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医古文得意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学习医古文得意义,第1张

学习医古文的根源在过去两千年的历史当中。这其间有数不清的名医为这个理论添砖加,有无数医案与这些理论相互辉映。近代中医除了在药物药理研究有所创新外,其他的关于理论方面可以说是原地踏步,没有大的建树。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民科看不起师承,师承看不起学院这一鄙视链的来由。某种角度来说,这还真是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这并不表明这是对的,我本身也不赞成这个观点)

如果不懂文言文,这个巨大的资料库就相当于锁了起来,没办法引用,没办法参考,只能靠别人的发掘、整理、引用、注释,而无法自己亲自去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这对于有志学习中医,并以中医为终身事业的中医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

以我自己来说,治儿科,死守钱乙和薛立斋;妇科,当仁不让傅青主;内科,张熟地张景岳;温病,吴又可、吴鞠通、叶天士等大家非读不可,伤寒就不说了,一千多年大家不计其数。更不说像中医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本草等,中间注释无数,但要真正吃透这些经典的核心精神,还真地靠自己追根溯源,去读一读原文才能感受得到。

更加不用的说的,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术,其核心的方法论跟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息息相关。没有了文言文这个有力的工具,就根本没办法直接理解传统哲学的文字工具,就没办法打开传统哲学的大门。没有文言文,对于更进一步理解、掌握和精通中医核心精神就没有方法,没有工具。这些内容,不管现代文的注释和讲解再怎么清晰,都是别人吃进肚子再吐出来的东西,已经带有非常鲜明的注者思想,对于想理解并掌握传统哲学的人来说,无异多了一层染色的玻璃,隔了一层迷雾,离古贤的精神就更远了。

个人建议哈……伤寒论 金匮要略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还有楼上说的那些药性赋医学三字经啥的,不过最关键还是中医四大经典,学好中医,也是很苦的,也不能光背书,还要多接触临证,中医的临证意义很大,好多老中医没背过这些经典,但是一样可以治好病,这就是临证的经验

太多了列举一下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近代医学名著 《古今图书集成》 可能还有很多吧 就知道这些了~~

学中医肯定要涉及古文,如《伤寒论》、《本草纲目》都少不了。不过,如果你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扎实的话,并不用担心的。医学方面的古文并不那么艰涩。再说,大学对于古文的教学要求不强调“背”,而是理解、解释。

学习医古文得意义

学习医古文的根源在过去两千年的历史当中。这其间有数不清的名医为这个理论添砖加,有无数医案与这些理论相互辉映。近代中医除了在药物药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