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靳辅原型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天下长河靳辅原型是谁,第1张

天下长河靳辅原型是康熙时期的河道总督。

电视剧《天下长河》中,靳辅为河道总督,执掌河道最高官员,每年坐堂不超过5天,其余时间都奔波在河道上,甚至与河工一起做工。这样的情节让人动容。在古籍《治河方略》中也有“风餐水宿二十余载”的描述。

历史剧《天下长河》讲述康熙帝为治愈黄河水患,不拘一格提拔陈潢、靳辅两位治水能人,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和朝政风波后,君臣逐渐平定河患,留下了让后世为之称道的丰功伟绩的真实历史故事。

靳辅原型著作

湖北省图书馆收藏有《靳文襄公治河方略》(清代靳辅撰)古籍善本。全书记载了17世纪黄、淮、运河决口泛滥及治理的过程。

全书共十卷,附卷首一卷。卷首为圣谕4道、进书疏1道,另有《黄河图》等7幅图。正文部分,治纪第一,次川渎,次诸泉,次诸湖,次漕运,次河决,次河道,次治记,次奏章,次名论;后附《河防述言》《河防摘要》。

靳辅所著的《治河方略》,留传后世有多个版本,中国水利博物馆所藏的清康熙年间《靳文襄公治河书》抄本尤其珍贵。

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我国史前,有许多有关治水的传说,如共工治水,鲧、禹治水等,这些,主要的都是对黄河下游的治理。

共工氏既是人名,又是氏族部落名,相传是神农氏的后裔,在共地(今河南辉县境)从事农业生产。黄河东出孟津后,流到共地折向东北,注入河北南部的大陆泽,然后再分成多股,汇入渤海。由于共地位于黄河拐弯处,除黄河外,附近还有共水、淇水等,所以水灾较多,须经常治理。《国语·周语》说,共工氏治水的方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即在许多河流上修建堤防,用高处的土将低处垫高。古人认为,共工氏;在治水和治土两方面都很出色。据说,后来被祀奉为土地神的句龙,就是共工之子;协助大禹治平洪水的四岳,也是共工的后人。

传说继共工之后与洪水作斗争的代表人物是鲧和禹。远在距今约5000年的炎帝、黄帝时代,散布在黄河流域的许多部落,已经结成联盟。这便是后人所称的“炎黄部落联盟”。结盟后,对大自然斗争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几百年后,当尧、舜相继担任这个联盟的首领时,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书·尧典》)这次洪水,淹没了平地,包围了山陵,百姓叫苦不迭。于是,尧命令居于崇(河南嵩山)的部落首领鲧负责治水。崇离黄河不远,鲧部落也很熟悉水性。但是,鲧的治水方法比较片面,只用修堤筑围办法堵水,没有更多地采用疏导手段,所以尽管他治水也很努力,但毕竟洪水太猛,堤围溃决,以失败告终。

接着,由鲧的儿子禹领导治水工作。禹的治水事迹,古籍中留下许多传说,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是他联合各方面的人与自己一起治水。据载,与禹一起治水的有以益为首的东方部落,后来的商族就是由这个部落发展起来的。还有以稷为首的西方部落,他们是后来周族的祖先。此外,又有对治水经验十分丰富的共工氏后裔四岳。后人认为联合各部落一起治水,是禹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二是禹本人的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韩非子·五蠹》说,禹“身执耒,以为民先,股无跋,胫不生毛”。就是说他身先百姓,投入艰苦的劳动,腿上的汗毛都被磨掉了。还记载说,他公而忘私,在治水的过程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听到儿子的哭声,也没有进去探望。三是治水方法比较科学合理。据说他发明了测量工具“准绳”、“规矩”,以测定地势高低,作为施工的依据。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采用以疏导为主,辅之以拦蓄的综合治理的方法。所谓疏导,就是“疏川导滞”,疏通河道,导泄积水。所谓拦蓄,就是“陂障九泽”,拓建湖泊,便于将水汇于低地。他们经过13年(一说8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将洪水治平了。

在古代,不仅中国,还有许多国家都有治水的传说。由于那时人们的力量有限,在洪水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所以其他各国的治水传说,多以失败告终。或者说他们的人民全被洪水吞没了;或者说,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中国则不同,虽然也遭到一些挫折,但以胜利结束,并通过治水,使自己进入文明时代。

