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的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与历史启示”的目的和意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关于“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的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与历史启示”的目的和意义,第1张

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这两次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历史背景相近:

  

  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二、目标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帮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

  

  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维新的兴起有不小推动作用。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五、政策措施雷同:

  

  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建和训练军队。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

  

  三、领导力量不同:

  

  日本维新派的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如“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久经风浪锻炼,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法,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而日本维新的“大旗”—明治天皇,随着天皇制的确立,成了日本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依靠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推行改革大业。

  

  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封建知识分子,有改革热情,却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伊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同时,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他们所依赖的光绪帝虽有抱负,富有改革的热情,能积极支持戊戌变法,但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终究跳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四、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不同: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地税改革,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为攘外安内作准备;实行“文明开化”、“殖产兴业”政策,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化的进程。

  

  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无法实施。而且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使得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最具革命性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在新政中提出,因此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梦想化为了泡影。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主要包括两个时期,甲午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1、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2、抗日战争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扩展资料: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对我国造成的伤害:

从1931年到1945年,是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展开了人类史上最凶残的屠杀,对中国的物质财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罕见的摧残与毁灭。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卡修跃博士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与破坏是多方面的。

日军不仅在战场上给中国抗战官兵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也使无数无辜的中国平民成为冤魂。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海滨,西到重庆,日军铁蹄所至,生灵涂炭。

屠刀所向,尸骨成山。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间,日军在中国制造了数万起杀害中国平民的血案,其中较大规模的杀人血案不下4000起,遇难的中国同胞达数千万人。

侵华日军在中国犯工会日暴行,在地域分布上极其广泛,几乎占中国2/3和国土;在时间持续上极其久长,几乎涵盖了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直其败亡的14年。

在对中国人民实施的残杀暴行中,日军用尽了能够了想象出来的所有残忍的手段。日军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残杀手段,多达250多种。

其中绝大多数为人类理性所无法想象。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手段,大多数也用在中国妇女和儿童的身上。

战争期间,日军所到之处,疯狂地掠夺公私财产,破坏文化遗产,开采矿藏森林资源,发行伪钞,焚毁炸毁军民用设施,中华民族的物质精华,几被侵者洗劫一空。

数年来一直进行抗战时期中国损失问题研究的专家认为,当时中国只有西藏、新疆两个省级行政区末直接受到战祸摧残,其余省份曾全部或部分的沦陷,或局部成为战区,许多城市、乡镇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

整个战争期间,中国遭受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

当然,由于战争状态下的局限,抗战损失调查不论从时间的完整上,还是从空间的覆盖上,都极不完全,”“日本侵略战争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破坏与毁灭,几乎不可能寻出准确的答案。

日本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的伤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严重阻碍,需要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它严重破坏了中国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物质、文化财产损失,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严重滞碍作用。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为了这场战争,付出过像中国这样惨重的牺牲与代价。

战后中国政府迫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出于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美好愿望,放弃了战争损失赔偿要求。

但是,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损失赔偿要求,并不意味对我们民族所曾受到灾难与损失遗忘。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军队当年在中国犯下的战争罪恶与反人道暴行。

——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成为了东方世界中唯一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家,但是19世纪末,正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向老牌的殖民国家发起挑战和争夺“阳光下的土地”的时代,所以,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言归正传,既然LZ问的是中日关系,首先我希望LZ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当时第一是两半社会,第二是中国当时一穷二白,而且当时中国早已被西方国家瓜分,但是日本虽然是帝国主义列强,但是除了东方世界,他们没有办法去插手西方任何问题。所以,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都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而且,我们分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尤其是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来分析的时候,应该根据该国,该民族的文化来分析。据我分析,日本是一个岛国思想十分严重的国家,这种思想导致了日本的文化,以及特殊民族性,那就是要不然就是极度的悲观,极度的危机感,要么就是极度的狂妄自大,正是这种岛国思想导致了日本对于领土的渴望,以及对于中国的瓜分。但是呢,其实据我对于日本文化的理解,我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举个例子,日本那种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体现,所以说日本的岛国思想如果不该,恐怕会阻碍中日文化的交流,即使我们的文化相通,而且中国又是日本的一个很大的市场,言外之意,日本的岛国思想对于中日关系影响是极为消极的。但是这种岛国思想绝对不是19世纪末开始有的,是他们这个民族一向就有的。

关于“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的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与历史启示”的目的和意义

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这两次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历史背景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