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肓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胞肓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胞肓穴的定位 8 胞肓穴的取法 9 胞肓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胞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胞肓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胞肓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胞肓 1 拼音

bāo huāng

2 英文参考

Bāohuāng BL43 [中国针灸学词典]

bāohu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5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5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胞肓 汉语拼音 Baohuang 罗马拼音 Paohaung 美国英译名 Placenta and Organ 各

号 中国 BL53 日本 53 法

国 莫兰特氏 V48 富耶氏 德国 B48 英国 B48 美国 BI53

胞肓为经穴名(Bāohuāng BL43)[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1]。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阴肿,便秘,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脊痛,恶风,少腹满坚,癃闭下重,不得小便,胞肓主之。

5 穴名解

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1]。

胞,同包。《说文》:“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胞衣。”又膀胱亦谓之胞。张介宾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又云:“膀胱之脬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肠外脂膜之肓,古人亦称为膜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故胞肓,亦即胞与胞外之脂膜。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脐下。”注:“即气海穴也。”本穴在第19椎下两旁各3寸,膀胱俞之侧,适当膀胱与脂膜之间,主治膀胱之疾,故名。[2]

6 所属部位

臀部[3]

7 胞肓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胞肓穴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4]。

胞肓穴位于骶区,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取穴[1]。

胞肓穴位于骶正中线旁开3寸,与第二骶后孔相平处[5]。一说在第二骶椎棘突下,除骶椎旁开3寸处(《针灸资生经》)。

胞肓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8 胞肓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胞肓穴位于骶区,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2骶椎下,旁开3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胞肓穴[7]。

9 胞肓穴穴位解剖

胞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翼骨膜。有臀上动、静脉。分布著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内含有丰富的脂肪,纤维组织致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轮廓。臀肌筋膜发达,它发出纤维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内,所以该层筋膜和肌肉结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离。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肌[1]。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上神经、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并有臀上动、静脉通过[5]。

10 胞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胞肓穴有通肠腑、调二阴、利腰膝等作用[1]。

胞肓穴具有补肾强腰,通利二便的功效。

胞肓穴有疏调下焦之功,主治癃闭下重,不得下便。针之有利膀胱、通小便之效,治腰脊痛、大小便闭、阴肿、小腹坚等症[2]。

胞肓穴与膀胱、二肠、子宫、精室俱有关连,可治相关之症[2]。

11 胞肓穴主治病证

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阴肿,便秘,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等[1]。

胞肓穴主治肠鸣,腹痛,腹胀,腰脊痛,大小便不利等[5]。

胞肓穴主治肠鸣、腹胀、腰痛、小便不利、阴肿[8]。

胞肓穴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阴肿,小便不利;腰脊痛[6]。

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等[1]。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便秘;

3 其它:坐骨神经痛,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8~12寸;可灸[8]。

直刺08~12寸[6][8],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小腹及臀部放散[6]。

一般直刺10~15寸[1][5]。

注意:胞肓穴深部正当臀上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6]。

12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胞肓穴的配伍

胞肓配命门,殷门,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脊疼痛。

胞肓配阴陵泉、中极、膀胱俞,治癃闭[6]。

胞肓配命门、肾俞,治腰脊疼痛[6]。

胞肓配天枢、大横、足三里,治腹胀、便秘[6]。

14 特效

用中指揉按胞肓穴1~3分钟,可改善腰膝寒冷[7]。

腰脊强痛时可从上向下刮拭胞肓穴[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满坚。

《针灸大成》: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坚急,肠鸣,淋沥,不得大小便,癃闭下肿。

《备急千金要方》:秩边胞肓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

  导致死胎的可能原因

  导致死胎的原因很多,有母体感染的原因,有胎儿本身染色体或其他发育方面的问题以及胎盘脐带的等原因。另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能造成死胎。

  夫妻血型不合与死胎

  凡有过原因不明的死胎、死产或有新生儿溶血病史的孕妇,可能系由于“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当然死胎还是许多原因,所以需要进一步检查证实。可按以下步骤检查处理……

