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古籍app不能用了
内存不足。
如果中医古籍APP不能用了,那么是因为手机里面的内存不足应用缓存太多,因为内存不足,导致手机无法加载中医古籍APP的内容,所以导致这款APP不能用,可以清理一下手机内存。
中医古籍app是一款掌上中医古籍阅读软件,这款软件是由北京神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为中医医生及相关从业人员打造。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或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天地如一。
《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医原》: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着眼点始终在人,古代医家每在危急重症时候并不是一味着眼在疾病,多是采取「留人治病」的思路,这就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本草备要》: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
《医学真传》: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
三、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中包括两层含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古代中医经典指出预防思想高于疾病治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前一条阐释的是未病先防,后一条则属于既病防变。
四、致中和
中医的「致中和」来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强调「勿太过与不及」,《内经》中也多次提到治病和养生都要「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外经微言·补泻阴阳篇》: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素问经注节解》:饮食之味,贵于和平,然其性实有寒热之殊,偏于寒则凝滞闭涩,偏于热则炎烈焦枯。
五、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医者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医生应当对病人有关怀、爱护、同情之心。
《本草纲目》: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言医》: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
《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六、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写《大医精诚》以启迪后人。「精」指中医的医道精微,要勤求古训,追求高层次的医术;「诚」是医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要求心怀至诚,虚怀若谷,在治学、诊疗、处世等方面要摒除妄言和弄虚作假。
《千金要方》: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医学集成》: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医学源流论》: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治必愈。
《医学心悟》: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
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存在不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在传统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利用的缺乏。
2、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古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古籍研究的培养相对较少。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还相对不完善,这也限制了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中医药古籍的应用往往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然而,对于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的教育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6、推动研究和创新:加强中医药古籍的科学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创新和转化。
7、促进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8、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1月11日,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4年中医药工作,部署了2015年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将稳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新体系。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也是驱动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要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全力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
王国强透露,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推进中医药科研管理改革,制定落实加强和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管理的办法;出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二是深化国家中医临牀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重点病种研究,拓展研究病种范围;2015年将启动第二批基地科研专项,加强研究型门诊、研究型病房建设,完善基地机制和中医临牀研究模式,推进基地二期业务和伦理审查、诊疗评价等重点研究平台建设。三是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研究。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启动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四是加强中医药传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完成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2015年将发布第一批保护名录;做好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制定加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意见;加强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成果的开放共享与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建设项目。五是做好中医理论、慢病、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成果,做好应急科研平台建设。六是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2015年将继续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完善成果数据库并进一步开放公共服务功能平台。
王国强认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构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不仅需要转变 科技管理职能,加快科技规划、项目和规划的统筹,着力解决“碎片化”问题,将 投入更多用于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研平台建设,而且还要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通过制度创新把中医药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激发出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中医药各类创新基地和研究力量布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创新集羣;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促进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方向和路线选择、成果评价和传导扩散的新机制,鼓励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中医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围绕解决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生产关键技术等重大问题,促进中药健康产品开发,着力推动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为什么中医古籍app不能用了
本文2023-10-23 03:23: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9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