧阳修恍然大悟,赞叹不已,更为画家细节描写的高超技艺拍案叫绝。

朱元璋画像:

原文 (选自《菽园杂记·卷十四》)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

译文:

太祖皇帝召集画工为自己像,画出来的都不满意。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最像,自以为万岁爷一定会满意了,谁知呈上去也不合适。另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不求形似,将御容画得格外和善慈祥。结果龙心大悦,诏令其照画若干幅,颁行天下。因为皇上的心思(想法)已经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没办法(能力)探知(罢了)

苏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娟的钱两万不还,公差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正好父亲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买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好事者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去。卖扇人就卖完了扇还清了欠款。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4 走进文言文(6,7年级的) 二十一单元 篇目名以及问题

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 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

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卷)目录

  这一年,他十七岁。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