  大量喝咖啡会死胎

  丹麦科学家宣布,如果孕妇每天喝咖啡的量超过八杯,那么发生死胎的危险性会增加三倍。来自丹麦Aarhus大学的Kirsten Wisborg告诉路透社记者说:“我们发现死胎的危险性会随着孕妇每天所喝的咖啡的杯数的增加而增长。与那些从不喝咖啡的妇女相比,每天喝4到7杯咖啡的孕妇死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80%。每天喝咖啡超过八杯的妇女发生死胎的危险性增加三倍以上。”……

  孕妇肥胖与死胎增加

  与那些较瘦的妇女相比,肥胖的妇女怀孕后发生不明原因的死胎的可能性更大。来自Alberta大学的妇产科专家Sandra Baydock说:“对于那些体重指数超过30的妇女,她们怀孕后发生死胎的危险性是正常体重妇女的两倍。”……

  饮水氯化会增加死胎的危险性

  接触含有高水平氯化物的自来水,尤其是含有一种被称为三氯甲烷(THMs)的化合物,会增加死胎的危险性。尽管THMs是否会导致死胎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死胎发生的危险性并不是随着含氯化合物水平的升高而成倍增加。另一方面,这项最新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以往多项研究的结果,即接触THM会增加死胎的危险性。……

  死胎的诊断要点

  (一)病史

  1询问胎动消失的时间及子宫不继续长大、乳房变软、胀感消失的大概时间。

  2有无乏力、低热、恶寒、口臭、食欲不振、腹部下坠及体重下降等。

  3询问有无导致胎盘功能障碍的疾患,如过期妊娠、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肾炎等。

  (二)体格检查:宫体小于妊娠月份,张力小,听不到胎心、胎动。若为慢性疾患所致,可查到相应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多普勒听诊仪听不到胎心音,可协助诊断。超声波检查时无胎心、胎动反射。如胎儿死亡过久时还可看到胎头塌陷。

  2X线摄片:胎儿死亡1~2天后,可发现胎体内有气体积聚征象,早期多见于心脏、主动脉、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内。以后随着胎儿组织的浸软,可见颅缝重叠,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消失,各肢体骨骼散乱,失却生理状态。

  3妊娠晚期,24小时尿E3值<30mg/L,羊水中AFP值显示高值。

  死胎的治疗要点

  西医施治

  (一)按停经月份、胎动和妊娠自觉症状消失的时间判断胎死的时间。若胎死2周以上应检查凝血功能,如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若有出血倾向,应查3P试验。

  (二)及早清除死胎及其附属物,可行引产术、取胎术。引产术可选用羊膜腔内注射药物、宫腔内放置探条或水囊、催产素、前列腺素静脉滴注等。

  (三)术前应备血,若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按DIC处理,同时清除宫腔内容物。

  (四)死胎及胎盘娩出后应尽量找查胎儿死亡原因,必要时送病理学检查。

  (五)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

  中医疗法

  死胎,是指胎儿死于母腹中。

  本病的原因很多,或由母体气血不足,或由外伤跌仆;或因感染温疫伤寒,热入胞宫,或因难产胞破浆干等造成。胎死腹中的证候有面色青黑,口出秽气,吐沫,呕恶,或气上冲心,腹中阴冷如冰,小腹重坠如石,或阴内出黄汁、或如赤豆汁,同时伴有腰腹酸痛,或急痛.腹胀胸闷,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取手阳明、任脉、足太阳经穴,用泻法。

  死胎不下的病因与危害

  死胎不下,又名胎死不下。指儿死于母腹后,不能自行娩出的病证。

  胎死不下,多因妊妇气血虚弱,胞宫无力娩出胎儿,亦可因跌仆损伤,气滞血瘀或临产受寒,血为寒凝,致胞宫瘀血阻滞,不能送胎外出。

  针灸下死胎,古籍中早有记载,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六》指出:“子死腹中及难产,皆补胞门”。

