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母猴指的什么?吕氏春秋中《察传》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书上说玃是大母猴,怪!盼高手解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古代的大母猴指的什么?吕氏春秋中《察传》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书上说玃是大母猴,怪!盼高手解答,第1张

大母猴应该是大猕猴。

下面的是关于玃的一些说法,其中有提到大母猴。

  我国古籍中记载着一种名叫“玃”的动物。“玃”是什么动物?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据笔者所知,大致有五种说法。

  (一)“老猕猴”说。陆玑《诗疏》云:“猕猴,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

  (二)“大猕猴”说。《说文解字》云:“玃,大母猴也。”《辞海》(修订本)亦云:“玃,大母猴。”古人所说的“母猴”并不是指的“雌猴”,而是指一种猴类——“沐猴”而言的,这沐猴又称“猕猴”,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猴好拭面如沐,故谓之沐,而后人讹沐为母,又讹母为猕,愈讹愈失矣。”所以说玃为“大母猴”,实际上即指“大猕猴”。

  (三)“老猴”说。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一“玃”条云:“玃,老猴也”。

  (四)“大猴”说。《辞源》(修订本)云:“玃,大猴。”

  (五)“似猕猴而大”的动物说。《尔雅·释兽》“玃父”(即玃),郭璞注:“似猕猴而大。”司马相如《上林赋》云:“于是乎玄猿素雌,蜼玃飞蠝。”张揖注;“玃,似猕猴而大。”(见《文选》)

  综观上述五种说法,笔者认为:“似猕猴而大”的动物说比较符合实际,其余四说与此说也并不抵触,因为古人观察不精,遂误认为这“似猕猴而大”的玃是“老猕猴、大猕猴、老猴、大猴”等等。

  这“似猕猴而大”的玃到底是现在什么动物呢?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玃即今成年雄性的黑长臂猿(不包括雌性及幼猿)。

  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为我国现存的3种长臂猿之一。

  前臂很长,直立时可达地面。体长可达46~64cm。雄性全身黑色,雌性为棕**,幼仔为白色。栖居于亚热带森林中,以果实、嫩芽、昆虫和鸟卵为食。我国现产于海南省及云南南部,数量已很少,在海南省仅存20余只。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现从玃的形状、毛色、性别、视物方式、行动方式、产地等各方面加以考证,说明玃即今成年雄性的黑长臂猿。

  1形状。玃“似猕猴而大”,“长臂”。这猕猴有多大呢?猕猴(Macaca mulatta)是一种最常见的猴,灵长目,猕猴科,毛色为棕**或棕灰色,颜面及两耳为肉色,体长45~51cm。黑长臂猿的体长46~64cm,臂甚长。所以黑长臂猿与玃的形状一样,都是“似猕猴而大”、“长臂”。

  2毛色、性别。玃的毛色“苍黑”,“纯牡无牝”,为成年雄性。我国所产的3种长臂猿,其毛色情况如下:黑长臂猿的成年雄性全身黑色,雌性棕**,幼仔白色。白眉长臂猿(Hhocolck),前额具有两道白纹,形如白眉,成年雄性黑色或黑褐色,雌性金**或乳白色,幼仔白色。白掌长臂猿(Hlar),手和脚都生有白毛,身上的毛有浅黄、黄灰和黑色,其毛色与性别、年龄无关。可见唯有成年雄性的黑长臂猿的全身毛色才是苍黑色的,与玃相同。

  3视物方式。玃“善顾”,这是指其眼睛十分灵活,善于转动眼珠观看事物,据现代动物学书籍记载,黑长臂猿的视物方式也恰恰是如此,它“头大,大脑半球发达,视觉敏锐,察看事物时,眼球频频转动,惹人喜爱。”

  4行动方式。玃“能人行”、“健走”,这是指它不但能够像人一样用两条腿行走,而且善于用四肢奔跑。黑长臂猿营树栖生活,下地后亦能用两腿行走,但因两腿不发达,双臂又太长,只好把双臂高高上举以维持身体的平衡,所以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只能蹒跚而行。它四肢着地奔跑时,只需用两臂的指尖轻点地面即可,速度极快。可见黑长臂猿既“能人行”,又“健走”与玃完全一样。

  5产地。玃产于蜀地(四川)的高山上。今黑长臂猿则产于广东的海南岛,云南的南部:由禄春、元阳到哀牢山和无量山中以及西双版纳。二者产地不同,这与气候的变化,森林被大量砍伐,生态环境的改变等有关,遂使玃的栖息地不断南移,一直移到人烟稀少、森林稠密的地区。这与古代产于四川的大象,今天仅产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一隅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上述5个方面考证的结果来看,古代的玃即今成年雄性的黑长臂猿。

十二生肖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猴的第一个象征意义:聪明机智

猴子是最接近于人类智慧的灵长类动物,聪明、多动是其明显的特征。猴子能做一些人类的动作,理解人类的行为,善于攀援,极其灵巧,因而在众多的文化中,猴子均有聪厂、进化的象征,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猴的第二个象征意义:高官厚禄

