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5收藏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有哪些?,第1张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的有云南鼠疫、香港鼠疫和东北鼠疫。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一、云南鼠疫

1855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广东爆发,并传至香港,耶尔森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鼠疫杆菌。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1898年,爆发于印度孟买的大鼠疫,使上千万印度人丧生。

在中国和印度便导致约1200万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持续至1959年,当全球死亡人数少于250人方才正式结束。

二、香港鼠疫

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三、东北鼠疫

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发生鼠疫。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将其房屋估价焚烧,去执行任务的员役兵警也死亡相继。

扩展资料

鼠疫的传播和预防

一、传染源

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二、传播途径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三、易感人群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温疫在我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温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

人类瘟疫

瘟疫夺去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数以十亿计的生命,蹂躏着人类创造的财富,摧残了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许多国家的毁灭,都与瘟疫相关联而另一面,黑死病葬送了古罗马帝国的同时,也催生了欧洲的商品经济,破和立总是相辅相生,这就是历史的独特逻辑大大小小的瘟疫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变迁,民族的兴衰,战争的胜败,社会的荣枯,文化的起落,宗教的盛灭,乃至政体的变革,产业的转型和科技的进展虽然,瘟疫不是历史变迁的动力,但它确实改变了历史

一,篡改历史的瘟疫 :

到处都是"因无人埋葬而在街道上开裂,腐烂的尸体",四下都有倒毙街头,令所有观者都恐怖与震惊的"范例"他们腹部肿胀,张开的嘴里如洪流般喷出阵阵脓水,他们的眼睛通红,手则朝上高举着尸体叠着尸体,在角落里,街道上,庭院的门廊里或者教堂里腐烂"在海上的薄雾里,有船只因其船员遭到了上帝的愤怒的袭击而变成了漂浮在浪涛之上的坟墓"

瘟疫夺去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数以十亿计的生命,蹂躏着人类创造的财富,摧残了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许多国家的毁灭,都与瘟疫相关联而另一面,黑死病葬送了古罗马帝国的同时,也催生了欧洲的商品经济,破和立总是相辅相生,这就是历史的独特逻辑大大小小的瘟疫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变迁,民族的兴衰,战争的胜败,社会的荣枯,文化的起落,宗教的盛灭,乃至政体的变革,产业的转型和科技的进展虽然,瘟疫不是历史变迁的动力,但它确实改变了历史

二, 不醒的噩梦 :

但这场瘟疫彻底地毁灭了查士丁尼复兴日渐衰亡的罗马帝国的希望那年冬天,瘟疫突然消失,其中很大因素是人口分散到了外地瘟疫虽被控制了,但被瘟疫侵蚀了的肌体却伴随了患者的一生事实上,瘟疫的病毒并未完全根除这场瘟疫无论在社会发展史和医学发展史都举足轻重,瘟疫时值罗马查士丁尼王朝,故曾以查士丁尼瘟疫为名载入医学史册14世纪,这场瘟疫又卷土重来,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用了一个新的名字"黑死病"而已

像任何自然灾害一样,同样的瘟疫总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重复上演;像任何自然灾害一样,许多的瘟疫都是人类自己"制造"也许我们不必为公元前6世纪的瘟疫痛心疾首,但它完全可能跨越时间的栅栏戕害今天的人类;也许我们可以对专门和英国人过不去的汗热病高高挂起,但无法对诸多中国特色的疫病视而不见瘟疫是人类共同的魔鬼无论是已经消灭的天花,疟疾还是阴魂不散的霍乱,鼠疫,无论是防不胜防的埃博拉热还是可以预见的爱滋病,都似梦而不是梦,需要我们严肃地解析

埃博拉病毒:防不胜防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秘而格外危险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这些非洲病毒最近已从它们的潜伏处突然杀出,毁灭把它们惊动的人,并且一旦释放便非常难以控制一般情况下,埃博拉防不胜防

在躲开可能的攻击后,埃博拉病毒在除了骨头和骨骼的肌肉外,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或器官都一视同仁地加以侵蚀,像扫荡一样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宿主的血细胞中,血细胞 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堵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结组织中主要的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包括皮肤,血从孔洞中倾泻而出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疱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孔窍都会渗血,同时皮肤和肌肉的表面隔膜开始炸裂

埃博拉病毒:

这稀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病毒成指数地繁殖,毁坏内脏使之完全失去作用以致宿主死亡为止当这种事发生时,已死或部分已死的器官开始液化像血液,粪便和呕吐物这样的流体,一点一滴都充满了上百万的病毒