  本病证相当于现代西医学之稽留流产或过期流产。

  辨证分型

  (一)瘀血阻滞

  瘀血阻滞,症见胎动停止,阴道流紫黑色血液,口气恶臭,腰腹胀急,胸满喘闷,面色青暗,口唇色青,脉象沉涩,舌质紫暗。

  (二)气血虚弱

  孕后漏下淋漏,时断时续,或自觉胎动消失,小腹发凉,脉虚弦,舌质淡。

  治疗

  (一)瘀血阻滞

  1治则:补瘀下胎。

  2处方:太冲、合谷、三阴交。

  3方义:太冲为肝之原,刺之可调畅气机,活血祛瘀;合谷、三阴交系下胎之要穴。

  4治法:太冲、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要求导出气至针感,留针时间宜长,其间须间断予以运针,日针二次。

  (二)气血虚弱

  1治则:益气下胎。

  2处方:气海、中极、合谷、三阴交。

  3方义:气海可益气虚,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之交会穴,二穴相配能增强益气催胎之功。取合谷、三阴交其义同上。

  4治法:上穴均用补法,气海、中极针感宜强。

  古方辑录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产生理不顺,或横或逆胎死腹中,胎衣不下:刺足厥阴经太冲二穴,……针入八分,补百息,次补手阳明经合谷二穴,次泻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

  《神应经·妇人门》:“横生死胎:太冲、合谷、三阴交”。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胎衣不下及死胎不出:中极、合谷、昆仑”。

  《针灸逢源·卷五》:“一凡难产横生死胎,皆取太冲”。

目录 1 拼音 2 没药丸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8 《传信适用方》卷三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御药院方》卷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卫生总微》卷十七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普济方》卷三十八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普济方》卷三三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26 附注 13 《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鸡峰》卷十六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博济》卷四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功效 164 主治 165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17 《圣济总录》卷十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圣济总录》卷九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惠》卷八十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惠》卷七十九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金鉴》卷六十四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产育宝庆》卷下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46 附注 25 《圣惠》卷七十二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全生指迷方》卷四 271 方名 272 没药丸的别名 273 组成 274 功效 275 主治 276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77 制备方法 278 各家论述 279 附注 28 《鸡峰》卷十七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85 加减 286 制备方法 29 《准绳·类方》卷四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295 制备方法 30 《圣惠》卷七十一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妇人良方》卷七引《灵苑方》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没药丸 1 拼音

méi yào wán

2 没药丸的别名

十味没药丸(《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3 处方

没药 乳香 川芎 川椒 芍药 当归 红花 桃仁 血竭各30克 自然铜12克(火煅七次)

4 制法

上药为末,用黄蜡120克熔化,入前末,速搅匀,丸如弹子大。

5 功能主治

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或血逆血晕,或瘀血内停,肚腹作痛,胸膈胀闷。

6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酒化服。

7 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8 《传信适用方》卷三 81 方名

没药丸

82 组成

大川乌(生)2两,当归2两,赤芍药2两,苏木(锉,炒)2两,木鳖仁2两,五灵脂(炒)2两,羌活2两,独活2两,穿山甲(蛤粉炒脆)2两,没药1两,乳香(别研)1两。

83 功效

活经络,生肌肉。

84 主治

发背。

85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御药院方》卷一 91 方名

没药丸

92 组成

没药2钱半,乳香2钱半,丁香2钱半,木香2钱半,地龙(去土)2钱半,生犀(镑)2钱半,人参(去芦头)2钱半,羚羊角(镑)2钱半,朱砂(水飞)2钱半,龙脑2钱半,麝香2钱半,天麻1两,川乌头(炮裂)半两,白花蛇(酒浸,取肉)2钱半。

93 主治

中风,手足不随。

9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食前细嚼,以温酒或温水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10丸,金箔为衣。

10 《卫生总微》卷十七 101 方名

没药丸

102 组成

没药1两,泽兰叶1两,香白芷1两,骨碎补1两,草乌(去皮尖)1两,破故纸(炒)1两,败龟(夹酥黄)1两,虎骨(涂酥,炙黄)1两,续断1两,白头翁(去芦)1两,乌金石1两,自然铜(烧赤,醋淬过7次)2两。

103 主治

扑坠损伤,骨节疼痛,或已可而有时发作,痛不可忍,时发赤肿。

10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以生姜温酒送下;筋骨损者,用虎骨散贴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醋磨浓墨为衣。