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在许多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这些图案常用于民间建筑,有石刻、砖雕、木刻图案等。辈辈封侯表达了封建社会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猴的第三个象征意义:调皮好玩

猴子本身不易驯服,多动、爱玩和调皮是其另一方面的象征。而且猴子善于模仿,因而常被用来讽刺人类的虚荣心和其他恶习。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与十二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

猴象征什么 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

猴代表什么寓意 四只猴子的起源或传说是什么?取意如何?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

解释之一: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行家介绍,取自孔子的那句话:“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论语》载,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

解释之二:在日本学派生出《三猿像》图画来。画中三只猴子,一只捂耳,一只掩嘴,一只蒙眼,表示不听不说不看。此图画题材,源自守庚申习俗。中国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作祟之神三种,叫三尸虫。《太上三尸中经》:三尸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间,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为了防止三尸虫殃人,逢庚申之日.夜晚不卧,守之若晓,这就是古代的守庚申风俗。守庚申的风俗传到日本,人们取三尸虫之数――三,和庚申之申的属相――猴,绘出三猿图像。画画上猴子捂耳、掩口、蒙眼,该是针对三尸虫在天帝面前进谗言而构图的。

解释之三:日本有 3 只猴子的说法,日语里猴子的发音是 “SARU”,这和文言文的动词否定形的词尾“ZARU” 很相近。如同中国有“少说为佳”、“祸从口出”、“不见不烦等说法一样,日本也有劝人少惹是非的“不听、不看、不说”这种说法。而“不听”、“不看”、“不说”的词尾发音都是 “ZARU,听起来如同在说 “SARU”猴子。因此,日光的表现这“三不”形象的3 只猴子雕像在日本很有名。

解释之四:三不猴-不说、不听、不看。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这部汉族引以为经典的修身处世之道也为少数民族所向往和尊重。孔子教导后人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从这四种解释可以看出,四只猴子石雕寓意的是一种“三不”或“四不”儒家思想。

回答参考自网络

猴子代表什么寓意 “猴”与“侯”同音。象征官运。桃代指长寿。元宝是金钱。莲花(或许是荷花吧)或者如意都是吉祥如意的东西。

总的来说,你的玉应该是福禄寿喜吧

十二生肖中猴子象征着什么。 聪明伶俐狡猾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与十二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下午三点到正点又称“猴时” 说老虎在开初就以镇山制兽之威名当上了兽王。

当时山中百兽见了老虎都立即回避,老虎当然是既得意又感到孤独。猴子那时与老虎是邻居,二人称兄道弟,当虎王外出时,猴子便代行镇山之令。百兽慑于虎王的威风,也只好听猴子的召唤,这便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来历。一天,虎王不幸落入了猎人的网中,拼命挣扎也无法脱身,恰好猴子来了,虎王高喊救命。猴子见了,连忙爬上树,解开了猎人的网绳,救出了虎王。虎王脱险后,虽然嘴上在不住地感谢猴子老弟,心里却在盘算:我是百兽之王,竟然中了猎人的圈套,还是小小猴子搭救,这事猴子张扬出岂不灭了我虎王的威风,不如干掉猴子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如今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再干掉猴子,今后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如果再有危险,谁来帮我呢?再说,猴子怕我,也决不也把今天的事说出来的。于是,老虎告诉猴子,今天的救命之恩,今后一定报答。猴子今后有什么为难之事,自己一定全力报答。猴子当然也对虎王遇险的事闭口不提,保全虎王的面子,在这之后,二人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了。许多年之后,玉帝开始选生肖。身为百兽之王,老虎理所当然地当上了生肖。猴子一见,也想当生肖。可是玉帝挑生肖有条原则,那就是对人类有功。猴子对人类无功可言,自然选不上。于是猴子请虎王给玉帝求情,让他当生肖。虎王因为欠猴子的情,只好倾尽全力去帮猴子说情,对玉帝讲猴子联盟机智,为百兽之首,又说自己不在时,猴子也有镇山功劳,于是,玉帝下旨,将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猴子当上了生肖,虎王也还了猴子的人情。当然虎王也还是不高兴,没什么本事的猴子与自己并列为人间生肖,二人从此友情断绝。今天,百兽自己也不怕猴子了。当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句大实话,今天也变成了讽刺的意思。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九只猴子象征什么寓意 你是指哪方面的,应当说具体一点嘛

有猴意象的诗句 这类的描写猴子的诗句有很多,如下: 1、侯薪猴蒸,先秦,诗经,《正月》。 2、狡捷过猴猿,魏晋,曹植,《白马篇》。 3、猴猿临岸吟,魏晋,王粲,《七哀诗》。 4、金猴奋起千钧棒,现代,《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5、沐猴而冠带,魏晋,曹操,《薤露行》。 6、棘刺造沐猴,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五》。 7、沐猴而冠不足言,唐,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时凝弟在席》。 8、斗巧猴雕刺,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9、冷泉深处浴猴孙,宋,陈朴,《望江南/忆江南》。 10、久坐沐猴禅,宋,贺铸,《临江仙・暂假临淮东道主》。

