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谁能告诉我中国的古书有哪些,像四书五经,论语,吕氏春秋的,越详细越好,谢谢大家的合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请问大家谁能告诉我中国的古书有哪些,像四书五经,论语,吕氏春秋的,越详细越好,谢谢大家的合作!,第1张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资治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通典》《通志》《列女传》《高僧传》《山海经校注》《大唐西域记》《诸番志校注》《天下郡国利病书》《越绝书校注》《吴越春秋》《长春真人西游记》《文史通义》《古史新证》《中国历史研究法》《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曾国藩家书》《菜根潭》《诗经》 《楚辞》 《唐诗三百首》 《宋词选》 《古文观止》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儒林外史》 《水浒传》《西游》《易经》 《老子》 《论语》 《庄子》 《孟子》 《韩非子》《孙子兵法》

论语这书,我在学生时代也是读过的。当时读完一个感觉,这书不就是记录孔子这个老滑头的言行么。怎么就成经典了?今天看见你这问题,想必是遇到当年我类似的困惑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自认关于这书,也算有点体会了。少年大凡正常一点,脑子还能自行思考,应该大多都对这书挺反感的,里面的道理又大又空,对实际生活丝毫没有帮助不说,孔子这老人家很多时候还言行不一,简直就是为老不尊,教坏子孙的典型。

自认自己到了青年,对于其中所说的道理,还是很介怀的,是很痛恨的。这就要说我国典籍的一个特点了----文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其中的含义以学校那种求知解,求字面意思的学习是很难理解的。 举个例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真的是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学习的么?(中学标准答案似乎是这个)。易经里还说:三人行必损一人呢?按字面来理解,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对,哪个错呢?孔子是研究易经的大师,怎么会说出和易经完全相反的话呢?

其实,两句话都对,但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孔子那话,说的是个气度,是个心态。易经那话说的是个常理。自己年轻时候,满脑子的争强好胜,就算按照字面理解了,但因为缺少那个气度,所以也做不来择其善而师之。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对这种很容易知道,却又很难做到的大道理很是痛恨(学校老师一般也不会刻意指出这里有个气度问题,就算有提到气度,又怎么培养这个气度呢,通常也不会讲)。

所以,学习我国典籍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先要有那个体会,看到典籍里那话,才会有所感触。这个感触很重要,在佛家,这感触就是悟道前的思想准备,有了这个,才能领会那个禅,才会自觉产生那种超越曾经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因为是自发产生的,所以会如孟子说的:沛然若决江河,不可御也。也就是说,就在你认识到的那一刻,你就会做到。

<论语>就是这么一本非要有点体会才看得明白的书。而且,论语说的是仁,是性善。这性善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要知道,纯粹从生物角度着手,性恶才是站的住脚的,因为人是动物,有其动物的本能,这种生存竞争的天性,便是利己的,性恶的。孔子偏偏要说仁,这个境界是超越性恶的,因为他体会到了人不光是动物,人身上还有人性,这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而纯粹的人性,我们亦可归结到神性。孔子光说仁这点,就很了不起,因为他肯定了人存在的意义。所以,无论是东方海书西方,无论是何种哲学流派,对孔子,对论语都是尊敬的。 而且,在论语中,怎样通过实践去体会那个仁,他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整部论语都在说仁,但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空泛的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仁,来阐述这个人性,这就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实践的方向,这是孔子另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光凭以上所说两点,就奠定了<论语>的典籍地位。 以上所说,是我这些年的学习体会,不是很专业,如你有兴趣对这问题深入了解,推荐看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的特质>,以及<中国哲学十九讲>。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名言警句

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7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9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 言必信,行必果

2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5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8 小不忍,则乱大谋

29 道不同,不相为谋

30 既来之,则安之

3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2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当然不是。

《论语》,其实应该算作,孔子弟子们心目中孔子的闪光点大全。

孔子这般高光,同时代诸子百家多有记载的。而且,褒贬不一。

想要全面了解孔子,兼听则明肯定是必须的。

只是,有一点要记住,

《论语》本身就未必全部是事实。其他的,自《墨子》开始,水分更大。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请问大家谁能告诉我中国的古书有哪些,像四书五经,论语,吕氏春秋的,越详细越好,谢谢大家的合作!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资治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通典》《通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