11 《普济方》卷三十八 111 方名

没药丸

112 组成

没药半两,五灵脂3两,川乌头1两4钱(炒令黑焦色),大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113 主治

冷气及酒毒泻血,泄泻,腰腿重;及大便血似肠风者。

11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空心食前以艾叶汤送下;米饮、盐汤亦得。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普济方》卷三三四 121 方名

没药丸

122 组成

槟榔7个(面裹衣,煨),大戟半两,大黄1两(蒸)。

123 主治

月经不利,渐结成块,腹胀如蛊。

12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重,临卧细嚼,以茴香酒送下,取下恶物。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6 附注

本方名没药丸,但方中无没药,疑脱。

13 《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131 方名

没药丸

132 组成

没药半两,乳香半两,川芎半两,川椒(去目及合口者)半两,芍药半两,当归半两,自然铜2钱半(火烧,醋淬7次)。

133 主治

打扑内损,筋骨疼痛。

13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好酒1钟化开,煎至5分,乘热服之,随痛处卧。连服23丸。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黄蜡2两,熔开,入药末,不住手搅匀为丸,如弹子大。

14 《鸡峰》卷十六 141 方名

没药丸

142 组成

当归1两,没药1分,延胡索1分,五灵脂2两,姜黄半两,桂半两,蓬莪术半两。

143 主治

冷热不调,或思虑动作,气所壅遏,畜血经络,而致产后恶露行或断绝,骤作寒热,脐腹百脉皆痛;及儿枕痛,兼呕逆,状如锥刺。

14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前以温醋汤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博济》卷四 151 方名

没药丸

152 组成

没药、蛮姜、延胡索、干漆、当归、牛膝、牡丹皮、桂心(去皮)、干姜各等分。

153 主治

产后心胸烦躁,恶血不快;室女血气凝涩,月水欲行,先攻脐腹疼痛。

15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不拘时候,煎面汤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161 方名

没药丸

162 组成

没药1两(研),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炒)半两,芫花(醋炒半焦)半两,干漆(炒烟透)半两。

163 功效

行经脉。

164 主治

妇人腹内血结,气攻疼痛。

165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或醋汤送下,不拘时候。

1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圣济总录》卷十 171 方名

没药丸

172 组成

没药(研)2钱,乳香(研)2钱,地龙(去土)半两,甜瓜子1分,自然铜(醋淬,研)1两,骨碎补半两,五灵脂半两,干蝎(去土,炒)1分。

173 主治

诸风,筋骨及遍身疼痛。

17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加至7丸,以温酒送下。

175 制备方法

上除研者外,为细末,再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圣济总录》卷九 181 方名

没药丸

182 组成

没药(研)半两,天麻(酒浸1宿,细切片,焙干)2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地龙(去土,炒)1两,羚羊角(镑屑)1分,犀角(镑屑)1分,丁香1分,木香1分,乳香(研)半两,丹砂(研)半两,龙脑(研)1分,麝香(研)1分,玄参1两,人参半两。

183 主治

中风偏枯,手足不随,言语謇涩,口眼斜。

18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前以温酒化下,1日2次。重病者服1月愈,初患57服即愈。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19 《圣惠》卷八十 191 方名

没药丸

192 组成

没药半两,麒鳞竭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芫花(烧灰)半两,姜黄半两,金罗藤半两,凌霄花半两,麝香1钱(细研),狗胆2枚(干者)。

193 主治

产后恶血冲心,闷绝,及血气疼痛不可忍。

19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入研了药令匀,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圣惠》卷七十九 201 方名

没药丸

202 组成

没药半两,砒霜半两,硫黄半两(细研),麒麟竭半两,朱砂半两(细研),硇砂半两。

203 主治

产后血瘕积聚,攻刺腹胁,痛不可忍。

20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以生姜汤送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糯米饭为丸,如绿豆大。