六个猴子代表什么含义? 混世六猴:

第一是灵明石猴,本体乃是女娲补天时所遗留的一块五彩石,有金刚不坏之身,七十二般变化,八万四千毫毛化身之法,火眼金睛,使一根金箍棒,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曾大败天兵,号齐天大圣孙悟空,与杨戬大战,不分胜负,被老君使金刚琢所擒,后归沙门,封斗战胜佛孙行者。

第二是通臂猿猴,乃梅山七怪之首,白猿袁洪,修有八九元功,七十二般变化之术,使一根镔铁棍,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磨弄;曾大败阐教众多门人,所向睥睨,后与杨戬大战,不分胜负,被女娲山河社稷图所擒,后归天庭,封为四废星君。

第三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曾与孙悟空一同结义,为通风大圣马猴王。

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曾打晕唐三藏,窃取经文,欲上灵山,与孙行者大战,不分胜负,后被释迦牟尼紫金钵盂所擒,被孙行者打死。

第五是金丝神猴,神通广大,念动法诀,可招土地、山神前来,听候差遣。

第六是水兴猿猴,神通广大,遇水即兴,号为水猿大圣,曾游至泗州,被大圣国师王菩萨率小张太子,四大神将使计降伏。

《狙公》养猴人和猴各象征什么?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养猴人象征着那些妄图不劳而获而又残暴愚蠢的剥削者、统治者。猴象征被奴役,被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

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同时也告诉人们阀确认识自身处境,不畏 ,争取自由的重要性。

和猴子有关的故事有沐猴而冠、朝三暮四、杀鸡儆猴等。

一、沐猴而冠。

项羽据关中后,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劝说者说:“都说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现在想来果然如此。”项羽听说了,烹杀了那个游说的人。

二、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三、杀鸡儆猴。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

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

“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儆猴”。

猴年蹦蹦跳跳地来临,生肖属猴的人高高兴兴地扎上红腰带、穿上红裤衩以祈福辟邪。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古籍《白虎通》云:猴,候也。说猴子看见人设置食饵机关,就登高四望,善于观察等候,由此得名。古人还认为,猴是象形字,《说文》的“猴”字就像一只母猴。

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嘻戏的“墨猴”、捕鼠胜猫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皆归于猿属。其名称有猴、狙(jū居)、狖(yòu右)、猱(náo挠)、猿、狨(róng茸)、獑(chán蝉)、猦(fēng风)、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有的字现代词典、现代电脑已经没有储存。

流行2200多年的干支纪年法中,猴与“申”相配。有研究者认为,“申”字造字之初,象两只母猴相对之形。照此说法,申、猴二字从造字之始就有关系,对不对呢?只有造字的苍颉老先生知道了。

郭沫若先生考证,从神话人物帝喾(kù酷)为动物神祇(qí奇)猴,可以推断猴曾被当作原始图腾。他还进一步认为,猴最初还会是殷人的图腾。殷人认为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倒是暗合进化论的观点。

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猴子曾当过图腾,但一直视猴子为吉祥物。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

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背着小猴的“辈辈封侯”等。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古书上说,养马的人在马厩(jiù旧)中养一只猴,能防止马群得病。旧时中国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驱赶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带一只猴子同行。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于是,民间也有猴能避马瘟之说,猴也得了“避马瘟”之别号。《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就是取“避马瘟”之谐音,让孙悟空掌管天马,应该说是“专业对口”。至于老孙嫌科级待遇太低,另当别论,但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确是事实。

台湾省高山族卑南人有“猴祭”,那是男孩十二、三岁时的传统祭仪,通常在十一月间早稻收成后举行。祭礼上要牺牲一只猴子,旨在培养少年的尚武精神。贵州省荔波、独山一带的布依族有“猴节”,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带着节前准备的“香藤粑”,涌上山顶唱歌狂欢,孩子们像山猴一样满山乱蹿,山野沸腾起来。妇女们还要晒种、选种,男人们检修农具,猴节一过就要下地忙农活了,所以猴节又称“动土的日子”。 河南淮阳县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举行盛大的传统庙会,祭祀人祖伏羲、女娲。庙会上出售的民间玩具中,最吸引人的是人祖猴。此猴半人半猴,全身长毛,男女生殖器清晰可辨,整体造型古拙神秘。据说,伏羲、女娲当初用泥捏出的人类就是这个样子。这倒是符合人类进化的过程。

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有一种毛猴。此猴是以带绒毛的中药材“辛夷”作猴身,“蝉蜕”作头和四肢而成。传说,清代一家中药店的两个小伙计,常受账房先生欺压,便用这两种中药材粘出人不人猴不猴的玩艺来讽刺这个账房先生。传到社会上便成了一种小工艺品,叫做“半寸猢狲”。毛猴的造型千姿百态,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猴的拟人化和人的拟猴化体现了老北京人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北京民间工艺品中还有一绝――鬃人。多用于表现戏曲题材,融脸谱、泥塑、绘画于一炉。鬃人底部粘有一圈鬃毛,置于铜盘之中用木槌敲击,鬃人便可转动和耍刀弄枪,两三个鬃人放在一起,便是精彩的“盘中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经常是“盘中戏”的主角,身边加上一群小猴,铜盘当当,猴们转转,这就是花果山上群猴嘻戏的场面。若与白骨精对峙,便是降妖捉怪的好戏。

