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医四大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如何?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灵枢经》共12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内容,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更为翔实,例如对针法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浅、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理论名著--《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着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外感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存最早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加上安阳(殷邺系古都群)的七大古都讨论这个话题,更全面一些。
第一部分:各大古都昔日因何辉煌?
这是七大古都分布:
西安系:今方圆25公里内,主要以西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洛阳系:今方圆40公里内,主要以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东汉魏晋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殷邺系:今方圆50公里内,主要以战国邯郸、殷商王城、曹魏东晋北朝邺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宋两京:一为北宋开封汴京,二为南宋杭州临安。
北京系:以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南京系:以东吴建邺、东晋、南朝建康、南唐金陵、明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中国都城选址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大时期:
第一阶段:BC16世纪~AD10世纪,<西-北轴心>时期。
西-北轴心时期,西与北都城所带代表的核心区域是关中板块与河北板块,西板块的核心城市是西安系。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是殷邺系(北京此时还尚未成为代表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河北板块关中板块的中间,是耕地体量巨大,人口密集的华夏大平原(今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上的中原板块。中原板块的核心城市洛阳,位置则大致在西北轴心带上取中,以殷邺系所靠太行山脉与长安系所依靠的秦岭山脉为两翼,为关中东门户,兼中原西咽喉,同河北南支点,是关中、河北、中原三大板块的交汇点。
第二阶段:AD10世纪~AD12世纪,经运河水路继沿海海路崛起后,都城由西-北轴心带转向北-南轴心带的过渡阶段。
从唐末开始紧扼隋唐大运河东西南北转运节点的开封汴梁,取代了与关中板块一起地缘性衰落的洛阳,成为了一时无两的交通重镇。在北宋弱军,始终维系华夏大平原及全国准统一的状态下,主要以南方为腹地的开封政权,也是依仗黄河天险为面北的战略要地。这段过渡时间较短,只有一个半世纪,到南宋时,金元和南宋都城就已转移至北-南轴心带上的北京和杭州。
北宋一个半世纪以来对都城方位的另一大战略影响是,在河北板块中间带,开发了著名的塘泊防线。断崖的河北平原板块,殷邺系一带的南部属宋地,北京系一待的北部属辽地。中间一马平川,面对辽国铁骑,毫无形胜可言。北宋在河北平原的中部,拉开一道“退耕还林,平地挖沟”的溏泊防线,使浅淀、湖泊、河沟密集交错(著名的白洋淀就是那时挖出来的),号称是北宋防御辽国的“水长城”。实际上,北宋是以破坏河北平原中部地带的农业经济为安全代价,把河北的核心地带从传统的安阳-邺城-邯郸,彻底北推到了辽金元持续经营的北京。
第三阶段:AD12世纪-AD21世纪,<北-南轴心>时期。
第一阶段的河北势力,其实就一直是争夺天下,逐鹿中原,台面上的主要竞争者。比如殷商以共主迅猛拓张,秦末渔阳戍边引起义,项羽巨鹿定局势,刘秀联姻借兵于幽州豪强并在鄗城登基,曹操夺袁绍河北腹地北迁始建邺城,邺城政权在东晋南北朝一贯坐大,唐朝安史之乱起于河朔三镇…河北板块一直都是农兵重地所在,北京诞生以前也从不消停。彼时河北板块的竞争方向是向南的内部竞争,所以核心城市在殷邺一带。但随着运河航道与海路航道逐渐成熟,北宋开发塘泊防线后割裂了河北板块农业经济,加之东北部少数民族崛起,与中原王朝在河北板块的华夏大平原北顶点进行反复的前沿往来博弈,这些促使第三阶段北-南轴心带上的,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被北推到北京系。
当元朝北方人口经历战争重创,纯南北向的京杭运河取代含东西向的隋唐运河以后,华夏大平原的南顶点,本就是农业经济高地和南方政治中心的江南地区,又成为长江,运河,海路的交汇点,这使江淮板块的经济一跃成为全国制高点。所以,传统江淮板块核心城市,都城战略偏内向的南京,在北方经济糜烂时,几次成为仅有的南方全国政治中心。可明初靖难变局说明了一个南方都城方位的矛盾:从国家安全上说南京政府需要一个重兵集结的幽燕地区,从权力安全上作为中央的南京不能让幽燕又拥有强枝般超过自己的军事力量。以经济高地优势为都的南方政权,面对鞭长莫及的外部压力中心,是一个都城方位死局:要么迁都,要么被迁都。对前者选项,朱元璋朱标父子没有及时考虑清楚,朱棣就及时把后者选项给干了。好在是一家人,王朝不改。
统一中国环境下,与南京同为偏内陆型的洛阳,也两次遇到分封制难题而政权崩溃。而与北京同为外向抗压型首都的长安,在西汉中央遇到同样的实封同姓王的难题时,反而借外患压力越磨越强。这两种类型首都的特征区别,可见一斑。
七大古都依靠的主要有四道屏障防线:
关中面东、洛阳面西的函潼防线,洛阳开封面北、殷邺面南的黄河防线,北京面南的塘泊防线,南京面北的江淮防线。