21 《金鉴》卷六十四 211 方名

没药丸

212 组成

桃仁(炒)1两,乳香5钱,没药5钱,川芎5钱,川椒(去目及合口者)5钱,当归5钱,赤芍5钱,自然铜(火烧醋淬7次)2钱5分。

213 主治

中石疽初起,寒气瘀血凝结,生于腰胯之间,其疽时觉木痛,难消难溃,坚硬如石,皮色不变。

21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好酒1钟,将药化开,煎至5分,乘热服下。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黄蜡2两,火化开入药末,不住手搅匀,丸如弹子大。

22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221 方名

没药丸

222 组成

没药(研)1两,丹砂(研)1两,牛膝(酒浸,焙,捣罗为末)1两。

223 主治

筋骨伤折疼痛。

22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午间以木瓜汤送下,1日1次。服5日后渐减丸数。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231 方名

没药丸

232 组成

没药(研)1分,硫黄(研)1分,白丁香(生)1分,当归(切,焙)1分,芫花(醋浸半日,炒)1分,硇砂(通明者,研)1分,乳香(研)1分,丹砂(研)1分,巴豆49粒(去皮心,不出油,研)。

233 主治

症积,五积,食气,诸药无效者。

23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妇人血气,童子小便和酒送下;心头高硬,当归酒送下;远年症积、五积、食气,生姜汤送下;小儿脾积,癖气,腊茶清送下。大人与大丸,15以下与中等,10岁以下与第三等者服。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合研匀,水浸炊饼为丸,如梧桐子、绿豆、麻子三等大。

24 《产育宝庆》卷下 241 方名

没药丸

242 组成

没药1两,茺蔚子1两,干姜1两,苍术1两,川芎1两,熟干地黄1两,白芍药1两,当归1两,血竭半两。

243 主治

妇人月经不调,肌瘦发热,饮食减少。

24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渐加至809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或淡醋汤送下,日2次。

245 制备方法

除血竭、没药外,上(口父)咀,先炒茺蔚子焦**,次下干姜炒令黄,次下苍术微**,次下川芎等药,并令微黄,与血竭、没药等同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46 附注

方中茺蔚子,《普济方》引作“香附子”,《御药院方》作“莨菪子”。

25 《圣惠》卷七十二 251 方名

没药丸

252 组成

没药半两,硇砂半两,干漆半两(捣碎,炒令烟出),桂心1两,芫花半两(醋拌1宿,炒干),狗胆2枚(干者),水银3分(入少枣肉,研令星尽)。

253 主治

妇人月水不通。

25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温醋汤送下。

2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 261 方名

没药丸

262 组成

没药(研)3分,地龙(去土,炒)3分,乳香(研)3分,牛膝(酒浸,切,焙)3分,胡桃仁(研)3分。

263 主治

妇人血风下注,脚生疮。

26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日3次。

2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

27 《全生指迷方》卷四 271 方名

没药丸

272 没药丸的别名

桃桂当归丸

273 组成

当归(焙)1两,桂心半两,芍药半两,没药1分,桃仁(去皮尖,炒)1分,虻虫(去头足翅,炒)30枚,水蛭(炒)30枚。

274 功效

逐滞血。

275 主治

由冷热不调,或思虑动作,气乃壅遏,血蓄经络而恶血未尽,脐腹刺痛,或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

276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醋汤送下。

27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78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没药散瘀血,当归养新血,赤芍破血泻血滞,桃仁破瘀开血结,水蛭攻血之坚凝,虻虫攻血之疼胀。醋丸以搜之,酒煎以行之,使瘀结即化,则坚胀自消,而胞门清肃,恶露复行,何坚胀疼痛之不除哉。

279 附注

桃桂当归丸(《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

28 《鸡峰》卷十七 281 方名

没药丸

282 组成

没药3钱,桂半两,鲤鱼鳞半两,枳壳半两,鸡冠花半两,猬皮1两,槐角3钱。

283 主治

肠风痔疾,结核肿痛,下脓血,饮酒食动风物即发。

28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前服。每吃动风物先进1服,已作,并吃3服。

285 加减

痛多,倍没药;脓血多,倍槐角;结核多,倍枳壳;有热,去桂,加黄连或黄柏、黄芩。

28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9 《准绳·类方》卷四 291 方名

没药丸

292 组成

没药(另研)半两,五加皮半两,干山药半两,桂心半两,防风(去芦)半两,羌活(去芦)半两,白附子(炮)半两,香白芷半两,骨碎补(去毛)半两,苍耳(炒)半两,自然铜半两(醋淬),血竭2钱半(另研),虎胫骨(醋炙)1两,败龟版1两(醋炙)。