现在5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旧时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乡间耍猴艺人便进城巡回演出。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寻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橛子,便筛锣开演了。

锣声开场之后,猴子登场,先表演翻跟头、拿大顶等几套动作。随后,按锣声的变化和艺人的不同唱词,猴子自己不断变换面具和盔头,时而妆文官,时而扮武将,时而又是一付王爷相。最后当艺人唱道:“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猴子就拿出一个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对着观众吡牙咧嘴,活脱脱一个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耍猴人唱罢词曲,牵过羊或狗来,套上一辆小车。猴子就跳上小车,手挥小鞭,赶着小车跑起圈来。猴子还不时跳到羊或狗背上,拿个倒立,翻个跟头,逗得观众开怀大笑,纷纷掷钱,以作酬金。

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猴戏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猴戏剧目中永远的主角。他敢于反抗天庭、蔑视权贵的气概,和戏弄强敌于股掌之中的幽默感,一直令观众赞叹不已。以他为主角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曾荣获国际大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好评。最近,央视又有意重拍,借助当今发达数码技术和特技水平,完全可能拍出更炫更精彩的《西游记》。 孙悟空在戏曲、动画、电视荧屏上的武打招数,来自于中国武术中的猴拳和猴棍。在猴拳套路中,武士模仿猴子,满场奔蹿,有时四肢着地,有时抓耳挠腮,活灵活现一付猴样。练猴棍者打斗之中杂以戏谑,有时把棍一立,竟如猴攀树一样迅速爬上去,在棍端做个猴子望天的动作。

猴拳、猴棍在武术中并非花架子,实战中颇有功效。动作敏捷,身形收小,正好避实就虚,常使敌手攻击落空,展闪腾挪之间,却可东抓一把,西挠一下,打到关键部位,也能致敌于死命。特别是猴棍,打好了神出鬼没。让人联想起孙悟空的大展“猴”威。

猴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湖南长沙出土的汉帛画中有“木(沐)侯(猴)灌”的名目和图形,可视为猴拳的滥觞。三国时华陀创造的“五禽戏”,也有模仿猿猴的动作,对猴拳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前,猴拳已成为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的一个著名拳种。猴棍至少也应该成型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吧。

毛泽东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

如“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韩生劝楚霸王在关中建都,能成就大业。但是项羽说:“人都说富贵不还乡,等于穿着锦绣衣服夜行。”于是决定在彭城建都。韩生长叹:“人说楚人是猕猴戴帽子,果然如此。”

“朝三暮四”,见《庄子·齐物论》: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发芋头,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们都忿怒了。养猴子的人马上说,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就都高兴了。

“心猿意马”,本来是佛教用语。以猿腾马跃形容人心不定,无常而多变。

“尖嘴猴腮”,形容人的丑相。《儒林外史》第3回里,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象你这等尖嘴猴腮,也不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的,也想天鹅屁吃。”

“杀鸡吓猴”,借惩罚一个人震慑其他人。

“树倒猢孙散”,见宋代庞元英《说薮·曹咏妻》: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了官。这时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是《树倒猢孙散赋》一篇。

“猢狲入布袋”,见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奉旨修《唐书》,他对妻子刁氏说:“我之修书,好比‘猢狲入布袋’。”

“猿鹤虫沙”,葛洪的《抱朴子》里说: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化为猿猴和仙鹤,小人化为虫子和沙子。

“教猱升木”,教人学坏的意思。《诗经·小雅·角弓》有句:“毋教猱升木。”意思是别教猴子爬树,猴子上了树你就管不了它了。

成语典故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令文章增辉。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红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歇后语就更多了,如: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孙悟空使这类词条数目大增: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不一而足。

猴年来了,让我们套用毛泽东的诗句迎接猴年的到来吧:“今日欢呼孙大圣,快乐猴年今又来。”

