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哪本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哪本古籍,第1张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黄帝内经》。

“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使其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其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预防理论的精髓。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是后人根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总结而来,并非《内经》原文。《内经》对“治未病”的观点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上工治未病”等等。

大家都把中医的脉诊看得比较神奇,以为只要是有经验的中医一把脉就什么都清楚了,似乎病人不用说明自己的情况。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中医辨证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这四部搜集的材料才是相对完整的。

但是,一个人的脉象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像你的弟弟,中医师把脉说他肠胃不好,而西医的检查又没有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你的的的肠胃没有病理改变而已,但是极有可能有功能性的改变。也就是说,你弟弟的肠胃也许比较热,容易上火。我想问问你弟弟平常的食欲是不是比较好,容易饿,喜欢喝冷水,有时会有口腔异味等毛病。如果有,那他的肠胃的确有点小问题,那位中医师并没有诊断错误。只是这些轻微的症状并没有达到“病”的成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肠胃功能就不会受损。

其实,中西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问既往病史,你弟弟得过鼻炎,无论是看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和医生说清楚,这会影响医生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用药。脉诊并不是万能的,它可以大概估计出一个人的体质和那些脏器弱一些,或是一个人容易患哪些疾病。

总的说来,那位中医师并没有错。现在科学技术那么发达,X线,CT,核磁那些检查都是延伸医生眼睛耳朵的作用,并不能把它归类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一个准确的诊断都是建立在医生的四诊合参、病人的积极配合、仪器的检查上的。

希望我的回答你可以满意。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代(佛教兴起的时代)。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假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清代《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大狮由二人扮演,三小狮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引狮子,完全同于现代春节时间的舞狮。 舞狮有南北地区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和真狮相似,、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仅露双脚,下身穿着和狮披同样的金**狮子和花靴。舞狮由两人配合进行,另有一人是武士打扮,手执绣球作引导。北狮又有大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和挠痒等;还有过跳板、滚绣球、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时配有京鼓、京锣、京拨,动作合拍,生动活泼。 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狮披是用五彩布条或绸条做成。有一人或二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和不同招式,显露出舞狮者的南派武功功夫。

和氏璧的典故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 ( 卞和 )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随后《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

摘自《辞海》

和氏璧流落何方?

石以人贵,人以石显。当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绝不会演绎一出“完壁归赵”故事而使蔺相如青史留名,他极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厕身缪贤之门而老于户牖之下;若不是有胆有识携璧使秦的蔺相如,和氏璧也许不会从此身价陡涨而价值连城,充其量也不过是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

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世接代传,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而至威王时,因嘉奖相国昭和灭越败魏有功,赏赐予他。后昭和于赤山举宴会饮,应众宾客所求而拿出传观共赏。会此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那承想宴尽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当时尚未发迹的张仪正屈附于昭和门下,众疑其无行,必盗相国之璧。于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终查无实据,只好作罢。究竟是否冤案一桩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无踪影,不知去向。

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王闻之,于是占为己有,从此璧落赵国。究竟缪贤所购之璧是否前物,尚难肯定。秦昭襄王得知璧在赵国,于是企图恃强豪夺,假以十五城易璧。赵国于无奈之际,在缪贤的推荐下,由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凭着超人的胆略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完壁归赵"的故事。结局是“秦终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

其后秦灭赵,掠尽其财,自然和氏璧落入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象征至高至尊权力的宝玺自然非常物所为,于是特以和氏璧制“传国玺”一枚。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

秦末,刘邦率兵入咸阳。在灞上,素衣白马的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受之而佩带于身。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刘婴仅两岁,国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阳侯王舜进长乐宫索要。太后气愤异常,痛斥后摔玺于地,可惜天下至宝被摔缺一角。后以黄金镶补,但毕竟天衣难补,留下疵瑕。

后光武中兴,莽败,国玺于兵乱之中几经展转,终落刘秀之手。东汉末,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间仓皇出宫避难,慌乱中传国玺丢失。乱定回宫,查无下落。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妃尸体,发现其颈下锦囊中藏有金锁朱匣,打开后发现,原是上刻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黄金镶补后的传国之玺。孙坚顿生异想,立即撤回鲁阳,图谋称帝。但不久阵亡岘山;而袁术又乘孙坚妻吴氏扶柩归里之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后称帝。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又效袁术之法,于袁妻扶棺奔庐江途中截而夺之,后献于曹操。三国鼎立,宝玺属魏。后三国归于晋,玺落司马炎之手。

