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第1张

扇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鸟的羽毛扇子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被称作“羽扇”。

扇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它以其价美物廉、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扇子分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

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扇子 21 拼音名 22 铁扇子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铁扇子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铁扇子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铁扇子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味 39 归经 310 功能主治 311 铁扇子的用法用量 312 摘录 4 《普济方》卷八十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铁扇子的用法用量 45 铁扇子的临床应用 附: 1 用到中药铁扇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铁扇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铁扇子 1 拼音

tiě shàn zǐ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扇子

21 拼音名

Tiě Shàn Zi

22 铁扇子的别名

铁丝七、铁线草、铜丝草、乌脚笔

23 来源

铁线蕨科铁线蕨属植物掌叶铁线蕨Adiantum pedatum L,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24 性味

淡,凉。

2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调经止血。用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黄疸型肝炎,痢疾,白带,风湿骨痛,肺热咳嗽,小儿高热,痈肿初起,月经不调,吐血,血尿,崩漏。

26 铁扇子的用法用量

5~8钱。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铁扇子

31 出处

出自 《四川常用中草药》

32 拼音名

Tiě Shàn Zi

33 英文名

Herb of Myriosorus Maidenhair

34 铁扇子的别名

铁杆猪毛七、过坛龙、细蕨萁、蕨萁莲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灰背铁线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iantum myriosorum Bak[Apedatum Lvarmyriosum Christ]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3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顶端生深棕色坚厚鳞片。叶簇生,直立;叶柄长1225cm,粗壮,黑色,极光亮,叶柄顶端以锐角二叉平分为左右两半边,从两边侧枝上生出36对羽片,小羽片多数,篦齿状,水平开展,小羽片钝头并具尖锯齿,叶片下面灰白色,叶脉细而明显,到达每一齿牙的顶端。孢子囊群圆形或横生呈肾形。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1800m的林下沟旁或石灰巖上。

资源分布:分布我国西南及陜西、甘肃、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38 性味

平;淡苦

39 归经

膀胱经

310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活血。主烫火伤;跌打损伤;小便癃闭;冻疮

311 铁扇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

312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4 《普济方》卷八十三 41 方名

铁扇子

42 组成

桑叶(12月桑树上粘带不落自干者)。

43 主治

青盲迎风冷泪。

44 铁扇子的用法用量

煎汤洗之。数日渐觉见物,半年如旧。

45 铁扇子的临床应用

双目失明昔有一妇,因丧二子,啼哀不已,偶然双目不见,如青盲之状,忽遇授此方,用至半年,其目如故。

用到中药铁扇子的方剂 红浆水

音:hóngjiāngshuǐ处方:干胭脂1钱,铁浆水6钱。制法:上药都拌匀。功能主治:天行眼。摘

铁液散

音:tiěyèsǎn《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方名:铁液散别名:铁粉散组成:铁粉3钱,马牙消4钱,蛤粉

铁酒

拼音:tiějiǔ《圣济总录》卷一一四:方名:铁酒别名:铁液酒组成:铁5两,酒1升。主治:耳聋。大

复方地榆丸

拼音:fùfāngdìyúwán处方:铁苋菜1斤,马齿苋6两,地榆5两,仙鹤草6两。制法:铁苋菜、

二马散

拼音:èrmǎsǎn处方:马蹄金、铁马鞭、拨雪根。功能主治:马(疒其)。用法用量:水煎,入少酒和服

更多用到中药铁扇子的方剂

用到中药铁扇子的中成药 克泻敏丸

nWan标准编号WS3B359198本品为铁扫帚经加工制成的浓缩水丸。制法取铁扫帚6300g

痢炎宁片

:WS3B043890处方:马齿苋120g铁苋菜60g苦参60g陈皮48g肉桂12g白头翁1

铁箍散

致溃烂难收。《理瀹》:方名:铁箍散别名:金箍散、铁井阑组成:苍耳草灰、芙蓉叶、赤小豆末。主治:痈毒

艾肠泥

闪挫,及久年打扑痛。用法用量摊好厚纸上,再以纸覆其上,敷患处,烧铁馒烙熨纸上。摘录《中国接骨图说》

止泻冲剂

的滤液1滴,点在滤纸上,吹干,喷洒三氯化铁试液及铁氰化钾试液的等体积混合液,显明显的蓝色。检查:溶

更多用到中药铁扇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铁扇子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铁扇子

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气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者良。治肠风目疾,咳嗽盗汗。(百草镜