在身体内部,心脏开始渗血,渗入周围的空腔肝脏肿大,裂开,然后化脓腐烂;肾脏失灵,塞满了死细胞和血块死的,凝结的血细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脑,妨碍了供氧,最终导致痴呆和严重的癫痫发作同时,病毒摧毁剩余血液的凝结能力,以致大出血不受抑制地继续活的死的血液随同死组织及脱落的粘膜,包括胃,口腔和肠道的粘膜,经过呕吐和腹泻抛出体外崩溃的血管和肠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体一般涌入体腔虽然在体液中漂浮着,但组织自身是脱水的,无法执行其功能,于是病人开始死亡

三, 病毒和人:谁更聪明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探索,许多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传染病,现在已经完全被人类征服但是灭而不绝的病原体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寻找出路,人类自身的问题让濒临灭绝甚至是似乎销声匿迹的古典传染病,又绝处逢生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探索,许多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传染病,现在已经完全被人类征服但是灭而不绝的病原体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寻找出路,人类自身的问题让濒临灭绝甚至是似乎销声匿迹的古典传染病,又绝处逢生滥用抗生素,疗程不完整,医疗体制不完善,卫生教育不完备等,都有助于各种抗药性病原的基因重组,进而产生具有多重抗药性的性病原,并形成新的病种"病菌比人聪明"这个看上去不合逻辑的逻辑,每一天都在给我们带来严酷的考验

四, 瘟疫背后的手:

人们对于爱滋病成因历来争执颇多,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猴携带的病毒与HIV (人体免疫缺损病毒)非常相像对HIV—2的DNA分析显示,它非常近似于一种猿身上的病毒;而白脸猿的地理分布也与HIV—2的人群分布非常匹配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惟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宿主和寄生物之间"危险平衡"的关系一直受到误解,这影响了我们对细菌的态度,这是人类的大错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吼的雄师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五, 生态·环境:

上海市甲肝流行的三个发病高峰,都与江苏省启东市吕泗海区毛蚶在上海有三个销售(进食)高峰是相关连的就在上海这次甲肝流行的同一年,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也爆发了甲肝,引起这些地区甲肝爆发的原因,同样主要是来自于吕泗海区小庙洪一带的毛蚶

瘟疫无国界,许多流行病都可以在一个星期之内横扫全球,而每一个地方也许都有专属的"地方病"大部分的瘟疫都和气候的变化有关,许多古典的热带流行病正在沿着纬度向两极推进,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往上攀爬受到人类污染的海洋生物,除了大量的死亡和自杀之外,它们已经成为最可怕的病毒原带者,1991年利马霍乱就是海藻对人类的报复我们生活着的城市是病菌的天堂,可是表面的干净却掩盖了这一事实与古代和近代不同,现代化的城市更禁不起瘟疫的袭击,这主要是我们的"都市生态"决定的

蝴蝶掀起龙卷风 新浪读书 _

"安第斯山脉的蝴蝶拍动一下翅膀,孟买就会起龙卷风",这是对混沌理论的通俗概括,它形象地描述了几乎注意不到的微小事件的组合,甚至可以导致一场巨变在疾病的世界,任何微小的,随机的,分子级的病菌基因改变,都相当于蝴蝶翅膀的一次拍动,它所引起的传染病便是能摧毁生命使社会陷入极大混乱的"龙卷风"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很久以来就在劝服我们,要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甚至对动植物和人类之间无限复杂的关系网的最微小的触动都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甚或灾难性的后果

生态学家和"绿色和平"战士警告我们,全球升温,臭氧层泄漏以及河流,湖泊,海洋的污染,确实使北极熊,海豹,美丽的鸟类和许多其他野生动物受到严重威胁但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是,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有些影响鲜明可见,比如刚刚泛滥于全球许多国家的几次霍乱其他后果更加微妙和有害,例如人类抗病能力的逐渐丧失,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但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 出于多种目的,人类一直在故意冒险地干预自然界,我们不仅会目睹直接可见的后果——例如物种的灭绝——而且我们也将承受更加不可捉摸的力量对我们生存与健康的威胁

秘鲁卫生部长的急救包

_

霍乱大部分是由水污染引起的,早在1850年代,英国医生斯诺就发现了伦敦布罗德街角居民饮用污染了的井水引发霍乱的事实,并说服市政官员从压水泵上取下压杆,禁止居民从这里汲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霍乱的扩散但是,禁止居民喝污染的水只能作为实验措施或者说是权宜之计,因为居民饮水是日常行为,而提供洁净水源是系统工程,实际上,许多国家,饮用水的污染一直是顽症