沐猴而冠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

经典典故—醒悟的猴子

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想着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儿力就可以拣到大便宜的窍门。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呵!于是,他买了一群猴子,把它们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很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他手拿皮鞭,严加训练。然后又买了许多果子教猴子装篓子,哪个猴子毛手毛脚地吃上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伤了,他便举起皮鞭,乱抽一顿。没多久,便把猴子整治得服服帖帖,说一不二了。这时,他才把猴子放到山里,去给他采果子。不错,猴子们挺驯服,每天早出晚归,背驮肩扛地给他采来各种各样的鲜果。他只要把这些鲜果拿到集市上卖出去就行了。从此他的日子过得宽宽松松,逍遥自在。这个不劳而获的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赶上山去采果子,不管采下多少果子,每只猴子只发给一个。猴子们劳累一天,一个果子怎么能吃饱肚子呢?猴子们对主人的苛刻虐待很反感,但谁也不敢吭声,因为它们很知道皮鞭的味道。这天,猴子们照常上山去采果子,虽然肚子空空的,但受过训练,采下果子来,只往篓子里装,不敢往嘴里放。他们饿极了,主人又不在面前,有一个大胆点儿的,便吃起果子来,其它的猴子看见了,都一直咽口水。后来,实在耐不住了,也学着它的样子吃起来了。一个野生老猴子看见它们这般模样,不禁大笑起来:“猴儿们,这都是野生野长的果子,放心大胆地吃吧,看你们被人整治得没点儿猴性了,吃吧,吃吧。”猴子们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来:“这果子不是主人的,谁都可以采,谁都可以吃。”“主人懒得上山来,他又看不见,咱们放开肚子吃呗。”它们边吃边议论:“敢情在这山上采果子的权利,不单是只有主人才有呀!”“我原来还以为是主人养活咱们呢,现在才弄明白是咱们养活他呀!”“山是大自然的山,谁都可以上山来,果是野生的果,谁都可以摘,他懒得劳动,鞭打咱们给他干活,咱们何必受他那样折磨呢?”“可不是吗?我们是自找苦吃!”猴子们长时间挨饿,吃饱后一个个东倒西歪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了,篓子里还没有装满呢。一个小猴子说:“今天回去,保准得吃皮鞭,哼!就是吃皮鞭,我也不给他干活了,我要和他讲理!”另一个小猴子说:“主人从来不讲理,咱们要不给他干活,他会把咱们再卖掉!”大伙抓耳挠腮,扑闪着眼睛,一时不晓得该怎样是好还是老一点的猴子精灵,它说:“干吗要回去呢?这大山没有头,森林没有边,到哪里没有我们吃的果子?生活的路子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离开这里!”那个野生的老猴儿又插话了:“这就对了,走,一块走哇!”大伙儿一个个扔掉手里的篓子,欢跳着,嘻笑着,钻进那无边无际的山林里去了。那个主人到了晚上,左等右等不见猴子们回来,到山上一看,除了横躺竖倒的篓子以外,一个猴儿也不见了。他气坏了,但仍旧好吃懒做。后来,他终于饿死在自己的床上了。

Ⅰ 求一个有关猴子的故事

给你找到啦!

科学家把六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在显要的位置放版了一串香蕉。猴子权看见了香蕉,理所应当的要去吃咯。可就在猴子快要拿到香蕉的时候,科学家立刻用高压水枪击它,迫使它后退。第二只猴子快要拿到香蕉时,同样家法伺候,几个回合下来,再也没有猴子敢接近香蕉了。这时,科学家放走了一猴子,又放进来一只新猴子。新猴子没吃过水枪的苦头,看见了香蕉,很自然的去拿。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另外5只猴子一起跳过去,对这只新猴子一顿暴打,阻止它去拿香蕉。可怜的新猴子被痛扁,也不敢再去碰那个香蕉了。科学家继续试验,从最先的五只猴子中放出一只,再放一只新猴子进来。相同的情况出现了,新猴子去拿香蕉,其它五只对它一顿海K,而打的最凶的,居然是刚才那只新猴子。所以,这只新换进的猴子,也不碰香蕉了。科学家又拿出去一只老猴子,放进一只新的。。。最后试验的结果的是,笼子里的六只猴子都不在是原先的六只,也没有被水枪击过,但是都不吃香蕉了。

Ⅱ 求一个有关猴子的故事

是猴子定律:

将五只猴子放在笼子里,上面放着一堆香蕉和一个自动装置。一旦检测到猴子得到香蕉,就会有水喷入笼子里,五只猴子会被弄湿。首先,一只猴子想要一根香蕉。当然,结果是每只猴子都是湿的。

后来,实验者释放了一只猴子并用一只新的猴子A替换了它。这只猴子A看到了香蕉并希望立刻得到它。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伤害他们到水中,所以他阻止他去取香蕉。试过几次。虽然他被殴打,但他仍然没有得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没有喷水。

后来,实验者发布了一只老猴子,用另一只新的猴子B替换了它。这只猴子B看到了香蕉,迫不及待想要它。特别是A猴子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力。 B猴子试了好几次,总是打得很吵,不得不放弃。

后来,所有的老猴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新的猴子取代,每个人都不敢移动香蕉。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当他们移动香蕉时,它们会被猴子弄平。这是道德的起源。

(2)求一个有关猴子的故事扩展阅读

阶级的起源:

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一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

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A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这下子阶级也随着道德起源了。

Ⅲ 寻找关于猴子的故事

1<<猴子摘玉米>>(摘一个掉一个,你应该知道的)

2某座山里有一只不寻常的猴子,不论力量或智慧,都出类拔萃,尤其有非常丰富的慈悲心

它每天爬树找果子吃,有一天它象平时一样爬到树顶上,忽然听见远处的深谷,传来断断续续喊救命的声音它心里暗忖:听那求救的声音,必定有人迷路掉入了深谷下,我若不去救他,他必死无疑纵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得走下断崖,把他平安救出来