人们认为,这一治水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这样的一些情况:当时农业已有初步发展,聚落增加,先民们逐渐由高地移居平原和河边;从农业灌溉的要求出发,从聚落的安全出发,都需要治水,即修建排灌工程和堤围工程等。

志高任重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三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编辑本段]河伯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 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编辑本段]殚精竭虑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编辑本段]功德永存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编辑本段]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而且许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说成是受禹治理过的。其中有关大禹和其父鲧在今鲁南苏北黄淮泛区治水的传说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了解。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了解。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si)姓,建国于崇(今河南嵩县北),史称崇伯。鲧是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正义》引《括地志》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 对于鲧的评价历来不太一致。按照《尚书》的记载,鲧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话中,鲧却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山海经》说他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干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左传》云:“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另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 (《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编辑本段]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大禹的遗迹和传闻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相关考证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治黄河的名人有以下几位:

1、贾让

西汉时期的治河名臣,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有方略治河的名人,第一次全面地对治理黄河进行了方案论证,他的治理黄河三策对后世治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治河思想方面的重要遗产之一。

2、王景

东汉水利专家王景,生卒年份约公元30年-85年。他是第一位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的水利专家,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美誉,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3、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是治理黄河的一位能人。

北宋时期,王景治理的黄河故道已近千年,河道淤积极为严重。建都黄河畔汴京的北宋王朝,时刻面临着极为严重的水患。

北宋建国后的8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就有30多个年份50余次,并最终酿成黄河的第三次大改道——商胡改道。北宋一朝都对治理黄河有着很高的热度。

4、贾鲁

元朝著名水利专家贾鲁,曾率17万军民治理黄河水患的历史功绩。他疏浚过的河段,后人称之为“贾鲁河”,可见后世和当地百姓对于贾鲁治河功绩的肯定。

5、潘季驯

潘季驯,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治理黄河最为著名的明代水利专家。其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及运河,发明的"束水冲沙法"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 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 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层意:得出结论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2 李冰治水文言文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3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③是以必得。。胼胝层意:得出结论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4 “治水必躬亲”全文翻译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道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探访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劳动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给民工发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而后才能办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

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 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层意:得出结论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

5 治水必躬亲译文

参考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妄意:随意相度:观察和测量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6 清官海瑞文言文解释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海忠介)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功。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7 治水必躬亲古今异义词(及个别字词翻译)

1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修四库全书》本)题目是编者所加躬亲(gōng qīn):亲身2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3泥(nì):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4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妄意:随意5盖:原因是,是因为古义,承接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6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7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8相度(xiàng duó):观察和测量9情:真实情况10咨询:访问,征求意见11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12其:它的,指水的13致:事理14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15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16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17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18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谥“忠介”19治:治理20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21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22横(héng)索:横行勒索23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24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计:盘算,考虑25远:远离,远远躲开26则:那么27兴:兴办,兴修28好逸而恶劳:喜好安逸,害怕辛劳29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30(必如)是:古义,这今义,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是人经常作出决定时的心声31必如:必须像必:必须如:像编辑本段相关练习: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2分)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答:躬亲、清廉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4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正反对比论证:例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任选一种)。

8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

9 阅读《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完成10

10 、( 1 )(办事)成功 ( 2 )远离 ( 3 )买 ( 4 )中举 ( 5 )盘算 11 、翻译: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12 、海瑞躬亲治水;生活节俭;惩罚总督之子。甲文用海瑞治水的事迹作为例证,用来论述只有不辞辛劳亲自奔走、清正廉洁才能取得治水的成功这一道理。

( 3 分。事迹概括 2 分, 1 点 1 分;事迹的作用 1 分,意对即可) 13 、相同点:清廉。

不同点:甲文还表现了海瑞不辞辛劳的特点,乙文还表现了海瑞不畏权势,为人刚正的特点。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

乡试中了举人。进入京城,朝廷任命他南平教谕(学官名)。

” 改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 “ 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作寿,买了两斤肉。 ” 胡宗宪的二子经过淳安县,被驿馆的官员惹恼,把官员倒挂起来。

海瑞说: “ 从前胡大人公管理部下,明令所经过的地方,地方官员招待他们不要铺张。如今此人行李装备很丰厚,一定不是胡公子。

” 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志高任重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编辑本段河伯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 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编辑本段殚精竭虑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编辑本段功德永存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