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古韵和新韵?
古韵
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宋代吴棫著《韵补 》,开始探求古韵面貌。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考订古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 》,分古韵为6类17部 ,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 ,每一类都阴声 、阳声 、入声三分 ,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 。孔广森著有《 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补充:
guyun古韵archaic Chinese rhymes
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这些韵,从早就有人发现有些不大顺口,到宋代,出了一种叶音说:凡字用到韵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随便改变平时的念法,好叫它顺嘴。比方虞字,在《驺虞》一章,上文韵脚是葭□,就念y□; 在二章, 上文是蓬、□,就念W□ng。
明代陈第开始提出古音不同于今音的见解,反对叶音。明末清初顾炎武写了《音学五书》,开始认真研究先秦的音。因为唐以下科举要求作诗,人们都记熟了诗韵有哪些韵,每个韵里有哪些字;这些早期研究者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先秦韵文里的韵该分多少类,每类收哪些字这两个问题上去。
为便于叙述,现在先把分类分得最多的现代人罗常培、周祖谟合作的分类法稍加变动、注释,列到底下:
①之部。包括《广韵》的之,□(用平声代表平上去)韵和尤韵的一部分字,如期、莱、□……。这些字里的谐声偏旁,是其、来、尤……。
②幽部。包括尤、幽韵字,如□、□。谐声的偏旁是□、求……。
③宵部。包括萧、宵、肴、豪韵字、如苕、消、郊、桃……。偏旁是召、肖、交、兆……。
④侯部。包括侯韵字和一部分虞韵字, 如□、驹……。偏旁是□、句……。
⑤鱼部。 包括鱼、 虞、模韵的字,如琚、虞、蒲……。偏旁是居、吴、浦……。
⑥歌部。包括歌、戈、麻韵字和一部分支韵字,如何、□、蛇、□……。偏旁是可、□、它、□……。
⑦支部。包括支、佳韵字,如枝、提……。偏旁是支、是……。
⑧脂部。包括脂、齐、皆韵字,如脂、萋、喈……。偏旁是旨、妻、皆……。
⑨微部。包括脂、微、灰韵字,如遗、□、嵬……。偏旁是贵、□ 、鬼……。
⑩祭部。包括祭、泰、□、废韵字,如泄、艾、败、□……。偏旁是世、□、贝、□……。
□东部。包括东的一部分韵字和钟、江韵字,如空、□、邦……。偏旁是工、□、丰。
□冬部。包括冬、东的一部分韵字,如宗、□……。偏旁是宗、中……。
□蒸部。包括蒸、登韵字,如蒸、憎……。偏旁□、曾。
□阳部。包括阳、 唐、庚的一部分韵字,如裳、筐、觥……。偏旁是尚、匡、光……。
□耕部。 包括庚、耕、清、青韵字,如苹、耕、清、庭……。偏旁是平、井、青、壬……。
□真部。 包括真、臻、先的一部分韵字,如薪、蓁、颠……。偏旁是新、秦、真……。
□谆部。 包括谆、文、欣、魂、痕韵字,如□、闻、欣、□……。偏旁是□、门、斤、□……。
□元部。包括元、寒、桓、删、山、仙、先一部分韵字,如垣、翰、□、□、□、□……。偏旁是亘、□、□、□、间、□……。
□谈部。 包括谈、咸、衔、严、凡韵字, 如□、□、□、□……。偏旁是炎、□、□……。
□侵部。 包括侵、覃、盐、添韵字,如歆、覃、僭、簟……。偏旁是音、覃、□……。
□职部, 包括职、德韵字,如□、□……。偏旁是亟、或……。
□屋部。包括屋(一部分)、□、觉韵字,如□、绿、□……。偏旁是□、录、蜀……。
□沃部。包括屋(一部分),沃韵字,如□、毒……。偏旁是复、毒……(也有人称觉部)。
□□部。包括□、铎、沃、觉韵里若干散字,如谑、□、□、濯……。偏旁是虐、□、暴、翟……。
□铎部。包括□、铎韵字和陌、麦、昔韵一部分字,如□、作、客、□、 □……。偏旁是□、乍、各、□、□……。
□锡部。包括锡韵字和陌、麦、昔韵一部分字,如□、□、璧、……。偏旁是析、□、辟……。
□质部。包括质、 栉、屑韵字,如室、□、结……。偏旁是至、□、吉……。
□□部。 包括□、物、迄、没韵字, 如述、蔚、仡、忽……。偏旁是术、尉、乞、勿……(此外还有至、未、□、队韵的若干散字)。
□月部。包括月、曷、末、黠、□、薛韵字,如揭、褐、活、拔、□、说……。编旁是曷、□、□、□省……。
□盍部。 包括盍、 洽、狎、□,乏韵字,如甲、□、法……。偏旁是甲、□……。
□ 缉部,包括缉、合、□、□韵字,如泣、合……。偏旁是立、合……。
⑩以上通称阴声,收元音或□音;□~□ 是阳声,收鼻音;□~□是入声,收塞音。