它下定决心后,便寻声攀树跳崖,不顾各种险峻,慢慢走下谷底,果然发现一个汉子掉在数百丈的悬崖下只见他全身是伤,好象几天没有吃过东西

,奄奄一息猴子把他背起来,越过草丛和岩角,千辛万苦到山上的平地,猴子随后告诉他:

"你从这条路往下走,便可到村子去以后要多加小心,千万别走险路了,祝你一路平安,我们就此道别"

猴子说完,累得在树荫下呼呼睡着了

刚被救起的汉子,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此时,他突然起了恶念:

"我在谷底饿得要死,现在上来又没东西吃,两处都在受苦对了,不如先吃猴肉救命要紧"

他立刻捡起一块尖锐的石头,对准熟睡的猴头砸去猴子立刻被惊醒,额头血流如注,放眼一望,原来是刚才被自己救出来的汉子下的毒手,猴子面对忘恩负义的人,不仅毫无憎恨心,也不起疑惑心,只有悲叹和怜悯对方满怀的恶念,猴子身体支撑不住,陷入了昏迷,但他仍念立夏

:''现在,我已经没有能力拯救他,但愿来世能修行得悟,有本事使所有的坏心人都绝迹"

猴子发愿到这里,才安静死去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恩将仇报,难得善终有的人多行非法事,直到锒铛下狱时,才悔不当初

以德报怨,对敌人不怀怨憎,是标准的菩萨心肠如何进入这样的境界不思善也不思恶思善,善不能长久;思恶,恶不能停留,只起一念慈悲心

放下对善恶的执著,请入解脱的正行)

3猴子捞月

4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

有辆轿车在电灯柱子上撞得稀巴烂,车上男女两人重伤昏迷。警察在现场调查的时候,从路边树丛里跳出来一只猴子。现场的警官看到猴子戴着颈圈,心想它可能是人养的宠物,于是问它:"你也是车上的乘客吗"

猴子居然点了点头,看来是通人性的。警察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又问它:"出事的时候,车上的人在干什么"

猴子伸出两个手指,放在嘴巴上。

"他们在抽烟"警官猜测。

猴子点了点头。

警官接着问:"他们还干了什么"

猴子一只手握拳,假装拿着什么东西往嘴里倒。

"你是说他们在喝酒"

猴子点点头。

"还有什么"

猴子撅起嘴巴,在手背上狠狠地亲了两口。

"哦,他们在亲热"

猴子也点点头。

警官口中念着:"事故发生时,乘客在车上抽烟、喝酒、进行亲密活动……"将情况都记在本子里。最后他问猴子:"那你又在干什么"

猴子两手前伸,做出一个握方向盘的姿势。

不知道你要哪种类的耶!

Ⅳ 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我忘记了。

我也想找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找到了没有

Ⅳ 有关猴的故事

猴年说猴(一)

春节将临,举国欢庆新春,今年为“甲申年”,申即猴年。猴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联系最为密切,被人喻为聪明、机智、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灵气的象征,尤为青年喜爱。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猴祖”的说法,古籍如《诗经》、《礼记》、《尔雅》、《庄子》、《列子》、《山海经》、《淮南子》、《世说》等均有记载;笔记、野史、小说等记载尤多。记载名称各异,遂有猴、猿、猨(音‘猿’)、猱(音‘挠’)、狙、猕猴、禺、沐猴、狖(音‘又’)、参军、王孙等均指猿猴。《诗经·小雅·角弓》中的“毋教猱升木。”就是说:猴不用人教,就会攀木,说明古人对猴有仔细的观察。汉代王延寿撰有《王孙赋》,唐柳宗元有《赠王孙》赋等都是写猴。

人们利用猴的攀缘特点,经过对它训练演示杂技,如宋代陈暘所撰的《乐书》,就有“汉世有猕猴缘杆之技。”李昉的《太平广记》也有“蜀人阳千度弄胡孙(猢狲),饲养十余头,会人言语。令骑马作参军戏。”可见中国的“猕猴戏”由来甚久。今之耍猴杂技,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

“申,猴也”见于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中,说明十二属相与十二种动物相配,自古就成为既定规范的习俗。“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

自古以来,关于猴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之多,其中以《世说新语》中的一段记载最为动人:“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其他如《搜神记》、《齐东野语》、《墨客挥犀》等书,均有此类大同小异的记载。“断肠”便成为典故,被历代诗人用之。如唐代诗人常建的《岭猿》诗:“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柳宗元的《入黄溪》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做断肠声。”宋代诗人范成大《八场平闻猿》诗中“雪涧琴心未是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句,都是用此典。

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约定俗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甚多。成语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

猴的神话传奇故事以唐人王勔的《古镜记》最具代表性。至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汇集前人的神话传说,进一步创作了《西游记》,创造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典型形象,对后世影响尤巨,成为人人皆知的、敢于反抗玉皇大帝的、善于识别真伪的、能驱魔除怪的代表,并称为金猴、神猴、灵猴。 就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

猴年来临,大地增色,相信中国将有新面貌。

猴年说猴(二)

