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糟粕是什么?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2006-12-22 张弘 新京报 点击: 1170
唐君毅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
12月上旬,以“唐君毅思想与当代世界”为题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为了了解唐君毅这位相对陌生的海外新儒家,本报记者采访了唐君毅的弟子霍韬晦,同时,霍韬晦也就本年度国内的一些国学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新京报:与牟宗三等新儒家在内地的影响和知名度相比,了解唐君毅的人很有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霍韬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著作出版太迟。唐先生逝世已经快30年了,直到去年,他的著作才在内地公开出版。
新京报:与其他同时代的新儒家如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相比,唐君毅最独特的贡献在哪里?
霍韬晦:新儒家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要守护中国文化,不要让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唐先生和其他新儒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让中国人恢复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能接上我们的传统。
唐先生和牟宗三先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与徐复观先生都出自熊十力先生门下。但这只是很外表的看法。实际上每个人的修养、贡献、开拓、用力的方向都不相同。唐先生和牟先生都是做心性之学,是对我们内在的道德心灵的自觉。
徐复观先生注重政治、社会等客观方面。唐先生和牟先生关注的问题相同,他们都注意到怎么对西方文化进行回应,但是两个人的解答很不一样。大体来说,牟先生的思辨性很强,对概念的使用很严格,受康德影响很大,他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哲学思维,所以他晚年说,自己一生在为理性而奋斗。唐先生比较强调生命里面的一种悲悯之情,表现出来是一种性情的体会,从性情里面看到文化的开出,哲学思想的建立。他把所有的哲学思想看做我们生存生命的一种悲情,从生命的内心对文化的关怀、思考、反省,开出很多不同形态的哲学,不同形态的文化。
他比较注重各种不同哲学的来源,它是怎么出现的,认为理性只是一种工具。
新京报:有学者说,唐先生的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说,如果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心通九境”指的是什么?
霍韬晦:“心通九境”只是一个概括。唐先生是从源头上看一切文化,一切哲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所以不是把这些不同的哲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系,不同人的贡献从内容上先摆出来,他先看一切文化是怎么开出这个层次的,所以他先从我们心灵里面的活动开始。心灵里面第一个层次是往外活动,看客观世界。
看到客观世界以后,再看我们自己心灵的活动,即主观世界。在客观里面有三个层次:观个体,观类别,观因果。主观世界里面也有三个层次:观心身关系与时空,观意义,观德行。在超主观与客观对立的绝对境界,又分三个层次:观神界(基督教),观一真法界(佛教),观性命界(儒教)。这就是“心通九境”。
新京报:你刚才说很多新儒家创造自己的思想体系,就是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
那么,你认为唐先生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霍韬晦:这个问题是“五四”时代的问题,从提出到现在差不多100年了。我不讲唐先生,我个人认为,我们早就应该超过这个层次。
新京报:唐君毅思想能为今天的普通读者带来什么?
霍韬晦: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人没有对自我的约束。西方的思维是用外在的手段如法律、制度来管理,这种外向的思维是无穷无尽的,到最后,人被折磨得很辛苦。我们要超越这个层次,唐先生认为,人对自我的约束才是最关键的。
■人物名片
唐君毅与牟宗三等一起并称为海外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著有30卷本的《唐君毅全集》。1909年1月17日生于四川省宜宾。
1974年,唐君毅与牟宗三、徐复观、吴俊升等人恢复和创办私立的新亚研究所和新亚中学,任新亚研究所所长。1975年秋,唐君毅应台湾大学之请,出任哲学系客座教授。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九龙。
霍韬晦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20多年,教授哲学、佛学。1940年出生,上世纪60年代成为唐君毅弟子。曾赴日本留学学习梵语和佛学。唐君毅去世后,主编了30卷的《唐君毅全集》。
■霍韬晦点评国学现象
关于国学热
国学热是一种好现象,毕竟“国学”这个词已经很多年没有用了,于100年前有所不同,开始使用的时候,对于它的范围概括可能有点乱。过去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对经史子集等无所不包,现在应该有所区别——因为当下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代的学术语言受西方影响很大,我们无法回避很多西方的概念,如果国学是代表中国固有的学问或中国传统,那么就需要改一改,这个是专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国学不是儒学,儒学在国学里面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于十大国学大师评选
胡适和鲁迅居然入选了十大国学大师?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不都是反对国学的吗?梁启超开过一个国学的书目,有人问鲁迅,鲁迅就说,线装书一本都不要读。他是砍断国学的人。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儒家思想不能用糟粕和精华一分为二,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把它一刀切断,这些要,那些不要。像“三纲五常”最早的时候是说,我们对于长辈、父母应该有一颗感激的心,比如“父为子纲”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况,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样,双方的心灵就会有一种互动,感受到对方的心意,这时,“情”才会出来,这就是性情的学问。
后来,纲常形成了一种体制,臣子和子女没有办法制约它,这就出问题了。
关于儿童读经
对于儿童读经,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先让小孩子把经背熟了,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受益,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大人不应该替孩子做出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以后自己做决定。这两种态度,我都不赞成。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必须配合小孩的性情开发来读经,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关于《论语》