《银海精微》:[卷上]胞肉胶凝

日,治法以阴二阳四吹点,有瘀血可洗,以桑白皮、铁扇子、菊花、当归、防风、荆芥、木贼、薄荷、盐花之类

《重庆堂随笔》:卷下

,线穿悬户阴干,其色渐黑,风吹作铁器声,故一名铁扇子。治肠风目疾,咳嗽盗汗。愚按虽治盗汗,而风温、

《银海精微》:[卷上]两睑粘睛

每日侵晨用桑白皮入盐熏洗,或大寒后不落桑叶名为铁扇子煎洗极妙。或菊花叶煎汤洗亦可。此乃发年久有此症

《普济方》:[卷八十三眼目门]目青盲

扇子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用具,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已有人制作扇子。扇子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样式,而不同的扇子又各有独特的文化寓意。

团扇又称宫扇,近似圆形,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因其形状近似于圆形,象征着团结美满。汉成帝的妃子曾写过一首《团扇歌》,诗中写到“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皎洁如轮盘的月亮就如同圆形的团扇,都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向往。

除圆形外,扇子还有门形的。先秦时期就曾流行过形似门的扇子,这种似门扉的扇子有广开大门、招揽贤人的意思。这种扇子多为统治者所用,殷高宗和周武王都曾用雉尾制成门形扇子来当做仪仗扇,以此显示君主的无上的尊荣。周武王之后的历代统治者同样也习惯用仪仗扇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除代表君主的权力外,扇子还寓意着德政。《淮南子·人间训》有周武王给中暑的人(暍人)摇扇去暑的相关的记载,“扇暍”一词就成了德政的代名词,统治者给臣子送扇子是希望他们能够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贞观十八年端午节给长孙无忌、陈师道赠送“飞白扇”,从此封建统治者也有给臣子赠送扇子的习惯。

古代名士同样爱用羽,比如诸葛亮就爱用羽扇,晋人裴启《语林》中最早出现了诸葛亮手持羽扇与司马懿交战的情境,司马懿称赞诸葛亮道:“真名士也!”而羽扇也成了高雅名士的代表。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亦用“羽扇纶巾”来形容“雄姿英发”的周瑜。

除前面这些的含义外,扇子还带有凄凉的意味。毕竟扇子是用来散热的,冷的天气难以派上用场,使用的时间比较短暂,就如唐人项斯在《古扇》中写到的:“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这样命运的扇子成了很多时运不济的文人还有伤情女子的寄托。苏辙在《感秋扇》中就叹到“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凉奈尔何”。人如扇,扇如人,都历经了人间冷暖。

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最初的扇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古代人创造发明扇子的起初目地确实不是为了能乘凉吹风扇,反而是用于遮光及其做为礼仪知识专用工具发生的。我们中国人制作扇子历史的能够上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的人因为无法忍受炎热夏日而顺手取出落叶或是禽羽开展简单生产加工,随后把它用来遮挡太阳。这正是最早折扇。往后发展趋势,古代人逐渐运用一种名字叫做“苇”的花草来制作扇子。这时候的折扇多见仪仗队扇,是那些坐落于统治阶层得人用于突显自身的地位。

隋朝以后折扇逐渐普及化,一些文人雅士都纷纷广泛使用折扇。可是他们手拿扇子也不是为了吹风扇,更是为了“故作高深”。可以这么说在那个年代一边摇纨扇一边吟诗作对是一种时尚潮流,若是有文人墨客手上并没有持扇便会莫名其妙感觉“降价”。而因为折扇的风靡,与折扇有关的诗词也逐渐增多,其实除了文人墨客以外,就像在朝做官的大臣及其账房先生等职业的人就一样紧跟时代潮流,陆续手里拿着纨扇“摆拍”。

相比纨扇,扇子这一类型的折扇大壮明朝时期才逐渐流行起来开来的。扇子时兴起来以后,扇子制作也也跟随覆盖全国,进而形成了诸多以地名大全或人名叫位的折扇,例如杭扇、南京金陵宋氏扇这些。此外,扇面画书面形式也逐渐盛行,众多文人雅士先是在扇面画上作诗、美术绘画。时长进行到清代,折扇使用率也变得愈发普遍,而此时的折扇即是乘凉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兼具礼仪知识专用工具、突显的身份游戏道具等各项作用。