顾炎武 《音学五书》里的 《音论》是理论性总结,他在那里强调过“什之七”、“什之三”。这反映出来他可能以为现代音跟《诗经》音不同的不过3/10,只要根据7/10的音来改这少数,就功行圆满了。他在“琴瑟友之”的“友”字下说:“古音‘以’”。可见他没拟音, 只是从现存甲音改成乙音。他的分类(不按原次序)是: ①之职支锡脂微质□祭月。②幽沃侯屋宵□。③鱼铎。④歌。⑤东冬。⑥蒸。⑦阳。⑧耕。⑨真谆元。⑩侵缉谈盍。他的入声是放在阴声底下(⑩是例外)。
段玉裁在顾炎武的基础上再分类,得17部:①之职。②宵□。③幽沃屋。④侯。⑤鱼铎。⑥蒸。⑦侵缉。⑧谈盍。⑨东冬。 ⑩阳。□耕。□真质。□谆。□元。□脂微□祭月。□支锡。□歌。可见, 除了屋沃不分,质放在阳声底下,东冬不分,脂微□祭月不分这4点以外,别的地方都得出和现代人一样的结果了。只是入声还放在阴声下是沿用顾炎武的办法。除了分部以外,段玉裁还把《诗经》和“群经”用来押韵的字列了谱,便于查看,更突出的是他把谐声字分类也跟古韵联系起来了,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除了不该用全称肯定以外,大致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谐声字大量产生的时代,大致和《诗经》产生年代相合,他除了列韵谱以外,还列了《古十七部谐声表》。比方他的第6部就列了:□声、梦声、蝇声、朋声、弓声…… 他还把本不在一部偶然借来押韵的字叫“合韵”,列在每部韵谱后头。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出来以后,引起极大的反响。钱大昕说他“凿破混沌”。后来的人再取得进展,差不多都只是补他的不足。
段书写成以后,请他老师戴震作序。戴震回了一封长信。信里说祭、泰、□、废、月、曷、末、黠、□、薛这些韵里的字,如《□□》的掇、捋,《草虫》的蕨、□、说等偏旁是□、□、厥、兑的字可以单成一组。用上文段氏的17部来说,就是祭、月应该从15部单分出来独立。分出以后算几类呢?从后来戴震的著作看,他立过霭、遏两部,只有去入。这是戴震的一个特点,他自己的创新是用影纽字代表一个韵部。比方他的东、侯、屋3类就叫翁、讴、屋。这是比较科学化的。因为他除了分部以外,还管拟音。他的缺点是拘泥等韵:凡是等韵一摄里的字,如尤、侯,他拒绝分开。所以他不听从段把尤、幽从侯分开的主张。凡是这样的学者都用“审音”作借口,坚持某些论点,有时候妨碍他们接受别人的正确主张。
王念孙曾当面纠正段玉裁的失误。在他写给江有诰的信里说:“段君以事入都,始获把晤,商订古音。告以侯部自有入声;月曷以下非脂之入,当别为一部;质亦非真之入;又质月二部皆有去而无平上;缉盍二部则无平上而并无去。段君从者二(谓侯部有入声、及分□月为二部),不从者三。”请复察上文段玉裁的17部。若是依了王念孙的意见,他的屋沃不分、质附真下、脂微□祭月不分,缉盍附侵谈下就可以说全改过来了。只要再分东冬、脂微、把入声全独立,就是现代人的格局了(只有祭月合成一类)。
孔广森(1752~1786),也是戴震的学生。他在《诗声类》里说:“唐韵一东三钟四江……合为一部。其偏旁见《诗》者有从东……同……丰……充……公……工……冢……囱……从……龙……容……用……封……凶……邕……共……送……双……□……。”又说:“凡从冬、中、农、弓、宫、虫、宗、众、戎、梦、□等声者不得阑入。”除弓、梦是蒸部字以外,剩下的就是冬部了。
孔广森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把各部分成阴、阳两大类(他主张古无入声)。本来戴震已经有“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的话,孔广森把它彻底实现出来,为后代研究部与部的关系作了个准备。不过他只图对得整齐,把分部倒弄得粗疏了,竟把真谆又合成一部(见阴阳对转)。他还写了《诗声分例》,把《诗经》里各种押韵的格式罗列出来,能使读者打破从近体诗里养成的成见。
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广森成就的是章炳麟。他在分部、拟音两方面都有贡献。 在分部方面, 他把□部从脂微底下分出来,算只有去入韵的队部,说:“脂队二部同居而旁转,旧不别出。”在拟音方面,他有《二十三部音准》专讲拟音。章炳麟的话比较清楚,比方说“东当从支韵之江(江南呼‘ 江 ’穹口而大……江西尤□)”。能让人懂他说的是用 [□]元音。他是个佛教徒,通些梵文,拟音常用梵文作模式。所以他的分部和拟音都比较清楚。现在把他的《韵目表》注上音标列到底下:自注:“上列阳声、下列阴声、为‘对转’。其数部同居者同一对转。”
对转就是韵前半个大体相同,后头加不加鼻音收尾的问题。他还有旁转。就是韵的介音收尾音不动(有些也有收尾音变化),主元音变化的问题。他的改进是把部与部的关系整理得比较有条理,所以他说:“孔氏所表……以审旁转则□。”他的旁转安排得合理得多。
章炳麟的拟音引起人们认为怪的是把青、 东、 冬、蒸不算收-□,可改到收-n、-m类里去。这是受梵文影响。梵文元音本有 14个。有一派学者只用10个,外加a□、a□,一共12个。□本是个表示元音鼻化的附加号,在摩擦音前用,在 k、t、p前头它就变成□[□]、n、m。有一派和尚把在擦音前的□也念□,这就是章炳麟的模式。他说:“印度音摩那皆在体文,而□独在声势”,就是他学的那派梵文。