内地有人在电视上讲《论语》很好,我在凤凰卫视上也讲了《论语》。但是我反对把《论语》用工具理性的态度来利用,我在凤凰卫视讲《论语》是从性情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没有性情学的配合,很容易把《论语》读歪。
其它
参考资料:
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9/07089238492sshtml
儒家思想的精华与人文素质教育: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mtgdjy200103022
儒家思想之糟粕:
http://blogsinacomcn/u/3d937e4c0100043b
中国文化经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简单概括的的话就是“五伦五常”。
一、五伦:古代汉族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儒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什么
汉兴至今,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性并有一定的发展趋势,景武之时的董仲舒就是西汉儒学的代表者。元光年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能防范措施。她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执政,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千家殊方,指意不一样,是之上亡以持一统”,因而他建议,“诸没有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求美者,皆绝其道,勿使并举。”董仲舒从本质上表明崇敬儒学的思想执政标准,遭受汉武帝器重。接着武帝采用一系列对策,进而确立儒学的执政思想影响力。
建邦五年(前136年),武帝设定儒学五经博士,与此同时免去别的诸子博士,把儒学之外的千家之学抵触出官学,世称“抑黜千家,嘉奖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提议,在长安开办太学,用儒家经卷文化教育青年人子女,此后儒学变成官办院校的核心具体内容。
武帝更新改造选官制度,要求博士徒弟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拨出任关键职位,还打破陈规启用步衣士大夫公孙弘为宰相。那样伴随着儒学地位的升高,封建社会政冶与儒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西汉皇帝谕旨和廷议中有称引儒家基础理论,司法部门环节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照儒家思想,举办封禅、纠正朔、修郊祀、定细数等重大礼乐制度主题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时间传统式。
必须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唯吾独尊后其他思想流派并没有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就普遍吸取法家学派、阴阳家等每家理论,统一的思想含有一定的综合趋向,因此赢得了取得成功。儒家兴学,把文化教育、测试与选官结合在一起,是武帝的造就,在总体上促成了高度重视专业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
儒家思想慢慢渗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导致了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上方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然是一种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文化政策。汉武帝应用君权干涉思想学术研究,抑止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自我发展,束缚了思想界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性,有明显的消沉功效。
古人中秋节喝什么酒桂花酒是一种历史时间十分悠久的酒水,在每年八月桂花树盛开的季节中,挑选含苞待放的花朵,醅造成酒,入坛密封性三年,便出珍酿。这类酒口感分外醇正,色呈琥铂,口感醇香、深厚,外沿带桂花飘香,甜甜的,颇有特色。一般酒回应,桂花酒较为浓稠,流传超白饮此酒,成诗百话。故历年来文人墨客到长安,专饮桂花树稠酒。
要想制做桂花酒,应该用新鲜桂花树,能将塑料薄膜放到小区的桂花树下,随后风吹过之后,会有草飘落下来,能够收集起来。自然要是没有新鲜桂花树,用易保存的干桂花,还可以泡出色泽金黄、芳芬、桂花树芳香显著的佳酿。需要注意的是,泡酒的容器要非常干净,真空保存,放到荫凉自然通风渐渐地泡浸。
肯定是被誉为万经之首,群经之王的《易经》了。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他,诸子百家思想受他启发,没有哪一家之言能够脱离它的范畴。可惜现代人都把易经当做算命的书,是封建迷信。很少有人知道,易经阐述的是天地间的六十四种法则,只要我们按照这六十四种法则去办事,就会生活的很幸福。
易经是四五五经群经之首,包含宇宙万物自然规律世间万物之象,中华文化之智慧源泉。
一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一个知道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都要经过生、长、收、藏,四个过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个时间段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每个时间段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把事情做到极致,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潜龙勿用的阶段,就应该埋头苦干;该你养精蓄锐时,也别着急出人头地。尽人事,听天命。
然后,我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多读国学经典方面的书籍,像 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史记、菜根谭等国学方面的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根本是生命智慧,感受国学文化的智慧魅力。
最后,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静下心来传承国学经典文化。现在的年轻人本末倒置,容易焦虑、浮躁、有信息焦虑症,盲目的学习跟风西方文化,崇洋媚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树的树根,树根浇灌好了,树才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发扬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并不代表着我们要夜郎自大、唯吾独尊,我们依然需要怀揣着兼容并蓄、包容开放、和而不同的心态,让其他民族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注入活水。
本文2023-08-05 00:52: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