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古籍成书于乾隆以前的有多少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现存古籍成书于乾隆以前的有多少种?,第1张

据全国

古籍普查

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

四库全书

》,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中国通史

如果文化底子够推荐廿四史:

  嘉业堂《二十四史》书箱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关于清朝皇帝乾隆的故事有很多,现部分举例如下:

1、继承皇位

乾隆小时又叫弘历,生来就不同于一般小孩,不仅一表人才,“隆准颀身”,而且“天资凝重”,聪明灵 巧。6岁开始读书,受教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11岁时,父亲带他在圆明园镂月云开拜见祖父康熙皇帝,弘历对答流利得体,模样又俊秀,赢得了康熙的喜 爱。康熙令弘历祖母德妃把弘历带回宫中精心养育,后又让贝勒胤禧教他骑射。在一次跟随康熙的狩猎中,弘历面对迎面扑来的大熊,“神情自若”,毫不惊慌,勒 鞍躲过,康熙对皇太妃说:“这个孩子的命非常贵重,他的福气一定会超过我。”事实上弘历不管是统治时间还是寿命都超过了康熙,也的确是个有福之人。

弘历不仅是康熙寄予厚望的爱孙,也是雍正的宠儿,是雍正的希望所在。雍正有鉴于清前几朝皇子为争夺储位而进行激烈残酷斗争的教训,在其继位不到一年的雍 正元年(1723年)八月,对皇位的继承作了重大改革,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秘密立下的嗣君,正是那个受到康熙宠爱的、刚满13岁的雍正第四子弘历。

2、给宦官改姓

乾隆为了严禁宦官弄权。乾隆对宦官管理十分严厉,不许宦官干预政事。为了堵塞宦官干预政事的道路,他下令废掉教宦官读书识字的内书堂,认为宦官识几个字就行了, 有文化是宦官弄权的原因之一。乾隆还下令当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改姓王,这样,外廷官员就难以分辨,而无法相互勾结。对于违禁的宦官,乾隆一律严惩,决不姑息。

3、编写《四库全书》

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功绩是组织编纂 《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奏请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代亡佚典籍。乾隆认为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 是古今不变之法,下旨设置四库全书馆,集中力量以十年时间,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编纂工作也正式开始。乾隆 任命了宗室郡王永墒、大学士刘统勋、于敏中等16人为总裁,任命尚侍等官为副总阅官。实际校纂的是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墀,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纪 昀。另有抄写人员3826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缮写完毕,历时15年。以后又反复检查书籍内容,校对错误缺漏,并补充一批书籍,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编纂工作才完全结束。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把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分编于经、史、子、集四部44类之下,共收图书3457种,74070卷,包罗宏大,丰富浩瀚,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之总汇,使古代许多有价值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1雍正王朝——两千多年来,以郡县制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与自耕农制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无法调和的矛盾。面对这种矛盾,改革是一种必然选择,历史上的王安石、张居正都尝试过,但只有雍正皇帝成功了。然而,他亲自选择的继承人乾隆又将其新政慢慢消解了,这深刻地预示了大清王朝必然覆灭的命运。

2清朝大历史——《清朝大历史》是孟森先生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和奠基之作。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揭示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全书结构严谨,评论精当,用词古雅,引文考究,是研习清史者重要资料。

3中国历史大讲堂:清朝史话——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该从何处说起

4一本书知晓清朝——《一本书知晓清朝》是2010年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本书分别讲述清朝著名皇帝、著名皇后、文臣武将、著名事件及清朝科技文化的科技文化成就。

5清史讲义——《清史讲义》是盂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Ⅸ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学派扎实细密的功夫考订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

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

扩展资料

清朝历史(1616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本词条介绍的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军入关。随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

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各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此后清朝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探索国家独立富强的社会变革,但都失败。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自此灭亡。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共和时期。

1912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二月十二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随后孙文让位予袁世凯,南北统一,袁世凯定都于北京。

后来,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满洲国,其最终随着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

值得一提的是,因正统观使然,如同元朝灭亡之际,清亡时坚持忠于大清者汉人占不少,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有些汉臣甚至舍身殉国。在民国建立后,部分汉臣终身以清朝遗老自居。

参考资料:

清朝历史-

清朝前期编纂的大型典籍有:《四库全书》、《明史》、《大清律例》、《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

1、《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

2、《明史》

《明史稿》是清代万斯同、王鸿绪编著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横云山人明史稿。成书早于《明史》。共310卷,包括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列传205卷。清康熙十八年1679,史馆始编纂《明史》。三十年,完成初稿416卷。三十三年,王鸿绪任总裁时,又与当时监修张玉书、总裁陈廷敬各任一类,继续纂修。

3、《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清王朝的国家法典。清朝入关后,即从顺治元年开始,“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着手法典的制定,经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的努力,法典逐渐趋于成熟。乾隆皇帝即位后,继续命臣工对前朝律文及成例进行重新编定,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完成,并定名为《钦定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颁布以后,完成了清代最为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成文法典。之后一直到清末法制改革之前,清代律例的律文不再有所变化,而对于清代法律制度的调整则主要通过增改例文的形式来进行。

4、《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中国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编辑过3部。这是受时代的限制,是封建时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总志所不能避免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伟大的学术价值与重要性,也不能掩盖它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中的光辉地位。

5、《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由明、清时期地理学家顾祖禹创作,中华书局于2005年出版。《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古籍馆共收录古籍60387种,689761032个字

“四大古书”是古代的文集,指《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部古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扩展资料: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大古籍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