像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在秘鲁爆发多次的霍乱大部分是由水的污染而起,现在拥有700万人口的利马,供水系统还是20世纪头20年间兴建的,而当时的人口只有23万,那老化的供水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所显示的,更糟糕的是该城渗漏的供水系统已将病菌冲到了自来水中 在其他的主要城市情势更加危急秘鲁首都以北350公里的钦博特,根本没有全市的给排水系统原始的废水直接倒进河中,自来水又是从河中抽上来的一旦霍乱病菌进入河水中,它便不可避免的会被抽上来喝掉;离利马大约500公里的特鲁希略,没有河流,只有一系列的水井,一些官方和更多非官方的水泵从中取水井中的地下水极容易被污水污染 依据官方的统计数据,1991年秘鲁有336554人患霍乱,其中死亡3538人瘟疫穿过拉丁美洲蔓延,最后于1994年平息到了当年的9月,从中美洲和南美洲报到WHO的感染人数为1041422人,死亡9643人,

但WHO估计报告上所说数据大约是实际数据的2%果真如此,那么便有5200万人染病,几乎占该大陆人口的12%,有超过482万人死亡 在秘鲁,如果不是国家卫生部长的远见卓识,死亡人数还会更多他意识到了这种腹泻式疾病在全国的严重程度,他获悉孟加拉新近使用过再水化疗法治疗霍乱病人为了补充体内因腹泻而缺少的生命必需的电解盐,以及使盐能为内脏所吸收的葡萄糖,他将这两者配成药剂(被称为"小急救包")大量分发给市民,它只需简单地溶入水中便可以给患者服用在厄尔托菌袭击秘鲁的时候,这种办法使死于腹泻的人减少了40%

秘鲁卫生部长的举措是雪中送炭也算是"亡羊补牢"但很显然,这里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假设换另外一个卫生部长,他不知道"小急救包"的妙用,他麻木不仁,情况就会很惨在历次瘟疫中,因为当政者的作为而拯救或贻害患者生命的正反例子都屡见不鲜,但是,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系在一些人身上,那真是太危险了

海洋生物的悲剧和海藻的报复 新浪读书 _

城市供水系统的"腐朽"是秘鲁霍乱的重要原因,但如果说这场霍乱的就是供水系统造成的,那就是大错特错任何城市,供水系统都包括两个部分:渠道和水源,利马也好,距离利马350公里的钦博特也好,供水系统的不堪重负的确会加深水的污染程度,也会"迫使"居民滥用地下水,但是这里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秘鲁水源本身的高度污染,这种污染来自于海洋环境问题成了制造现代瘟疫的头号"凶手"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北海海豹和墨西哥湾海洋哺乳动物易受感染是有机氯化物的污染所致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对北极水域鱼类的过度捕捞也许是麻疹病毒杀死北海海豹的驱动力北极的极地海豹,由于被捕鱼业剥夺了食物来源,便向南移动寻找食物,由此与北海的港口海豹不期而遇科学家们推测,那时,极地海豹所携带的自身对其有免疫力的麻疹病毒,便跳到了免疫系统已受损伤的港口海豹身上,并将其毁灭但是在墨西哥港,有另外一种力量扩大了有机氯化物的影响正是它为利马霍乱的爆发提供了诱因 1990年美国中西部和密西西比峡谷的降雨量非常之大,暴涨的河流倾泻进墨西哥湾,裹挟着大量的杀虫剂,化学物质和人类与动物的垃圾正如尽人皆知的北海的严重污染一样,这种洪水泻入海中也是美国海岸死去的海洋动物体内有机氯化物存在的一个原因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们免疫系统缺损的原因 所有这些间接证据都暗示着1990年墨西哥湾的死亡事件可以合理地归为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可能这些动物的免疫系统因为食物中的有机氯化物毒素而逐渐衰弱,而在浓密海藻中出现的新的变异病毒,它们本身也是其他形式的污染所激发的所有这些都对人类健康极为不利,而因与果的循环并未就此终止有机氯化物也污染大气,尤其氯氟碳化合物和其他碳氟化合物当它们升入同温层,在阳光辐射的影响下它们会分解自由的氯原子于是和存在于同温层中称为臭氧的三氧原子发生反应,夺走臭氧分子的一个氧原子,形成氯氧化物,留下正常的氧(O2)臭氧是非常关键的阳光过滤器没有了它,紫外线会直接透射到地球表面,对那里的生物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从所有鱼类,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极为依赖的浮游生物的死亡,到人类的皮肤癌和植物的变异,不一而足因为紫外线扰乱生物的基因,它使海藻群落中发生的变异和基因改变更加严重 1970年代丽塔·科尔韦尔已经发现海藻中生活着霍乱病菌种它在海藻的包囊中休眠1980年代初厄尔托霍乱在南亚和东非泛滥时,科尔韦尔和她的助手们仔细研究了这种新菌种,发现它与海洋藻类有极强的亲和力一开始,细菌在浸到寒冷的海水中后会收缩起来,缩成正常大小的1/300,然后进入休眠在水变得新鲜,温暖并且水中的氮增多的时候,弧菌会回到它们正常的活跃状态这种对应条件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满足,到了夏天,海藻会在一处河口或港湾接触到含盐的水或清水,沐浴在沿岸冲到河水中的肥料和垃圾释放出的充足的氮之中,这时,便是弧菌复苏的有利时机厄尔托霍乱菌完全适合在海洋中生存,尤其与藻类相伴研究者们发现,甚至在它们收缩冬眠的时候,它们也在依靠藻细胞中的蛋囊为生一个藻细胞可以养活一百万个细菌1991年1月爆发的利马霍乱,其流行路径其实很简单:海藻将厄尔托霍乱菌带到了的利马,如果利马对水进行氯化处理,也许会避免这场灾难,但是利马没有处理,城市供水系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科尔韦尔认为,如果追踪海藻的移动,尤其从霍乱流行的孟加拉沿海开始,传染病学家就可以提前预报霍乱爆发的地点,帮助有可能受害的人及时预防可惜的是,很多国家,包括秘鲁这样的沿海国家,对此一概熟视无睹

