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古印度,为何还叫作阿拉伯数字?
小时候,很多人都以为类似“0、1、2、3、4、5、6、7、8、9”这些数字是我们自己的祖先发明的字体,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这才明白这些数字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知识。
从字面上去理解,既然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那么它们应该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吧!如果这么想,那么你又错了,其实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所以按理应该叫“印度数字”。
那么,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为什么会被取名为阿拉伯数字呢?
“0、1、2、3、4、5、6、7、8、9”这些数字符号最早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就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
由于这些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再配合十进制的计算方法,非常方便演算,一下子就被欧洲学术界的教授学者们接受。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不断加强,阿拉伯数字在欧洲各国之间流行起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阿拉伯人是如何学会使用和推广这些数字的呢?
在古印度时期,当时的社会文明随着经济的繁荣,以及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为了适应生活和工作生产的需要,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得到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基于数学水平的限制,当时数学家使用的计数目大概最多到3,如果要算出“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或3和1加起来,以此类推,那么5要看成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等,这个简单的计算法则,已经算是最原始的数学计算基础。
古印度人根据数字位置的不同来确定量的大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根据考古学研究和文献记录,确定数字位置这个贡献应归功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经过不断加工和运用,同时发明了“0、1、2、3、4、5、6、7、8、9”这十个符号,加上十进位制的算法,这样就形成完整的计算系统。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3世纪左右,一位名叫巴格达的古印度科学家发明了这些阿拉伯数字。
两百年后,阿拉伯人开始征服世界,占领了周围的民族,并由此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国。
过了不久,这个阿拉伯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不过,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关系,西来的希腊文化和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东都巴格达,阿拉伯人就将这两种文化吸收和消化,转为己用,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随着阿拉伯人征服古印度旁遮普地区,文化也在进一步扩张,但阿拉伯人发现虽然自己的武力比印度人强悍,但这些地区的数学水平却远远超过自身水平,如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
因此,阿拉伯人就把古印度北部的数学家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让他们给阿拉伯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总之,阿拉伯人想方设法最终学会和掌握这些数字和计算法。
文化交流的加深和商业活动的推广,阿拉伯人随后把这种数字传入了西班牙。
在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
在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其他领域学者们开始正式采用了这些数字符号和计算体系。特别是在意大利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和推广之下,欧洲老百姓们也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
至此,“印度数字”经过阿拉伯人的使用和推广,就演变成阿拉伯数字。
值得一提,阿拉伯数字刚传入欧洲的时候,并不是像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现如今普遍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经过许多数学家不断加工改造而来。
阿拉伯数字是从什么时候起传入中国,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呢?
其实早在公元8世纪左右,古印度数字随着佛教一起传入古代中国,不过基于当时古人的数字系统和文字书写习惯,并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
大约在13世纪到14世纪之间左右,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不断加深,阿拉伯数字再一次传入,由于当时中国古代采用一种叫“算筹”的数字系统,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还是没有在我国得到及时的推广和使用。
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的数学书籍等科学知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得到传播和普及,国人开始对阿拉伯数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其便利性也逐渐得到认可。如在1885年发行的数学启蒙书籍《西算启蒙》,在书里就开始教授和使用阿拉伯数字。
不过,在20世纪初期,只有一些介绍数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因为数学计算的需要才会使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其他场合,如标题编号、页码编号以及日期时间等,一般都会使用我们熟悉的“一(壹)、二(贰)、三(叁)、四(肆)、五(伍)、六(陆)、七(柒)、八(捌)、九(玖)、十(拾)”这些数字。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普及,加上阿拉伯数字书写简便,特别是在表示计量、编号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这些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以及其他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和使用,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
虽然在很早的时候,阿拉伯数字就传入中国,但满打满算,阿拉伯数字真正在我国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时间也就才一百多年的历史。
原来啊,早在公元3世纪,也就是1700多年前,相当于中国汉代的时候,印度一位叫巴格达的科学家就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不过,这些数字最初大概只计数到3。经过不断改进。才演变到今天的十个数字“ 0、1 、2 、3、 4 、5 、6、 7 、8 、9”。这十个数字用起来很方便,写起来很省事,念起来很容易(特别是用它来表达分数或小数的时候更显得巧妙),所以成为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数字符号。 和中国或古罗马等其他国家的数字相比,阿拉伯数字最突出的优点是有定位原理和表示缺位的符号“0”。
我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希腊、埃及、中国,其中只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至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现在在印度、希腊、埃及三个国家遗留的文明都不是现在的居民所创造的,也就是说,这三个文明古国已经消亡。那么古印度是怎么消亡的呢?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都非常繁荣,而其中特别繁华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这里来了。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公元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些先进的数学也搬到阿拉伯去呢?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把印度人的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甚至整个欧洲。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就这样,随着阿拉伯人在世界的游走,古印度的计数方法就传遍了世界。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倭马亚王朝期间出现早期的文化译介活动,但未形成规模。直到阿拔斯帝国,特别是在阿拔斯朝代中期的公元830年至930年左右,在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大规模、有组织的译介活动,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的开罗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辉煌绚丽的“五百年文化黄金时代”。文化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用三个阶段来勾勒这场文化译介活动:
第一阶段(初期)
起自曼苏尔哈里发,止于拉希德时代,即从伊斯兰教历136年至193年。这期间翻译的著作有:波斯文的《卡里莱和笛木乃》、印度文的《信德罕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等。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伊本·穆加发,他的作品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本文稍后将有简略介绍。在这个时期,伊斯兰教义学派穆阿台及勒派的元老如奈扎木已经了解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阅读了他的一些哲学著名,该派具有崇尚理性的倾向,这派的教义学者们已经在运飞跃、本质和现象等哲学范畴来讨论宗教问题。
第二阶段(鼎盛期)
起自麦蒙时代(813~833在位),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从此,翻译活动进入新的高潮。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如伊本·穆卡法、艾布·叶海亚、叶海亚·伊本·马赛维、侯奈因·伊本·易斯哈格、萨比特·伊本·古赖、白塔尼、花剌子密、伊本·麦台尔、叶海亚·伊本·阿迪、肯迪等。他们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勘、译述,并对早期已译出的有关著作进行了校订、修改和重译工作。在译述过程中,将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一时期翻译了希腊各个学科的最重要著作,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斯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与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这些著作都是由候奈因·本 ·易司哈格及其学人翻译的,其中大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由他的儿子易斯哈格翻译的。此外,最著名的翻译家还有:约翰·伯特里格(哈里发麦蒙的释奴),他的哲学造诣很深,超过他的医术,他翻译了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第三阶段(尾声)
约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中叶(伊历300年-400年)翻译的主要作品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物理学》及其注释。著名的翻译家有麦泰·本·优努斯、萨比特·本·古赖等。
公元八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随着政治统治的牢固,文化生活出现了繁荣景象。至第七代哈里发买莱时代,与拜占庭关系得到缓和,他派遣候奈因(大翻译家,被指定主持智慧宫 ,把大量希腊古籍译为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亚里士多德的几十部著作,几乎全是他一手翻译),组织学术访问君士坦丁堡求书,带回大批稀世珍本,从而掀起了希腊古籍的百年翻译运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多附注自己的见解,这种译评,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古印度,为何还叫作阿拉伯数字?
本文2023-10-23 01:18: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