293 主治

风毒走注疼痛,四肢麻痹。

29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1日2次。

2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30 《圣惠》卷七十一 301 方名

没药丸

302 组成

没药半两,木香1两,槟榔1两,蓬莪术1两,硇砂1两(细研),当归1两(锉,微炒),朱砂半两(细研)。

303 主治

妇人血气,攻心腹疼痛,经脉不调,口干烦躁。

30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3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米醋熬硇砂成膏,和丸如绿豆大。

31 《妇人良方》卷七引《灵苑方》 311 方名

没药丸

312 组成

芫花(去枝梗)2两(用好米醋3升煎至1升半,去滓不用,只将醋入石器内,入硇砂霜1两,巴豆肉7粒烂研,入醋内熬成膏,留丸药用),木香1两,没药(别研)1两,当归1两,桂心1两,荜茇1两,槟榔1分,肉豆蔻1枚(炮),斑蝥3枚(去头足翅,糯米炒令焦黄,去米研细),附子1两半(生用,去皮)。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13 主治

五积气癖及惊忤,血积症癖,血瘕,发歇攻刺疼痛,呕逆噎塞,心中迷闷,不醒人事,及血膨症瘕胀满,经脉不行者。

314 没药丸的用法用量

初服1丸,用醋炒萝卜子令焦黑,以酒浸,同煎12佛,放温吞下,渐加至57丸即止;如急卒血气攻心脾,以酒、醋共一银盏,煎沸吞下;妇人血瘕症癖,结块攻心疼痛闷绝,久医不效者,加禹余粮1两火煅醋淬7次,研细,和药为丸,用苏木节2两细锉,酒3升煎至7合,去滓分为3服,吞药并进,3服当汗出,则瘕随大小肠逐下,其病立愈;人弱者每服只2丸。如是丈夫元脏小肠气、脾积气、症块等疾,即入丹砂1两细研和停,每服3丸,以生姜盐汤吞下。

315 制备方法

除斑蝥、没药,余药为细末,与斑蝥、没药合研,入前膏子内为丸,如赤豆丸。

古籍中的没药丸 《普济方》:[卷九十七诸风门]风身体疼痛(附论)

(以上各三分)枳壳(麸炒微赤去瓤)防风拘时候。没药丸(出圣济总录)治诸风。筋骨及遍身疼痛。没药(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妇人月水不通

温服,日三。治妇人腹内血结,气攻疼痛,行经脉。没药丸方没药(一两研)桂(去粗皮)当归(切炒)芫花(

《外科心法要诀》:[卷四腰部]中石疽

觉木痛,难消难溃,坚硬如石,皮色不变。初宜内服没药丸,外用鲜商陆捣烂,贴于患处治之,随用艾壮当顶灸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腰部]中石疽

觉木痛,难消难溃,坚硬如石,皮色不变。初宜内服没药丸,外用鲜商陆捣烂,贴于患处治之,随用艾壮当顶灸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术后护理

术后禁食,通常术后6小时后可吃流质饮食,逐渐改为吃半流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开始普通饮食。同时注意阴部卫生,锥切术术后一周左右创面结痂脱落,少量出血为正常现象,在1月内禁止性生活,其他类型手术术后3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性生活以及盆浴。

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

各期宫颈癌,在实施各种治疗的同时,均应采用营养治疗,特别是中晚期患者,更应积极的纠正贫血,加强优质蛋白补充,以便顺利完成治疗,提高治疗疗效。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宫颈癌属于“胞门积结”、“崩漏”、“无色带”的范畴,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亏虚、邪毒瘀阻血络导致的。治疗遵循攻补兼施、顾护胃气的原则,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功能,改善机体免疫力。主要有以下3种证型。