毛蚶大闹上海滩 新浪读书 _

1988年1月初,上海市发现大批腹泻病人,流行病学调查迅速查明与生食毛蚶有关1月6日上海市工商局和卫生局采取联合行动严禁毛蚶在市区销售,并没收和销毁了"带菌"毛蚶,从根本上切断了传播途径,但为时已晚1月上旬全市已发现20多名因食毛蚶而发生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例,预示一场甲型肝炎的爆发可能性1月19日起全市甲型肝炎病例数急剧上升,整个流行波持续约30天1月20日,1月25日及2月1日先后引起三个发病高峰,共发生病例292301例,死亡11例由食用贝类引起这样大规模的甲肝爆发实属史无前例通过全市12个 区对17000户,60000居民整群抽样调查,食与不食毛蚶的发病相对危险度为2306倍

上海市甲肝流行的三个发病高峰,都与江苏省启东市吕泗海区毛蚶在上海有三个销售(进食)高峰是相关连的就在上海这次甲肝流行的同一年,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也爆发了甲肝,引起这些地区甲肝爆发的原因,同样主要是来自于吕泗海区小庙洪一带的毛蚶 毛蚶体内富集甲肝病毒,1999年又从吕泗海区捕捞到的毛蚶中再度检出甲肝病毒,在宁波饲养了一段时间的启东毛蚶和在吕泗海区捕捞到的毛蚶,产地取证结果均分离培养出甲肝病毒是由于甲肝病毒在毛蚶体内长期携带,还是毛蚶生长的海区受到甲肝病毒持续污染所致尚难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毛蚶的甲肝病毒是生活污水(粪便,泔水等等)和工业污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所造成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就有66亿吨毛蚶是上海特别喜爱的海产品,这种污染的后果恐怕不仅仅是让喜食毛蚶的上海市民望蚶生畏 总而言之,人类制造的污染,在残害海洋生物之后,就会回过头来残害人类自己,利马霍乱和上海毛蚶闹事只是一个小小的警告,有专家预言,如果人类的污染持续下去,自然界更严重的报复还在后面,不要以为科学可以对付一切,人类只有首先学会"做人",才有真正的安全

大气层的漏洞 新浪读书 _

如果全球升温的预测最终是准确的,恒河口将是未来的半个世纪遭受损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地球气候的变化与我们在最近两三个世纪消耗的惊人的矿物有关,这几乎是不成问题的无论专家们的预感是否应验,无疑,煤,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使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负担急剧增加植物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腐烂蔬菜,动物消化系统所释放的沼气,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否则这些热量会以红外线的形式反射回太空自然的"温室气"使地球温度保持在平均15℃,并有助于地球上生命的生长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由工业烟囱和内燃机引擎倾泻出 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给20世纪造成了越来越重的负担自17世纪中期开始,地球温度逐渐上升,最近100年上升了大约075℃1995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研究小组(IPCC)的一份草案则描述了21实际将出现的情况:

由于冰川和南极部分冰层的溶化,海水增多,水温升高,海平面将上升2米海水将淹没广袤的低洼海岸,包括尼罗河,恒河和密西西比河在内的大部分三角洲,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海滩,中国的一部分地区和一些岛国,如马尔代夫群岛,塞舌尔群岛,库克及马沙尔群岛十亿多人将迁居,或许还要多得多 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不仅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并在纬度上分别向南北方向推进,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需要注意的是,类似的威胁对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气候-生物-瘟疫 新浪读书 _

在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古代自然瘟疫病菌携带者(和一种中间携带者),瘟疫就在这些具有高度免疫力的野生动物间无害地传播喜玛拉雅山脉和非洲中部及东部(以及中世纪的亚洲大草原),曾一度是在数个世纪里席卷欧洲以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瘟疫的终极发源地

如果非洲东部地区是瘟疫的一个古代病源区的活,那么为什么瘟疫会在公元6世纪的第二个25年里,突然从病源区当中爆发呢 为什么它会在半休眠了数百年之后,訇然开启其细 菌库的大门,继而如洪水般淹没这个世界呢 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幸存的瘟疫病源区所进行的调查证明,大多数瘟疫的爆发都是由突发而剧烈的气候变化引发的在严重的干旱之后继之以正常的天气,也会引起瘟疫的爆发;大规模的过量降雨,特别是在干旱之后发生这样的降雨,则最有可能引发瘟疫的四处蔓延 在发生"大规模的过量降雨"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大大增加这样,就有了更多的食物,而野生的,"具有瘟疫免疫力"同时又是瘟疫病菌携带者的啮齿类动物,则会大量繁殖啮齿类动物的数量达到了如此庞大的地步,以至于它们相对于以它们为食的食肉动物的生存率大大增加,并由此引发繁殖激增为了寻找它们的草料领地,啮齿类动物的活动区域必然扩大同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携带着瘟疫的野生动物便无情地向外扩散了很快地,这些生物与其他没有携带瘟疫的啮齿类动物有了接触,进而将疾病传染给人群 在发生"干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雨水和食物,野生的"具有瘟疫免疫力"同时又是瘟疫病菌携带者的啮齿类动物以及体型较大的食肉动物大量死亡但是,一旦干旱结束,较之繁殖速度较慢的食肉动物而言,啮齿类动物以其快速的繁殖速度,更多的产仔量以及更短的孕育周期,得以迅速恢复其数量这样,在几年之内,狩猎者与猎物之间巨大的不平衡,就会向猎物一方倾斜了繁殖激增的情况由此发生,而瘟疫大量滋生的啮齿类动物则如野火般蔓延开来 所有的情况当中最具戏剧性的,还是发生在严重的干旱继之以激增的降雨这种情况之下这种情况恰恰与非洲东部地区在530年代世界范围的气候混乱期间所发生的情况极为

中国古代都有那些著名的瘟疫?古人又是怎么战胜这些瘟疫的呢?

人类从什么时候发现传染病,已经无源可考。可以想象的是,传染病史一定是贯穿着人类进化的历史。 我国自公元 2 年至 1911 年共发生有文献记载的大疫 266 次,其中北宋灭亡前的 1126 年中累积发生大疫 68 起,平均 16 8 年发生一起。  

南宋以迄元末 (1127 〜 1368 年)241 年中发生大疫 36 起,平均 6 7 年一次。  明代(1368 〜 1644 年)276 年中发生大疫 53 起,平均 5 2 年一次。  清代(1644 〜 1911 年)267 年中,竟发生大疫 109 起,平均每 2 5 年便有一次。

从疫情的范围和程度上看,宋元以前,一种疫情波及3省以上者仅有 2 次,占该期总数 5 5%; 而明代为 8 次,占该期疫情总数 15%; 清代为 33 次,占该期总数 156 %, 且史料中的用语亦渐趋酷烈。  

可以说,我国历史上的疫情,有随封建王朝的衰亡呈不断频繁、加剧的趋势。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每一次的瘟疫攻击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伤。但勇敢的中华儿女每次都会挺直了脊梁重新站起来,那么在古代瘟疫爆发之际,缺少有效卫生条件的中医师,是如何战胜瘟疫的

