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著有什么书?
茶经啊,陆羽出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被称为“茶圣”或“茶仙”。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到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一部茶学专著。
经过一年多努力,他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初稿,这一年陆羽28岁。 陆羽在《茶经》中谈论泡茶用水的部分非常多,无论是水的来源或水的温度及用法都被后世视为泡茶的准则。
他选择水是以“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为标准。陆羽所著的《茶经》被视为我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茶经》
《茶经》是《神农食经》最新版的诠释。《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茶经》分成两部分,分别是茶经和续茶经。
唐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南逃,到了无锡惠山,乱离红尘,他徐徐开启了一段游惠山、品惠泉的悠闲生活。“安史之乱”爆发时陆羽27岁,为避乱离开长安顺着长江而下,一路上陆羽北折南转考察收集了大唐各地的茶叶情况,花了近20年的时间写成传世巨著《茶经》。
《茶经》里茶汤的获取技巧
泡茶的事情,总是知易行难。如何获得发挥稳定的良好茶汤,是很多人习茶时的难题。陆羽的《茶经》中,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明确的阐释。只是这部分内容,并不在讲述煎茶法的“五之煮”,而是出现在主讲茶器的“四之器”中。因此,经常被人忽略。
《茶经·四之器》中,介绍了一种茶器,名叫“则”。唐代是煎茶法,茶在煎煮前要先碾成茶末。则,就是用来取量茶末的茶器。在介绍其用法时,《茶经》中写道:“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也就是说,用水量在一升时,茶末量控制在一寸正方匙匕。这个数据公式,自然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饮茶生活。但《茶经》原文中,却揭示出了茶汤稳定美味的秘诀——严格掌控茶与水的比例。
书籍介绍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陆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他写了一本茶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
据传说,陆羽小时候家境贫寒,非常热爱茶叶。他常常到山上的茶树丛中采茶,认真研究每一棵茶树的品种和生长情况,不断探索制茶的技艺,酿制出一杯又香又美的茶。
后来,他拜师学习茶艺技巧,跟随师傅辗转各地,参观茶山、琢磨茶叶的制作和品饮之道。在学习和实践中,陆羽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最终将这些心得总结成了《茶经》一书,成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陆羽提出了“品茶有艺术”、“壶中有天”等著名的茶道观念,对于中国茶叶生产、制作、饮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茶叶的品种、生长环境、采摘、制作、品鉴和饮用等方面,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崭新发展。
陆羽的《茶经》被誉为“茶圣经”,广泛流传于世,影响了全球茶文化的发展。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民间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陆羽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茶文化名人,他的名字和著作《茶经》被广泛传诵。
据传言,陆羽原是一名药师。有一次,他到洞庭山采草药时,偶然看到了一群猿猴在吃嫩茶叶,并观察到它们进食后十分活跃。这让陆羽想到了茶的可能性,于是他开始了对茶叶的研究和探索。
在后来的生活中,陆羽继续对茶叶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煮茶、斟茶、品茶的技艺,并写下了《茶经》一书,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经典。
《茶经》详细地介绍了茶的品种、品质、采摘、制作、泡法、品鉴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也因此成为了中华茶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
陆羽的故乡天门竟陵,历代留下来的有关陆羽的名胜古迹有14处:西寺塔:陆羽幼年居所,坐落在竟陵城西湖,始建于东汉中叶,初名龙盖寺。陆羽之师智积禅师圆寂其中,因而改称西寺塔。当年这里古木参天,后院篁大如臂,碧水环合,环境幽静。陆子井:位于西寺塔后西侧,凿出的泉水与文学泉地下相通,水质明净,甘味隽永。
文学泉:位于竟陵城北官旁。泉水清冽,炎夏凉意袭人,严冬暖气拂面。原名品字井,俗称三眼井。相传陆羽少年时于此煮茗。因陆羽曾被拜为太子文学,故世称文学泉。
文学二泉:位于北门外西濠堤上,离儒学泮池四丈许,与文学泉相对,也是陆羽取水煮茶的地方。
陆子泉:位于石河火门山北坡,相传陆羽上火门山从隐士邹夫子求学,陆羽在读书之余,常到龙尾山采茶,为邹夫子煮茗。邹夫子见他爱茶成癖,便在北坡上凿泉,泉水自岩隙渗出,清澈如镜,甘冽醇厚,旱而不涸,涝而不溢,四季常盈。陆羽亭:位于文学泉旁,初为清乾隆戌子年天门知县马士伟所建,亭中立碑,碑面题“文学泉”三字,阴面书“品茶真迹”四字,并有石刻陆羽小像。
古雁桥:位于竟陵城西门外,原名“雁桥”。相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西寺塔智积禅师漫步西湖之滨,忽听芦苇丛中群雁喧哗,于是循声寻去,见三只大雁以翼覆一婴儿,甚感惊异,遂将婴儿抱回,收留教养于禅院,这小孩就是陆羽。后人为纪念陆羽,在此建石桥一座,取名"雁桥"。雁叫关:位于古雁桥南50米处堤街,即智积禅师初闻群雁喧哗站立之处。明代中叶立碑坊一座,名"雁叫关",关前水巷口建有品茶楼一座,上祀陆羽,有楹联:"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风只是茶。"鸿渐关:为明嘉靖年间县令杨应和创修,鸿渐关之名由陆羽而来,陆羽字鸿渐,长大后,用"易"占卦,辞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落到陆地上,其羽毛可用来做舞具。于是,他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关名“鸿渐”,寄托了人们对陆羽的情思。
火门山:陆羽读书处,位于竟陵西北25公里。陆羽十四岁时,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赠以诗书,上火门山拜隐邹夫子为师,潜心攻读达三年之久。桑苎庐:是陆羽幼时受教于积公的禅院。成长后自称桑苎翁,后人便把他住过的草庐加以修缮,称之为桑苎庐。
陆公祠:在西塔寺内,早年废圮。清乾隆四十八年,在竟陵城北门外护城河北岸修陆公祠,堂中奉祀陆羽座像一尊,西墙嵌镌有"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的石刻碑。陆羽品茶座像居右端,白描阴刻,右手扶膝,左手握杯,正襟危坐,略呈微笑,无须,逸士打扮,头戴风帽儒巾,身着素色袍衫,脚登云头如意布履,神态悠悠,若有所思。涵碧堂:位于文学泉北,是环卫文学泉的主体建筑,堂内供奉"茶圣"陆羽像,体现后人的敬仰之情。
东冈岭:陆羽隐居治学处。天门县志记载:东冈岭,陆羽之所居也。旧时的东冈岭又名东冈村,位于干驿镇古驿道晴滩驿。唐天宝十四年,陆羽从巴山一带采茶归来,为了专事茶学在东冈岭定居下来,整理出游所得,深入研讨茶学,并开始酝酿撰写一部关于论茶的专著。
“茶圣”陆羽著有什么书?
本文2023-10-23 03:00: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