湿热毒聚证

患者表现为心烦低热、小腹疼痛、带下色黄或红白相兼,并有腥臭、舌质红、苔黄腻等症状。治疗应清热利湿,解毒散结,可采用中药方剂“萆薢分清饮”加减。

气滞血瘀证

患者表现为胸胁胀满、少腹胀痛、赤白带下、伴有恶臭、盆部固定性疼痛、舌质暗红等症状。治疗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采用中药方剂“柴胡疏肝少腹逐瘀汤”加减。

肝肾阴虚证

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小腹及腰部疼痛、大便秘结、赤白带下等症状。治疗应滋肾养肝,可采用中药方剂“杞菊地黄丸”加减。

值得提醒的是,一旦确诊宫颈癌,不应以中医治疗为主,中医可以配合手术、化疗与放疗予以减轻不适症状、减少手术、放疗和化疗的副反应,扶正为主,帮助尽快康复。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日本人最近几年开发一种叫“氧气罐”的新产品,让工作劳累的上班族或是爱美的女性在用力吸几口纯氧后,能马上活力充沛。可是这种氧气罐不只是贵,而且一般人还没有买空气的观念,因此它的市场还限定在少数人的领域中。其实,不用花钱去买这种时髦玩意儿,自力救济就能有大量有氧的效果。试试“丹田呼吸法”或称“腹式呼吸”吧。它的方法一点也不难,就是当我们在吸气时,不只吸到肺部让胸腔充满气体而已,可以再吸饱一点让肺部往下沉,挤压到下面的横隔膜,这样吸入的空气会比以前多很多,好像一口气就把它吸到腹部的丹田,这样吸气自然含氧量就高。因为横隔膜被挤得往下沉了,所以腹部会向前突出,所以又叫腹式呼吸法。

  在吐气时微微用力将突出的小腹向内缩,压迫横隔膜往上,自然也挤压到肺部,让肺腔往上缩小,就完成吐气动作了。这样一吸一吐之间,动作比以前加大,自然呼吸的速度会放慢,进出的气体也更多了。据专家研究,横隔膜每下降1厘米,就增加300毫升的气体,也就是说,若是空气中的含氧量都一样,懂得用丹田呼吸法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比别人更有氧、更鲜活。氧气足,当然就会减少头昏、精神不济或是脸色不佳的问题了,而且更能放慢脚步,舒解压力。

  除了氧气更足之外,专家研究显示,丹田呼吸法还能做深层的体内按摩,因为腹部肚脐在一上一下运动时,腹腔内的器官,包括大小肠、胰脏、肾、肝甚至生殖器官,都被温和地压迫到,增加器官的血液循环,也促使这些器官的活化。

  再者,专家发现,生物界中呼吸愈沉愈慢的动物,寿命愈长;相反,呼吸急促的动物,寿命就短,以丹田呼吸来放慢频率,是个好处多但又简单的养生之道。

  所谓丹田,就是肚脐下一寸三分(约两指)处。腹式呼吸即是以此来做呼吸的调节运动。2一般初学者,可将手指置于丹田处,因为这样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吸气时,感觉下腹部慢慢涨起,一直涨到感觉极限时,再自然慢慢吐气,感觉下腹部慢慢缩小。如此重复,直到习惯这个呼吸方式的时候,就可以加入意念的动作。意念的配合,是吸升呼降法。亦即,吸气时意念在肾引之上升,呼气时,意念在心使之下降。此中不但有心肾相交之意,更有小周天之功。3练习腹式呼吸,到了能通大小周天的境界,自然全身气脉游走不息,不管是记忆力或注意力都会有空前的增进,对速读自然有好处,不过又不只是在速读,人生际遇也会大大的不同呢。

  意守丹田,简单地说,就是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到丹田的部位,耳无闻,目无视,鼻无

  嗅,心不外驰,专心体会真气之活动。

  在炼气功时,首先要注意精神集中,意守丹田。丹田在小腹正中,脐下三寸,为吾

  人生命力的泉源。在调整呼吸以后,由呼气运动,推动真气下行,集中在丹田之内。丹

  田内真气充满,则可以贯通督脉,所谓“积气冲关”则可以进入高深之境界。

  所谓意守,就是心不外驰,精神集中。守字有定的意义在里,也就是《尚书》说的

  “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大学》上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家说