隔离病人

在古代,中医师们就意识到了瘟疫有着极强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诊疗瘟疫患者。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古代战争时期,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很有效果的,瘟疫不会大范围的扩散。

注意卫生

古人就非常注意环境的卫生,在秦朝时候甚至有刑罚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弃灰于道着”要被处以罚款或鞭刑,衣冠不整面容不洁者同样有处罚,古人也讲究焚香沐浴。而且在当时城市内就已设有下水通道!管道多为陶制,逐节相连,可以排泄污水。

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极为先进的,彼时的西方国家,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垃圾排泄物随意丢弃,甚至有历史学家表示,当时的西方城邦是建立在粪土当中的,这也是西方瘟疫爆发严重的重要原因。

做好消毒

中医在古代就已经有消毒的意识了,在疾病爆发的区域,会使用醋或者石灰进行处理。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预防瘟疫。这样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

战胜天花

天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瘟疫。但中医在总结经验之后,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以现代医学来解释,被接种的人会感染轻微的天花病毒,但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解决掉,从而获得了免疫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方式,还被引进到欧洲国家,挽救了千千万万人。

中医有哪些特色

中医的诊疗手段多样,使得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按照途径可分为内治与外治,内治指的是各种草药方剂;外治包括针灸、艾灸、砭石等等。这些手段在古代的瘟疫爆发之际,以中医系统的理论观念为指导,起到了极大作用。

比如其中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诊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实践的基石。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诊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但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现代的中医逐渐衰落,西医的不断强化,导致中医生存空间被慢慢压缩,一代代的中医大师相继去世,后继乏力,有太多的精华遭到失传,是时候振兴中医的时候了。

“气”是中医对自然及人体疾病的认识核心,瘟疫的发生也多从其探讨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传统医学认为,瘟疫的发生多与“气”有关,“气”是中医对自然及人体疾病的认识核心。总体来说,古代医家对于疫病来源的认识有三种说法:一是“时气说”,二是“戾气说”,三是“瘴气说”。

持“时气说”者,如西晋时期的太医令王叔和,他认为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即“非时之气”,会导致疫病发生。他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指出:“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意思是说,异常而剧烈的气候变化是导致人们罹患流行性传染病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判断“非时之气”古代医家往往选择某个节气进行观察,将此时的气候状况与此节气应有的气候对比,借以判断是否属于“非时之气”。如王叔和在二十四节气之日观察四季气候,并根据四季气温寒热温凉的不同,判断正常气候到来的早晚,若前后时间超出了一定范围则认为不正常,可导致疫病发生。他认为,正常气候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而“非其时而有其气”,是疫病发生的条件。具体讲,正常时节的温凉寒热,时间上最多允许有三个节气的差别,如果“其冬有非节之暖”或“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该寒而热、该热而寒),则为“非时之气”致疫。

持“戾气说”的代表医家是明末清初的吴又可。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瘟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而是“天地间一种异气所感”,他又将“异气”称为“戾气”“疠气”“杂气”等。吴又可创立了新的瘟疫病病因学说——“戾气学说”,认为瘟疫不同于伤寒和普通的感冒,也不同于时令不正所引起的“时行病”,时行病不会形成大流行,而瘟疫会引起大流行,即所谓“沿门阖户,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疠之邪不是风、寒、暑、湿、燥、火等一般的外邪,它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异气”,这种异气的特点是不能察见、嗅闻和触知。如上所述,吴又可指出瘟疫是由某种特殊的疠气所导致的一种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疾病,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一旦接触,皆可发病。吴又可的“疠气学说”突破了千年的旧说,与现代传染病学对于病原体特征的认识基本相符。

持“瘴气说”者认为,某些疫病的产生是由于在特定地区感染了“瘴气”所致,此种疫病也被称为“瘴疫”。瘴气又称“瘴毒”,最初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人到达岭南后因不适应当地的湿热蒸郁之气,水土不服或感染疟疾,因为当时不明白具体病因,故而笼统称为瘴气,如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曾说:“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也。”部分医家认为,瘴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疟疾,广义指发生在特定地域并与该地域气候密切相关的某些疫病,如明代武之望在《济阳纲目》中曾提到:“凡人感冒山岚烟雾,蛇虺毒气,其证恶寒战栗,发作头疼,休作无时。”可见此类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地域性,与当地气候环境关系很大。▲

疫疠意思是瘟疫。

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

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参见疫、天行、时行、温疫发斑等条。

疫疠介绍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的有云南鼠疫、香港鼠疫和东北鼠疫。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