自周朝摆脱城邦联盟制,文化成熟,疆土真正涵盖整个中国中东部大平原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5个全国性首都,即五大古都,或者算上杭州的六大古都,除开封外都没有脱离出这个统一都城的板块形胜规律,即没有脱离开类似三角形的华夏大平原腹地,以及它的三个角:北角、西角、南角。下边着重分析:
可能有人觉得关中并不在华夏大平原上。下面以关中的地形特例,论述关中与华夏大平原,长安与洛阳的关系。
关中是由北面黄土高原和南面秦岭山脉,合围成的狭堑新月型,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冲积平原。关中腹地坐拥古代耕力较好的黄土,适合早期农具作业,且水网温和密布,作为历朝京畿基础设施完备,在公元10世纪以前一直是北方农业经济高地。它三面高山环绕,只独开东面是黄河天险,北接晋南汾河平原,南通河洛盆地与富庶的中原,也就是张良所说的弹压天下之背,进可攻退可守,自身又有优渥的腹地经济。关中地形在中国实在是一个例外,如同大平原向西伸出一把利刃钢刀,直插入中国第二地理阶梯,成就了关中关河四塞的形胜,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稠密人口分布线之一的,关中-豫西人口黄金带。可以说,关中是平原西角向西的一个优质延伸,比大平原的南角南京和北角北京的腹地更长。那么,这个角上同时坐落两座代表都城,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了。
洛阳虽然不在关中,但如果不看特例地形的关中,洛阳正好是在大平原的西角的顶点,刚好是大平原嵌入西边那把利刃的起始点,像是这把利刃的把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坐落关中的西安,是大平原西角的西端,是西角的顶点。而连接关中与中原的洛阳,则是大平原西角的东端,是西角延伸段面向大平原的门户。这条人口带上的西安和洛阳,共同拉伸成了比南角和北角腹地更狭长的西角。这就是宋以前,都城总在西安和洛阳之间摇摆的原因之一,二者其实是同一个战略区位的代表城市。
长安和洛阳是从城池本身腹地来说,都是群山合围,极具关防优势。但如张良所言,关中的土地肥力和平原面积要大于洛阳。洛阳之利在于逐鹿后的平衡与沟通之便,是具备城防形胜却也是通衢易战之地,所以很少是龙兴之地。但是,紧邻大平原的洛阳,通常是关中为京畿时期,与长安最为相辅互补的东控定鼎之城,也是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或河北势力为代表的北方统一政权,不约而同得选迁之都。洛阳的优势在于,既可依自身城防形胜引领第三地理阶梯线以东的大平原中原板块为腹地,又可依关中刀柄之势成为大关陇板块的首镇要冲。
以上,是殷邺系、西安系、洛阳系、北京系、南京系,宋两京的定都条件。
1、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由明代作者吴承恩所作的。
这本神话小说主要是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
虽然是以神话色彩来抒写,但是实则是深刻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
2、封神榜封神榜这部古典神话小说主要是以武王伐纣为主展开一系列故事,最后武王夺取天下,许多战功赫赫将士都封神。
故事中每一个场面、都是迭汤起伏,具有十分耐人寻味的看点。
作者对于人物刻画十分鲜明,让读者了然于心。
3、山海经山海经主要是描述古代志怪的古籍,称之为荒诞不经的奇书。
这部书讲述了古时候众多的神话故事,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
山海经虽然不仅仅是神话传说,但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子。
4、搜神记搜神记是集古代神话传为一体的著作,里面应有近四百多篇神话故事。
在每一个神话故事上记述篇幅比较短,清洁比较简单,设想比较奇幻,具有非常浓重浪漫主义色彩,对于后世许多著作有着比较深刻影响。
答:中国十大奇书排行榜分别是:
周易: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
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系道家哲学与修养之术,论涉哲学与军事,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
相传此书出自黄帝,即中华始祖,在位任期最久,长达一百年。
根据此说,《阴符经》被称为“古今修道
第一真经”。
老子: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山海经
鬼谷子
素书
心书
搜神记
坛经
《周易》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
易》事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演变,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
《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系道家哲学与修养之术,论涉哲学与军事,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
相传此书出自黄帝,即中华始祖,在位任期最久,长达一百年。
根据此说,《阴符经》被称为“古今修道
第一真经”。
书中多隐喻,论述养生、政道、兵略思想时,以老融合易、阴阳、法、兵等诸家思想,是一部独步古今的经典之作。
因此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曾先后为《阴符经》作注。
朱熹更赞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据传西汉时《周官》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
全文约7000多字,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
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鬼谷子》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
据传是由鬼谷子的弟子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
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