  的“止观”,孟子提出“求放心”都是指意守而言。俗语说“锁心猿、拴意马”,也是

  意守。《内功经》上说得更具体:“泰出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

  ,就是意守丹田。孔子告诉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

  四个勿字,也就是意守的具体办法。《书经》所云:“念兹在兹,释兹在兹,永言兹在

  兹”,更指出意守之办法。

  丹田二字始自道家,儒、释并无此语。按丹田的释义,是一种奇妙的药品,它是由

  许多健身祛病的药品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疗效极高的物质。所以世传为“妙药灵丹”

  ,因为它能祛病延年,所以在人身机体中经过生理变化所产生的生活动力——真气,道

  家与医家也称之为“丹”。所谓“丹田”就是汇集丹的处所,在人体中是一个最重要的

  部位,为生命动力的泉源。

  “丹田”的位置,一般文献记载,在脐下三寸,小腹正中线,为任脉之关元穴。居

  膀胱之后,直肠之前,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枝,深部容

  小肠,为小肠经之募穴;是三阴任脉之会。类似一个夹室,气冲则升,气虚则合,为任

  、冲、督三脉之发源地。是全身经气聚集之处,故又名“气海”。也叫血室、命门、血

  海、大海、子宫、关原、下纪、精露、大润、大中、丹田。

  “丹田”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地,人的性命由此产生,发育、成长,故又

  名生门、胞门。在《针灸经》上注释:能治带下经病、不孕无子、恶露不尽、尿血、卒

  中、脱症、淋浊、疝痛、遗精、遗尿、虚劳、 羸弱。

  另外有一说:两眉中间天心穴为上丹田。《内功经》云:“气沉海底,光聚天心。

  ”因为气功到一个相当阶段,两眉中间会发现亮光。又有一个说法,心口窝巨阙穴处为

  中丹田。因为气功练习,初步要注意气下到心口窝。在巨阙穴上,首先有发热感。而巨

  阙穴又为心经之募穴,主治心痛、反胃、惊搏、健忘。《内功经》云:“目视心宫,气

  注大海。”《针灸学》上也有脐下寸半气海穴和脐下二寸石门穴为丹田之说。《中国医

  学大词典》说明:脐下三寸为丹田。在气功实践中,也体会到,大气沉到脐下三寸处,

  才活泼拨,圆滚滚,团聚旋转有无限生机

  --

  我在气中,气在我中;天人合一,气为我用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女子胞为奇恒之腑之一,是女性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以主持月经及孕育胎儿为主要生理功能,女性到青春期,肾精与肾气充盈,天癸来至,月经来潮,生殖器官成熟,开始具备生育能力。精卵结合后,月经暂时停止,胎儿在女子胞中生长直至分娩。

女子胞为奇恒之腑之一,是女性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以主持月经及孕育胎儿为主要生理功能,女性到青春期,肾精与肾气充盈,天癸来至,月经来潮,生殖器官成熟,开始具备生育能力。精卵结合后,月经暂时停止,胎儿在女子胞中生长直至分娩。

关于女子胞,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了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如下: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女子胞,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地方,同时也是产生月经血的脏器。而且子宫是女性独有的脏器,子宫会因为女性生育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女生子宫是什么意思?接下来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子宫位于女性盆腔的中央,在直肠与膀胱的中间。这也就是大多数女性怀孕后,为什么会尿频的原因。因为随着孕期的推后,胎儿在妈妈的子宫中越来越大,相应的子宫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对膀胱的压迫也会慢慢的增加,所以就会导致出现尿频的现象。

子宫的大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女生和妇女的子宫大小是不同的。女生在未经历怀孕之前子宫一般来说为75厘米大小,随这年龄慢慢的增长怀孕后子宫也会慢慢的变大。

子宫分为子宫体、子宫底和子宫颈。子宫体和子宫颈的大小是有一定比列的,但是比列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婴儿期,子宫体和子宫颈大小是一样的,在青春期子宫体渐渐长大。经过年龄的推移。

胞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