折扇中国境内获得广为人知以后很自然地慢慢的就散播到其它国家,在其中欧洲各国对于国内折扇甚为钟爱。科技进步相对高度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大众的乘凉专用工具早已已经成为了电扇及其中央空调等家用电器,可是折扇并没因而消退,它依然活跃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古代扇子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尊贵,而在夏天也能够兼具扇风驱蚊等功用。同时还很漂亮,起到装潢的作用。扇子,之所以能够代表皇权,代表尊贵。是因为扇子的制作的工序非常繁琐,普通人家根本制作不了。就比如说,皇宫中最为常见的羽扇,大多数都是进贡的孔雀的羽毛来做的,所以这种东西就能够显示出来皇家的权贵。并且,皇帝的屏扇都比较高大,能够让来臣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庄严和气势。

这两个扇子是十分的巨大的,举的人自然也是十分的辛苦,要是在起风的天气里,突然倒下来岂不是很危险的事情吗,既然这样,究竟为什么还这样做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扇子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上来寻找着背后的原因。扇子从古流传至今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扇子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在历史上的起源直到现在,扇子的形态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在晋代的时候,太子选立太子妃的时候就需要很多扇子,比如纳妾时需要同心扇20把,单竹扇20把等。据记载,汉朝天子身边必然有羽毛制作的扇子,等到冬天的时候要放置增扇,其华美程度不言而喻,而且只有天子可用扇子,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圣德君心。据说扇子有成器之美,与君王的王权密切相关,是一种礼仪之器,所以这也在证明一件事:扇子已经不代表事物本身,而是可以引起社会关注的礼仪之器。

扇子的使用演变成了制度。君王身后的扇子并不是普通的扇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演变成具体的制度,而且从唐朝开始正式制定了“索扇制度”。而这一制度的制定也更加明确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数量,特别是在扇子的花纹上也更加的详细。记录了如何正确使用的方法,所以一把小小的扇子演变成一种制度,更加能够体现出皇家贵族身份的一种象征,也突出了君王身份的尊严与地位。

夏至已至,羊城的气候越来越热,空调成了炎夏里的救命法宝。我却更怀念年幼时的暑热,傍晚时分,搬过木凳坐于门口大树底下,外婆手持凉扇,为我扇起微风,惬意悠然。说起扇子,它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而今它逐渐退居幕后,更多的成为了一件工艺品。

羽扇最早出现在殷代,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那时是以色彩多变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扇”字里的“羽”字便是由此得来。西汉以后,扇子开始变为取凉工具,后来有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国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

东汉时期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形状多样,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

中国扇文化绵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的祖先在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随意之举却流传至今。现在很多制扇世家已经逐渐放弃这门技艺,许多珍贵的产品也流落到其他国家,被他人的博物馆收藏。于我们而言,这是相当可惜的一件事情,希望在追溯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能将它们传承下去。

我国扇子最早出现在远古时期,只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叫扇子,最开始的扇子不是用来扇风的,而是用来遮挡阳光,后来演变为王公贵族出行时的一种仪仗。古代扇子的作用很丰富,有多种用途,只是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变化才逐渐演变为扇风的工具。

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使用扇子是远古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由于太阳暴晒,所以他们用树叶等东西用来遮挡阳光,趋避蚊虫,这个时候还没有“扇子”这种官方的叫法,后来随着不断发展变化才称之为扇子。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很多谋士,像诸葛亮就拿着羽扇,一来是身份的象征,彰显自己不一样的气质和身份,二来是用来挡风。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晋代。扇子逐渐成为王公贵族出行时的仪仗,称之为障扇,这种扇子很大,有一个很长的扇柄,由下人手持着,为达官贵人遮阳挡风,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扇子真正用来扇风是在西汉以后, 这个时候的扇子大多用来纳凉,与此同时,它的造型也开始朝着精致,文雅的方面发展。很多人会在上边题字,或者是配以吊坠,扇面的材料也很精致,大多用丝质的布料加以点缀,称为“纨扇”。

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团扇,团扇是女子用来遮脸的。很多娇羞的女子用团扇来遮挡面部,深受闺中女子得喜爱。后来作为表演的一种道具,也就是团扇舞。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子用来彰显身份的一种标志,一些公子哥风流倜傥,总是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看起来文质彬彬。

在中国的历史上,扇子在皇族的生活中一直有着很重的分量,不但扇子的类型繁多,连功能都很丰富。史书记载,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妹妹送来的贺礼共有35件,其中,就有六种不同的扇子,分别是: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华扇、五明扇、回风扇。