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在血腥的残杀中,国玺也频频易手。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号称“汉王”。刘渊病死,其子刘聪夺得帝位。在“永嘉之乱”中,王弥等人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得国玺;后刘曜夺取帝位,改“汉”为“赵”,史称“前赵”,玺落曜手。后羯人首领石勒建“后赵”,于公元328年俘获刘曜得玺,并于玺上刻“天命石氏”四字。再后,汉族人冉闵灭后赵 而建“冉魏”,夺得传国玺。闵死而玺传其子冉智。三年后,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围魏都邺城,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赚得玉玺。由晋安西将军谢尚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至此,玉玺转易流落四十余年后复归于晋。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刘宋”,后历齐、梁、陈、隋,最后玺落唐高祖李渊之手,并改“玺”为“宝”。

可惜的是国玺传至五代,从此下落不明。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得政权,从后周仅得两方宝印,传国宝玺就此失落。

玺乃“受命于天”皇权之象征,为宣扬“天命所归”而巩固政权,因此在宋、元、明、清朝均有真假难辨的传国玺问世。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千古谜团!

鼻渊通窍颗粒是一种治疗鼻炎的常用药,鼻炎属于呼吸道疾病,很多小孩子都容易患上鼻炎,这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鼻腔,家长又容易忽视。鼻炎很容易与感冒的症状搞混淆了,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重视,鼻炎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不小的影响。

1、疗效如何

鼻渊通窍颗粒,疏风清热,宣肺通窍。用于急鼻渊(急性鼻窦炎)属外邪犯肺证,证见:前额或颧骨部压痛,鼻塞时作,流涕粘白或粘黄,或头痛,或发热,苔薄黄或白,脉浮。所以说现在您知道鼻渊通窍颗粒疗效怎么样了吧。那么鼻渊通窍颗粒疗效为什么能够如此的好呢?原因在于其中使用的种种药物:辛夷、苍耳子(炒)、麻黄、白芷、薄荷、藁本、黄芩、连翘、野菊花、天花粉、地黄、丹参、茯苓、甘草。这些药物能够非常有效的来改善多种疾病,所以说鼻渊通窍颗粒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疾病。同时小编需要提醒您的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及时的来进行预防。特别是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来说,治疗鼻炎之外,预防其实才是最好的保护哦。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戴口罩以及不接触过敏原都是能够帮助及时的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2、能治小儿鼻炎

首先我们知道,鼻渊通窍颗粒儿童性状是棕褐色的颗粒,在这样的棕褐色颗粒上,是一种对于效果上有一定了解与疗效的情形,在气味上,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味道是比较甜的。在我们从外观上了解鼻渊通窍颗粒之后,就要在用法用量上下功夫,我们知道,小儿抵抗力很弱,对于药物的使用上抵抗力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要抓住的就是在抵抗力上对于小儿本身上的衡量,不能够简单地对于疾病与药物简单地对应,人文的药物治疗关怀意越来越重要。

鼻渊通窍颗粒儿童使用上应该遵循医嘱,在医生的意见下使用,小儿使用应该用开水冲服,如果发生副作用,应该立即停药,并且进行治疗,一般药物的服用是需要更多的对于病患当时状态的衡量,才不会导致误判情况发生。

3、用药时间

鼻渊通窍颗粒,疏风清热,宣肺通窍。用于急鼻渊(急性鼻窦炎)属外邪犯肺证,证见:前额或颧骨部压痛,鼻塞时作,流涕粘白或粘黄,或头痛,或发热,苔薄黄或白,脉浮。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疗效,原因在于其中的主要成分有辛夷、苍耳子(炒)、麻黄、白芷、薄荷、藁本、黄芩、连翘、野菊花、天花粉、地黄、丹参、茯苓、甘草。那么鼻渊通窍颗粒饭前吃好吗?事实上,为了能够更好地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药物最好是在饭后30分钟后再进行使用比较好。

4、小儿用量

专家表示,对于患者来说,安全合理的用药是至关重要的,总的来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科学的医疗保健习惯,二科学的用药习惯,三理性选择就诊和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由于孩子的代谢药物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因此,对孩子的用药量更应该注意。