在十二属相中,似乎与人最为接近的该是猴了。猴的伶俐、猴的习性、猴的一切一切与人极为相似。按考古家说,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么一来,显然猴和人又近了一步,不但血缘相通,连祖先也相同了。人家说马年说马,猴年说猴,关于猴的优点缺点,我也不妨闲说几句。

一说起猴,人们很难不想起吴承恩笔下的那只聪明伶俐、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孙猴子该是猴类的代表,它傲气十足,敢扯起“齐天大圣”的旗帜;他胆量过人,敢大闹天庭、龙宫;他神勇无比,令妖魔鬼怪闻声丧胆;他眼光敏锐,火眼金睛能识破妖怪的万般变化;他疾恶如仇,决不贪生怕死;他有君子之怀,决不贪恋女色,为金钱所迷。这个孙猴子可以说是猴族的骄傲。

说到这,猴儿们可能要晕乎哉了。

不过,且莫先得意,孙猴子也有抹不去的弱点。其一,他太认真理,不会见风使舵,不会做那墙上草,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定的事就一往直前,义无返顾,所以肯得罪人,以致于搞民主选举时,没人投他的票。其二,他不会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会虚报数字,慌报军情。其三,他不会拍马屁,不会左右逢源,其实西天取经路上遇到的妖精多是“皇亲国戚”。如果他会来事,就不用去吃那取经之苦,早就转正了。其四,他有些恃才傲物,比如在天庭时,如果肯把那个小小的“弼马瘟”做下去,肯给上司提提鞋,耐心等着上司调走,多年的媳妇熬婆婆是大有可能的。其五,性急,不能忍辱负重,比如在偷吃人生果时,如果肯让镇元大仙的门生骂几句消消气,也不至于落到去求观音菩萨的份上。其六,太爱出风头,似乎那些妖精只和他是冤家对头,和他平级的还有猪八戒和沙和尚呢,难道就他业务熟练,别人都是吃闲饭的?

好了,说了孙猴子这么多坏话,幸亏他回花果山去了,那些平庸的猴儿们又认不得字,否则还不让它们掐死。打住,到此就打住吧。

猴年说猴(三)

2016年申应猴,是谓猴年。

猴属灵长类,与人类可谓同宗、本家,在基因图序中仅差千万分之一,典型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过它在动物界是最接近人类的高等动物之一。它有一定的思维、记忆、摹仿、识别等高级脑的功能,能直立行走、蹲坐,甚至用前肢使用工具(如用石砸开硬果),相互梳理皮毛,捉虱子,这些均属人的智商动作。更可信的是雌性生理上亦有例假,免疫系统与人相似,因此是最受青睐的生物学实验动物。最近的例子是:SARS科研中,猴是科学家建立动物模型的首选,猴为人类祛病甘作替身,是健康卫士,是人类亲密的朋友。

猴又称猢狲,群居成一个大家族,分布地域非常广,种类也非常多。在我国西南崇山峻岭中活跃着它们的身影,敏捷、顽皮、好动、多疑是它们的天性。猴群有严格的家族等级,作为群首的统治者是一只年轻、强壮、魁梧、威武的雄性,它的毛色特别靓酷,具王者之仪,俗称猴王,享受着各种特权,吃、居、玩甚至交配,处处优先,虎视四周,八方威风。后妃儿女、臣民、老弱病残都俯首贴耳,献媚伺侯。另一面它本能的维护着群体的平安、生存、繁衍。猴群各占一方领地,互不侵犯。若有窥视探密者,猴王龇牙咧嘴,喧叫狂吼,做出一付出击架势,吓退之。对强行闯入者,猴王挺身而出,恶战以驱之。有趣的是当雌猴叫春来临时,蓄势待发的挑战者,揭竿而起与老猴王拼个你死我活,无情厮咬,打斗,残杀,可谓壮烈。挂彩致残,胜者为王,败者逐出家门,在荒野中所见孤独者常为此类。但这种残忍的争雄却是保持种群强威的“自我复壮”,是动物界的优势育种。当猴子在树林中腾越时,猴子的尾巴,不但起平衡作用,还能勾住树枝或作倒悬,起到第五肢的功效,实属罕见。它还有颊囊(俗称腮帮)用以储藏食物,亦是生理上的一大奇特之处,是物种求生存迫使进化的鲜明例证。

我国广西的白头猴、滇南大马河和西藏芒康的金丝猴属稀有品种,前者身着一袭油亮黑毛,额头有一叶状白发,反差奇特,善攀岩,居于山崖削壁的洞穴中,估计仅存千只,是猴中最珍贵的。后者披挂耀眼金丝长毛,又特爱清洁,雍容华贵,令人宠爱。简猴(或称袖猴)产于四川,体小如家鼠,可放在袖筒里故名,是纨绔子弟的玩物。