可见,扇子在当年是很有“身份”的礼物。

其实,扇子这么有地位,在于它象征了“皇权”。

根据晋张敞《东宫旧事》记载:“(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纳妃同心扇二十,单竹扇二十。”可见,晋太子被册封和娶妃时,用了42把不同的扇子。除此,在很多的史书中,对扇子的华美都有着具体的描述。

扇子是皇家仪式上的必用之物,更代表了皇家尊严,比如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汉制,天子玉几,夏设羽扇……所以彰圣德养君心也。”而扇子既然和皇族有了关联,那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社会的议论。

据《晋书》记载,皇家对扇子的擅自修改,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原来,扇子和君王的德行是密切捆绑的,改了扇子的扇羽,就好像君王也失去了品德一般。

其实,有一种扇子是专门在仪式上使用的,可以说是“礼仪之扇”,它就是“雉尾扇”。

在当时,扇柄如同权力的象征,这应该是心理上的一种暗示吧!毕竟,扇柄和权柄都有让人掌控的欲望。以当时的观点看,如果,扇子的柄长、面弱,那可是大凶的兆头,会有人擅权犯上。

当然,这不过是古代统治者将权力物化的表现,时时刻刻提醒他的子民们,谁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已。所以,即使是一把普通的羽扇,都有严格的制作工艺流程,而民间对扇子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当朝在位者的尊重。

雉尾扇最早出现于殷商,用于皇家的一些礼仪庆典上。

后来,到了魏晋时期,一些诸侯王也开始越权使用。因为,大家对权力都有天生的征服欲望,既然皇位得不到,那用用扇子过下瘾总该可以吧。

那个时候,统治者对于诸侯王们使用扇子已经无暇过问了,便使其渐渐常态化,不再是皇家专用。当然,也有皇帝很是忌讳,宋孝武帝非常不喜江夏王刘义恭,所以,在提出改革诸侯制度的时候,禁止王侯的障扇不允许使用雉尾扇改用红色的朱团扇。

到了隋朝和唐朝初年,仪仗扇和前朝没太大的差别,不过使用等级比原来要宽松了很多,王爷和一些大臣都可以使用。不过,仪仗扇在唐代的统治者眼中,不再是遮阳避日、纳凉去暑的玩物,而是权力、地位的象征。

也因此,唐代“索扇”制度的创始,旨在烘托皇家气派,加强皇帝集权,意喻:皇权神授、至高无上。

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仪仗扇”的使用非常频繁,举凡巡游、狩猎、朝参、宴会、谒陵等大型活动,都有“仪仗扇”与之相伴。

为此,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萧嵩,就订立了在正殿上放置扇子的制度。在皇帝升殿受朝时,御座之前用六柄掌扇相合遮住,待皇帝登前坐定后,再开扇受拜,左右各留扇三柄立侍。退朝时,也要先合扇座前,等皇帝离座后,再撤扇。

以后各个朝代相沿成制,这就形成了“索扇制度”,保证了皇帝容颜和体态的神秘感,维护了皇帝的威严。且这样一种礼仪制度,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皇权的神圣感。

盛唐时期,伞和雉尾扇结合的仪仗,成了皇帝出行的仪式制度。而雉尾扇依然是皇帝和亲王使用,其他官员则用团扇。执扇的人也都是精挑细选,从《历代帝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都是由男性执掌,且身材高挑,相貌俊美。

如果,出自唐朝的画作,也有女性执扇的画面,比如:《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各是柔弱宫女持扇侍立,这可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一件事。除此之外,唐朝对仪仗用扇的具体规范,也为后来的统治阶层确立了规范,并通过这一个制度凸显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后来,宋朝进一步发展了“索扇制度”,添加了乐章。同时,在扇面上也是大做文章,由于,恢复了雉尾之名,扇面突出了雉尾的形状。到了南宋期间,由于形势所迫,赵氏皇族的仪仗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实行一切从简的原则,只有原来的1/3。

所以,从这些皇族仪式的规模上,也是可以看出国力盛衰的。

到了元、明、清时代,皇族仪式的功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都是要通过大造声势来突出自己的威严。当然,不同的等级所用的仪卫是有明确规定的,所以,通过这些皇族的礼仪制度,也约束了他们的行为,时刻提醒他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

而我们现在用的扇子,是古时候短柄扇的发展。

南宋时逐渐流行的折扇和秦汉时出现的团扇,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常用款。在民间,扇子除了纳凉之外,还和艺术相结合,糅合了书法、绘画、刺绣,让自己上升到了工艺品的高度。最终扇子还是退出了象征权力的仪仗制度,这或许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

扇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