那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介绍下鼻渊通窍颗粒小孩的用量是多少,首先我们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更应该要知道鼻渊通窍颗粒是用来治疗哪种症状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安全用药。研究表明,鼻渊通窍颗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于减少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腔术后的局部水肿反应,促进创面愈合等。

一般鼻渊通窍颗粒疗程为半个月,服用这种药物应用开水冲服,成年人一次15g,每天3次,小孩用药量可建议为一次15g,而且要分三次服用。

第一章 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前中后西排列。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 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 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 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 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

8、高原胸痹(高原病)

9、心厥(心源性休克或昏厥)

10、支饮(渗出性心包炎) 11、风眩(高血压病)

12、虚眩(体质性低血压)

13、蓄血病(血紫质病)

14、血劳(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

15、髓劳(再生障碍性贫血)

16、紫癜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17、血溢病(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

18、恶核(恶性组织细胞病)

19、血脱(失血性休克)

20、液脱(脱水或失液性休克)第五章 肺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类) 1、肺热病(急性肺炎)

2、暴咳(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3、久咳(慢性气管-支气管炎)

4、哮病(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

5、肺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6、肺络张(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慢性化脓性炎症)

7、肺痿(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 矽肺 肺梗塞)

8、肺痈(肺脓肿) 9、肺痨(肺结核)

10、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1、肺水(肺水肿)

12、肺厥(肺性脑病)

13、肺衰(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4、尘肺(矽肺石棉肺蘑菇肺)

15、悬饮(胸腔积液)

16、干胁痛(干性纤维性胸膜炎)第六章 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类) 1、呃逆病(膈肌痉挛胃神经症)

2、膈疝(食管裂孔疝)

3、食管瘅(反流性食管炎)

4、食管痹(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 食管神经症)

5、食管癌(食管癌)

6、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7、胃瘅(急性胃炎)

8、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9、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

10、胃胀(慢性肥厚性胃炎)

11、胃缓(胃下垂 胃无力症)

12、食瘕(十二指肠壅滞症 急性胃扩张)

13、胃反(幽门梗阻幽门痉挛)

14、胃癌(原发性胃癌)

15、饥厥 或食厥(低血糖症 倾倒综合征)

16、伤食(消化不良)

17、厌食(神经性厌食)

18、食亦(神经性贪食)

19、胃石(胃结石)

20、胃饮(胃肠积液)

21、类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 急性胃肠炎)

22、暴泻(急性肠炎)

23、久泄(慢性肠炎) 24、大瘕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25、伏梁(局限性或节段性或肉芽肿性肠炎)

26、肠瘤(胃肠息肉)

27、肠癌(结肠癌 直肠癌)

28、肠痨(肠结核)

29、小肠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30、肠痈(急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脓肿)

31、脱肛(直肠脱垂)

32、气腹痛(胃肠痉挛)

33、肠郁(肠道神经管能症 肠道易激惹综合征)

34、肠痹(麻痹性或功能性肠梗阻)

35、肠结(机械性肠梗阻 肠粘连)

36、脾约(习惯性便秘)

37、脾痿 或脾消(吸收不良综合征)

38、脾水(营养不良性水肿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39、肥气(巨脾症 门脉高压症)

40、胰瘅(急性胰腺炎)

41、胰胀(慢性胰腺炎)

42、胰痈(胰腺脓肿)

43、胰癌(胰腺癌)

44、消渴(糖尿病)

45、消渴厥(糖尿病昏厥)

46、痔疮(内痔 外痔混合痔)

第七章 肝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肝胆系统疾病类)

1、肝痈(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肝痨(肝结核)

3、肝癖或肝痞(脂肪肝)

4、肝著或肝胀(慢性迁延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5、肝积(肝硬变)

6、鼓胀(肝硬变腹水腹内癌肿结核腹水)

7、肝瘤(肝内囊肿肝血管瘤)

8、肝癌(原发性肝癌)

9、肝厥(肝昏迷)

10、胆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11、血疸(溶血性黄疸)

12、蚕豆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13、胆瘅(急性胆囊炎)

14、胆胀(慢性胆囊炎)

15、胆石(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

16、胆癌(胆囊癌胆总管癌 胆囊肉瘤)

17、蛔厥(胆道蛔虫病)

第八章 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

1、风水(血管神经性水肿)

2、皮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3、石水(慢性肾小球肾炎)

4、肾水(肾病综合征)

5、正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6、溢饮(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

7、肾瘅(急性肾盂肾炎)