在我国有关猴子的故事和传说,首推童叟妇稚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修炼成真正的火眼金睛,神通广大,超凡变幻,通灵豪迈,以及为民除害,忠心护主,不畏 ,勇于请命倍具良知,是吴承恩笔下最为出彩的兽与人性的完善结合。由此改编成的戏曲、说唱、杂耍、影子戏等不胜枚举。最有意思的是孙大圣被安上紧箍后,从此叛逆之情稍有萌发,便在师傅唐僧的念念有词头痛难忍中湮没殆尽,悲哉!千年修炼之灵气竟受掣于几句空词,何理之有?再则大帝以“弼马温”之马厩官以示安抚,考其来历经台湾史学掌故家苏同炳先生从《马经》中找到,曰母猴之月经流到草料上,马吃后可“辟马瘟”取其谐言也(是苏先生所撰《弼马温释义》)。有此掌故所以栓马桩上常雕以石猴,寓意马栓得牢,管得好,图吉利。有悬念的是吴承恩把老孙错判为雌的,怕是落笔一时疏忽,或是神话小说大师的超人想象力。

京剧真假美猴王集武打中之独、群舞之大全,脸谱油彩是末角最精美的夸张,通过演员的脸部颤动,嘴角的收缩牵拉,加上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举手投足,极具猴儿的活泼、机灵,把猴子的个性刻划得惟妙惟肖。六小龄童父子演猴戏最具魅力,舞动的金箍棒(独特的道具)寒光袭人,左右前后甚至在头顶飞舞,衬托出功力无比,既有功夫的观赏性,更具威武的感染力,深得孩童的喜爱,大人们亦不例外,尤其是老外。

孙猴子的形象是天津泥人张、北京百塑汤和庙会上吹糖球人的传统典型题材,或金鸡独立,或散行架势,或手托猴腮,都极具诱惑欲,人见人爱。猴子天生胆小,见血胆颤惊吓不止,故有“杀鸡给猴看”(俚语),“山中无大王(指虎)、猴子坐正堂”(警示语),“沐猴而冠”(戏谑语),“树倒猢狲散”(警示语)。猴面鳚(生肖鱼)是海底世界的观赏族。广西傣族家养训化的猴帮看家,甚至带孩子,乖巧伶俐;民间耍猴中常见的有猴子骑山羊、走钢丝和头戴礼帽,随着班主的锣声向围观者鞠躬行礼乞讨,杂技演出中缺不了各种猴子的剧目;猴族近年一大喜庆就是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中的猴首,被八国联军掳去百多年后重返故里,但还有八种至今流落异乡,不知何年再聚首。古书上说的“猓然”辞书上有的说是猴,有的称为猿,莫衷一是,猿猴在我国古代不分之故,有诗为证,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三峡未见过猿只有猴)。

吉羊(祥)灵猴双临喜,福祉(至)禄茂万家春。春光无限好,华夏新桃俏,祖国沐浴在和熙明媚的阳光中,百业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猴儿蹦跳,又是一个好年景。

杀鸡儆猴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这便是"杀鸡儆猴"。

Ⅵ 有关猴子的成语故事

1、杀鸡儆猴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2、海底捞月

夜凉如水。古井旁,一棵高大的树上,一只小猴子享用完美味的果实后正悠然地梳理身上的毛发,蓦然间抬头。只见无数的星星如钻石般镶嵌在无际的苍穹。残月如钩,高高地悬挂在众星中央,散发出皎洁的光晕弥漫周围,显得无比的神圣,庄严。猴子一下就迷恋上着狼牙般的弯月。于是乎以后的日子里除了寻找食物外,便多了一项节目,看月。。。。从上弦月到下弦月,从月缺到月圆。一天夜里,猴子敏捷地攀爬在树杈边缘,伸手采摘那成熟的果实。无意间看到古井中,一轮皎洁的圆月静静地躺在墨汁般的井水里。小猴子痴痴地看了很久,心中萌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念头————-捞月……它兴奋的手舞足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同伴,并得到大家的支持。集思广益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一个猴子用尾巴卷在树枝上,用手抓住另一个的尾巴,然后一个接一个倒挂起来。最底下的那只小猴子呆呆地看着那轮皎洁的圆月。它第一次近距离的面对这洁白无瑕的月亮,仿佛梦幻般。接着它虔诚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的……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Ⅶ 和猴子有关的故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专这个老人属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Ⅷ 与猴子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和猴子有关的故事:

一、沐猴而冠

项羽据关中后,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劝说者说:“都说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现在想来果然如此。” 项羽听说了,烹杀了那个游说的人。

二、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三、杀鸡儆猴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儆猴”。

四、猿猴取月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五、棘刺母猴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六、猴子搏矢

吴王乘船到长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见人来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独一只猴子从容不迫地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表现它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射它,它灵巧接住了箭。吴王命令助手们齐射,那只想表现的猴子最终给射杀了。

故事寓意: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爱出风头,卖弄自己,生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特长,殊不知这样很不好,就像猴子搏矢,容易把自己给卖弄没了。

古代的大母猴指的什么?吕氏春秋中《察传》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书上说玃是大母猴,怪!盼高手解答

大母猴应该是大猕猴。下面的是关于玃的一些说法,其中有提到大母猴。  我国古籍中记载着一种名叫“玃”的动物。“玃”是什么动物?众说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