章炳麟的学生黄侃立28部。除了“幽沃”不分,“脂微”不分,“祭月”不分外,所有入声全独立。他在每部里找出等韵家叫一、四等的韵,叫古本韵,剩下的叫今变韵。一、四等韵虽然从古到今的确变化少,但是没说今变韵因为什么条件才变。比方“元”部有寒、桓两个古本韵,在长沙话里就用两种元音念。光说“寒桓”是古本韵,各地人看了,意思不明白。所以他的拟音学说反不如章炳麟的可以译成音标。
现代人钱玄同(1887~1939)把“幽沃”分立,王力把“脂微”分开,所以一共有30部。要是把“祭月”依戴震意见分开,那就是本文开头举的31部了。
分类是中国学者研究古韵的最大贡献,不过有一点要指出:部大字多,押韵容易守规矩。部小字少,押韵难,免不了从别部借用。有些分类犬牙交错,象侵谈分立,屋沃……几部入声独立不独立,意见分歧就从这里产生。这里免不了有些个人爱好起作用。
新韵,也称今韵,新声韵。
什么是新韵(我国格律诗权威机构中华诗词学会称为“新声韵”),就是用普通话,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发音,来写格律诗!
这里只分两个问题:
1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一声、二声是平声,也是平韵;三声、四声是仄声,也是仄韵。
2根据专家们的肯定,古人的入声,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一些读平声,一些读仄声,所以统统并到我们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查到的发音里面。古人读入声的声调,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所以统统并到我们在现代汉语书籍查到的发音里面;古人押入声韵,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所以统统押仄声韵。格律诗规则方面(格律),我们应该去查古人的平仄谱。它的发音,我们就查现代汉语的发音。记住,一声、二声是平声,也是平韵;三声、四声是仄声,也是仄韵;古人读入声押韵(押韵的字),并到仄韵里面;古人读入声的声调(读平声或仄声),统统并到我们在现代汉语字典、词典查到的发音“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面。
查唐诗、宋词、元曲的平仄谱,就可以发现,里面除了押韵以外,都是平仄。我们就去查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这样我们就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了。
举例说明:
山头老生习作双调忆江南 跟往事干杯(今韵)——
来把酒,跟往事干杯。(干,平声)
求索三十常看月,功名万里被尘灰。
昨日不须追。
将进酒,跟往事干杯。
霜露随风秋已到,长天极目鹭齐飞。
地里果成堆。
宋词《忆江南》,双调忆江南,是根据格律可以重复写两遍。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忆江南》格律:-+/,+//――(韵)。+/+――//,+-+//――(韵)。+//――(韵)。
这是一首符合格律的宋词。写作感受:首先是宋词《忆江南》的格律,也是词谱,应该严格遵守它的格律;第二是韵,它押平韵,有三个韵,双调所以有六个韵;第三是平仄,从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中对照把符合现代汉语发音的平仄的字和词填入,完成诗歌内容。
当然,我们为了区别平水韵,1一首格律诗里面,要求平水韵和新韵不能混用;2最好在诗歌的题目后面用括号加注(新韵)或(今韵)或(新声韵)。
基础入而得其本音,又详其敛侈而识其音变,又察其高下迟速而知四声古今不同,又观其会通而知协音合韵自古而有,於谐声推测其条理,於假借转注默会其指归,霾緼千年一旦轩露成,诗经韵谱羣经韵谱各一帙已丑再至都门,程蕺园舍人商之第,其书简略无注释不可读,是年冬寓法源寺侧之莲伞庵,键户烧石炭,从邵二云孝廉借书,竟为注释每一部,毕孝廉辄取写其副,至庚寅二月书成钱辛楣学士以为鉴破混沌,为作序三月,铨授贵州玉屏县壬辰四月三入都时,先生馆于淇素人,户部之居。以是书请益先生,云体裁尚未尽善,玉裁旋奉命发四川候补,八月至蜀,后署理富顺及南溪县事,又辨理化林坪站务,王师申讨金酋,储侍輐输无敢稍懈怠,然每处分公事毕,漏下三,股辄篝镫改鼠是书以为常。今年夏四月偕同官朱云骏入报销局,兴趣略同,暇益潜心商订,九月书成,为表五一日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二日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三日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洽,其指趣也,四日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富也,五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何为古韵和新韵?
本文2023-10-23 05:02: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0207.html