8、肾著或肾着(慢性肾盂肾炎)

9、肾痈(肾积脓肾周化脓炎症)

10、肾垂(肾下垂)

11、肾痨(肾结核)

12、肾癌(肾细胞癌)

13、肾厥(尿毒症昏迷)

14、肾衰(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

15、热淋 或急淋(下尿路急性感染)

16、劳淋(慢性下尿路感染)

17、石淋(尿路结石)

18、痨淋(膀胱或肾结核)

19、膀胱癌(膀胱癌)

20、癃闭(尿潴留)

21、精癃(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增生症)

22、遗尿(习惯性遗尿)

23、尿崩(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24、小便不禁(小便不禁)

25、尿道瘘(尿瘘 输尿管瘘)

26、缩阴病(恐缩症)

27、黑疸(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28、遗精(性神经衰弱症)

29、早泄(早泄)

30、阳痿(阳痿)

31、强中(阴茎异常勃起)

32、不育(男性不育)

第九章 瘿、痹、痿、瘤等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肿瘤疾病类)

1、气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

2、肉瘿(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

3、石瘿(甲状腺癌)

4、瘿气(甲状腺功能亢进)

5、瘿劳(甲状腺功能减退)

6、侠瘿瘅或侠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7、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炎)

8、尫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9、热痹(化脓性关节炎)

10、肌痹 或肉痹(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11、筋痹(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 )

12、皮痹(硬皮病)

13、血痹(雷诺病 红斑性肢痛症)

14、脉痹(多发性大动脉炎)

15、骨痹(退行性骨关节病)

16、偏痹(坐骨神经痛)

17、脊痹(强直性脊椎炎)

18、落枕(落枕)

19、项痹(颈椎病 颈椎综合症)

20、肩痹(肩周炎)

21、腰痹(腰肌劳损 腰椎骨质增生)

22、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双膝风湿性关节炎)

23、足跟痹(足跟骨刺)

24、肢痹(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

25、痛风(痛风性关节炎)

26、肌痿或肉痿(重症肌无力 肌营养不良症)

27、筋痿(帕金森氏症)

28、痿辟(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

29、肢痿(格林巴利综合征 多发性神经炎)

30、腓踹 或转筋(腓肠肌痉挛)

31、肉痉(僵人综合征 肌强直症)

32、眉棱骨痛(眶上神经痛)

33、胁肋痛(肋间神经痛)

34、侏儒(垂体性侏儒)

35、肥胖病(肥胖病)

36、干燥病(干燥综合征)

37、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病)

38、青腿牙疳(坏血病)

39、糙皮病 或癞皮病(烟酸缺乏病)

40、狐疝(腹股沟疝)

41、腿风(不安腿)

第十章 中医肿瘤病、妇科病、眼科病、耳鼻喉科病、肛肠科病、皮肤科病、外科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同科疾病类)

1、癌痛(癌症疼痛)

2、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

3、脂肪瘤(脂肪瘤)

4、神经鞘膜瘤(神经鞘膜瘤)

5、美容(美容)

6、月经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 月经量多或少)

7、月子病(附件炎宫颈炎白带过多 阴痒症)

8、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

9、子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附件血管瘤)

10、子宫癌(子宫内膜癌)

11、乳癖(乳腺或小叶增生 乳房纤维瘤)

12、乳岩(乳腺癌)

13、不孕(不孕症)

14、性冷淡(女性性冷淡)

15、胎位不正(胎位不正)

16、视瞻昏渺(中心性视网膜炎)

17、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性病变)

18、脓耳(化脓性中耳炎)

19、耳鸣(神经性耳鸣)

20、鼻窒(慢性鼻炎)

21、鼻槁(慢性萎缩性鼻炎)

22、鼻渊(鼻窦炎)

23、鼻息(鼻息肉)

24、喉痹(慢性咽喉炎)

25、口疮(慢性口角炎)

26、眼疾(多种眼睛疾病)

27、手癣(鹅掌风)

28、白庀(银屑病 牛皮癣)

29、风疹(荨麻疹)

30、痈疮(化脓性软组织炎)

31、脱发(脱发)

32、痔疮(内痔 外痔 混合痔)

33、扭伤(关节扭伤)

34、骨折(骨折)

35、跌打损伤(跌打损伤)

36、瘫痪(瘫痪)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哪本古籍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黄帝内经》。“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使其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治未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