第十三、十四篇失传。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
祖籍河南鹤壁市淇县云梦山山下王庄村。
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为其弟子。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
《素书》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
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汉族传统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心书》
心书》又称《孔明心书》,《新书》,《将苑》,是一部重要的汉族军事著作,为诸葛亮所著。
原文共50篇。
诸葛亮在书中博采《孙子》、《吴子》、《六韬》、《左传》之言,从各个角度论述为将之道,是反映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也是诸葛亮本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治军带兵方略的集中体现,对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原著言简意赅,妙语连珠,警句迭出,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该书也非常系统的论证了将领在军队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领兵作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颇受后人重视。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
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
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
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
除《山海经》、《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它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第一,《红楼梦》。这是当之无愧而毫无争议的。这部巨作直接探寻者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第二,《西游记》。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个师徒组合,那条漫漫长途,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寓言,对于人类和文学而言,既是起点,又是重点。《西游记》,具有充分的现代性。
第三,《水浒传》。水浒传之所以排在第三,是因为它写了人的命运。而且把人的命运当做了主干。宋江会去看父亲,李逵会去看母亲,这些关系都成了情节核心。
第四,《三国演义》。虽然三国也写到了人,但主要还是事为主。但它影响力还是不错的,在对于三国历史的认知上蒙蔽了一大批人。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杰出的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万字,取用纪传体例,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候二、三千年间的史事。
《史记》里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的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指斥了一些暴君、酷吏,也敢于评论当代统治者汉武帝的功过。《史记》也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他根据可信的史料,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阶级矛盾。
《汉书》全书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内容上起汉高祖刘邦,下迄王莽新朝,共二百三十年的西汉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始时东汉有名学者班彪,立志继续司马迁的事业,写一部《史记后传》,以记述西汉一代的史实,可惜没有写完就死去了。其子班固继承遗志,根据他父亲身前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补充,基本写成。可是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其妹班昭继续完成了《汉书》的写作,使得全书更臻完善。这是一部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资治通鉴》,有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成的,是我国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这部史书前后花了十九年时间。它按年月日的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又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内容以政治、军政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本书取材广泛,资料丰富,写作态度谨严,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记
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谁知道中医四大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如何?
本文2023-10-23 04:52: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